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女如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丑女如菊- 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寒心,他还要买香肠的方子哩!”

于是,青木便和李长雨张槐一起跟宋掌柜沟通去了。

宋掌柜听了这要求也很意外,如果青木要多些银子,他还能做主,但要求他们在下塘集建作坊,他可得跟东家汇报,这事他还不能做主。

于是,他返回清辉县,把事情跟方靖宇说了。

方靖宇听了大笑,连说这几个乡下少年有意思,竟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要求。

他想得很简单,就跟张槐说的一样,他会在自己生意势力覆盖范围内都建立作坊,来制造这打稻机;往后的香肠作坊也是。所以,在下塘集建作坊不过是顺带罢了,就算是对方不提这要求,他今年也会在那个下塘集开间铺子,密切关注那里的商豳动向的。

宋掌柜又问出多少银子买打稻机的图纸合适。

方靖宇含笑看着他道:“给他们两千两银子。”

宋掌柜一愣,说道:“是不是多了点,咱们还一文钱都没赚呢!”

方靖宇肯定地答道:“是多了。要是旁人肯定不会给这个价,因为他短时间内也赚不到那么多钱。不过这生意既然让我做,以方家的财力,在各地都建立作坊制作打稻机,可以说凡是出产稻子的地方都能卖。我们先走一步,等别人来模仿,我们已经形成规模和气候了,将来不会少赚钱的。说句实在话,这还给少了呢。不过账不是这么算的,因为就算是他们自己建作坊,卖打稻机,要想赚这么多银子,还不知要折腾到猴年马月呢。”

他笑了笑又道:“在下塘集建立作坊也不坏,那地方就是穷点,其实交通便利的很,上接清辉县城,下接临湖州,将来运输也方便;而且靠着小青山,材料肯定也便宜,就是人工费也肯定比清辉便宜的。”

宋掌柜听了连连点头,说确实是这么回事。那里的农户除了稻米玉米等粮食卖钱,根本没有其他的收入,要是在农闲的时候能找到一份工,挣些钱,想必是很高兴的。

他又道:“要是这下塘集往后能发达起来的话,咱们早早地占据了地方,只有占便宜的。”

方靖宇眼里闪着精光,说道:“这地方应该会发达起来的,不过是迟早快慢的问题。本来还不确定的事,方家一参与,这就是肯定的了。你尽快安排人去下塘集建作坊,等夏季收割稻子的时候,这打稻机正好能派上用场。”

宋掌柜急忙垂手应下了,又说道:“怕是第一年卖不了多少,一般的农户肯定买不起的。”

方靖宇沉着地说道:“建议他们几户人家合伙买一台,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赊账,不过要签好相关的文书。我答应过县令大人,要把农户的需求放在首位,争取把这样农具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广,自然不能食言。放心,不会吃亏的。”

他心道,当然不会吃亏,弄不好还是大功呢!

他又叮嘱宋掌柜道:“还有,我们主要面对的是那些大户人家,他们才是我们赚钱的对象。给农户的东西要尽量降低成本,当然,品质也要保证,价钱要卖得低些;给大户人家的机子则要尽量做好,两年内还可免费上门修理,价钱就要卖高些了。”

宋掌柜点头,又向他汇报了些其他的事情,方才告退。

于是,下塘集就多了一股人流,买地、建房,招工买材料,轰轰烈烈地在这个小集镇上忙碌起来。

青木得知这图纸卖了两千两银子,也是大吃一惊。

菊花却丝毫不意外,她正如方老爷说的一样,知道这并不算多,但也不能算少。说到底,还要看谁来做这单生意。就算她捂着这东西不对外卖,先不说几年才能赚到这些银子,就连保密都难,说不定很快就会被人强抢过去,还惹一身麻烦。

没那个精钢钻就别揽那个瓷器活!

这东豳包括以后的香肠,到了方老爷的手中,肯定会给他赚大钱的但更多的,是靠他本身的人脉和资金实力,甚至经营的手段。

菊花也不去眼红人家赚钱,她只管过自己悠闲的乡村生活,有打稻机用就好了。虽然开始并没有拿这东西赚钱的想法,但人家把钱送来了,她也不会嫌钱烧手,当然是笑纳了。

得了钱后,她和青木商量,拿出三百两,分给来福表哥和他的师父王金华;剩下的一千两收了起来,七百两在下塘集买地建房。

因为就要农忙了,青木匆匆在下塘集的边缘买了二十亩地,暂且放那,等秋收完了再建房。菊花初步的打算是建些货栈铺子,到时候好租给别人,自家收租金就好了。

她的想法得到了郑长河和杨氏的赞同。

杨氏说她不喜做生意,郑长河说他喜欢种田养猪,青木微笑道,他要在村里建作坊哩,可没空弄那些生意。

菊花笑眯眯地望着家人,嗔怪地说道:“爹,我也不想烦那个神哩——我不过是想趁着现在地价便宜,先买些地放那罢了。要是等往后地价涨上来了,想买还舍不得买哩。”

买地是青木和郑长河一块去的,挑的既不是下塘集的好地段,也不是附近的良田,只能算一般的土地,但还是比荒地要贵多了,十两银子一亩,买了二十亩。

这地方眼下看起来并不算好,盖铺子太偏僻了;种庄稼吧,地又太瘦。不过要是下塘集发展起来的话,这地段肯定会被人争抢的。

本来也没打算买这么多地,可是菊花和青木商量了一下,觉得眼下村里是没有钱在下塘集买地的,自家得了这笔钱,多买些,往后村里要是想买的话,卖给村里或者租给村里都好。

郑长河忽然就变成小地主了,他极不习惯,看着闺女和儿子乐呵呵地说道:“买了好,买了好。银子放家里爹心里也不踏实哩。买了地,就等于给你们兄妹俩置了家业。要是下塘集发不起来,咱就在那块地上种庄稼。”

他始终只对种庄稼感兴趣。

杨氏白了他一眼,喜气洋洋地说道:“那地挨着下塘集,种庄稼多可惜。下塘集肯定能发起来,你没见那个方老爷都来建作坊了么。”

她自己不喜欢做生意,却是希望下塘集兴旺发达的,那样的话,家里出产的好多东西都能卖钱了。现在,家里又在那买了这么些地,她更盼望下塘集兴旺了,菊花说的建铺子对外租的主意她十分满意。

青木和菊花相视一笑,青木道:“种庄稼咱也忙不过来,那地只能盖铺子哩。咱还是把村里的这地种好,多喂些猪是正经。”

杨氏点头道:“我也喜欢喂猪喂鸡鸭,虽然累了点,不过自个勤快些就成了,落个心里自在;那做生意光勤快可不成,你得费多少口舌和心思哩。”

郑长河连连点头,让他跟人掰扯那可是要命的事。他对菊花道:“闺女,爹瞧你还是蛮会谈生意的,你想做生意么?”

菊花微笑道:“我要是做生意哩,肯定不能亏本就是了。不过我也不想做生意,我觉得在家种菜养鱼喂鸡鸭蛮好的。就跟娘说的一样——自在哩!”

郑长河如遇知音,急忙接道:“可不是么,你在家的话,想干啥就干啥,不用瞧人脸色。忙的时候虽然累点,闲的时候坐在树下跟人闲聊、做针线,还能掐花儿、捡蘑菇,早上捡鸡蛋鸭蛋多好!”

菊花听了他有些杂乱的话,“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老爹觉得她是爱极了这捡鸡蛋的活动哩。

青木也是忍不住笑了,因问道:“爹,咱今年还是跟他们插伙栽秧么?要是他们不来的话,咱只跟槐子家插伙就好了。娘,你就甭下田了,跟菊花在家做饭吧,省得她一人太累。

杨氏道:“不插伙哪成哩?他们也都想种两季稻子,赶时间哩。再说,你赵三叔和张叔都添了几亩地,插伙早些把秧苗栽了,也好忙地里的事情。那山芋、黄豆才种的,不得伺候好?有你父子俩下田,我就跟菊花在家烧饭吧!”

菊花关注地听着爹娘跟哥哥商议栽秧的事,这可是不能马虎的。

要说这插伙栽秧劳动量还是一样的,并不能占多少光,不过一来人多干事热闹些,二来心里也好过些。不然两个人呆在自家田里,觉得那空荡荡的水田总也填不满,这劳苦的日子就跟看不到头似的。人多的话,一亩田很快就能栽完,那心理上感觉好受多了。

不说菊花家温馨的家庭会议,且说宋掌柜得了图纸,就住进了下塘集,全力盯紧了作坊的工程。

同时,他把来福和王金华都招进了方家作坊,并马不停蹄地联系小青山附近的村庄,洽谈采购木料事项;这作坊建设也是一天一个样,迅速地建成投产了。

有钱就是好啊,办事贼快!

第二百一十九章田野

清南村的人却没心情管这些,他们又投入了栽秧割麦的紧乍

快要栽秧了,外婆在菊花家住了几个月,终于不肯再住下去,青木便趁着去下塘集买地的当儿把她和来寿送回去了。于是,菊花的生活又忙碌起来。

春日里,草木青青,阳光柔和,微风拂面,空气清新,如果不是春耕紧张忙碌的话,这种田锄草饲养家畜的生活,菊花并不觉得劳苦,反而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悠闲意趣。

她想,是不是田地太多了?

如果田地再少几亩的话,爹娘和哥哥便没那么赶,这日子就好过多了。

可是,就算是嫌多,她也没办法,爹娘是肯定不会卖掉田地的。既然手中有这些田地,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田地荒在那里,啥也不种的。

春种是劳累的,也是令人期盼的。

人们由开始的栽一趟秧后,半天也直不起腰,到后来的应付自如;由第一天从田里爬上来后,步伐蹒跚,到几天后的健步如飞;那田野由开始空荡荡的一片白,变成行距整齐的连绵翠绿,一连好些天的春种,仿佛把人们攒了一个冬天的悠闲和舒适给消耗殆尽,唤醒了身体里的劳作因子,每天都精力充沛地早早起床,全力以赴地进行春种。

菊花也觉得自己的手脚更麻利起来,比起去年,她这后勤工作做得轻松了些,想是完全适应了这种紧张的抢收抢种的农忙生活。

栽秧的时候,由于梅子搬到山边来住了,花婆子往儿子家跑得很勤,说是帮梅子帮忙,这就让菊花有机会见识到梅子到底是如何跟婆婆相处的。

她有次到梅子的新家送些咸鸭蛋给她,看到她安排花婆子做事,真是惊掉了下巴,也终于明白,她为何说花婆子并不算懒了。

原来,她根本不理会这个婆婆的禀性和习惯,说话也直截了当,该干啥就干啥,绝不听花婆子的辩解和推搪,也不给她机会拖拉。

妙-在她不是故意这么对花婆子的,她是一贯如此!

如今的花婆子真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梅子和李长明分开单过后,她把家里也收拾的井井有条,保持了梅子留下的好传统。

她也不闲串门子了,倒是很喜欢往儿子家来,跟梅子相处极为和谐的样子。

为啥哩?因为梅子做的饭菜比她做的好吃嘛,时不时地,还会煎些饼让她带回去,她也不偷吃了,直接干活吃饭,谁也没话好说不是!

菊花见了她那一副勤快的模样,回家笑了好久,对梅子也是佩服万

这天,春种已经近了尾声,所有的水田都栽上了秧苗,菊花家还剩了最后一块水田没栽上,是撒秧苗的底田,青木休假这天便和杨氏一块补栽上秧苗。

郑长河还在给刘小妹家帮忙,她家也是最后一天了。因为今年她二嫂已经进门,所以也没让菊花去帮忙煮饭。

菊花在家里忙绿了这么些天,好不容易松泛了,因想着自家几个人的饭也好煮,便想抽空到田间去看看。

水田里,杨氏正提起一把秧苗,直起腰,解开绑住的草绳,刚要弯腰栽秧,眼角瞄见她提了个篮子从田埂上过来,便抬头笑道:“就剩这么点田了,我跟你哥慢慢栽,一天也能栽完。还弄得这么娇贵,送啥吃的哩?”

菊花听了她的话,不好意思地说道:“娘,是我想到田里来瞧瞧,所以顺便帮你们拿了些饼。”

杨氏身后的青木听了,直起身对妹妹微笑道:“咋了,难不成你也想下田栽秧?”

菊花忙点头道:“我也想试试哩!我还没栽过秧哩。”

青木忍不住笑道:“瞧你说的,以为这是啥好事情。你甭瞧着好玩,田里有蚂蝗哩!”

果然,菊花听了这话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她生平就怕这些软体动物,尤其是吸血的蚂蝗。那东西叮在腿上,任你吓得尖叫,它还是吸住不放,甚至你动手去扯,拽得老长,也扯不下来,非得对着腿上狠狠地来一巴掌,它才松口,落下来蜷曲着身子缩成一团。

杨氏见菊花神色间的畏惧,好笑道:“甭听你哥说,咱这田里还算好的,也没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说话间,把手上的秧苗栽完,顺势洗了手,便往田埂上来。

菊花忙对青木叫道:“哥,上来吃饼吧,我在馅儿里放了肉哩

青木答应了一声,过了一会也上来了。

娘几个就蹲在田埂上,菊花给两人都倒了茶,拿了筷子和碗装好饼子递上。

菊花看着旁边的水田——还是白漫漫的一片,并没有栽上秧苗,回头笑问道:“这块田是谁家的?咋还没栽秧哩?”

青木闻言扫了一眼那块田,说道:“是长明哥家的。他们要晚一些。我们要种两季稻,今年提前泡的稻种,比往年栽秧要早些天哩。”

菊花点点头,忽地想起花婆子,忍不住“嗤”地一声笑了出来。

杨氏和青木奇怪地望着她,不明白她无事端端地为何笑

菊花就把自己在梅子家见到的情形比划给娘和哥哥听。

她有些明白为啥人们喜欢议论东家长西家短了,在这平淡悠闲的田园生活中,也没个乐子,那一幕幕乡村家庭的生活可不就是现场直播的连续剧么?还是无数集哩,一直到老、到死,最后还被下一代延续!

杨氏听了也是喷笑,说道:“这也是歪打正着,梅子从来就不跟人玩心眼子,也不理会那些弯弯绕,她想着该咋办就咋办,哪管花婆子以前是啥样的!这么的倒好,少受气。你说,这要是换一个人,肯定瞧着花婆子就生气,想着咋应付她,整天耍心眼子,还耽误干活,这日子不就乱套了?说不定还要大吵大阄;可是梅子根本就不管这些,她就跟在娘家一样——我瞧她差不多把她婆婆当狗蛋管教了。”

这回连青木也喷笑起来。不过,他还是有些疑惑地问道:“就算是这样,那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