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治国:普京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强人治国:普京传-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俄方的要求,美方把建议落实到了纸面上,但把“俄罗斯永久性的军事存在”改成建议俄罗斯使馆的武官可以偶尔访问捷克和波兰的设施。俄罗斯人对此予以轻蔑的拒绝。拉夫罗夫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11月接到了文件,原来的建议里面一条也没有。”
2008年3月举行了第二次“2+2”会谈,但气氛恶劣,一事无成。至此俄方已经清楚地看到布什政府将坚持原有的计划。几个月后,美国就与捷克和波兰签订了协议(尽管两国的公共舆论都反对)。普京又一次企图迫使美国考虑俄罗斯的意见,却又一次没有成功。
克里姆林宫学说
普京对外日益强硬时正值国内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时期。2007年,普京总统第二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与克里姆林宫人员共事期间觉察到总统思谋自己的未来时,他的班子几乎陷于瘫痪。按照宪法,他不能第三次竞选连任,普京也几次三番地声明他不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修改宪法。他的团队中许多人怂恿他修宪—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这是最受欢迎的办法,但普京想另找办法来继续发挥作用。
这位决心至少在形式上照章办事的专制者此时左右为难。他无意离开政治舞台:普京在多次谈话中都表明,他担心自己带领俄罗斯走上的道路仍然有可能被逆转;他不能充分信任任何人能像他自己那样坚决地捍卫这条道路;他也绝不信任老百姓通过民主选举一定能选择“正确的”道路—哪怕是只给他们两个“经批准的”候选人让他们二选一。他得想法子把一个他所信任的替身推上驾驶座—这个人既要延续他的政策,又不会对他在幕后大权独揽、做终极“国家领导人”的地位提出挑战。问题是,普京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才做得到。而且他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也没有选定合适的替身。
肯定不能用现任的总理。1999年叶利钦任命普京做总理是为了培养他做总统,而普京最近任命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做总理却是为了正好相反的原因—就是要一个毫无个性、没有野心、对他唯命是从的人做政府首脑。
有两个人最有可能入选: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自从2005年11月起一直担任第一副总理,被视为“自由派”,与强人集团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曾做过情报主管和国防部长的谢尔盖·伊万诺夫在2007年2月15日也被提升为第一副总理,因此而引发人们猜测他是未来总统宝座的有力竞争者。这两人已经开始组建忠于自己的团队,包括新闻秘书,但最聪明的官员还是暂时不投靠任何一边。
结果,政府所有高级层面的人都缩手缩脚,不敢作长远决策,也拿不准支持哪个候选人。这种明显的犹豫踌躇从2007年年中一直延续到12月的议会大选,甚至到2008年3月28日总统大选之后。有将近1年的时间,强人的难题把国家弄得软弱无力、瞻前顾后。
有一点是清楚无误的:俄罗斯的老百姓—应该说任何不在最高权力圈内的人—对俄罗斯下一任总统由谁担任没有丝毫发言权。不过普京还是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想出了办法。我可以相当肯定地说他在年初时一点主意也没有,其思路是在后来的几个月中产生并逐渐演变明朗起来的。我常常问克里姆林宫的熟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说一点也不知道,我相信他们不是在撒谎,就连普京自己都不知道。
这种状况造成了早已消亡的“克里姆林宫学说”的重起。过去研究这一学说都是由像我这样的人仔细琢磨红场上政治局成员列队的照片,或计算《真理报》对那些崭露头角的苏联领导人的报道各有多少字。2007年1月梅德韦杰夫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作了一篇相对开明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而谢尔盖·伊万诺夫在2月陪同普京参加慕尼黑会议回来5天后就被晋升到和梅德韦杰夫一样的级别,这些都受到外界的密切关注。
新的“克里姆林宫学家”,包括那些身在克里姆林宫内为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的人,热烈地辩论这两位候选人孰优孰劣。梅德韦杰夫可能太倾向自由主义,或者太软弱(虽然普京就是想要这样的人,好对国外显示温和的形象)。伊万诺夫属于强人集团,自然和普京关系更近,过去几年提拔了那么多情报人员和军人……但话又说回来,可能他太强了,太有自己的主张,因此是个威胁。普京会不会让他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代表政府的不同侧面呢?还是说普京最终会改变规则,竞选第三任?
看起来伊万诺夫是培养对象,他更常在电视上露面,和普京一起旅行比较多,慷慨激昂地痛斥西方也像普京。民意调查如果可信的话,直到6月之前都显示梅德韦杰夫稍稍领先,但在6月的民调中,伊万诺夫领先了4个百分点。
突然,9月12日,普京导演了一场拙劣至极的政治剧。电视上,总理弗拉德科夫走进总统办公室,可以说他是要自废武功,且手法相当笨拙。“鉴于目前的政治进程,”弗拉德科夫嘟嘟囔囔地说,“我希望您能完全不受限制地作出决定和任命。所以我想主动空出总理的位置以便您按照您认为合适的方式组阁。”话说白了就是:显然下一位总统不是我,所以我干脆辞职让你任命你想要的人。(这里的假设是,普京将和叶利钦一样,把他的接班人任命为总理。)
普京假装他对此事无法置喙,说“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并立即任命了新总理。但普京任命的既不是梅德韦杰夫也不是伊万诺夫,而是他在圣彼得堡的老同事维克托·祖布科夫。他和弗拉德科夫一样沉闷乏味,但普京任总统期间,他几乎一直担任金融监管局这个权力巨大的反洗钱机构的领导,这使他得以掌握精英阶层的金融秘密。没有多少人听说过他,但几天后,66岁的他就宣布他也许要参加总统竞选。
对此大吃一惊的不只是国外观察家。那天我刚巧在莫斯科同瓦尔代俱乐部那群人在一起。我们和伊万诺夫有约,而两个小时前,他刚刚得知这个消息,这说明他并不是内定的接班人。他尽量表现得若无其事,但从他的行为举止中看得出来,他和别人一样深为震惊。他的事业本来如日中天,却忽然跌了个嘴啃泥。他说普京根本没有和他讨论过这件事。
那么祖布科夫会是下一位总统吗?只有在普京遵循叶利钦先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但普京要另辟蹊径。他和叶利钦不同,他不想任命一个接班人,然后体贴地淡出政治。两天后,普京宣布“至少有5个”合格的候选人。“克里姆林宫学家们”猜想他指的是祖布科夫、伊万诺夫、梅德韦杰夫,还有两个别的人。我在克里姆林宫的一个消息来源告诉我,这不单纯是为了迷惑评论家而抛出的烟幕弹:普京自己还没拿定主意。
12月2日国家杜马选举后,普京才终于揭晓了他的选择。其实杜马选举的结果—他的统一俄罗斯党毫无悬念地获得了64%的选票—对他的决定没有任何影响。他选定的人既不是祖布科夫,也不是人们压宝的伊万诺夫,而是本来在最后冲刺中似已落败的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
那又是一场安排好的貌似民主的表演。刚选入国家杜马的4个政党的领导人来找普京,提出梅德韦杰夫的名字。普京故作惊讶地转向恰好在场的梅德韦杰夫:“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他们和你谈过吗?”
“是的,我们初步讨论过。”这位候选人答道。
“好吧,”普京只能同意,“既然代表俄罗斯社会4个不同阶层的4个政党都这么建议……我认识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17年多了,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密切合作,我举双手支持这个选择。”
第二天,梅德韦杰夫宣布如果他当选,他将任命普京为总理。经过了几个月的混乱和权谋,前面的道路忽然豁然开朗。普京将继续维持他的政治生涯,他将(不动宪法的一字一句)把总理这个职位从弗拉德科夫和祖布科夫在任时清静的闲职变为俄罗斯真正的权力中心。
梅德韦杰夫虽然和普京出生于同一座城市,毕业于同一所法学院,但他比普京年轻13岁,背景也截然不同。他1965年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7年大学毕业时正是戈尔巴乔夫力图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民主化的高潮时期。那时的时代精神就是揭露批判普京选择作为自己职业的克格勃。在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真正的选举中,梅德韦杰夫效力于自由派改革者阿纳托利·索布恰克(他的法学教授之一)的竞选运动。索布恰克成为圣彼得堡市长后,梅德韦杰夫和普京都进入他的对外关系办公室工作—他俩就是在那里认识的。后来梅德韦杰夫追随普京到了莫斯科,1999年就任他的办公厅副主任并负责他2000年的竞选运动。普京当选总统后,任命梅德韦杰夫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后来又任命他为总统办公厅主任。
普京之所以选中梅德韦杰夫而非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伊万诺夫,大概有几个原因:他没多少个人魅力,自己没有权力基础,比起和普京同属强人集团(可能会想要逐渐把普京挤开)的伊万诺夫来威胁更小,而且对一个矮个子来说相当重要的是—他比普京还要矮。总的来说,比起高大魁梧、仪表堂堂、不怒自威、曾把康多莉扎·赖斯一把抱起的伊万诺夫,他差得多了。还有一个好处是梅德韦杰夫有思想开明的名声,西方会愿意接受他,可能他可以起到避雷针的作用,暂时缓解普京的压力。今后4年普京要把梅德韦杰夫管紧,并至少保留他自己重返总统大位的可能性。
我们这些倒霉的克里姆林宫公关人员再一次眼看着给西方造成好印象的机会白白失去。两个候选人都是制度内的,对于如何管理经济各有一套意见,在他们中间二选一,这和大部分西方民主国家的选举并无二致。然而俄罗斯人民却没有机会发表意见。普京的选择是唯一重要的选择。正如普京的朋友,不到1年前被任命为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的弗拉基米尔·丘洛夫所说,“丘洛夫的第一法则是普京永远正确”。
国家电视台对普京选中的候选人进行了密集报道,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3月2日的选举中理所当然地以70%的票数当选。共产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赢得近18%的选票,民族主义者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得了9。5%的选票。“民主”反对派的候选人,前总理米哈伊尔·卡西亚诺夫原已登记参选,但因后来受到指控说支持他参选的许多签名是伪造的而被取消参选资格。
选举结果宣布时,普京和梅德韦杰夫身穿皮夹克、牛仔裤,一起走到红场上,梅德韦杰夫竭力模仿着普京大踏步的行姿。他们打断了在圣巴塞尔教堂前举行的摇滚音乐会,梅德韦杰夫作了简短讲话,申明他将继续沿着过去8年的道路走下去。当普京接过话筒赞扬他的爱将时,支持者人群的欢呼淹没了他的声音,人们呼喊着“普京、普京、普京……”没人喊“梅德韦杰夫”。
选举结束了,梅德韦杰夫也于5月宣誓就职。但一个多月以后,依然一片混乱,官僚们都忙着争抢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位子。我在克里姆林宫新闻部所目睹的可能是整个政府情况的缩影:官员们费尽心机揣测真正的权力所在—是梅德韦杰夫总统的克里姆林宫,还是距离10分钟以外,莫斯科河畔普京总理的政府所在地“白宫”?回想起来,那些去了“白宫”,希望从那里监管他们在克里姆林宫的同事的官员是聪明人。4月,佩斯科夫被普京任命为发言人后,带我们在克里姆林宫参观了一圈作为告别。
“离开这里有什么感想?”
佩斯科夫摸着唇髭说:“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佩斯科夫的调动是普京为了保持对新总统的控制而作的一系列巧妙的人事安排的一部分。佩斯科夫把他长期的副手阿列克谢·斯米尔诺夫带到了“白宫”做总理新闻办公室主任。在前几任总理手下,这个单位几乎没有事做。是佩斯科夫(而不是总统的新闻秘书)任命了由年轻的新人组成的总统新闻团队,并说明他们要听他指挥。普京过去的发言人和盟友格罗莫夫留在了克里姆林宫,被晋升为梅德韦杰夫总统的办公厅副主任,这是公然企图维持对总统新闻工作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不过有一点美中不足,梅德韦杰夫把他竞选时的新闻顾问纳塔利娅·季马科娃留下来做了新闻发言人。她不是佩斯科夫提拔起来的人,而是他的对手,很快她就开始拉拢佩斯科夫在总统新闻办公室安插的队伍。她忠心耿耿的对象不是总理,而是总统。不到一年,裂痕便清晰可见:梅德韦杰夫的团队很快感到他们应该忠于总统,而不是任命他们的人,这原是意料之中的事。后来几年,我强烈感到这两个新闻办公室日益疏远,甚至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计划。
知情人士告诉我,其他部门也有同样的情形,所以,在2010~2011年间,有两套官僚机构互相竞争,双方都知道自己的未来取决于老板,因此都竭力确保自己老板的生存。这种情形是普京所始料未及的。
普京把他的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索比亚宁和影响力很大的经济学家伊戈尔·舒瓦洛夫从克里姆林宫带到了“白宫”。但他留下了一些他所信任的高级幕僚以确保在梅德韦杰夫治下的“延续性”。这些人里不仅有负责大众媒体的格罗莫夫,还有担任梅德韦杰夫办公厅第一副主任的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外交事务顾问谢尔盖·普里霍季科和经济顾问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普京是想把政府的这两个分支紧紧绑在一起,同时确保他安插在克里姆林宫的人掌握大权。但事与愿违,那些人融入了他们的团队,专心为新主人服务。就连“理论家”苏尔科夫也改变了立场,转而支持梅德韦杰夫的新举措,其中有些举措与他原来代表普京宣扬的观点截然相反。
普京总统的遗产
2008年2月8日,竞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普京作了他作为总统的最后一次重要讲话—等于是他对自己成就的评价。在外交政策方面,他坚称“我们作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国家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然而他详细的阐述听起来却更像是愤愤不平地承认失败:“我们关闭了在古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