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三部曲 _王旭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茶人三部曲 _王旭烽-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救了她的父亲,她一定要来,我也就遂了她的心愿了。“

  叶子看来还不懂汉语,但从大人的交谈中明白了意思,她突然跪倒在地,头额触在花砖上,嘴里一连串日语,倒把杭天醉吓了一跳,连忙去扶拉这日本小姑娘。叶子抬起头,杭天醉看见了她那张绢人一样的小脸上,满是泪水。

  她继续用日语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会儿快,一会儿又说不下去了。她的父亲在一边替她翻译:

  “叶子说,感谢中国叔叔救了我父亲的命,同时也救了我的命。我的母亲很早就死了,父亲把我寄养在人家家里,自己来了中国。去年我寄养的那户人家搬迁走了,说好要我父亲领了我去的。如果那一次我父亲被打死了,那么,我也就活不下去了。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连一个亲人也没有。“

  说到这时,羽田的声音便咽,热泪盈眶,腰又深深地曲了下去。

  杭天醉本来就是个性情中人,听了这话,深为感动,连忙请他们坐下,又叫婉罗去找隔壁厢房住着的小茶,让她把嘉和、嘉平带了过来。

  两兄弟同父异母同日出生,已经够戏剧化了,命运又安排在同一个极其特殊的夜晚,让他们同时相识一位异国的小小女郎。叶子长得异常清丽细白,又软又黑的头发,用一块丝帕扎了,挂在后脑,小小的和服,看上去十分有趣。小茶忍不住夸道:“真像一个小绢人。”去 一,再 月羽田见了杭家的这二位公子,一个沉静温和,一个灵敏聪慧。问年龄,他们三个,竟然一般大,算起来,还是叶子小几个感慨了一声:“真是柳绿花红啊。”杭天醉心弦一动,说:“先生此语,大有禅意。”羽田问:“杭先生平日也习禅?”“真茶人者,无有不通禅的。”

  羽田露出笑容:“他乡遇知音了。”说完,对叶子说,“好女儿,把你从日本带来的礼物,恭恭敬敬地献给父亲的救命恩人吧。”

  叶子听了,赶紧从随身带的包袱中取出一个小包,打开了,又是纸包,纸包打开了,又是一块丝绸包着的东西,再把那丝绸也打开了,叶子小心翼翼地捧出了一只黑色的敞口笠帽圈足茶盏。背光处,看不甚清楚,父亲羽田拿过了烛台,自上而下,照耀着它。

  真是神奇。那黑色的盏面上,胎厚色黑的釉中,竟然被烛光照耀出了细丝状的银色结晶,形如那洁白的兔毫。杭天醉见了,一激动,连鞋都顾不上拖了,赤着脚连声招呼:“你们都过来看,你们都过来看。”

  两个儿子把头也凑了过来,看着这只日本小姑娘手里的黑盏。

  “还记得上回爹带你们在茶楼上见识过的那些茶具,凡那黑色里头夹银丝做的,叫什么?”杭天醉启发儿子们。

  “我忘了/'嘉平说,“那么多,还有那些字画,我光记住了那个鬼,他也是吃鬼的。”嘉平坦坦荡荡说了那么多。嘉和补充说:“那是钟值。”

  嘉平对叶子说:“你叫我哥说,他什么都记得住,爹说什么他都知道。”

  叶子就笑盈盈地面向嘉和。这样的笑,嘉平就有些发酸,为了掩饰发酸,他就更加笑,还催着嘉和:“快说呀!快说呀!“

  嘉和看看爹,说:“这是兔毫盏,是福建建窑的。让我看看,这盏底有没有字?”

  叶子把盏翻了过来,烛光下照出了刻着的“供御“二字。

  杭天醉一声“啊呀“,腿都要软了下去,连连地作揖,说道:“不敢当!不敢当!这是官窑之器,宋徽宗斗茶用的,这个礼太重了。”

  羽田摆摆手,说:“礼虽重,毕竟依旧是贵国的宝物。不知前朝哪一代人飘洋过海,带去日本,如今又带了回来。此间的轮回往返,倒也是顺乎中国人心目中的天意了吧。“

  说完,他叽哩咕嘻地对女儿说了一阵,女儿也皱着小眉头问了一阵。羽田又用汉语说:“我女儿想问问先生,她不明白,皇帝为什么喜欢用这样的黑色的碗?”

  杭天醉一听,说了一声你等等,赤着脚就往书房里跑,小茶拖着一双鞋跟在他后面转,连句话都插不上。一会儿,他拿出一本木刻线装本。恰是蔡君漠的《茶录》,翻开他要的那一页,便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如黑毫,其坯微厚,馆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懂吗?”他问小姑娘。

  叶子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杭天醉大笑。对嘉平说:“你OJ两个,带妹妹去嘉平屋里玩去,小茶你照顾着他们,叫婉罗取今年上好的龙井茶二斤,就是少夫人带去她哥哥家的茶,用锡罐子装了备好。我和羽田先生说一会儿话,别吵着我们,啊。”

  等人都走光了,只剩下杭天醉与羽田二人时,杭天醉才毕恭毕敬,给羽田作了个深揖,说:“羽田兄,如果我不曾弄错的话,您定是茶道中人了。”

  “杭先生不亏事茶世家,鄙人正是茶道中里千家家元的人,习茶半生。”

  “怪不得你有如此贵重的器物世传。今日有闲,先生能否为我一解贵国茶道之谜呢?”

  想必此时,杭少爷杭天醉早已把起义啊革命啊丢到了身后,满脑子都是他的玄乎其玄的茶道了。

  偏巧杭天醉碰到了这位羽田君和他是一种类型的人物,不过整个家族更为没落罢了。明治维新的日本,与新兴的暴发户产生的同时,贵族中依旧有人跌得一落千丈,他们保留着精致细腻的品味,同时又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羽田就是其中之一。深厚的汉学根底和一手拍照的谋生技艺并未给家道带来中兴,漂泊异国他乡,对这个人到中年的男子,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把祖上遗留的宝物赠予杭氏,除了感激之情以外,还有更深的附托在后。不曾想到,中国还有一位才情横溢的青年商人,虽有万贯家产,却更向往玄妙的非现实生活。羽田到中国已有十年了,第一次侃侃而谈,向异国的人介绍本国的茶道。

  公元815年,在中国,是唐代的宪宗当政,而在日本,则是平安朝的磋峨天皇临朝了。

  那一年的闰七月二十八日,一位去中国留学两年后归来的僧人空海,给天皇上了一份《空海奉献表》,其中说道:……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

  这便是日本人最早的饮茶记录了。

  但是,在此之前的十年,另外有一位叫最澄的高僧中国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古神社旁边。

  这便是日本最古的茶园了。已经从这两位大法师,前者创立了真言宗,后者创立了天台宗,他们和皇帝的关系很好。他们二人之间,本来关系也很密切,且一同去中国学佛,最澄还和他的弟子泰范拜了空海为师。谁知一来二往,泰范干脆不要自己师父,跑到空海那里去了。

  最澄怎么办呢?他想到了茶。一口气寄了十斤,想以此唤回泰范。然而没有用,因为空海也有茶。

  但是,写下日本饮茶史第一页的,还不是前两位,而是一个叫永忠的高僧。他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和中国的茶圣陆羽是同时代人。他在中国的寺庙中品茶的时候,中国文人刚刚开始了手握茶经坐以品饮的茶的黄金时代。他回国后,在自己的寺院中接待嗟峨天皇,献上的就是一碗煎茶。

  平安朝的茶烟,弥漫着高玄神秘的唐文化神韵。诗歌中这样吟哦着:萧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人们崇唐述汉,从中国大陆进口的一切东西,都让他们喜欢,相当稀有的茶,便成为极风雅之物。深峰、高僧、残雪、绿茗,弘仁茶风,为日本茶道提供了前提。

  平安末期至镰仓初期,应相当于中国的宋代吧。日本文化,开始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独立反刍消化时期。

  1187年,有个四十六岁的日本僧人荣西,第M次留学中国,在天台山潜心佛学。五十岁他回国的时候,在登陆后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的高春院,便撒下了茶籽。

  1214年,镰仓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实朝病了,荣西献茶一盏,献书一本,题日《吃茶养生记》。将军吃了茶,看了茶书,病也好了。从此,荣西被称为日本陆羽、日本茶道史的里程碑。

  当时的寺院,有定期的大茶会,茶碗极大,一碗可供十五个人喝。平民百姓是喝不到茶的,他们对茶的态度,是敬而远之的。

  斗转星移,朝代更替,足利氏的室叮时代,取代了镰仓幕府政权。在中国,已经是元代与明朝的纪元了。中国宋代的斗茶习俗,传到了当时的日本,武士斗茶,成为当时吃喝玩乐时的重要内容。

  奢侈的时代,也有自行其事的高士。这一位高士,竟然是一名最高统治者,室印时代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6…1417年)。在他三十八周岁时,把王位让给了儿子,自己在京都的北边修建了金阁寺,北山文化由此兴起,武士的斗茶也开始了向书院茶的过渡。

  九十多年后的1489年,王朝已进入了第八代的将军义政(1436…1490),他仿效他的先祖,隐居京都东山,修建银阁寺,以此,展开东山文化。

  我在这里,要向你提及一位杰出的日本艺术家能阿弥(1397一1471),作为义政的文化侍从,他通晓书、画、茶,还负责掌握将军搜集的文物。他发明的点茶法,茶人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置茶台子、点茶用具、茶具位置、拿法、顺序,进出动作,都有严规。今日日本茶道的程序,就在他手下基本完成了。

  想象那一年日本国的深秋吧。将军义政,眺望秋空,聆听虫唱,不觉伤感。他对能阿弥说:“唉,世上的故事,我都听过了。自古以来的雅事,我都试过了。如今我这衰老的身体,也不可能再去雪山打猎,能阿弥啊,我还能再做些什么呢?”

  能阿弥说:“从茶炉发出的声响中去想象松涛的轰鸣,再摆弄茶具点茶,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说最近奈良称名寺的珠光很有名声。他致力于茶道三十年,对大唐传来的孔子儒学也颇为精通,将军不妨请他来吧。“

  就这样,村田珠光成了将军义政的茶道老师。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交融在一起,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诞生了。

  羽田有条不紊地侃侃而谈,把一部日本茶史讲得如此清晰连贯,把个杭天醉听得张口结舌,神思来去,恍若游丝。他的脑子里一会儿陆羽一会儿苏东坡一会许次纤,就是连贯不起来。羽田看出了灯下主人的恍然,这才打断了兴致,略有不安地问道:“杭先生,是否胎噪你了?”

  杭天醉如醉方醒,连连摇手:“听君一席话,只觉他山之石劈面而来,直攻我山之玉,况且先生又讲得如此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贵国之茶道,倒是听出了一番庄严画图来,愿恭听之。“

  隔壁传来嘉平大呼小叫的声音,夹着叶子一串串风铃一般的笑声,几个孩子玩得正开心呢。羽田放心了,继续了他的思路,又滔滔不绝地讲了下去。

  室呼时代的末期,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的明代吧,在日本的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老百姓主办的茶会,人们把它叫作“云脚茶“。各种身份的人聚集在河边,大厨房、小客厅,喝酒、下棋、品茶,十分热闹,这就是中国人称之为下里巴人的饮茶了。

  这种下里巴人的饮茶活动中,奈良的淋汗茶会,最引人注目。淋汗,就是夏天洗澡的意思。奈良有一家姓古市的家族,专门烧了水,请一百人入浴。洗完澡,便喝茶,吃瓜果等,大家又唱又笑,赏花品茗,十分开心。

  古市家族中的澄荣、澄见两兄弟,是奈良著名的茶人。他们的师长,便是村田珠光(1423…1502)。

  珠光十一岁时便人寺做了和尚,想来年少气盛吧,竟被赶出寺门。十九岁时,他进了京都的一休庵,跟着一体参禅,并得到了一休颁发的印可证书——圆悟的墨迹,这位明代禅僧的墨宝,便成为茶禅结合的最初标志,茶道界最高的宝物。

  珠光把它挂在茶室的壁龛里,进来的人全要向它顶礼膜拜,以示禅茶一味的道路。珠光在京都建立的珠光庵,以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点茶饮茶,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他在义政将军关照下,成为一名大茶人。晚年回到奈良,收了许多门徒。临终时,他说,日后举行我的法事,请挂起圆悟的墨迹,再拿出小茶罐,点一碗茶吧。

  村田珠光曾经留下过许多至理名言,他说,没有一点云彩遮住的月亮,没有趣味。他还说:“草屋前系名马,陋室里设名器,别有一番风趣。”

  听到此,杭天醉不由拍案叫绝:“好一个草屋系名马,醒酗灌顶之倡语!”

  羽田也说上了兴头:“正是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和一种宗教,这里,庶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战胜了东山为代表的贵族文化了。”

  杭天醉听到这时,禅心大发,突然说:“羽田先生,我这里有上好的白炭,还有虎跑水,不如趁现在烹茶品尝一番,如何?”

  羽田听了大为高兴,说:“入乡随俗,就照你们中国人的习惯来办吧。”

  杭天醉这就叫来了婉罗,让她乘着月夜到户外去生炭炉。嘉和嘉平,带着叶子也大呼小叫地冲到月下,手忙脚乱地帮着添乱。叶子蹲在地上,口对着炉口,吹着气,烟熏得她鼻涕眼泪直往下掉,杭天醉隔窗叹日:“心为茶养剧,吹嘘对鼎锁。”

  羽田问:“这样的佳句,想必是贵国的某位诗人所作吧。”

  “洛阳纸贵的左思,作《娇女》一首,其中十二句,说的是煮茶,那是遥远的汉代了。我们中国人作事向来无心插柳,星星洒洒,反不如贵国可以整理流传了。“

  “愿听杭先生指教。”羽田连忙接过话头说。

  杭天醉摇头:“今日难得羽田先生开讲,还是一气听完了,以后专门听我的吧。”

  羽田也不再谦让,正襟危坐,又开了讲。

  话说珠光去世的那一年,又一位大茶人武野绍鸥出生了。按照中国人对佛的理解,想必是有轮回的神秘天意在这其中吧。

  绍鸥是清市人,地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