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洁文集- 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这半幅画卷上,对这位画作者,叶楷文是无从了解一二了,当然,也许,落款名、题跋都在后牛幅画卷上。 
  晋代,当然是晋代。叶楷文又想。 
  看得出作画人人品极高,尽管是半卷,已让叶寸皆文一惊三叹。 
  大手笔,真是大手笔。 
  所谓大手笔,倒不见得是篇幅宏大,或场景阔大繁复,而是说它的内涵,可以说一眼难尽其穷。 
  不过,叶楷文还有一惊—— 
  如若沉吟一番,便见弦外之音、画外之意,虽然苏轼曾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然“法度”、“豪放”毕竟可及,而这幅画的弦外之音、画外之意,却是无法定义。 
  可以说是一卷《侍奉图》,下棋、饮酒、歌舞升平、诸如此类……细看却又不是,里面似乎包含多少玄虚…… 
  叶楷文过眼的画不算少了,像这样模棱两可、不知如何解释、定位的画卷,真还是头一次。 
  通篇采用意笔,只求神似,不求哪怕纤毫逼真,这正是晋代工笔画的特点,不过这一幅可算不上工笔写意,而是单纯的写意。 
  用墨甚少,仅用线条制造虚实,空灵、简约、自由、纵情、恣意……颇有顾恺之的“白描”韵味。 
  绝对地表现了国人在极端的自我限制下,于黑白点染中、于有意无意中,构筑了永恒的黑白之美。 
  说到西洋画的现代派,不论如何抽象,也抽象不过中国画的线条,不但捉摸不定,着墨也无定局,全看作画人心境,说得玄乎一些,恐怕更要看个人的造化,可又不是“天才”那一说…… 
  每条线描,肥瘦相宜,明暗成趣,轻重有序。似有亦无、似无亦有,似完成又似未完成,说它无形、无状、无象,却又有形、有状、有象。 
  重重复叠叠,如碧水之游弋,如苍云之聚散;野云鹤影,渺无踪迹;云沉雨散,往事故人;是焉非焉,随人所想,随人所思。 
  远看一种解释,近看又是一种解释,这解释与那解释,又如此地风马牛不相及。 
  似一个等待,等待未来的延续;又似一个挑战,挑战超越…… 
  哇呀呀,此画真是若有神助。 
  比起这半幅画卷,自己以前的所得,都是鸡零狗碎。 
  横看竖看,不知不觉已是天明时分,却仍然不能断定是晋代哪位画家之作。 
  看来看去,总是感到心有所失,是因为另外半卷不知身在何处? 
  这样一幅好画,一分为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另外半卷又在哪里? 
   
  八 

  哪个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半途而废? 
  叶楷文马上返回北京。 
  一切似乎都按老人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行下去。 
  老人果然没了。算算日期,是与他见面后的几天。据说去得很安详,说是一觉没有醒来。 
  那日清早,为叶楷文翻修房子的工人,没见老人按时出门打豆浆买油条。 
  晌午到老人廊下的炉子上烧开水时,见炉子还在封着,就朝屋里招呼了一嗓子,不见有人应声,推门一瞧,老人还在床上安安稳稳地睡着。 
  人说:“您老,都什么时候了,还睡呐。” 
  不见回声,近前一看,人早没了。 
  老人的身世呢? 
  向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工作效率可与安全部相媲美的居民委员会打听,也说不出所以。 
  有人说,老人的先人早年间给老主子看守宅门,不知看了几代,老人就随先人在宅子里住着。年年复年年,主子一家子死的死,散的散,解放以后房子就归了公,由公家几个部门占用,给老人留一间算是落实政策,可他又不是房主,落实哪门子政策? 
  老人无声无息地住着,以裱画为生,一九四九年后,多少次“运动”,倒也没有伤着。 
  不过老人倒是给房主叶楷文留了一封信。 
  先生: 
  对不起,先走了。我知道你会回来找我,但是,对于这幅长卷的来龙去脉、何去何从,我也无可奉告。唯一知道的是,我终于把它交给了一个可靠的人,这幅长卷有朝一日,终会团聚,从此再不会在世上颠簸流离,它可以安心了。 
  谢谢你的善意,让我在这所宅子里走完我这一生。 
  知名不具 
  叶楷文不由想起老人说过的那些话—— 
  “我知道你不待见这幅画,谁也不待见,正是因为谁也不待见,倒是它的运气了。要是谁都待见,它的下场早不是这样了; 
  “我知道你想什么,风物长宜放眼量,到时候你就知道厉害了。只有一个条件,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不能丢了它。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你,为什么?到时候你就明白了。” 
  这幅长卷的身世,越发显得扑朔迷离。 
  想起来真是后悔,他又何必亲自去打那场不值一打的官司? 
  也许有些逞能,也许想要给那些所谓“中国通”一些颜色。 
  前不久,叶楷文见到一幅绝妙的人物画,虽比不得人物画的巅峰之作——《韩熙载夜宴图》,也算他见过的,最好的人物画了。于是叶楷文向画主提出,用他的三张画,换这一张人物画,当然他那三张也不错,水平相当高。 
  对方是个“中国通”,对叶楷文那三张画把握得很准,很痛快地同意了。 
  想不到成交之后马上反悔,要求换回。叶楷文不肯,最后对方竟将叶楷文告上法庭。 
  叶楷文根本没把这个官司放在眼里,所以没请律师,而是自己出庭辩护。 
  在法庭上,叶楷文说:“我只有一个问题。” 
  法官说:“请讲。” 
  他对“中国通”说:“请问,你懂不懂中国画?” 对方无以应。 说自己不懂,以后还如何经营中国古董、字画?说懂,那就是公平交易,还有什么官司可打。 
  不费吹灰之力,叶楷文就赢得了这场官司。 
  可是为了逞能,他错过、失去了什么! 
   
  九 

  越到后来叶楷文越是明白,老人的话,句句都是谶语。 


第二章 
 
   
  一 

  他就这样走了。 
  跟前儿连个哭丧的人也没有,真是一干二净,无牵无挂。鳏寡孤独人的下场,多半就是如此。谁能说这样地离去,不是一种好? 
  说是无牵无挂,没什么不了的事、不了的情,可世间万物并非如此简单。 
  那未了的悔恨,算不算一种牵挂?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悔恨也跟着逐渐老去的躯体一起老去,是啊,一个老去的悔恨,还能挤出多少熬煎人的汁水? 
  没了,早没了。 
  干了,早干了。 
他对自己说。 
  可是,尽管,这悔恨像是泡到第三和儿的绿茶,没了滋味、淡了颜色,却不能说它不再是绿茶。 
  人生不过是一出折子戏,连大戏都算不上。有关这幅画卷的风风雨雨,他已淡然,他又对自己说。 
  又为什么一直放心不下:那位先生会不会为这幅画卷作个结果? 
  这么多年,他就这么苟延残喘地活着,大病了一场又一场,场场有惊无险、死里逃生,难道就是在等待这位先生? 
  一个人要不要去、什么时候去,自己心里是明白的,能治百病的医生未必十分清楚。 
  这一次,他是真要去了,而且没病没灾。难道因为已经有了“下家”? 
  这宅子里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主人,当初恐怕谁也不会想到,由他这个外姓人来为这座王府、以及王府里的人等做个了结。 
  二格格的下场,他是亲历亲见。三格格呢?三格格若是有个好收场,他也能安心一些,可谁知道呢? 
  他怎么就把信交给了二格格? 
  谁让她们是孪生姐妹。又都说三格格左耳朵后面有颗黑痣,谁能扒开她的头发看一看? 
  那时候,他才多大的人,六七岁,八九岁?自己都不记得了。却把这样责任重大的差事交给他,虽说不是人命关天,又和要了三格格的命有什么两样?这是大人们的不是,还是他的不是? 
  即便把信交给了三格格,难道三格格就会有好下场,就会和乔戈老爷白头到老?这个宅子里的人,除了他,算是善始善终,哪位得了好死? 
  可是他为此悔恨了一辈子,那是捣了他一辈子心窝的悔恨啊。 
  换作他人,也许不会像他这样耿耿于怀一辈子,把一切际遇看作“命”不就得了,多少人会把“良心”二字,看得那么重。 
  把这个家,坑得家破人亡的乔戈老爷又如何,乔戈老爷忏悔过吗? 
  两位格格虽是孪生,性格却截然不同,三格格倒像汉人,只有二格格还保有满人的特征。 
  二格格外向,直来直去,喜欢弄枪舞棒,像个假小子,照相、骑自行车、开汽车,什么时髦赶什么,没有一样不在行。据说和宫里那位宣统皇后,是过了帖子的姐妹。凡此种种,也就难怪在王府里做家塾的父亲,并不十分得意二格格这位学生。 
  三格格却过于羞涩、懦弱,没有多少独立能力,依赖成性,也许因为如此,反倒招人爱怜。 
  等他长大成人,他才知道,两位格格都和那位乔戈老爷纠缠不清。 
  “随事处”里都是清一色的英俊小伙,二十郎当岁,终日跟随王爷进出,内眷也不避讳,一来二去,能不出事吗? 
  也难怪她们姐妹心仪乔戈,他看,上去真是一表人才,高大——“高大”好像是中国女人的死结,只要男人高大,人格似乎也跟着高大起来,不论是天下的责任还是对女人的责任,都会一律毫不含糊地承担起来。 
  具备国人对男人最佳的审美选择:国字脸、剑眉、皓齿,静如松、动如风……加上他不仅善解人意,还善讨人欢喜。 
  她们的哥哥、大爷倒是不嫖不赌,可“活”的营生一样不会,也用不着会,要说他有什么大不周的,也说不出来,不过是那种到处赶场子的人,终日不着家。 
  有了急事,人找不着?下人们都知道该怎么办,哪儿热闹上哪儿找,一准找着。 
  记得有一年太夫人做寿,阖家老少前去拜寿的时辰到了,可是哪儿、哪儿也找不着这位爷了,还是下人们在琉璃厂一家新开张的古玩店庆筵上找着了他。 
  偶尔他也填个词、做个赋,父亲说,居然还有那么点意思,不过这种时候百年不遇。长大以后看到《红楼梦》,这位大爷可不活活一个“薛蟠”。 
  大爷死也死在“热闹”上。 
  他虽不是喜好读书之人,却爱惜字纸,闹八国联军那会儿,00年6月23日早上,“甘军”董福祥将军的一个卒子,一个火把扔进了翰林院,又赶上那天风大,翰林院轰然起火,义和拳的枪炮跟着打响,说是光弹药帽儿就有几百斤。顷刻之间,文绉绉的翰林院,摇身一变成了引爆的兵火库,而隔壁的英国使馆很快也被大火包围。 
  大爷不止一次去过翰林院,拜见过翰林院的气象,听说翰林院遭了这样一劫,顿时心急如焚,慷慨激昂地说:“翰林院可是祖宗留下的圣堂、圣典……我去看看就来。” 
  可他从此一去再没回来。 
  从此以后,家里人人记住了这个日子,倒是大爷在世时,没人说得出他干了什么。 
  有人在现场看见了大爷。 
  眼见那些精美的、几百年来装点着翰林院一座座圣堂的木雕、飞檐、梁柱,与圣堂一起在熊熊的烈火中化为灰烬; 
  眼见那些典籍、善本、孤本在火焰中挣扎、翻转,即便侥幸逃过火焰,也被丢弃在庭院、池塘之中,任人又踩又踏,更还有被义和拳当作垫脚石用以翻越翰林院的高墙…… 
  此情此景让大爷好不心疼,目不识丁的拳匪,就这样把祖宗留下的典籍、善本、孤本,像在家烧柴禾那样地烧了;像在地里作践烂泥那样地脚下踹了……也是,他们哪里懂得这全是无价之宝? 
  此时,却见那些被义和拳穷迫猛打,在英国使馆当差、或避祸的洋人,还有英国水兵,纷纷从翰林院被枪弹豁开的高墙,涌进那个随时可能轰然炸裂、吞噬他们生命的“兵火库”。 
  大爷想,怎么反倒是毛子来抢救祖宗留下的圣堂、圣典,对祖宗留下的这些圣堂、圣典,他难道不比毛子更有责任? 
  便忍不住冒着嗖嗖的枪子儿,顶着一根根、一顶顶随时可能塌陷、坠落的屋顶、梁柱,与那些毛子一起,去抢救、捡抬,所剩不多的典籍、或尚能成册的残卷…… 
  一个爷,居然跑去和毛子一起救火!难怪有个义和拳说他是汉奸,一刀把他劈了。 
  要不是喜欢赶场子,大爷尽管没什么出息,可怎么也能有个好死。 
  这就是王孙公子的德行,因为从来用不着和危险打交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要是他,恐怕早就往家跑了。 
  这不是白死又是什么!等到跑反的太后回了金銮殿,又与洋人签了赔本赚吆喝的协议,再想找那拳匪偿命,可又上哪儿找去?保不齐,那拳匪早死在自己或是洋人的刀枪下。 
  王爷倒是不苟言笑,就那么一个福晋,没有立过侧室,也从未听随事处传出他沾花惹草的闲话。 
  王爷福晋,更是个宽心的人,火烧上房,也能安安稳稳把那口烟抽完再理论。 
  按说这一家人的脾性,都是那有福之人的脾性,如果没有那场辛亥革命,日子该是风平浪静。 
  可谁能料到“后来”,“后来”是最没谱的事。 
   
  二 

  王爷,福晋过世后,二格格把他留下,说:“你就是我们家的一个‘账本’,尤其是我的‘账本’,丢什么也不能丢你,你要是不嫌弃这院子里的晦气,就把这儿当你的家吧。”说罢,竟有些哽咽。 
  好在他自幼生长在这宅子,不说别的,就说这院子的一草一木,他也所知甚详。父亲本就是二格格、三格格的家塾,年少时,二格格或是三格格有了兴致,还教导过他一些皇家礼数,他也就更添儒雅。 
  那时家里所藏字画颇多,有些是宫里赏赐, 
有些是下属贡进。值钱一些的或让大爷那些“狐朋狗友”——二格格这么说的——谁见、谁爱、谁拿去,不太值钱或那些保管不善的,谁也不当回事,随手丢在一旁,竟至破损。 
  家大业大,谁能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