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衰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元的衰落-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贫民窟。”'6' 。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6)
也就是所谓的庞氏骗局,现在常指采取欺骗手段,诱使人们向虚设的企业投资,用后来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支付给最初投资者。——译者注
18世纪的美国1764年,无数分文不值的票据让美国人感到焦头烂额。这些发行于法国人与印第安人战争期间的纸币,让美国陷入了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大衰退。于是,英国人宣布,在新大陆不得再发行任何票据或是纸币。而到了南北战争期间,议会再次授权发行纸币。这种所谓的大陆币(continental money)应该以金银为基础,各州必须保证以一定数量的金银储备作担保。但事实却大相径庭,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大陆货币的印制没有任何基础可言。而英国人又开始凭空发行自己的票据,更是让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雪上加霜。大陆币随后便一落千丈,到1780年几乎已经毫无价值,人们称其根本“不配用‘大陆’这个名字”。'7'直至1781年,大陆币被兑换成新发行的英镑纸币(Treasury note)。新货币由新任法国总督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负责发行,并由此而得名“莫里斯纸币”。虽然这种纸币可以按票面上规定的日期兑换为硬通币,但由于缺乏任何真实储备的支持,这些纸币同样无法逃脱贬值的命运。'8'
难道又是一场新的谢斯起义吗?
1787年1月,前独立军军官,丹尼尔·谢斯(Daniel Shays)率领2 000名农民,在马塞诸塞州的春田与荷枪实弹的美国政府军发生了武装冲突。这场主要由农民参加的起义,旨在反抗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尤其是缺乏稳定的货币。他们要求政府建立一种“稳健的货币”。换句话说,农民希望有一种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尽管当时市场上流通着多种货币,但绝大多数物非所值。
2 000名起义农民全部被俘,起义首领被判处绞刑,但随后又全部获得赦免。在一个缺乏稳健货币的国家,###是不可避免的,而这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侧面而已。
那些追随丹尼尔·谢斯的农民深知,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才能在经济上自立。起义迫使政府实行了单一货币政策,并对流通货币进行控制。2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面对着同样的问题,而且问题的影响面更大。尽管单纯的反抗绝对不是今天的解决方案,但很多严峻的问题却依然如故:缺乏一贯性的不平等税负、高昂的司法费用以及政府官僚的畸高收入。听起来应该不会陌生吧?当年,正是这些民怨让丹尼尔·谢斯揭竿而起。
18世纪的法国(第二部分)尽管约翰·劳和他的货币骗局让法国深受其害,但这似乎并没有给他们敲响警钟。1791年,政府再次决定重拾纸币制度。在反对贵族统治的旗号下,法国政府开始没收贵族的不动产及其他资产,并兑换为政府发行的艾塞特,这是一种类似于土地抵押性质的付息票据。但是,这种极端的措施非但没能解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经济不平等问题,反而使原有的问题进一步激化。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通货膨胀率暴涨了13 000%。没有任何金融工具能像艾塞特这样,在如此之短的时间下跌到零值。在一本有关法国货币政策历史启示的书中,约翰·麦凯(John Mackay)在前言里描述了法国在法定货币制度方面进行的尝试:
assignats,1789年到1796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行的一种纸币。——译者注
在世界历史中,这是一个政府为创造不可转换的货币,并在不同价值水平上维持其流通能力所进行的最大胆的尝试,同时,它也许是最伟大的政府……通过政府力量对商品价格加以限制。一切可能妨碍民主意志或反对民主意识的桎梏都已经分崩离析,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只有精神和物质上的荒芜和悲哀。'9'
19世纪和20世纪的阿根廷也许是吸收了欧洲人的教训,阿根廷在1853年的时候仍然采用黄金本位制。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阿根廷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繁荣和兴旺。1943年,胡安·贝隆(Juan Peron)通过政变推翻了阿根廷的国家体系和经济体系,也让金本位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纸币。于是,阿根廷就此陷入了螺旋式的经济衰退,而且再也没能恢复元气。书包 网 。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7)
19世纪的美国在国内战争时期,为资助战事,林肯总统下令发行纸币。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让人们对纸币怨声载道,这种局面几乎一直延续到1913年建立联邦储备为止。
20世纪的德国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临时政府——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不得不面对巨额的战争赔款。为了这笔赔款,政府开始大量印制纸币,最终导致货币变得分文不值。这场灾难为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纳粹运动铺平了道路,并由此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的美国放弃黄金本位制,转而实行法定货币制度,这是美国最近的一次货币政策革命。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首先是在1934年,罗斯福总统宣布,把每盎司黄金的价格由原来的20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他希望能通过此举结束旷日持久的经济大萧条。第二个阶段是1944年达成的《布雷顿森林协议》(具体内容见本书序言),从而确立了各国货币钉住黄金的币值标准。但是在实践中,美元已经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货币,其他国家直接把本币钉住美元,此外,布雷顿森林体系还导致世界各国普遍通过债务(即超过黄金储备额印制的多余货币)达到促进国际贸易的目的。第三个阶段发生在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停止以黄金兑换美元。实际上,美国已经开始在超过其储备水平的基础上印制货币;黄金本位制的废黜彻底破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导致全球性黄金紧缺的出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由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政府货币政策。这是一个创造国际性稳定货币的大好时机,让人类能一劳永逸地实现货币价值的稳定性。1944年7月22日,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聚会美国新罕布什维尔州布雷顿森林的一个度假村,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为期两周的会议。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也是天赐的良机。但会议的成果却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但不管怎么说,它确实是货币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作为本次国际会议的成果,《布雷顿森林协议》最初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货币稳定计划,以及向遭受战争创伤的国家提供基础建设贷款,帮助这些国家完成重建工作。到1946年,该体系已经通过当时新成立的国际重建与开发银行(IBRD,即现在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得以全面运行。
布雷顿森林所签署的协议之所以让我们在今天依然兴趣盎然,原因在于,这些针对国际货币政策制订的计划,拥有一个坚实的基石——各签约国同意采用统一的黄金本位制。所有签约国都承诺以黄金价格为基准,保证本币价值围绕黄金价格做有限波动。而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仅仅是为了缓解暂时性国际贸易失衡而提供资金。
这个体系只维系了25年,因为它的基本前提就存在着致命缺陷。它把国际货币的价值固定在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标准上,按照这一标准,货币价值当然无法反映1934年以来黄金价值本身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购买力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削弱,另一方面,随着欧洲经济重整旗鼓,日渐干涸的美元储备迟早会让《布雷顿森林协议》作为一个永久性货币系统的使命而告终。谈到这个问题,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一位高级副总裁说:
从一开始,黄金就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当时的极端情况下,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让美国政府承担起兑换黄金的角色,显然是可以理解的。到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已经达到200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官方黄金储备的60%。到1957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超过其他国家中央银行黄金储备总和的3倍。美元如同巨人一般在外汇市场上独占鳌头。'10'
1971年,面对黄金储备不断加速的流失,美国政府终于作出取消黄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此成为历史。
在某些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背后的运作机制更像是一个经济联合国。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众多国家走上了这条经济大联合的道路。
今天,我们往往把这场全球性经济灾难的罪过归结于贸易壁垒和高成本,至少部分如此。此外,通过本币贬值影响邻国的进口,并就此减少支付赤字,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手法。不幸的是,这种做法常常会导致长期的通货紧缩、失业以及国际贸易的衰减。20世纪30年代的这场大萧条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但随即就被很多国家抛在九霄云外),就是让我们意识到,把货币作为一种应急性经济工具所带来的问题,远远多于它能解决的问题。
第四章 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8)
1933~1944年期间任职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Cordell Hull)对此作出了极为精辟的总结,他写道:
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如果我们能创造出更自由的贸易流通……这样,一个国家就不必无端地去嫉妒另一个国家,所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会得到改善,进而消除种种酝酿战争的经济不平等,于是,我们就可以用足够的理由去期待一个更长久的和平。'11'
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日本来看,霍尔把战争视为经济根源的说法应该是合情合理的。美国为制约日本扩张而实行的贸易禁运,很可能是催生军国主义的一个主要动因。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各国之间箭张弩拔的紧张关系“必然会带来经济上的战争,而经济上的战争只不过是军事战争的序曲和导火索而已”。'1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意是缓解经济上的冲突,从而解决经济不平等所带来的问题。与会国家认为,战争本身至少是造成这些经济问题的一部分原因,而经济改革则有助于防止未来战争的爆发。当时,美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是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国。由于两次世界大战都未曾波及美国本土,因此,美国也凭借战争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他们在向盟军供应武器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到1945年,制造业的增长率已经达到1935年到1939年间增长率的两倍。'13'
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使得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同样也发挥了领导者的角色。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美国拥有全世界80%的黄金储备。'14'因此,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美国都有足够的动机以黄金本位制作为世界货币的基础,并以此达到创造和鼓励自由贸易的目的。这个由中央银行、政府和商界主导力量一手打造的黄金本位制,毕竟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
纵观整个19世纪,金本位一直操纵着全球的外汇体系。黄金在各国之间创造了一种灵活的汇率。由于货币供应必须受黄金储备的制约,因此,一个缺乏黄金储备的国家只能依赖负债为其生产和投资提供资金。
在采用金本位的情况下,各国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的总和必然为零,因为贸易账户最终是用黄金来结算的,这就限制了信贷的规模。相比之下,在今天的法定货币制度中,决定一个国家支出规模的不是黄金,而是信用。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不再取决于黄金储备,而是他的借债能力。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也仅仅在理论上是“平衡”的,因为两者之间的差额最终是要通过债务来抵消的。
钉住汇率,即货币价值与黄金价值的比率,可以保证一个国家在生产率和黄金储备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世界各经济大国均以协议形式确定了本币对与黄金之间的钉住汇率。
这个想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中,所谓的国际性货币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美国的美元,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则变成了钉住美元,而不是黄金。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际结果是以美元本位制取代了黄金本位。只要美国采用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币值标准,这个体系也就尘埃落定了,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由于美元可以自由兑换为黄金,其他国家货币钉住美元,于是,一个伪黄金本位制的货币体系便应运而生了。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代表英国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凯恩斯倾向于建立一个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是钉住黄金的货币体系。他主张建立一个国际中央银行,甚至创造全球统一的货币。他提议,应该把会议的宗旨定位于“寻找一个所有国家都可以接受的共同方案、共同标准和共同的规则”。'15'
当然,人们并没有接受凯恩斯的观点。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国代表团更倾向于亨利·迪克特·怀特(Harry Dexter White)代表提出的计划。美国的立场是恢复和维持货币的稳定性,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之后,通过专门负责管理贸易逆差、避免货币贬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贷款和基础建设投资,达到实现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费由所有成员国分摊,所有成员国都需要按配额缴纳一定数额的经费,这笔经费的最初预算总额为88亿美元,并最终通过一系列借款达到平衡各国之间贸易差额的目的。各成员国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借款,这使得基金组织更像是一个中央银行。 。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9)
布雷顿森林协议不可能包括任何创建储备的条款。这种做法的前提是,目前的黄金产量足以保证资金数量的增长,所有短期资金问题均可以通过借款机制加以解决。考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重建将导致大量的借款需求,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与会各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