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调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教育调查-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穷人服务”与“为富人服务”,仅仅一字之差,却让印度知识精英与中国知识精英,印度知识分子与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境界上有了天壤之别——前者为帮助穷人尽快告别贫穷而将自己的知识、财富、生命毫不吝啬地挥洒在社会底层;后者却为了帮助富人聚敛更多的财富而殚精竭虑,以从中分得一份羹……

  15、在某些学者面前,十万元的豪夺只是小巫见大巫

  但所有这些——无论是向考生家长索要10万元才给通知书的招生教授,还是一次讲座就拿到数万元开口费的走穴教授——比起那些资本运作高手,那些从事着企业重组、产权交易,或是证券金融、股份制改造研究的学者教授来说,这十万八万就只能算小儿科了;可以这样说,十万、二十万只能算是当代知识分子向知识经济时代进化的初级阶段。

  前面所说的那些名教授、明星学者讲课的出场费可以拿到几万,是不是表明在中国,知识和名气已经价值万金?不,商家、企业家需要的并不是学者们的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捞钱学问。他们要教授们能用他们的学问帮助他们从股市、从企业承包、从管理层收购(MBO)、从资产重组、产权交易中获得单纯靠资本所不能获得的巨大财富——

  企业想包装上市,需要专家学者帮助策划、做数据;想从股市圈钱,需要学者的统计、包装、宣传;想从国有资产中割下一大块来,则更是需要懂得股份制改造、懂得产权交易、懂得MBO的学者出谋划策、或者合谋为之。

  可以这么说,像包装上市、股市圈钱、企业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转制、MBO运作等当代中国经济领域的大动作、大买卖,如果没有学者教授们的帮助、参与,不管是土财主还是有海外财团背景的洋财主,都不可能顺利完成。

  这就是为什么教授们或面授机宜、或出谋划策、或亲自操刀上阵,就能得在局外人看来几乎是天文数字报酬的根本原因。

  那些动辄上亿的大买卖,由于有了法律和经济金融界学者教授的知识、智商为资本,那些民营或国营的企业家们,就能省下、甚至不用物质资本,就能以少博多、甚至以无博有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聚敛到足够他们和他们的子孙豪气十足挥洒不完的财富。

  今天,成为百万富翁的教授学者大有人在,一些著名经济学教授更是靠着股市、股份制和MBO成了千万富翁。据说,某位经济学家的的儿子在股市兴风作浪,一次赔进去千万却毫不在乎地说只是他一年的利息而已……

  知识分子如何与权钱合谋,做起了上千万、上亿的大买卖,的确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将在后面用专门的章节来讨论。现在我们还是先将教育的话题说完——

  那就是,当我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这样的教育体制,这样的为人师表之后…… 




创建时间:2005…1…22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篇:救救孩子

  如此让人忧心的教育体制,如此让人愤慨的为人师表;那么,接下去的问题,肯定会令人胆战心惊了:从那里培养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耳濡目染,懂得了等级制度,懂得了金钱的意义;进入小学中学,这种感知进一步深化,并且让孩子们刻骨铭心地感受到权钱——尤其是钱——对家庭和自己前途的深刻影响。

  那个被要求交10万元才给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家庭,如果让孩子知道了这件事(他肯定知道。让一个无论是贫穷还是不贫穷的家庭出10万元买录取通知书,都会是这个家庭的大事),那么,对这个没有进入大学的孩子,这来自教授的第一课,会对他的人生观起到什么样催化作用?

  到了大学,榜样的力量更是昭然——它让莘莘学子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投机取巧、腐败堕落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名和利;于是,上面有“剽教授”,下面必有“窃学生”;前面有腐败教授,后面有必有堕落学生。

  1、“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

  我们之所以在对社会价值系统的紊乱表示痛心和检讨时,首先指向知识分子群体的道德缺陷,是因为知识分子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未来的思考者;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还承担着营造社会价值系统,构建民族精神结构的责任。

  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他们同时还担负着守护和维修社会精神结构的职守,当社会精神结构出现松动、或千疮百孔时,知识分子有责任担当起对其进行重建、更新和修补的职能。

  如果连创造者、构建者、维护者自己都已经败坏、堕落,那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知识分子的堕落,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自己的事,他们的社会示范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事实上,我们在知识分子群体高端身上看到的那些令人不齿的行为,正在向中低端蔓延……

  一位署名楚舟的大学生,给人民网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就当前的学术腐败,和大学生的可悲现状,向社会各界发出恳切而焦虑地呼吁:“不要忘了‘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

  这封信在学界和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信写得真切而忧心忡忡,他的反省和忏悔精神让人动容,也让人想起那许多在事实面前也绝不认错、绝不反省、忏悔的师长们;这位本科生的行动还表明,来自高、中端的无耻渗透,或许还没有完全泯灭莘莘学子的良知。

  这应该是一丝安慰吧;至少,它说明我们还来得及呼吁:“救救孩子……” 

  下面是这封信的全文——

  编辑老师:

  您好!

  我怀着沉重而焦急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这段日子,我不只一次地问自己:我们这些本科生会不会变成将来的“剽博士”、”剽教授”、“剽院士”?

  最近,学术剽窃事件在媒体上频频曝光,那些“剽博士”、“剽教授”、“剽院士”成了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报载,重庆大学副教授李俊博士因剽窃其学生的论文而被告上了法庭,因为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剽窃的那篇论文是其学生剽窃原告的(《中国青年报》3月31日头版头条)。透过教授们的一个个学术剽窃事件,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我不得不审视和反省我们自身的学风。

  一方面,我们本科生中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抄袭、剽窃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事实:本科生的抄袭、剽窃行为与教授们的学术腐败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窃学生“可能就是明天的“剽教授”,而“剽教授”的剽窃行为又可能诱导学生继续剽窃。这不是危言耸听。下面我就把我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和亲身经历的,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四抄”摆出来。 

  考试作弊,算第一抄。作弊与考试好像是孪生姐妹,形影相伴。一次调查表明,54%的大学生在考试中有过抄袭行为。

  抄袭的并不都是那些不学无术的差等生。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在我的身边就有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因抄袭而被揪出来。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厌倦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方式,铤而走险;有的是为了更优异的成绩,更高等的奖学金,更多的表彰和证书。

  就是在现今考察学生的评价体系下,就是在现今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制度下,“好强”、虚荣、急功近利的天之娇子欣然、无奈而又悲哀地成了抄袭的俘虏。那句在小学就会背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学生的绝招”,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仍有不小的市场,这不得不令我们感到沉重和悲哀。

  作业抄袭,可谓第二抄。在期中和期末考察中,老师常常把所留的论文作业作为考试成绩,所以只要想顺利过关的,没有谁敢怠慢。尽管时间的限制一般只有一两周,但作为我们这些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是能集“平生所学”,按照老师的选题要求“制造”出一篇篇“高档次”的论文的——这就是师兄师姐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被我们认为合情合法的“剪刀+浆糊=论文”的创作公式。

  由于怕在老师那儿出现“双胞胎”作业,我们一直都很谨慎。所以你到图书馆翻阅学术期刊时,发现某篇文章上写着“某某级已用”、”某某级又用,请勿再用”、“老兄,来不及了,我就再用一次吧!”之类的“标榜”是不足为怪的。

  其实,老师们对我们论文的来源是再清楚不过了,因为我们的今天就是他们不会遗忘的昨天,这也许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学术先知先觉派”的论文创作,第三抄。那些洞悉到了在大学期间发表一两篇论文便可大大增加自己就业、考研、保研砝码者,这里暂且称为“学术先知先觉派”。悟出“玄机”后,他们便绞尽脑汁,费九牛二虎之力,用视死如归的精神东抄西剪。路子摸熟了,他们便一发不可收。

  我了解的一位本科生“学者”竟在大学四年发表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恐怕令有些教授也望尘莫及。但此人的学术水平的确不敢恭维,中文系的学生竟写出令行家教授们都汗颜的心理学、生物学方面的论文,真是“博学多才”。然而这位“学者”在应聘时竟击败了硕士生,轻松进了某省级研究室,理由是科研能力强。像他这样的“学术先知先觉派”代表,我就幸运地认识四位,一位分到了某高校搞行政工作,一位被保送为研究生,一位进了成都某区政府。那位去成都赴任的师兄临行前很义气地把发论文的经验传授给了我。从感情上我对他确是感激不尽,但从道德上我又不得不谴责他。

  ……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第四抄。人到大四会处在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中。回忆中的留恋与遗憾,明天的挑战与茫然,眼下的情感、实习和就业等事情纷扰而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准备上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某高校的一项调查表明,该校约57%的“大四生“都是在工作“尘埃落定”以后,在系里的催促下才着手作自己的毕业设计的。为了给自己大学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些大四生又不得不采取一个立竿见影的“上策”——抄。

  最近,我在同一个打印室里就不止一次地看见大四生将期刊上的论文删加几笔便拿来直接打印,此时,大学四年的智慧与学养不得不被悲哀地诠释成浮躁、功利和剽窃。

  我们本科生中的“四抄”现象与社会风气的浮躁、学风道德教育的缺乏、学术制度的不健全、学生评价体系的不科学等等,不无关系。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往往就是我们所忽视的一次次小的抄袭行为,养成了我们一种大而坏的抄袭习惯,而这种大而坏的抄袭习惯就会渐渐地成为我们性格中最顽固的一部分,最后我们这些“窃学生”也就成了“剽硕士”、“剽博士”、“剽教授”,甚至“剽院士”。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在抄袭的包围中挣扎的大学生,我真诚地向大学生们、我们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呼吁:不要忘了“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学术道德教育请先从我们本科生抓起。

  (网友:楚舟)

  这封信中所暴露的大学生问题,不仅仅是学风不正、素质不高的问题。

  问题要严重得多。

  学业是大学生的主业,是年青人走进社会之前必须完成的人生大课。当代大学生如此不负责任地对待事关自己前途的大事,可见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坠落到何等程度!

  对现代社会来说,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大学的青年,无疑是一个民族最宝贵、最富有生机的群体,因此毛泽东才说,“年轻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鲁迅才叹息,“看看今天的青年,就知道二十年后的中国!”

  青年从来都是一个民族争取历史进步和捍卫社会正义的先锋——

  面对苦难和罪恶,青年比其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更敏感、更冲动。因此,他们在苦难和罪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同情、愤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往往强于其他阶层,并常常成为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成为点燃民众的一星火种,成为若干次在历史紧要关头,能引发全体人民起而抗争的动员令。

  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个历史关口,中国青年都能冲锋在前——无论是外敌当前的民族危难时刻,还是在“内患”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青年都会挺身而出,振臂高呼,成为攻打历史罪恶的先头部队。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是指青少年能在学识、技能和智慧上能超越成人,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被世俗所污染,他们不会因为世故而变得麻木,不会因为功利而出卖原则!他们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生态度往往比成年人更积极、更有锐气和创造性。

  那么,到底是什么会把我们的青年,我们青年中的骄子——大学生们变成了这样?

  就凭这一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对我们的教育以及从事着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来一番深刻的检讨和追问……

  2、物欲大浪潮冲击下的大学校园

  与我们前面所说的高端知识分子的堕落不仅仅表现在抄袭剽窃一样,当代青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疏于学业、或只是学业上的投机取巧。

  疏于学业、考试作弊还仅仅是手段的不当,是外在的、技术性问题,当代大学生更致命的缺陷在于灵魂的物化,在于精神的堕落:浮躁、功利、以及欲望焦虑症——性的欲望和金钱的欲望……

  前些时,《环球视野》杂志,将国内报刊上有关教育问题的报导作了一个汇总,编辑了一篇《中国教育六大怪》的文章。

  这篇文章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有了一个总体评价,简练,但很准确——

  1、热衷传销

  ????今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