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百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育儿百科- 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5岁以后不发病。大概是小时候的息肉长大后自然脱落的缘故吧。因此,只要不大量出血,就没有必要一定切除。 
不宜用内窥镜进行手术的深部息肉,是经腹切除还是等待自然痊愈,要由医生决定。 
家族性多发息肉的特征是许多腺状息肉集中在直肠上,常在十几岁以后出
现,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因极易发生癌变,故必须连同该处直肠一起切除。此病为显性遗传。 
598。吸收不良综合征(脂肪泻) 
这是日本很少见的疾病,是因小肠黏膜对小麦中的麦胶蛋白过敏而引起的腹泻。多在婴儿开始吃面包或面条等断奶食物以后发病。这样的婴儿天生就易产生对麦胶蛋白的抗体,在这种免疫作用下,小肠黏膜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活化,使肠黏膜受到破坏,从而失去消化吸收功能。症状为腹泻,排恶臭便,虽见消瘦但腹部却明显膨隆,身高不见长,有的还出现食欲下降、便秘等。多发于l岁左右的孩子。 
最近由于有了可以检测麦胶蛋白和肌肉膜的抗体,诊断变得更容易了,甚至发现了无症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为预防此病发生,提倡控制饮食。但这种措施要长期坚持却是非常困难的。 
治疗方法是不要给吃含麸质的食物(如面包、饼干、蛋糕、通心粉、面条等)。可以吃白米、玉米、水果、牛奶、鸡蛋、肉、鱼、蔬菜、奶油、砂糖等。此病也有可能是因为小肠对脂肪的吸收不好而引起,因此可以补充些维生素A和D。 
599。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免疫系统先天就异常的小儿是非常少见的。对反复发作的中耳炎、肺炎、支气管炎患儿,也许有的医生会怀疑是否有其他病。但发育正常、玩耍很好的婴幼儿,大多数免疫功能是正常的。 
2岁为止经常感冒、感染化脓的孩子,有的是因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G。由于体内辅助T淋巴细胞尚未成熟,产生免疫球蛋白G的B细胞不发挥作用(虽然血中有B细胞)。这种情况2岁以后会自然好转。 
X染色体性低(无)免疫球蛋白血症是在血液中找不到B细胞(骨髓中是存在的),免疫球蛋白很少或根本没有。婴儿出生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消失,便开始出现症状(化脓、肺炎、副鼻窦炎、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发育也迟缓。治疗方法是每月注射1次免疫球蛋白。患有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症的小儿虽然很多,但不少患儿没有任何症状,并能正常生活。少数患儿出现副鼻窦炎、肺炎,还有的出现腹泻。虽然免疫球蛋白A缺乏,但免疫球蛋白G、M、E都正常,具有产生抗体的能力,此时如果注射免疫球蛋白,会产生相对免疫球蛋白A的抗体,多次注射后反而会引起休克。可用抗生素治疗各种感染。 
600。隐睾 
一侧或双侧睾丸不再阴囊内,而是停留在腹股沟区或腹腔中,这种病症称隐睾。睾儿虽未在阴囊内,但身体变暖(洗澡后)用手推按,很容易使其降入阴囊
内,这种称移动性睾丸。一般认为到青春期以后这种睾丸能降入阴囊中,不需手术。但实际上有半数不能,需手术治疗。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主张每年进行检查,根据情况尽早手术,以使睾丸固定于阴囊。医生仔细检查仍不能摸到腹股沟处有鼓起的睾丸,那就是睾丸进入腹腔了。 
在腹股沟区的不能推按至阴囊内的睾丸,以及隐藏在腹腔内的睾丸,必须做手术使其下降并固定于阴囊中。 
以前认为,青春期后在产生的大量性激素作用下,隐睾会自然下降到阴囊内。可是,给小儿注射男性激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此后,也进行了各种性激素疗法的研究,但最终还是不能代替手术。 
手术时间正在逐渐提前,这是担心过了10岁隐藏在腹腔内的睾丸会癌变。此外,可避免上学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取笑而产生自卑感。 
睾丸是位于体外、需要保持低温的器官。如果睾丸存留在腹股沟区,4~5岁以后睾丸发育就会减慢。因此,专家建议隐睾手术最好在2岁前做。有报告说,2岁前做手术的幼儿长大后87%具有生育能力,而3~4岁做手术的,比率则下降到57%。 
如果在手术之前进行一个阶段的激素治疗,离阴囊较近的隐睾会下降到阴囊,即使不下降,也有利于手术。阴囊变大,睾丸也容易植入。青春期后存留于阴囊以外的睾丸易癌变,因此主张切除加以预防。隐睾多伴有腹股沟疝,因此,做疝气手术时一并做隐睾手术的情况很多。 
另外,存留于腹股沟的睾丸发生扭转时会引起剧痛。因此当隐睾的孩子突然剧烈哭闹时,要马上检查腹股沟部是否有异常。 
601。癫痫 
一般认为,癫痫是一种平时看起来正常,发病时突然意识丧失并伴抽搐的疾病。实际上癫痫有许多类型,有的发病时意识清楚,有的不是全身而是身体局部抽搐,有的不发作抽搐,而是表现为身体发抖或感觉异常。此病的特点是反复发作,且发作结束后恢复与以前一样的正常状态。 
脑电图检查虽然可以区分癫痫的种类,但也使误诊的发生不断增多。未看到癫痫发作,只凭脑电图异常就诊断为癫痫是不可靠的。亲自看到发作时的情况后做出诊断是最确切的,但医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到。虽然可采取拍摄录相的方法对病人跟踪观察,但对于那些1年只发作1次的患者却无济于事。最终还是要依据陪伴在病人身边的父母的叙述来诊断病情,因此,父母必须仔细观察发作时的情况,如:有没有失去意识,抽搐发作时先从身体的哪一部分开始等等。 
不要认为脑电图异常就可以诊断为癫痫,健康者中也有l0%~15%脑电图是异常的。即使确实是癫痫,通过1次检查而发现异常的也只有50%左右。因此不要只凭1次的脑电图异常就开始进行治疗,因为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 
在不发热的情况下出现抽搐的儿童,不要马上进行治疗,因为有的孩子一生中只发作1次,因此最好从第2次发作后再开始治疗。 
6个月左右的婴儿发作的点头痉挛综合征,其症状为突然尖叫,头部前屈,双臂向上伸直或回屈,像抱自己一样,膝部屈曲等。每次发作只2~3秒钟,但也有5~6分钟内反复发作10~20次的。此时脑电波显示异常紊乱。这不是一种单纯性的疾病,而是脑部存在多种严重障碍而引起的异常。注射3~4周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可以抑制发作,但长大以后会出现多种癫痫症状。其特征是药物无法控制、智能障碍、脑电波紊乱等。 
到了2~5岁时,有的就会转变成伦诺克斯一加斯托(LennoxGastaut)综合征。这种综合征的特点是突然向前跌倒,面部受伤,有的失去意识。跌倒是因为躯体及下肢肌肉突然收缩。发作只有数秒。这种病症也像点头痉挛综合征一样,大多用药物无法控制,并出现智力障碍。超过10岁后,发作形式改变,多为全身抽搐。 
4~10岁期间发作的一种癫痫通常为小发作。其症状为身体保持平衡的状态下,有数秒钟失去意识,像电影中途停止一样,患儿眼神发呆,眨眼,有时咂嘴并发出异样的声音。多在深呼吸后发生,脑电图有特殊图像(两侧同步,每秒3个棘慢复合波)。这种病药物有效,长大以后会转好。但并不排除变成真性癫痫的可能性。 
3岁时少有发生,但从10岁开始逐渐增多的癫痫称为颞叶癫痫,这是精神运动癫痫的别名,症状为不抽搐,以行为异常为主。虽然症状轻,不易充分表现出来,但还是可以感觉到孩子有些异常。可能因恐怖,或其他不舒服的气味、味道以及腹痛、耳鸣等原因,患儿常用手掩住耳朵或按压胃部。发作可持续30秒至数分钟,出现上下动下颚、吹哨、眨眼等,也有突然不会说话、又笑又哭等异常的表现。这种突然发作的行为异常没有成人患者那样多。脑电图检查发现,此病的发作起点位于大脑的颞叶,原因是海马角发生病变,是分娩时缺氧或持续抽搐引起的后果。如果是神经胶质瘤引起的,做手术便可治愈。 
只见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癫痫为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属于容易治愈的癫痫。发病时,原本智力发育正常、没有脑性麻痹症状的孩子突然嘴不好使,半边脸抽搐,流口水。患儿欲向父母表述,但用手指着嘴却不能说出话来。这种症状可以持续数秒到2分钟。也有的夜里睡觉时发生全身抽搐。脑电图显示一侧颞叶中存在异常。此症到青春期以后就好了。 
心脏病引发的癫痫虽然极其少见,但有癫痫发作史的儿童还是应有所准备,事先准备好心电图病历,一旦发病可以首先进行心脏病的治疗。 
在成人中经常发作的以前熟知的真性癫痫在婴儿期看不到,而幼儿中却存在(发作前有异常感觉,突然意识丧失而摔倒,全身僵硬,不久开始抽搐,二便失禁,口吐泡沫,持续数分后开始缓解,随即进入沉睡)。在临近青春期少年出现的肌阵挛发作(刚起床或睡眠不足时发生,主要特点是上肢颤抖)是全身强直性发作的前兆。 
癫痫药必须长期服用,因此首先要考虑它的不良反应。医生不能经常跟在身边观察,所以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只得靠父母了。 
最近治疗方法有了进步,主张单一药物治疗。即始终使用某一种特定的药,在用药过程中经常测定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并据此调节药物剂量以保持最适宜的
血药浓度。而以前经常是在给药还未达到最适宜浓度的情况下就判断此药无效,然后改用其他药。采取单一药物治疗时不良反应表现较为明显。 
以前认为癫痫4年不发作即可停药,但现在,主张2年停药的逐渐多起来。还有的只用药2~3个月。但是,对于那些有智力障碍、脑电波异常、2岁以前发病、发作次数在30次以上的病人,最好不要急于停药。 
癫痫病儿的照顾随年龄增长也越来越难。过分地保护会妨碍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如果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就会使孩子的孤独感增加。治愈癫痫不仅仅依靠药物,为使孩子经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青春期,顺利过渡到成年,生活在周围的人必须做好各种准备。 
1997年起,美国食品药物总局批准使用可埋人大脑内、起刺激脑迷走神经作用的发电机。当癫痫开始发作时,患者本人按下按钮便可阻止发作。据说对药物无效的癫痫病很有效,但目前尚在试验中。 
通过手术可以治愈的癫痫,是颞叶中存在肿瘤或血管异常,抽搐从特定的部位扩散到全身的癫痫类型。 
为使患者从不幸的孤独感中解脱出来,便于患儿的父母及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成立了有关的全国性协会。 
602。传染性红斑 
在幼儿园及学龄儿童中间有时会流行传染性红斑。这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因出疹时脸颊呈淡红色,故又称苹果病。此病症状非常轻,不发热或偶有微热,最高只有37。5℃。有时可引起关节炎(膝、踝、手腕等处)。 
皮疹最初出现于脸部,而后依次向上肢、下肢、躯干、臀部蔓延,有轻度瘙痒感。隔大约半个月左右,晒太阳或洗热水澡后,消失的皮疹可再次出现。 
从感染到出疹需20天左右。不必让孩子为此请假。成人患此病则很严重。怀孕时如被传染,可能会导致死胎。 
60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本病虽然多发生于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但婴幼儿也可发病。 
由于出现持续发热、嗓子红肿,故常被作为“扁桃体炎”进行治疗。但过了5~6天,体温仍不下降,而且又出现头痛、食欲不振、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通过血象检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特征为血液中淋巴细胞异常增多,形态也与正常不同。除了从外部可触到淋巴结肿大外,还可见脾肿大。有的还有类似麻疹的发疹。 
为准确诊断,应进行血清嗜异性凝集反应。这是一种发现病人血清中有无使豚鼠红细胞凝集的抗体的一种试验方法。此病90%是由EB病毒引起。EB病毒原本是在伯基特淋巴瘤中发现的,但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也可见
EB病毒的抗体。 
近来,偶尔可发现感染了EB病毒后不易治愈,症状持续1年以上的病人。一般称慢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或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症,或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儿童中也可见到。 
因为在几乎所有成年人的血液中都发现有EB病毒抗体,因此可以认为病毒无处不在。也许是由于口腔内的病毒通过唾液传染而造成的。年青人之间大概多半是通过接吻互相传染的。 
此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儿童一般在2~3周内自然痊愈。肾和骨髓移植儿童有因感染EB病毒而发病的。成人EB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引起鼻咽癌。 
604。糖原累积病 
这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作为营养从肠道吸收的葡萄糖在体内合成糖原,再根据身体需要分解成葡萄糖。这种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分别需经过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特定的酶发挥作用。可是,如果这些酶有先天异常,合成和分解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从而使糖原在肝脏、心脏、肌肉等处贮积。这种情况称糖原病或糖原累积症。根据酶异常的不同,此病可分为十几种类型。 
最常见的是糖原贮积于肝脏、肾脏、肠黏膜的吉尔克病(Gierkedisease)。此病由于肝脏增大,不能形成葡萄糖,导致血糖下降。血糖降到一定程度引起抽搐,长时间的抽搐会侵犯脑组织。因血糖下降常在空腹时发生,故抽搐多在夜间发作。 
患此病时,抵抗力下降,经常患感冒。因为是先天性的酶缺乏,很难治愈。但如果儿童时期能很好地克服此病,患儿可活到成年。主要疗法为食物疗法,但需入院检查,以决定摄取哪些食物更为合理。 
每天给含蛋白质高的食物4~5次,最后1次应安排在深夜,以避免夜里因血糖下降而发病。由于此病是终生疾病,因此必须慎重诊断。做肝组织活检,确定糖原是否有增加以及6磷酸葡萄糖酶活性是否有下降。 
吉尔克病多在出生1年后发现,但心脏糖原贮积型的患儿,在生后3~4周便出现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生命超不过1年。 
605。糖尿病 
成人糖尿病的特征是肥胖者慢性发病,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