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的红楼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贾敏的红楼生活-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态度冷淡,但是除了抬宝钗压黛玉外,再就是周瑞送宫花对黛玉无礼,那个时候,虽然王夫人不待见黛玉,但是碍于林海,待黛玉还是很客气的。真正改变的时候,是黛玉丧父之后再回来。如果林海还在,王夫人虽然愚蠢,不喜黛玉,但是黛玉很有可能会成为宝玉的媳妇。因为不管林海致不致仕,那都是一笔隐形的财富,王夫人或许看不到这一点,但是贾政不会看不出。不然当初也不会为贾珠聘娶李纨了。虽然纵使林海还在,但是只要林家不愿意,都可以不嫁。话是这么说,但是如果贾家放出宝黛相投的风声那时该怎么办?那个时代女子的名声是比生命还重要的,被毁了名声的黛玉除了嫁给宝玉,就只有远嫁一办法了。但是相比远嫁而言,以黛玉的个性,嫁给宝玉似乎更好一点。当然,我可以开金手指,不过因为当初大纲就是这么定的,所以我不想改,因此就这么写下去了。








☆、第八三章 安排

相对于皇帝从扬州安插的密探传回来的林海过世消息;从正规渠道送过来消息要慢的多。除了礼部奏报林海已死的白封折子;一并送过来的还有林海的遗折。不管林海是上皇的人;还是皇上的人;他为国捐躯;立下大功是事实。

林海身为两淮巡盐御史;地方军政和他没有丝毫联系;因此泉州倭寇之乱和他一点都不相干,何况泉州也不属于两淮范畴,因此当时事起之时;林海坐车出城,事后,任谁也说不出他半个“不”字来。可是林海就这么留下孤儿寡母弱女;守城而亡。纵使朝堂上有人暗地里嘲笑他愚蠢呆傻,实际上大多数人心里很是很钦佩他的,因为这种舍生取义之事,嘴上可以说得大义凛然,但是事发之时,真正做到心口如一,很难。林海虽是文官,可是却是以武立功,所以礼部为其拟定谥号为“文肃”,报皇上审批。

泉州倭寇之乱平定后,皇上就雷厉风行的处置了以泉州知府和泉州卫所都指挥使为首的地方官员,首恶被判斩立决,只等秋决。下剩官员,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所有官员的家产皆抄没入官,家眷女子十四岁以上的被充为官妓,男子十六岁以上的入矿场做工,不足岁的跟着被流放。

对于皇上对具有守土之责,却弃城而逃的泉州地方官的处置,纵使那些向来爱和他唱反调的权贵世家都不曾出声反对,也没有人肯为他们说情。不仅仅是因为泉州这几名犯事官员罪责明确,更是因为此事上报之后,上皇和皇帝都犯了雷霆之怒,两人意见一致,都是要严加处置。

在两名巨头意见相同的情况下,他们若是出头,被皇帝的怒火牵连,发到他们身上,就是到上皇那里哭诉也讨不到好去。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不是说笑的,纵使钱财再动人心,也得有命花,有机会享受才成。朝廷对于泉州失职的官员处理迅速而又干净利落,但是对林海这个大功臣的表彰却迟迟没有下来。起初,大家还伸着脖子,探着头等着,但是迟迟不见朝廷的封赏下来,大家也就不耐烦了,左右都不管自己的事,所以就撂开了手。

是朝廷忘了林海吗?不是。是朝廷不想给林海封赏吗?也不是。起初,皇上在知道林海中毒危及生命的时候,最开始的想法是先给他解了毒,救活再说。不然,人死了,这边给林海升多大的官,赏多少银钱,也没用不是。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林海的资历身份,和他这次立下的功劳,他是必须要回京的,哪怕暂时不入阁,官职也不是随意就能委派的。要知道林海不仅仅是正二品巡盐御史,还是兼任兰台寺大夫。

但是目前朝堂上三分天下。上皇、皇帝和心有不甘,犹对大位有心的以三王爷为首,连同陈古不化的世家权贵三家势力。其中上皇势力最大,内阁六人,占了一半,而且内阁首辅和吏部都被上皇握在手中。内阁中剩下的三人,站在皇帝这边只有一个,还有一个世家权贵出身,偏向三王爷。下剩的那个是个老狐狸,整日里想做好好先生,保持中立。平日里根本不说话,不发表意见,难得说一次话也是谁都不得罪。若是就朝政问他意见,哼哈之后就如同踢皮球一般被他踢到首辅和次辅身上。皇上早就想换下没有丝毫作为的他,但是皇上手上并没有够资历的人充任此任,为了保证内阁中这一席位不落入其他派系之手,皇上只能继续留着他在内阁里充数,他虽然不会帮皇上,但是至少不会给皇上找麻烦。

内阁中是这般局面,六部中亦是如此。六部按紧要顺序排序,依次是吏部、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按照林海的资历,他回来最适合进的部门应该是户部,可是目前户部尚书陈大人从潜邸就跟着皇上,而且和皇上又半师之谊,自皇上登基之后,更是屡屡献策,为皇上稳定朝局,皇上重用还不及,自然不可能让陈大人给林海让路。可是若是将陈大人升职,目前陈大人官职为内阁次辅兼户部尚书,现任内阁首辅和吏部尚书都是上皇的人,在上皇还在的情况下,纵使皇上有心给陈大人升官,也是升无可升。

不进户部,那么去哪里?兵部?那是不可能的,就冲林海是上皇的人这一点,皇上也不会将他放在兵部。虽然皇上想将林海拉拢过来,但是不是还没成功呢吗!在不能保证林海是他的人之前,他怎么可能会让林海知兵。但是这样一来,林海就无处安置了。因为剩下的几个部门,更不行。

刑部?林海在调任盐政之前,虽然外放做过几任地方官,但是对诉讼刑名这方面并不精通,这样的一个人放在刑部做主官,上皇那边根本通不过。至于礼部和工部,本就是相对比较清闲的部门,况且因为国库没钱,礼部和工部除了一些例行的差事,其他的能免的全都免了。林海到这两个部门做主官的话,等同于“荣养”。所以不要说上皇那边说不过去,就是皇上对天下臣民都不好交代。

人家立了那样的大功,你将人家调回京师,不曾重赏不说,反而闲置于一旁,有功不赏,岂不让朝臣寒心,这样的话谁还会忠心于他!而且林海回京,不管如何安置他,都是对朝中局势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管是好是坏,皇上都不喜欢。因为现在的局势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中,而调任林海回京,跟着引发的一系列变动,可能会引发局势脱离他的掌控,就算不会,他想要重新掌握所有,也是需要花时间和心力的。

因此皇上对于林海的安置是左右为难。等知道林海身上的毒无法解除,皇上其实是松了一口气的,因为林海的死给他解决了一个难题,至少他不用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安排林海才妥当了。只是皇上这边松快了,但是上皇那边不痛快了。上皇登基之初的老臣已经凋零殆尽,就是中期启用的那些臣子,也到了致仕隐退的年纪。让上皇觉得他越发的往孤家寡人上靠拢,所以上皇越发的念旧,对待老臣越发的优容。

林海是上皇的心腹重臣,是上皇一手提拔起来的,而林海也不负他望,当得起干练有才之誉。在皇上不待见老臣,觉得他们都是“尸位素餐”之流之际,林海可谓是其中奇葩,不说林海以前在任上干的有声有色,单这次他守城卫国之举,就给上皇大涨了脸面,看谁还说他看重的老臣不堪?当不得重用?

所以上皇的意思就是要将林海调任回京,并好好表彰一番。皇上当时答应的好好的,却久久不见动静,所以上皇在皇上向他请安之时,又话里话外的点了皇上几句,但是等了几日,依然不见皇上有所表现。上皇心中恼怒,觉得这个做皇帝的儿子眼里没他,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进而又由此多想了些,所以就把皇上叫来,直接开口询问他如何安排林海,却被告知林海中毒无救,已经逝去了。

上皇听到林海死去的消息,第一反应就是皇上弄死了林海。在久久不见皇上对林海封赏,上皇少不得要琢磨一下原因。他也是作了多年帝王的人,稍微想想朝中的局势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确实是不好安置林海。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林海死了,不管他死后哀荣有多大,都不影响朝局。对皇上来说,能干的臣子多得是,何况林海又不是他的人。对皇上来说,一个死了的林海远比一个活着的价值要大。

单从一个皇帝的角度出发,如果上皇和皇上没有半点关系,他会欣赏皇上的手腕,觉得他做的对。但是上皇和皇上可是父子,而且不是民间单纯的父子关系,乃是皇家的父子。上皇曾经做过多年的皇帝,虽然现在禅位给皇上,但是他并没有放权给他。如此一来,上皇觉得他原本因为迟迟不见皇上听他的话而厚赏林海的多想,变成了事实,皇上此举,是在卸掉他的臂膀,铲除他的势力,……进而架空他,……再往后,……。因此上皇看皇上的目光不免冷了些。

也因此,上皇强烈要求对林海的抚恤和表彰加厚。依照上皇的意思,追封林海为武英殿大学士,太傅,谥号“文正”,并且画像入功业阁。其妻林贾氏为一品文华夫人,其子正四品骑都尉之爵,另外赏林家位于京郊延卯河一带的皇庄两座,山头半个,京中朱雀大街宅邸一座,纹银十万两,黄金五千两,合浦珠两匣,名人字画十幅,绫罗绸缎,珍宝玉器若干,……

纵使皇上知道上皇待老臣优容,但是面对上皇对林家的恩赏也让他大为惊讶。不说别的,单“文正”这个谥号,在文人的谥号中至高至重,乃是第一等,历朝历代,知名的文人骚客死后得此谥的最多者,宋之一朝,不过十余人,下剩之朝,皆不足十人。能得起谥者,不仅仅是当朝文坛之佼佼者,更有大功于朝廷。宋之欧阳修,身为宋朝诗□新运动的领袖人物,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诸多名家都曾受过他的提点和提携。做官多年,历经三朝,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后以太子少师致仕,卒后不过以“文忠”为谥。提出“知行合一”之说的阳明先生王守仁平复宁王之乱,也不过才得了“文成”的谥号。

与两位先贤相比,林海的才名和功绩,以“文正”为谥号,还当不起。何况还要画像入功业阁。功业阁是什么地方?可堪比拟唐太宗所建的凌烟阁。当年那么多的开国功臣,能够将画像挂在里面,享受皇家供奉的也不过十几人,之后的朝臣能够凭自身功勋当选的,自高祖和太宗之后,终中宗一朝,都无一人。

他这个皇上自登基以来就一直为钱发愁,户部没钱,而且这个没钱还不是一两年的事,已经很久了。到了上皇退位之前,皇家已经开始用私库养“家”了。所以等他登基之后,私库里也没多少银钱了。日前为了借省亲的东风,囤积材料,大赚一笔,他这个皇帝不得已将宫里的古董偷出宫去变卖。古往今来,做皇帝穷困到这个地步,他大概是第一份。

之后后宫晋升,还要举行大典,虽然不管位份如何,都在一天举行,但是那也是要花钱的。何况大封后宫之后,不说这些妃嫔的用度增加,就是俸禄也水涨船高,这些,这些,都是要钱的。当然,给林家的赏银,他还是拿得出来的。不管怎么说,林海为国捐躯,几万两银子的厚赏还是应该的。可是上皇一赏就是十几万两,让“家道艰难”的皇上有些肉痛。上皇赏给林家的两个皇庄更是让皇上有些舍不得。

封赏给林家的两个皇庄大约有两百多倾,规格虽是中上等,但是都是上上等的肥田,而且靠近水源,灌溉方便,在旱灾居多的京城,从不受旱情影响。如今京郊的上等良田十来两银子一亩,中等田也要七、八两。两百多倾土地就是二十多万两银子,而且作为皇庄,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税赋的,也就是说田庄的所有收益全都归林家所有。这就意味着将皇庄赏给林家,皇家不仅得不到半点好处,而且每年还损失不少收入,亏大了。何况,这两个皇庄规模虽然不是最大的,可是每年的收益在皇庄里足以进入前三。在皇上看来,纵使赏皇庄给林家,也不用找选择这么好的地段,中等的就足矣。……

就林家封赏的问题,皇上和上皇商讨了好几次,希望能够减薄一点儿。哪怕不是为了别的,只考虑如果这次皇家对林海这般厚赏,将来若是有朝臣立下比林海更大的功绩,朝廷该如何封赏才是?总不能再封个异姓王吧?

当年太宗打天下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拉拢手下,高祖从来不吝惜封赏下属,从而有了异姓王的存在。当时虽然太宗皇帝觉得不妥,不过那个时候正是在和兄长争夺储位最激烈的时候,为了争取朝臣们的支持,不得不赞同高祖封异姓王的决定。之后,异姓王的存在对历代帝王来说,如鲠在喉,因为忌惮这些异姓王,所以登基之后,大都暗施手段,不动声色的打压,削减他们的权力,不知道费了多少心血和功夫。只恨几家异姓王乖觉,让人抓不住他们的错处,不好直接削了他们的王爵。后来上皇登基更是借助了异姓王的力量,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以至于立朝百余年,竟然还有异姓王的存在。如今这几家异姓王就已经够人头痛的了,难道还要嫌不够乱,再添几个不成!

在派宫里的御医去给林海解毒,收到御医传回来的消息之后,皇帝没有告诉上皇,确实是有意隐瞒,不过是想着让上皇少些插手罢了。谁承想竟然让上皇疑他杀了林海,这倒是皇上没有预料到的。因为上皇这边不松口,皇上不想因为林海之事让父子关系闹僵,所以他只能将礼部关于林海之事拟定的折子留中不发,从而对林海的封赏也就耽搁了下来。

因为皇上觉得林海之功不足以画像入功业阁,享受皇家供奉。上皇就告诉上皇,林海之才,堪比汉之萧何,他退位之前颁布的改革措施和秘密立储之策,皆来自林海。这些国策若是实施好了,利在千秋,功在社稷。他在位之时,之所以没有将其提拔入内阁,是因为他想将林海留给下一任帝王。当年唐太宗病危,贬谪重臣李绩,并嘱咐太子,等他登基后,将其召回,并委以重任,以便获得他对嗣君的忠诚。同样道理,上皇之后再没有提拔林海,就是不想他这边对林海恩施太过,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