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英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长空英豪-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打背包的练习大家还不能放松,你们到部队已经一个月了,按照常规,中队很快就要搞一次紧急集合演习了,你们要作好思想准备,到时候不要丢全班的脸。”班长提醒大家。


第十九章:军人生活(七)
更新时间2008412 12:56:45  字数:2178

 凌晨,万物萧肃,百鸟归林,天上没有月光,只有星星还在不疲倦地眨着眼睛,沉静的军营隐藏在黑暗的夜幕下。学员六大队三中队一班的宿舍里,劳累了一天的战士们正沉倾在甜美的梦乡,有的梦见已经到了北京,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在和蔼可亲地问他什么,却什么也听不清;有的梦见自己在蓝天上像鸟一样的飞行,白云在身边飘过,他的两腿在用力地登,被子被登在了一边;有的在梦回到了家里,在向亲人讲述到部队的所见所闻。凌晨的睡眠是每个人一夜中最深沉的时候,特别是经过一天劳累的年轻人。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一阵急促的哨音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搅动了三中队的军营。一班的学员都被从美梦中惊醒,深更半夜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个个不知所措。
“紧急集合!”班长吴奇第一个反应过来,向大家发出了通报,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可不是,连续的紧急哨音就是紧急集合的口令,这是到部队的第二天就讲明了的,只是长时间不用,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宿舍里顿时忙碌起来,大家快速起床,穿衣服,打背包。李中原把被子扔到地板上,跳下床,抓起一条被子就要叠,却感觉另一头也在有人往回扯。
“这是我的被子,你乱抓什么?”是林超的声音。
“那我的被子哪儿去了?”李中原找不到自己的被子而着急。
“我的孩子(鞋子)哪儿去了?”陈大壮一着急,又把四川话带了出来,把鞋子说成了“孩子”。
“你才多大,就有孩子?”副班长赵贺勋不解地问。
“不要讲话,保持肃静,动作要快。”班长小声地提醒大家,“平时叫你们东西摆放要有规律,你们不当回事,现在抓瞎了吧?”
一阵忙乱后,班长吴奇第一个跑出了宿舍,过了一会儿,张志宏、副班长赵贺勋等陆续跑出了宿舍,最后林超、陈大壮、李中原跑出了宿舍。门前全中队已经集合完毕,中队长带领大家沿着去大操场的路向大操场跑去。除了各班班长外,大家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经过跑动的颠簸,陈大壮的背包上不知什么东西掉了下来,后面的同志弯腰拣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只插在背包上的一只布鞋,又跑了一会儿,王明海捆背包的带子开了,背包散了,只好双手抱着被子跟着队伍跑。队伍被带到大操场内跑了一圈,一路上不时有人掉下东西来,显得很狼狈。此时大家才知道是中队搞的一次小型的演习,目的是检验一下最近一段大家练习打背包的成果,也检验一下大家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结果很不理想,全队集合完毕用了10分钟的时间,比要求多了一倍的时间,背包的质量也很差,掉东西的,背包散了的不在少数。队长让各班将队伍带回去检查、讲评。
一班回到了宿舍,班长让把背包放到一起,互相观摩,互相讲评。班长的背包和平时打的一个样,最标准,张志宏和赵贺勋的还算可以,林超,李中原的背包像个大馒头,三横两竖的背包带捆得歪歪扭扭,陈大壮掉了鞋子,王明海的背包没跑多远就散了,是最差的。不用班长讲评,大家都看到了不足,都找到了差距。
“今天紧急集合最大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大家的头脑里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没有战争这根弦,军人就是为打仗的,在和平时期,我们的头脑里要时刻绷紧战争这根弦。二是东西的摆放要有规律,要闭着眼睛就能知道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伸手就能抓到,到了紧急关头才能忙而不乱。今天你们有找不到被子的,有找不到鞋的,就是一个例子。以后这样的演戏还要经常搞,不知在什么时候,大家要时刻有思想准备。”班长最后做了简短的总结。
天亮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军旅生涯一步一个坎,大家的心里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正课时间主要在操场上练习队列,为国庆节的阅兵做准备,中午、晚上的时间大家都在自觉的练习打背包,他们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达到班长的水平。在张志宏的提议下,开始蒙着眼睛练习打背包,每个人用毛巾蒙上眼睛,脱了衣服躺在被子里,然后快速起床,穿衣服,打背包,完全按照紧急集合的要求去操作。练过几次以后,相互掐表,掌握时间,看多长时间能够完成整个动作。被子捆了拆,拆了捆,衣服脱了穿,穿了脱,一练就是一头大汗,但大家练的热情都很高,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快点达到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动作。
张志宏每做完一次动作,都要停下来想一想,看那个环节影响了动作的速度,应该怎样改进,练一次有一次的进步。陈大壮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练,到了七分钟的时间就再也快不了了。张志宏发现了问题所在,告诉他:
“你的东西摆放太不规律了,动作也没有规律,抓起什么穿什么,想起什么干什么,这不行。一定要按照班长说的,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先穿裤子,然后打背包,穿鞋,衣服扣子可以边往外跑边扣,这样就节省了时间。所以脱了衣服后,裤子一定要放在上面,起床后手一抓就抓到,不会乱找。你的鞋放的位置也要有固定地方,一下床,脚一伸就能穿上,不必到处找鞋。这样速度不就快了吗?”
“你真行啊,张志宏,总结出了这么多东西,怪不得你的动作一次比一次快。”陈大壮想了想自己的动作过程,有点服气了。
大家不断总结经验,互相取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长看到大家的练兵热情很高,也非常满意。


第二十章:大风大浪(一)
更新时间2008413 11:24:55  字数:3000

 1966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七年的国庆。天安门广场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天安门城楼上彩旗飞舞,八个大红宫灯耀眼夺目,城墙的正中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东长安街几里长的地段站满了接受检阅的方队,统一面向西,排在前面的是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的方队,方队里的军人一个个全副武装,英姿飒爽,再后面是工人阶级、农民兄弟、红卫兵等方队,每个方队服装统一,有的方队个个手拿鲜花,有的方队每个成员手中是一色的《毛主席语录》小红本,群众方队的队前都有一幅大标语,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誓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等口号。广场上有五万多人,也是组成各种方队,面向天安门城楼。前面是一个个小朋友方队,有的手拿五颜六色的鲜花和气球,有的手拿鲜花和和平鸽。再往后是其他群众方队,手里拿着鲜花和一面小国旗。张志宏他们空军预校的一千人的方队和其他陆军、海军院校的方队被安排在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附近,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红、黄两种颜色的鲜花,左手拿红色,右手拿黄色。因为他们的队列训练还没有达到检阅的水平,所以安排他们在广场组字。也就是按照不同的信号举起手中不同颜色的花,从高处看,就会出现各种图案或标语口号。虽然任务非常简单,但是要求却非常严格,对于各种举花的信号要熟记、要看清,花不能举错,不然整个广场的图案就全乱套了。整个广场成了人的海洋、成了花的海洋。
正式的检阅在上午10点钟开始,但这些人员在早晨六点钟就进入广场了,这么多人,组织调度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张志宏他们早晨四点半就起床、吃饭,五点钟乘车出发,六点钟准时进入天安门广场。两、三个小时过去了,长时间的等待,大家激动、兴奋的心情开始变得焦急,时间好像过得很慢。更要命的是内急了找一个方便的地方也很难,历史博物馆地下的公厕人满为患,几千人排队,不算小的公厕也被挤得水泄不通。张志宏他们远望着天安门城楼,城楼上空无一人,只要彩旗和宫灯,城墙中央的毛主席巨幅画像只能影影约约看到像框。
“班长,我们站这么远能看到毛主席吗?”陈大壮耐不住寂寞,向吴奇问到。
“我想看不清楚,根据军事学目测距离的经验,要看清人脸,距离应在300米之内,500米能分清四肢,我们现在站的距离快到1000米了,恐怕看不清了,就看你的眼力了。我们是飞行学员,都是二点零的眼睛,比一般人要好,也可能看到一点。”班长也没有把握,只能凭一个老兵的经验分析。
“要是看不清不是白来了吗?”陈大壮很有些遗憾。
“那也不白来,这样的场面你见过吗/?接受毛主席检阅你参加过吗?这在你的人生里程中也是光辉的一页,多少年后,也是值得回味的。”副班长赵贺勋抢先反驳他。
“是的,能来北京见见大世面,也是一生的荣幸。”张志宏已感到很满足了,一个从西部农村来的穷孩子,能来北京见大世面,这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他的父辈有的连火车都没有见过,住在大山里的表姑他们连谁是国家领导人都不知道,还在作着皇帝梦,自己不是很幸运吗。
“是啊,不参军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河南驻马店农村来的符军随和赵贺勋的观点。
“哪到不一定,你看那些红卫兵没有参军不是也来了吗?现在是什么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毛主席要使这场革命深入发展,任何人都有机会来北京见毛主席。”林超不同意符军的观点。
大家在议论着,发表着自己的感慨。王明海站得时间长了,有些吃不消了,脸色发白,头上直冒虚汗,摇摇晃晃的就像要倒下去。李中原扶着他,问他怎么啦,是不是病了。班长看到后,知道是站得时间长了身体有点虚脱,就让大家扶着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喝点水,等检阅快开始时再站起来。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上午九点多钟,天安门城楼上逐渐出现了人影,张志宏他们远远望去,果然看不清面孔,只见胸前挂着东西,像是照相机,可能是新闻记者。大家知道,检阅就要开始了,庄严的时刻就要到来了。队列指挥下达了命令,大家按照各自的位置站好,根据不远处灯杆上升起的信号,举起了手中规定颜色的鲜花。广场上鸦雀无声,千万双眼睛注视着天安门。几万人用鲜花组成的图案美丽壮观,随着信号的变换,图案也在不断变化。
“快看,毛主席出来了。”不知谁悄悄说了一声,大家的精力立刻集中到天安门城楼。张志宏擦了擦眼睛,看到一队人按顺序上了天安门城楼,看不清面孔,只能凭看电影时的印象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公开场合的排序,心中估计,第一个是毛主席,高大魁梧的身材,和蔼可亲的举止,向台下挥舞的手臂。第二个可能是刘少奇、第三个是周恩来,有一个个子比别人都矮的可能是邓小平,其他人就很难分清了。激动的泪水已模糊了张志宏的视线,他心中呼喊着,终于见到毛主席了,尽管没有看清,但已经是不容易了。他又擦了擦眼睛,想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由于距离太远,还是不能看清,心中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检阅开始了,东长安街上的方队开始向天安门城楼前进,走在前面的是陆、海、空三军方队,戴白手套的将士们双手紧握钢枪,枪刺闪着刺眼的寒光,一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队列整齐有序,步伐统一有力,显示了训练有素的中国军人的素质。每个方队行进到天安门城楼东侧墙角时,在“向右——看”口令的指挥下,队列改为正步前进,每个人手中的钢枪向前刺出,形成一排排闪亮的利剑,一百人的方队,“唰唰”的摆臂声,“咚咚”的双脚落地声,雄壮有力,气震山河。三军过后,后面的工、农、学各界的方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在接近天安门城楼时,方队中的每个成员右手摆动鲜花或《毛主席语录》小红本,和着前进脚步的节拍呼喊“毛主席万岁!万岁,万岁,万岁!”,形成花的海洋,人的浪潮,山呼海啸,波澜壮阔。广场上人海组成的图案,随着检阅的进程,不断变化,时而变成“毛主席万岁”的标语,时而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标语,时而组成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张志宏此时由于前面人员手中的花朵挡住了视线,已看不清天安门城楼上的任何动静,只有盯住灯杆上的信号,变换手中的花束,耳朵听着长安街上队无前进的动静。一个个精力集中,没有语言议论,没有其他动作,只有一个心思,不能出错。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长安街上的方队终于过完了。此时,广场上的数千名小朋友放出了自己手中的气球和鸽子,一时间天安门广场上空五彩缤纷,群鸽飞舞,鸽哨发出阅耳的声音,天地轰鸣。广场上几万名群众欢声雷动,使检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欢腾的气氛持续了很长时间,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退出了天安门城楼,广场上热烈的气氛逐渐冷了下来。正当人们准备退场时,靠近长安街的人群突然呼喊起来:
“毛主席出来了!”
听到喊声,平静的人群又一次动荡起了,人流向金水桥涌去,金水桥是架在天安门前护城河上的汉白玉石桥,紧靠天安门城楼。没有了队伍,没有了秩序。人流就像决了堤的洪水,后浪推前浪,势不可挡。张志宏他们随着人流被动前进,好不容易接近了长安街,想清楚地看一看毛主席,毛主席却又一次走下了天安门城楼。人群逐渐遗憾地散去,张志宏他们也整理队伍退场,这时张志宏看到,广场上遍地是踩掉的鞋子。


第二十一章:大风大浪(二)
更新时间2008414 10:06:20  字数:2472

 按照统一安排,张志宏他们空军预备学校的队伍被带到了东长安街,准备参加晚上的国庆焰火晚会。已经到了中午了,回到驻地就餐已是不可能了,一是离驻地远,乘车回去又受到戒严的限制,不可能有车,只好在现场等待。他们席地而坐,每个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干粮,就着军用水壶中的晾开水,对付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