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八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命八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那些偏方都没用。“男人型秃顶”的主要原因是雄性激素过多。原来,人大约有10万个毛囊,每个毛囊都有自己的生长周期,一般长上个3?5年就会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重新开始长头发。控制毛囊生长周期的机理还没有完全搞清,但是一种名叫双氢睾酮(DHT)的男性激素却能够阻止休眠的毛囊重新“发芽”,在DHT的作用下,毛囊的工作时间缩短,休眠时间增长,结果就是处于生长期的毛囊越来越少。不但如此,DHT还会让毛囊缩小,长出来的新毛越来越细,越来越软,这就是为什么秃顶的男人头上还会发现一层细毛的原因。
  DHT是睾丸酮stosterone)的代谢产物,比前者效力更强大。睾丸酮需要5…α…还原酶的催化才能变成DHT,因此如果能抑止这种酶的活性就能减缓秃顶的速度。事实上,目前被证明最有效的治疗秃顶的药物Propecia就是通过抑止5…α…还原酶来实现其功能的。这是目前很少的几种被FDA批准上市的治疗秃顶药,试验表明这种药的有效率高达83%,也就是说有五分之四的男人在服用了Propecia之后秃顶的速度明显降低。
  不过,Propecia必须长期服用,一旦停药头发就会接着脱落。不但如此,此药的瓶子外面白纸黑字写着它的副作用:可能会降低*,也可能造成男性乳房增大。
  其实,秃顶在医生看来根本不是病,男人秃顶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生产Propecia的厂家肯定恨死了齐达内,他们可不愿看到那么多秃顶男人在绿荫场上叱咤风云,改变女人们的审美观。不过,足球场上能看到勇猛的齐达内,也能看到理智的光头裁判科里纳,秃顶并不能说明他的性格或者性能力有什么不同。迈阿密大学的科学家曾经测量过秃顶男人头皮脂肪组织的DHT受体含量,发现他们比正常人多两倍。也就是说,他们的毛囊组织对于DHT更敏感,仅此而已。为了改变形象而冒如此大的风险,实在是不值。
  万一有人还是过不去这个坎怎么办?建议他们还是等一等,因为负责生产毛囊的干细胞已经被找到了。2004年,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伊兰?福克斯在小鼠身上找到了毛囊干细胞,并成功地把这些干细胞移植到一种无毛鼠的皮肤上,结果这些干细胞成功地发育成为完整的毛囊,并长出了毛发。去年年底,一个瑞士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文章说,他们成功地证明了这些干细胞是真正的全能干细胞。他们把干细胞做了标记,然后在体外培育了140代,再移植到无毛鼠身上,结果新长出来的毛囊全部都带有这个标记,显示干细胞完全自主地形成了毛囊的所有(8种)组成部分。
  科学界乐观地认为,干细胞技术能够彻底地解决男人的秃顶问题,不过目前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完善,男人们至少还得再等5年。可是,一些俄罗斯的美容院等不及了,他们开始在客人身上做干细胞移植,结果一些人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甚至长出了肿瘤。毕竟干细胞潜力巨大,不加控制的话肯定出事。
  还好,现在舍甫琴科也剃掉了一头卷发,改秃头范儿了。但愿俄国的秃顶男人们改变心态,别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
  
月经过时了吗?
很早就有人尝试利用避孕药来避免月经来潮,
  但直到今天这个方法才被医学界正式承认。
  今年5月22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了一种名为Lybrel的女用避孕药,能让服用者不来月经。
  这种药听起来很神秘,其实原理很简单。一般的女用口服避孕药都是28片为一个周期,每天服用一片。前21片是真药,后7片是假药(安慰剂)。服用安慰剂的时候,月经就来了。之所以放7片假药,是为了让服用者养成每天一片的习惯,没别的意思。
  那21片真药里含有两种激素,分别是雌激素(Estrogen)和孕激素(Progestin)。它们合起来造成了一种怀孕的假象,于是卵巢就不会再排卵了。一旦停止服用,妇女体内的这两种激素水平立刻直线下降,于是月经就来了。
  女用口服避孕药是60年代由几个美国医生发明的,这项发明把怀孕的决定权交到了女性手里,被誉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导火索。很快,解放了的妇女们就不满足于避孕了,她们一旦搞清了避孕药的原理,便忍不住尝试用避孕药来避免月经。只要扔掉那7片安慰剂,在服完21片后紧接着服用下一个21片,就可以继续欺骗自己的身体。
  没人知道究竟是谁先想出来的这个方法,最有可能的是那些女运动员。没人喜欢在来月经的时候去运动场上奔跑跳跃,而且有大量证据表明月经对运动员的体能会有很大影响。下一个吃螃蟹的群体大概是学生们,很多人在重大考试的前夕服用避孕药,以避免月经分散她们的注意力。
  有不少人在这么做了一次之后发现没有问题,便开始尝试着继续做下去,毕竟月经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除了最常见的经痛以外,还有超过60种与月经有关的生理和心理不适被医生们记录在案,包括头疼、焦虑、乳房肿胀、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抑郁、情绪波动和失眠等等,估计所有妇女同志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些痛苦。早些年有篇报道说,很多美国医生都会偷偷地给病人开避孕药,因为这些人总是缠着医生,想让他帮忙消除月经带来的诸多烦恼。
  总部设在美国的惠氏(Wyeth)制药厂看到了发财的好机会。他们进行了两次为期一年的临床试验,一共招募了2457名18?49岁的女性参加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确实可以避免月经,但仍然会有不定期的小出血,尤其是开始服药的前半年,这种小出血频率还挺高的。不过,后来就好了,有59%的受试者在临床试验的最后一个月里完全停止了出血现象,另有20%的受试者只有轻微的血痕,并不需要采取任何特殊的清洁措施。只有21%的受试者出血严重,需要像来月经一样做局部清洁处理。
  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包括血栓、中风和心脏病的概率增加,但是这和普通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是完全一样的。与此相应的是,口服避孕药带来的好处非常诱人。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连续服用一年,卵巢癌的发病率就会降低40%,连续服用10年,降低80%。与此相反,如果一名妇女连续排卵超过35年,得卵巢癌的机会就会从1%提高到3%,增加了3倍!


  有了试验数据做后盾,惠氏制药公司便大胆地推出了Lybrel。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为了和英文的“解放”谐音。这种药每片含有90毫克孕激素,20毫克雌激素,预计7月份上市。从此,广大妇女终于可以解放了。
  且慢!这个消息出来后,已经有人开始怀疑它的合理性了。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社会学家吉恩?埃尔松(Jean Elson)就讽刺说,一直有人试图影响女性正常的生理周期,Lybrel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反对者的理由大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假设,即认定一个人正常的生理周期是大自然赋予她的一种特征,是不能被改变的。不过他们忘记了,女用口服避孕药其实就是一种改变正常生理周期的药物,而且已经被全世界的妇女安全使用了40多年。
  在推出Lybrel之前,惠氏制药公司委托著名的盖洛普(Gallup)咨询有限公司对205名妇科和产科医生,以及200名护士进行过一次电话调查,97%的受访者认为依靠错过安慰剂的方法避免月经是可行的。看来医生们大都认可了这一做法。
  当然,一种新药肯定需要经过比一年更长的时间才能被证明无害,“月经过时了”这个说法估计还为时尚早。起码,有人就宁可每月来一次月经,也不愿意每天吃一次药。再说了,月经已经被很多人视为年轻女性的象征,没了它可能还不太习惯呢。
  ()
  
抑郁症到底应该怎么治?
如果你得了抑郁症,到底应该吃药还是去看心理医生?
  关于抑郁症的研究非常活跃,不但因为得这种病的人数多,而且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药品市场。可惜的是,和其他大多数心理疾病一样,抑郁症机理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好多基本问题没解决。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一项研究表明,得过抑郁症的父母生出的小孩得抑郁症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为了区分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研究者还统计了抑郁症父母的孩子被正常父母领养的情况,结果仍然证明领养的孩子得病的概率大于正常父母的孩子。另一项关于双胞胎的研究显得更有说服力。假如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人患了抑郁症,那么另一人得病的概率就会变得很高,比异卵双胞胎更高。
  抑郁症是否是遗传病,对选择治疗方法影响很大。如果是,就说明抑郁症与人脑的结构或者某种化学反应有关,这就可以通过化学药物来治疗。否则,如果抑郁症只是一种心理病,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事实上,上世纪前50年的心理学界一直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所统治,心理疗法是精神病人的唯一选择。1949年,一位法国医生偶然发现,一种抗组胺的药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能够让病人产生愉悦感,后来这个小分子化合物就变成了“冬眠灵”。这是人类第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化学药物。
  为了降低氯丙嗪的副作用,科学家不断对氯丙嗪的分子结构进行微调,然后对新产生的化学分子做人体试验。没想到,其中一个代号叫G22355的小分子竟产生了和氯丙嗪相反的作用,让服用者无缘无故地亢奋起来。后来,这个被命名为“米帕明”(Imipramine)的小分子成为第一个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另一种抗抑郁药——异烟酰异丙胼(Iproniazid)的发现更传奇。“二战”时德军曾发明了一种火箭燃料——肼(Hydrazine),战争结束后这种东西没用了,便被化学家拿来进行药物试验。他们的本意是想找出治疗肺结核的药物,结果却发现肼的一个变种——异烟酰异丙胼能让受试者莫名兴奋。于是,第二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被发明出来。
  上世纪80年代,类似的药物筛选又选出了一类新的抗抑郁药,这就是“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简称SSRI),大名鼎鼎的“百忧解”(Prozac)就属于SSRI。在所有已知的抗抑郁药物中,百忧解副作用最小,于是很快风靡全球,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姓忧愁解除剂”。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药的作用机理都是在上市后很多年才弄明白的。氯丙嗪是多巴胺(Dopamine)拮抗剂,异烟酰异丙胼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米帕明是五羟色胺(5…HT)受体的抑制剂,百忧解则顾名思义,是血清素再吸收过程的抑制剂。
  从本质上讲,所有这类药物的作用对象都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小分子信使,学名叫做“神经递质”。其中,五羟色胺和血清素其实是一种神经递质的两种叫法,这种化合物与情感障碍有关,被普遍认为是造成抑郁症的关键因素。根据研究,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血清素含量低于常人,因此,抗抑郁症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血清素的水平,或者提高血清素受体的工作效率。
  这一理论得到了遗传学的验证。目前已知最有可能造成抑郁症的基因名叫5…HTT,它所编码的就是一种负责运输血清素的蛋白质。这种基因有一长一短两种类型。一项进行了两年的人体试验显示,如果某人带有两份长型5…HTT基因,遇到压力时有17%的可能性会感到抑郁。如果他带有的拷贝是一长一短,那么这个可能性就增加到33%。如果他不幸同时带有两份短型拷贝,那么患病的可能性就上升到了43%。这个试验说明,短型5…HTT基因并不足以让人得抑郁症,但却能够降低此人应对危机时的自控能力。
  那么,是不是增加血清素的含量就能治好抑郁症呢?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从上面的叙述中就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治疗精神性疾病的药物都是偶然发现的,而不是科学家们设计出来的,因为人类关于大脑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问题都没有完全搞清。比如血清素,它的作用非常广泛,不加选择地提升它的水平很有可能造成莫名其妙的副作用。
  甚至,关于血清素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都受到了质疑。不少独立机构发出警告,要人们警惕制药厂资助的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种金钱和科学混淆不清的情况在抑郁症研究领域最为明显,因为这是一种很难界定的疾病,每人都会偶尔抑郁一阵子,要抑郁到何种程度才应该吃药呢?有时连专家也说不清。
  制药厂当然希望人们吃药。默克公司的前CEO亨利?加兹登曾批评公司的方针“只局限在病人身上”。他的意思是说,制药厂应该想办法把药卖给健康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
  于是,很多人指责制药厂买通了科学家,散布虚假信息,把本来通过心理治疗就能好的人劝进了药房。但也有人指出,有些批评者本身却和心理治疗师组织,或者那些“另类诊所”有瓜葛。争论的双方谁也不干净。
  对于任何一种疾病,在其机理没有彻底搞清以前,肯定会是这个样子,抑郁症尤其如此。到底应该怎么治?这个问题真复杂得让人抑郁。
  ()
  
G点问题
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非常方便地检测出你的*在哪里,
  你会去试试吗?
  *问题是人类性学研究中最具争议性的课题。
  早在1944年,有位名叫厄内斯特?格拉芬博格(Ernst Gr??fenberg)的德国妇科医生提出一个假说,认为女性*内存在一个特殊区域,能够对性刺激起反应,引发高潮。但是,医生们寻找了很多年,一直没找到这个传说中的“*地带”。


  1966年,人类性学研究的先驱者马斯特斯和约翰逊(Masters and Johnson)出版了著名的性学著作《人类的性反应》。书中认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