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和- 第2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十石,对比张辅的俸禄,委实不多。但有他起头,陆续有朝臣品出味道,接连表示愿意捐粮。

百石不多,十石不少,一石也是心意。

一斗……这太少了点。

朱高燧很大方,直接喊出两百石。朱高煦更大方,两百五十石。

兄弟俩都是有钱人,抛出外快,每年的禄米就有一万石。相比之下,几百石粮食,绝对的毛毛雨。

朱棣抚须点头,儿子没落老子面子,很好!

孟清和默默垂首,两百不够,三百也好,怎么偏偏就出了二百五这个神奇数字?

锦衣卫北镇抚司内,杨铎身着大红锦衣,腰佩鸾带,正在翻阅公文。

纪纲大步走到堂外,表情中透出控制不住的喜色。

“卑下纪纲,求见指挥!”

“进来。“

待纪纲走进堂内,行礼起身,杨铎抬起头,见他满脸喜色,奇怪问道:“何事?”

纪纲压低了声音,将早朝上发生的事,巨细靡遗报知杨铎。

“亏得兴宁伯,不然弟兄们都要惹上麻烦。”

兴宁伯?

杨铎敛眸,嘴角勾起一丝笑纹。锦袍映衬下,竟带着一抹…艳…色。

“纪同知。”

“卑下在。”

“顺天带回来的人,不必再留着了。前往贵州的人,也该动身了。”

语调没多大起伏,笑容仍挂在嘴角。

六月天中,纪纲却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哆嗦。

第二百零六章

永乐六年七月,由太监郑和担任正使,王景弘侯显分任副使的大明船队,自太仓刘家港出发,二下西洋。

比起之前两次出航,船队规模扩大近一倍。以一百余艘宝船为中心,战船护卫在侧,马船,粮船及商船等紧随其后。

船队成员包括官兵,水手,采办,通译,工匠,医士等三万余人。

之时,巨帆升起,碧波万顷中,浩浩荡荡的船队乘风破浪,驶向前方。

此次出航,郑和王景弘肩负寻找海外大陆的重任,从太医院讨来的弯腰,足有半箱。侯显奉命送西洋朝贡使团归国,为防万一,也去了几趟太医院。偶然遇到来取药的郑和两人,都是脸色煞白,心知彼此遭遇,刹那间友谊升华。

郑和船队初下西洋,不只带回了宝石香料,珊瑚珍珠,珍禽异兽,紫檀沉香,还有成船的朝贡使臣,部分还是由国王带队,来到大明,住进南京会同馆,一住就是几个月。

期间,这些西洋使臣捧着香料黄金,大批购买精美的丝绸瓷器。短短数月,南京的瓷器和布匹市场异常繁荣。

使臣们对茶叶同样很感兴趣。鉴于茶叶,盐巴,铁器都是朝廷专管,并自永乐三年起,实行对外限购政策,没有大明户籍,想要大批量的购买以上三种产品,纯属白日做梦。由此,众人也只能望茶兴叹。

饶是如此,大明的强盛繁荣,仍让这些外来者大开眼界,无比震撼。

亲自带队到大明朝贡的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不幸在会同馆病逝,留下遗言,不是王位传给哪个儿子,也不是身后财产如何分配,而是请求大明皇帝许可,去世后能够葬在大明。

永乐帝实现了浡泥国王的遗愿,以亲王礼安葬了麻那惹加那乃,让他永远的留在了大明。

同麻那惹加那乃一同到大明朝贡的王妃,子女和随员,有数十人留在了南京。王子蒙恩入国子监学习,王妃和随员在南京城南定居,为麻那惹加那乃守灵。

孟清和对浡泥国并不熟悉,会同馆里发生的事,多是听旁人转述。国公府和伯府亲卫都是不错的消息渠道。但论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锦衣卫始终遥遥领先,独占鳌头。

浡泥国王下葬时,郑和奉命出宫,向浡泥国使团传达天子圣意,并封赏国王遗孀和子女。翌日,麻那惹加那乃的长子和次子联名上疏,称仰慕大明文化,请求留在大明,入国子监学习。

请求自然得到许可,朱棣亲自召见了两位王子,对他二人大加表扬。

消息传出,孟清和摸着下巴,仔细琢磨,最终得出结论,未来某一天,两位王子归国继承王位,大明在浡泥国设置宣慰使司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对日理万机的永乐帝而言,浡泥国王的死,只能算作一个小…插…曲。征讨中的朝鲜,预期出兵的鞑靼,北巡,迁都,修建长陵,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精力。

朝廷船队按照预定日期出航,郑和三人前往刘家港,朱棣无法亲自前往,干脆抓了儿子当壮丁。

爹有事,儿子服其劳。

朱高煦没法反抗老爹,只得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穿一身亲王衮冕,在鼓声和号角声中登上高台,汗流浃背,仍坚持严肃状。

朱高燧借口老爹是给皇兄下达敕令,他是顺带,坚决不上高台。见朱高煦瞪眼,干脆拉上请旨出京的孟清和,讨论出航的船只是否安排妥当,带回来的货物该如何分派。

孟清和无语。

该安排的早安排好了,现在讨论,不嫌借口太…烂…了点?

“殿下,您真不上去?”

“不去。”朱高燧同是一身衮冕,随意拨开冕前垂下的玉珠,似因阳光太过刺目,眯起双眼,“父皇下旨给皇兄,孤不必凑热闹。”

斟酌片刻,孟清和认为,不接话最妥当。

“父皇赞兴宁伯聪慧机敏,遇事有谋略。孤也这样觉得。”朱高燧收回视线,道,“兴宁伯是聪明人,孤从兴宁伯身上学到不少,获益匪浅。”

“殿下谬赞,臣不敢当。”

“当得。”朱高燧笑道,“孤早年不喜读书,做事任凭心意,只图自己快活。多行鲁莽,尚不自觉。自遇到兴宁伯,孤回想以往,颇感汗颜。”

“殿下此言,臣愧受!”

“孤所言均发自肺腑。”朱高燧笑得十分真诚,“孤办互市,王兄领兵屯田,父皇重视起商税,许商人购买交趾土地,稳定西南诸州,一桩桩,一件件,都少不得兴宁伯。”

孟清和脸色发白,汗顺着鬓角滑落,不知是热的,还是被吓的。

今天的赵王殿下,明显不太对劲。

这是什么节奏?

表扬,提醒,亦或警告?

莫非是他最近风头出得太大?

看出孟清和很不自在,朱高燧略感无奈,“兴宁伯不必多想,孤只是偶发感慨,并无他意。”

孟清和擦擦汗,换成旁人,他或许不会多想,话是老朱家人说的,不多想成吗?不过,以他对朱高燧的了解,警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表扬的可能也不大,十有八……九是好意提醒。

他最近风头太劲,有国公爷在前,也挡不住旁人的目光。

一旦朝廷出兵草原,看他不顺眼的怕会更多。他倒是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反正被瞪几眼又不会掉块肉。可要是被盯牢了,隔三差五麻烦上门,着实是烦人。

惹不起躲得起,等回到南京,还是继续“养病”为好。再不成,草原开打,立刻上疏请求随军。排兵布阵不是专长,没多大本事,负责后勤总没问题。

况且,他也该回北疆了。

离开这么久,大宁三司的事仍是一团乱麻。天子将他留在南京,未尝没有让大宁布政使司尽快站稳脚跟的意思。

无奈,派去的官员不给力,吃香又太难看,尽出昏招。天子想让他们办的事,一样没办成,仗着皇令,和大宁都司掰腕子,得罪了朵颜三卫,随时有被壮汉们套麻袋的危险,更甚者,试图…插…手互市,掌管课税司,朝皇帝的钱袋子下手。

每每想到这里,孟清和都不免叹气。

分明一手好牌,却打成这个样子,该说能力非凡,果真奇葩?

今天朱高燧给他提了醒,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人情总是要领。

天子是否会一不做二不休,另派人镇守大宁,暂时两论。低调点,避开眼下的麻烦才是根本。

当初,永乐帝下旨,令他居住北京,孟清和心中已有了计较。永乐帝重用他,信任他不假,可大宁的位置实在太重要,不迁都则可,迁都之后,再如之前一般,大宁都司一家独大,除了镇守,旁人的话一概不管用,问题就大了。

论政治…斗…争,朝堂经验,一打孟清和也比不上半个朱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永乐帝也是在保护他。

与其引来满朝…鞭…挞,不如提前交出部分权力。正如他想找机会把免死铁券上交,以退为进,未尝不是处理此类事的最好办法。

该庆幸朱棣没有大杀功臣的习惯,换成朱元璋,退到墙角,该收拾也照样收拾。

孟清和想了许多,明晃晃走神。

朱高燧知道他把话听进去了,也不在意,又看向高台上的朱高煦,神情微变。他没有说谎,能有今时今日,的确与孟清和有莫大关系。

如果没有孟清和出现,没有同他的几年相处,此事此刻,朱高燧不会心平气和的站在台下,仰望高台上的兄长。

朱高燧从孟清和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该他的,就是他的,谁也抢不走。

不该他的,日思夜想也没有用,绞尽脑汁,不过徒增烦恼。

朱高燧想得明白,所以,他才轻松,豁达。

日正时分,郑和王景弘等陆续登船。

朱高煦翻过酒盏,杯口朝下,清澈的酒水…泼…洒…在地。

海风从吹过,卷起…浓…烈…酒香,好似在祝福远行的船队,一路顺风。

最后一艘商船离港,朱高煦步下高台,对身旁文武并不热络,只有面对朱高燧同孟清和时,脸上才浮现出几分笑意。

看着身着衮冕的朱高煦,孟清和有些晃神,仿佛见到了年轻二十岁的朱棣。

只不过,比起朱棣,朱高煦身上还是少了些东西。或许是岁月的沉淀,也或许是塞外风沙的磨砺。但是,孟清和确信,只要朱高煦不会突然脑袋冒氢气,而是继续沿着目前的方向走下去,他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大明的未来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没有了仁宣之治,或许是历史的遗憾。但能避免土木堡的耻辱,即使在史书上留下恶名,孟清和也甘之如饴。

回到下榻处,朱高煦和朱高燧换上常服,温热的巾帕覆在脸上,痛快的舒了口气。

放下帕子,朱高煦道:“才七月就热成这样,再这样下去,今年恐怕会有旱灾。听说河南山东等地有些日子没下雨了。”

“应天下辖州府上奏,已有蝗灾迹象,赈灾粮都存在府库里,难怪户部要叫着没粮。”

说完,朱高燧端起茶盏,咕咚咕咚,一盏凉茶下肚,火烧火燎的感觉总算好了些。

朱高煦眉头深锁,有些时日没回宣府,不晓得今年的粮食会不会丰产。北疆的军屯会不会受旱灾影响。临近秋时,鞑子会不会突然犯边。

坐在一旁,孟清和喝茶吃点心,不问到头上,轻易不开口。

“兴宁伯以为,若有旱灾发生,该如何应对?”

“啊?”孟清和嘴里还咬着点心,颇有些状况之外,“殿下,下官不通赈灾之事。当地事,当询问当地官员,方才有更好的解决之道。”

事事都靠中—央…下令,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还要地方官员做什么?

见孟清和独自吃完了半盘点心,朱高煦的视线不由落在手旁的瓷盘上,真那么好吃?

“京城地动,事后赈灾,夏司徒直言,多项举措都为兴宁伯提议,且果有成效。”

孟清和不语。

“孤也是担忧,近年水旱蝗灾频发,希望能集思广益,整理出最好的应对办法。”

“殿下,臣实是……”

话没完说,就被打断。

“一船。”朱高煦举起一根手指。

“什么?”

“此次下西洋,父皇许了孤六艘船,运回的外洋之物,孤分一艘给兴宁伯,如何?”

一艘船的货物,白给?

朱高煦点头,只要给出好的建议,再分出半船也未尝不可。

孟清和激动了,就算运回一船木头,也是大赚!

朱高煦诚意十足,怎么会只是木头?放心,一定都是好货!

满眼金光灿烂,孟伯爷终于没抵挡住糖衣…炮…弹的诱…惑。

“殿下,下官定当尽力!”孟伯爷胸脯拍得山响,激动之下,险些自己拍出内伤。

“小王静候佳音。”

目送孟清和飘出房门,朱高燧转向朱高煦,“王兄如此大方,小弟佩服。”

朱高煦表示,贤弟谬赞,此事,贤弟也是出了力的。

他也出了力?朱高燧不解。

“其实,父皇只许了孤三条船,余下三艘,你我兄弟共分。”朱高煦道。

“果真?”

“果真。”

“……”

“贤弟?”

朱高燧皮笑肉不笑,“待回到金陵,我一定登门拜访定国公。”

“为何?”

“兄长殷切期盼同定国公切磋武艺,小弟一定将话带到。”

“这个……”

“小弟自愿带话,兄长不必太过感激。”

“……”感激个xx!

由此可见,挖坑埋人是个技术活,其中诀窍,非寻常人可以掌握。

汉王殿下,明显仍需要磨练。

离开厢房之后,孟清和松了口气。

一为平白得来的整船货物,二为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态度。如果没有永乐帝许可,汉王和赵王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同他结好?

两位殿下摆明态度,再有人想向天子进谗,找他麻烦,也要仔细掂量一下。

看来,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锦衣卫说话,到底做对了。汉王交代他做的事,应该也有永乐帝的意思。

先封他做太子少保,教导朱瞻壑读书,又令他编写赈灾条目,若是奏疏由汉王递上,在大多数朝臣眼中,自己定然成了不折不扣的汉王党,还是天子亲自盖的戳。

只要朱高煦不犯傻,不再脑袋发抽,盲目自大,说出自比秦王一类的话,做个汉王党也算有前途。

在这一点上,朱高燧就相当聪明。

不过,如今的朱高煦比历史上的朱高炽有优势,因为他还不是太子。

谁说封了太子是好事?

永乐帝年富力强,又是抢来的皇位,最忌讳有人同他争…权。得圣心的潜在继承人,远比惹人眼的二把手更加安全。

永乐六月七月,明朝的使臣抵达草原。

彼时,本雅失里已被拥立为可汗,阿鲁台自封太师,原太师右丞相马儿哈咱退居其下。

鬼力赤终究没能逃出生天,被阿鲁台派出的骑兵杀死,追随他的部落首领均被屠戮,部落里的成年男子被杀死,女人和牛羊被瓜分,不到车轮高的孩子大多成了战胜者的奴隶。

明朝使臣到时,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正在庆贺胜利。

盘中的羊肉金黄酥香,从兀良哈手中购买的美酒,浓烈醉人。

明朝使臣走进帐篷,众人正酒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