《林语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语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心者。
  在家庭中;女人是主脑。现代的男子大概没有人会相信莎士比亚这样说法:〃水性杨花啊!你的名字便是女人。〃莎翁在他自己的著作中所描写的人物李尔王的女孩和克利奥潘曲拉(Cleopatra)所代表者;便否定了上述的说法。倘把中国人的生活再加以更精密的观察;几可否定流行的以妇女为依赖的意识。中国的慈禧太后;竟会统治偌大一个国家;不问咸丰皇帝的生前死后。至今中国仍有许多慈禧太后存在于政治家的及通常平民的家庭中;家庭是她们的皇座;据之以发号施令;或替她儿孙判决种种事务。
  凡较能熟悉中国人民生活者;则尤能确信所谓压迫妇女乃为西方的一种独断的批判;非产生于了解中国生活者之知识。所谓〃被压迫女性〃这一个名词;决不能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身份和家庭中至高之主脑。任何人不信吾言;可读读《红楼梦》;这是中国家庭生活的纪事碑。你且看看祖母贾母的地位身份;再看凤姐和她丈夫的关系;或其他夫妇间的关系(如父亲贾政和他的夫人;允称最为正常的典型关系);然后明白治理家庭者究为男人抑或女人。几位欧美的女性读者或许会妒忌老祖母贾老太太的地位;她是阖家至高无上的荣誉人物;受尽恭顺与礼教的待遇。每天早晨;许多媳妇必趋候老太太房中请安;一面请示家庭中最重要事务。那么就是贾母缠了一双足;隐居深闺;有什么关系呢?那些看门的和管家的男性仆役;固天天跑腿;绝非贾母可比。或可细观《野叟曝言》中水夫人的特性;她是深受儒教熏陶的一个主要角色。她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为足以代表儒家思想的模范人物;在全部小说中;她无疑又为地位最崇高的一人。只消一言出口;可令她的身为卿相的儿子下跪于她的面前;而她一方面运用着无穷智慧;很精细的照顾全家事务;有如母鸡之护卫其雏群。她的处理事务用一种敏捷而慈祥的统治权;全体媳妇是她的顺从的臣属。这样的人物或许是描摹过分了一些;但也不能当作完全虚构。不差;阃以内;女子主之。阃以外;男子主之;孔夫子曾经明白地下过这样分工的定则。
  女人家也很明白这些。就在今日上海百货商店里的女售货员;还有着一付妒嫉的眼光侧视那些已经出嫁的女人;瞧着她们手挽肥满的钱袋;深愿自身是买客而不复是售货员。有时她们情愿替婴孩结织绒线衫裤而不复是盘数现金找头、穿着高跟鞋赓续站立八小时之久;那真是太长久而疲倦的工作。其中大多数都能本能地明了什么是比较好的事情。有的甘愿独立;但这所谓独立;在一个男子统治权的社会里存在的事实不多。善于嘲笑的幽默家不免冷笑这样的〃独立〃。天生的母性欲望……无形、无言、猛厉而有力的欲望;充满了她们的整个躯体。母性的欲望促起化妆的需要;都是那么无辜;那么天然;那么出于本能;她们从仅足以糊口的工薪中积蓄下来;只够买一双她们自己所售卖的丝袜。她们愿意有一个男朋友送些礼物给她们;或许她们会暗示地;羞答答地请求他们;一方面还要保全她们的自重的身份;中国姑娘本质地是贞洁的;为什么不可请求男人家买些礼物送她呢?她们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购买丝袜呢?这是本能告诉她们是爱情上的必需品。人生是一大谜!她们的悟性再清楚没有;她们很愿意终身只有一个人购买礼物给她。她们希望结婚;她们的直觉是对的。那么婚姻上有什么不对;保护母性又有什么不对?
                  
第60节:家庭生活中的智慧(10)
  结合了家庭;女人们踏进了归宿的窝巢。她们乃安心从事于缝纫与烹调。可是现在江浙中等人家女人倒不事烹调与缝纫;因为男子在她们自己的圈地上打倒了她们;而最好的缝工和司厨是男人而不是女人。男子大概将在其他事业上继续排挤她们;除了结婚是惟一的例外。因为男子在任何方面所可获得的机会、便利远优于女子;只有结婚为否。至于婚姻分内;女子所可获得的便利;优于男子;这一点她们看得很清楚。任何一个国家中;女人的幸福;非依赖乎她们所可能享受的社交机会之众多;却有赖乎跟她们终身作伴的男人的品质。女人的受苦;多出于男人的暴戾粗鲁过于男人的不够公民投票资格。倘男人而天生的讲情理;脾气好;慎思虑;女人便不致受苦。此外;女人常挟有〃性〃的利器;这对于她们有很广的用途。这差不多是天所予以使她们获得平等的保证。每一个人;上自君王;下至屠夫;烘饼司务;制烛工人;都曾经责骂过他的妻子而亦曾受过妻子的责骂。因为天命注定男人和女人必须以平等身份相互亲密着。人生某种基本关系像夫妇之间的关系;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所差异的程度至微;远非如一般读了游历家的记述所想像的。西洋人很容易想像中国人的妻子当作像驴子样的供丈夫作奴隶。其实普通中国男子是公平的讲情理的人物。而中国人则容易想像认为西洋人因为从未领受过孔子学说思想的洗礼;所以西洋妻子不关怀丈夫的衣服清洁与果腹事宜;终日身穿宽薄衬裤;逍遥海滩之上;或纵乐于不断的跳舞会中。这些天方野乘、异域奇闻;固为双方人民茶余酒后之闲谈资料;而人情之真相反忘怀于度外。
  那么实际生活上;女人究并未受男人之压迫。许多男人金屋藏娇;逢着河东狮吼;弄得在女人之间东躲西避;倒才真是可怜虫。此另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性的吸引力;使各等亲属的异性之间不致嫌恶过甚;是以女人倒不受丈夫或公公的压迫;至于姑嫂之间;系属平辈;纵令彼此不睦;不能互相欺侮。所剩留的惟一可能事实;是为媳妇之受婆婆虐待;这实在是常遇的事情。中国大家庭中;媳妇的生活;负着许多责任;实在是一种艰难的生活。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婚姻在中国不算是个人的事件;而为一个家族整体的事件;一个男人不是娶妻子;而是娶一房媳妇;习惯语中便是如此说法。至若生了儿子;习惯语中多说是〃生了孙子〃。一个媳妇是以对翁姑所负的义务较之对丈夫所负者为重大。盛唐诗人王建尝有一首咏新嫁娘绝句;真是足以引起人类共鸣的传神的笔墨: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翁食性;先遣小姑尝。
  一个女人能取悦于一个男子;是一种珍贵的努力;至能取悦于另一女人;不啻为一种英勇的行为;所惜许多是失败的。做儿子的;介乎尽孝于父母与尽爱于妻子二者之间;左右为难;从不敢大胆替妻子辩护。实际上许多虐待女人的残酷故事;都可以寻索其根源系属一种同性间的虐待。不过后来媳妇也有做婆婆的日子;倘她能达到这个久经盼望的高龄;那实在是荣誉而有权力的身份;由一生辛苦中得来的。
  六 乐享余年
  据我的见解,中国的家族制度大概是对老者和幼者的一种个别准备的布置。因为童、幼、老三个时期须占到人生岁月之半,所以幼者和老者都应当心使他们过满意的生活。其中幼者虽因不知人事而比较不会自己当心自己,但对于物质的享用,则其需要不如老者那么深切。小孩对于物质供给的缺乏,往往不太有感觉。所以贫苦人家的孩子常和富家的孩子一样的快乐。他因没有鞋穿而赤脚,但在他未始不是一种舒适。而在老者,则赤足便觉得十分难受了。这是因为幼童都较为充满生气。他有时虽也知道忧虑,但一会儿便会忘却。他不像老者那般并没有钱财观念,他有时也会收藏几张香烟里边的赠品券,但他的目的不是积财,而是想去调换一支气枪。老年的人便与此不同,而去收藏自由公债了。这两种收藏举动在意趣上是不能做比较的。其理由是:因为幼童不像成人那么受过生活的压迫,他的个人习嗜尚没有形成。他喝咖啡并不一定非某种牌子不可,无非是有什么吃什么。他并没有什么种族偏见,他的思想和概念都尚没有固定的轨道。所以老者比幼童更需要他人的帮助,这事好似很奇怪,但其原因则是因为老者的恐惧心较为明显,欲望较为无限制而已。
                  
第61节:家庭生活中的智慧(11)
  中国人在上古时代已有优视老年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我以为可以比拟西方的武士精神和优视女人习惯。其实这种举动也可以称为武士精神。孟子所说:〃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即表示一种优良政治的最后目标。孟子又列述世上四种最困苦的人为鳏、寡、孤、独。他说,第一第二两种应由一种政治经济的安排方法使他们男婚女嫁,各将其偶。他对于孤儿的处置没有提起,但当时已有养老院的设立,而育婴堂也是各时代都有的。不过人人知道养老院和育婴堂终不足以替代家庭一般的感觉,都以为只有家庭能给老年和幼童以一种相当满意的供给。小孩子自有父母爱护他们,可毋庸细说。不过晚辈对于长辈的孝养,则正如中国的俗谚〃水往低处流〃那句话一般,不像长辈爱小辈那么自然,而必须由文化去培植出来。一个自然人必会爱他的子女,但只有受过文化洗礼的人才会孝养父母,敬爱老年。这个教训到现在已成为大众所公认的原理,并且据有些学者说来,能得孝养父母的机会已成一种权利,而为人所渴望的了。父母病的时候未能亲侍汤药,死的时候未能送终,已被中国人视为终身莫大的遗憾。官员到了五六十岁尚不能迎养父母,于官署中晨昏定省,已被认为犯了一种道德上的罪名,而本人对于亲友和同僚也必要时常设法解释他不能迎养的理由。从前有一个人,因回到家里时父母死了,即不胜悲憾,说了下面这两句话: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
  我们应该可以假定如果人们能过一种诗意的生活,他就会拿晚年当做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代。他非但不会再畏惧老年,而且反将希望这个时期早些来临,当它是一生中一个最美好最快乐的时期,而时常来先预备去享受它。我将东西两方的生活拿来做比较的时候,觉得两者之间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绝对不相同的实在只有这个对于老年的态度这一点。这态度在东西两方绝对的不同,而且区别分明,毫无折衷调和的余地。两方对于性,对于女人,对于工作娱乐和成就,在态度上虽是不同,但其不同之处都不过是相对的。例如:中国的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西方的夫妻关系,根本上没有什么很大之分别。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此外如对于个人的自由、民主制度、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等等的观念,实在也并没有什么极大的不同之处。但对于老年一事的态度,则两方的态度竟绝对的不同,所持的见地竟绝对的相反。这一点在向人询问年龄和说出自己的年龄时,就可以极明白地看出来。中国的习惯在拜访生人时,问过尊姓大名之后,接下来必问他贵庚。如对方很谦虚地回说只有二十三或二十八岁,则问者必以〃前程远大后福无量〃一语去安慰他。但那人如回说已经三十五或三十八岁,则问者便会表现尊敬的态度,而赞他好福气。总之所回报的年龄越高,则所受到的尊敬越深。如答话的已经五六十岁,则问者必低声下气地以晚辈自居,表示极端的尊敬。所以凡是年老的人,如可能的话,都应该到中国去居住。因为在那里哪怕是白发龙钟的乞丐,他讨起饭来也比别人容易些。中年的人常希望快些过他的五十岁生日,得意的商人和官员常大做四十岁的生日。但是五十岁生日,即所谓年已半百,更为人所重视。以后每隔十年必做一次寿,六十岁的生日比五十岁更快活。七十岁的生日比六十岁更快活。如能做八十岁的生日时,更将被人视为得天独厚。颔下留起长须来,是祖父一辈人的特权。没有到这资格的人,例如还没有孙子或年龄未过五十者,如若留须,常会被人背后讥笑。因此,年轻的人也都喜学做老成持重,抱着和老年人相同的见解。刚从中学毕业的少年书生,已在那里写〃青年应知〃和〃青年应读〃等类的文章,并以为父母者的态度而讨论青年的堕落问题了。
  我们如了解中国人之如何珍视老年,便能明了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倚老卖老,自认为老。第一,照中国的礼貌,只有长者有发言的权利,年轻的人只许静听。所以中国有〃少年用耳不用口〃那句老话。凡有年龄较高的人在座时,年轻的人只许洗耳恭听。世人大都欢喜发言而受人听,因此,在中国必须到相当的年龄才有发言权利这件事,便使人期望早些达到老年,以便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多说几句话。这种生活程序之中,人人须循序而进,每个人都有同等达到老年的机会,而没有一个人能躐等超前。因此,当一个父亲教训他的儿子时,如若祖母走来插口,那做父亲的便须停口,谨敬恭听。这时他当然很羡慕那祖母的地位。年老的人能说:〃我所走过的桥比你所走过的街还要多几条。〃因此,以经验而言,年轻的人在长者面前,没有发言的权利,自只能洗耳恭听,这是很公允的。
                  
第62节:家庭生活中的智慧(12)
  我虽然已很熟悉西方的生活,并很明白西方人对于老年的态度,但有时所听见的话仍使我非常诧异,很出我的意料。这种使我奇异的态度,常有所遇。我曾听见过一位年老的妇人说,她已有几个孙儿女,其中以长孙儿使她受到的感触最大。她的意思是长孙儿已如此长大,将反映她自己的年龄之高。我很明白美国人最恨别人说他已老,但我意料不到他们的畏惧心竟会到这个地步。五十岁以下的人大都希望旁人视他为依然年富力强,这很在意中。但是一个头发已经花白的老妇人,在旁人提到她的年龄时尚要顾左右而言他,实在使我觉得出于意外。当我在让一位老者先走进电梯或公共汽车时,我心中自不免有认为他已老的意思,但我总不敢形之于口。有一天遇到这样一件事时,我无意之间说了出来,不料那位很尊严的老者于坐下去时,竟会向坐在他下手的太太用着讥笑的口气说我:〃这年轻的人,竟以为他比我年纪轻的多啊!〃
  这种情形太缺乏意识,使我不解其所以然。我很谅解年轻和中年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