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战争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战争史-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在该地区的4个师必须全力阻滞美军前进,然后向瑟堡且战且退,死守瑟堡。隆美尔很清楚,经过连续几天的战斗,这4个师的消耗很大,已无力胜任坚守瑟堡的重任。所以他向希特勒建议,将这些部队直接撤往塞纳河,加强塞纳河的防御,但被希特勒拒绝了。当圣索沃地区的防线即将被突破时,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指示,果断命令手中的部队迅速向南撤退,这才挽救了不少部队。

6月19日,英吉利海峡风暴突起,风力达8级,浪高1。8米,给盟军带来了很大损失。在登陆滩头,盟军共有7艘坦克登陆舰、1艘大型人员登陆舰、1艘油船、3艘驳船、7艘拖网渔船、67艘登陆艇沉没,1艘巡洋舰和1艘渡船因相互碰撞而损坏。狂风迫使盟军的卸载中断了整整5天,使2万辆车、10万吨物资无法按计划运输到陆地。风暴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了登陆以来13天作战的损失,盟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严重困难。

如果德军能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组织大规模反击,战局极有可能改写。不过当时德军的兵力仅仅能勉强维持防御,因而错失了绝好时机。

6月20日,美军有3个师推进到距离瑟堡仅8公里处。21日,美军为保全瑟堡的港口设施,用广播呼吁守军投降,但遭到了德军拒绝。于是,美军决定对瑟堡实施强攻。22日,盟国空军进行攻击前的航空火力准备,共出动500架次飞机对瑟堡实施密集轰炸,投弹1100吨。随后美军从南面发起猛攻,德军殊死抵抗。

激战到6月24日,瑟堡德军总司令施利本已用光了所有预备队,他致电柏林要求空投铁十字勋章,授予有功人员以激励士气,准备坚守到底。为尽快攻下瑟堡,美军要求海军提供舰炮火力支援。

6月25日,盟国海军派出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组成舰炮支援编队,进行了长达7小时的炮火攻击,有效压制了德军炮火。当天黄昏,在强大的海空军火力支援下,美军第七军冲入了瑟堡市区。次日,施利本宣布投降,但个别同主力失去联络的据点仍在负隅顽抗。7月1日,瑟堡最后据点里的德军投降。在夺取瑟堡和科汤坦半岛的战斗中,美军伤亡高达25000人,德军伤亡被俘约36000人。

盟军虽然占领了瑟堡,却无法使用这个港口。早在盟军登陆的第二天,德军就预料到盟军下一步的目标一定是瑟堡,于是着手毁掉瑟堡,码头、防波堤、起重机等港口设备都被德军全部炸毁,港口里遍布水雷,还用沉船堵塞了航道。美军的一位工兵专家看了瑟堡的破坏情况,摇着头称赞说这是“历史上最周密、最彻底的破坏”。盟军占领瑟堡后,立即派出大批工兵进行清除工作,以恢复瑟堡的运输能力,这项工作足足持续了三个星期。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瑟堡港口的卸载量逐步提高,成为盟军在欧洲的第二大港。

百万大军过海峡

美军攻占瑟堡的同时,蒙哥马利指挥英军第二集团军猛攻卡昂。

6月27日,英军经过苦战,击退德军反击,控制了奥登河上的桥梁。28日,英军主力渡过奥登河,建立起正面宽3650米、纵深900米的桥头阵地。29日,德军集中5个装甲师发起反击,盟军空军大举出动,对德军装甲部队实施了极其猛烈的轰炸,瓦解了德军攻势。英军第十一装甲师乘机占领卡昂西南的战略要地112高地。德军深知112高地的重要性,随即组织多次反攻,但均未得手。30日,德军集中所有炮火,猛烈轰击112高地。英军难以坚守,只得撤到奥登河岸边。

德军虽然夺回了112高地,但在盟国空军的猛烈打击下,无法发挥装甲部队的突击威力。隆美尔为确保卡昂,只好放弃一些外围阵地,集中了700辆坦克部署在卡昂近郊。盟军此时也无力推进,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6月29日,隆美尔和龙德施泰特晋见希特勒,汇报了西线战事。希特勒对此大为不满,以克鲁格元帅取代龙德施泰特元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

7月1日,盟军宣布“霸王”计划中的海军作战即“海王”作战胜利结束。参加诺曼底登陆的盟国海军,一部分被调往地中海和太平洋。盟军在诺曼底地区新设立了两个海军基地,一个在瑟堡,一个在朱诺海滩的人工港,负责调度人员、物资的运输和卸载。

到7月初,盟军登陆部队已达到25个师,其中13个美国师,11个英国师,1个加拿大师,共有100万人渡过英吉利海峡,登上了欧洲大陆。对于百万大军来说,目前的登陆场还是显得很狭窄,盟军决定继续扩大登陆场。

7月3日,盟军集中14个师的兵力,向登陆场正面德军约7个师发动猛攻。盟军进展缓慢,花了5天时间才前进6。4公里,而伤亡高达5000人。接下来7天的浴血奋战,盟军又付出5000人的伤亡代价才推进4。8公里。

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恶战在即,盟军最高司令部想到了骁勇善战的巴顿将军。7月6日,巴顿将军指挥具有极强机动力和突击力的美军第三集团军,踏上欧洲大陆。

7月11日,美军向诺曼底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圣洛发动钳形攻击,德军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住了美军的攻势。但德军的消耗得不到补充,已是山穷水尽,在美军的第二轮进攻中终于崩溃。圣洛战斗非常激烈,德军重要的前线指挥官第八十四军军长马克斯中将阵亡。美军为夺取圣洛也付出了近4万人伤亡的高昂代价。圣洛失守后,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防线被盟军分割为两段,局面更为被动。

在这个时候,英军也对卡昂发起了第二轮攻势。7月7日,盟军出动460架次重型轰炸机,对德军阵地狂轰滥炸,不到一小时投弹达2500吨。7月8日,英军在海军军舰的火力支援下,向卡昂突击。没想到空军的轰炸过于猛烈,虽然给德军造成了惨重伤亡,但也搞得地面到处都是坑,严重影响了英军地面部队的推进,因此英军在7月10日才占领卡昂。

7月18日,为进一步扩大登陆场,英军继续由卡昂向东南推进,为配合英军的进攻,盟国空军实施了更猛烈的轰炸,共出动1700架次重型轰炸机和400架次中型轰炸机,投弹达1。2万吨。这次盟军变聪明了,空投的炸弹都改用瞬发引信,减少对道路的破坏。但德军也改变了战术,采取纵深防御,大量使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坦克,并不断组织反击,给英军造成很大伤亡,进攻被迫停止。

尽管英军的进攻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盟军已形成正面宽150公里、纵深15到35公里的登陆场,建立并巩固了战略性的桥头堡,为收复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此,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





03。道义胜于功利


一场应该避免的起义

美军在登上诺曼底海滩的时候,有人说过:“拉法耶特,我们来了!”

拉法耶特曾经率领法国远征军跨越大西洋去支援美国的独立战争,一百多年过去了,美国人还没忘了法国人对美国的这段旧情。现在,美国人来解放法国了,可是,有些法国人想自己解放自己。

1944年8月19日,巴黎爆发了起义。这场起义通常被认为是巴黎人民充满战斗精神的写照,其实,这场起义的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学者肖雪慧对巴黎起义和华沙起义做过精彩的对比分析。实际上,从盟军的全盘战略来看,这是一场应该避免的起义。

无论对德国还是对盟国来说,世界级的大都会巴黎都极其重要。然而,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却决定推迟解放巴黎的时间。艾森豪威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过早进攻巴黎,势必与德国守军发生激烈巷战,这将极大地消耗盟军的兵力,又将使这座世界名城遭到破坏;二是盟军占领巴黎后,需要承担民政责任,供应巴黎200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这将使进军莱茵河的战略目标受到影响。而这几种情况,都是盟军决不允许发生的。于是,最高统帅部拟订了一个解放巴黎的计划,按照这一计划,盟军从南北方向对巴黎作钳形包围,至少要到9月中旬才能完成。

可是,巴黎人民早已迫不及待地要摆脱德国占领。尽管华沙变成一片废墟的消息,震惊了巴黎,但巴黎人洗刷四年被占领屈辱的冲动已经不可遏止。当盟军推迟解放巴黎的计划送达法国抵抗组织手中时,起义准备已经就绪。于是,抵抗组织内部的分歧和斗争使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法国同波兰一样,有相当活跃的抵抗运动,但不同于波兰抵抗组织的团结和统一,法国的抵抗组织存在多个派别。各派自成体系,协调工作极其困难。其中,戴高乐派和法国共产党是抵抗运动中拥有最强武装力量、对民众影响最大的两个派别。

戴高乐创立的“自由法国”是法国最早的抵抗组织。1940年6月,贝当投降,7月在维希成立与德国合作的傀儡政权。在维希政权成立前,戴高乐就在伦敦发表了著名的“6·18”广播讲话,号召法国人民抵抗德国占领者,并创立了“自由法国运动”。这个时候,作为共产国际法国支部的法国共产党没有参加反对德国的斗争。直到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后,法国共产党才加入反对德国的抵抗运动。

作为抵抗运动的两大派别,“自由法国”和法国共产党,只有一点儿共识——反对德国占领,除此之外,两个派别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政治目标上更是针锋相对。原本被反对德国占领这一共识掩盖的双方矛盾,在法国即将解放时变得尖锐起来。

跟希特勒玩火

两大派别都希望尽早解放巴黎,而且都想通过解放巴黎这一政治行动,来确立自己对未来法国的领导权。另外,双方都十分清楚,如果没有盟军的配合,起义的代价将十分惨重。

但双方的做法千差万别。戴高乐要求盟军最高统帅部提前进攻巴黎,在他的努力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戴高乐便命令国内的“自由法国”成员,务必防止在盟军兵临城下前举行起义。而法国共产党得到上级命令,决心不计代价——用起义策动者的话来说就是“巴黎值得死20万人”——造成法国共产党领导起义的既成事实,为法国共产党日后执掌政权打下基础。法国共产党这是为了政治目的,在跟希特勒玩火。

8月18日,“自由法国”组织巴黎总部发往伦敦的电报,叙述了巴黎的紧张局势:“任何抵抗组织的轻举妄动,都足以导致严重后果,德军似已决定并集中力量进行血腥报复……您有必要向盟军交涉,要求盟军迅速攻占巴黎,并通过英国广播公司以最尖锐最明确的语言,警告居民避免华沙事件重演。”但就在这一天,在一个法国共产党控制的秘密会议上,强行通过决议,决定第二天举行起义。而且他们制订的起义计划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把“自由法国”的领导人蒙在鼓里,使他们无法阻止起义。

在起义已经无法阻止的情况下,获知起义计划的“自由法国”组织,也只好决定在8月19日发动起义。这场应该避免的起义,终于爆发了。

起义一开始,似乎进展顺利,很快蔓延整个巴黎。然而巴黎是希特勒一定要守住的城市。德军负责防守巴黎的是冯·肖尔蒂茨将军,此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屡立战功。希特勒给了他一道命令,让他死守巴黎,守不住就将巴黎夷为平地。

巴黎唯一的希望

然而,这座城市的命运至关重要,一向执行命令不打折扣的肖尔蒂茨在这个时候也变得犹豫不决。他不得不考虑自己能不能承担起毁灭巴黎的罪责,最终实行暂时停火。由德军主动提出的暂时停火,对于“自由法国”组织来说是一个拯救巴黎的意外机会,于是,他们竭尽全力争取在全市实行停火。但不惜代价发动起义的法国共产党谴责停火是叛国行为,他们采取一切措施破坏停火——虽然这一政治行动的代价,可能是20万条性命和巴黎的毁灭。

尽管这样,巴黎还是维持了两天的停火。这宝贵的两天,给各方都提供了避免最不幸局面出现的时间。“自由法国”组织和肖尔蒂茨利用这个喘息机会秘密接触,想要避免或推迟不可挽回的冲突。与此同时,巴黎抵抗运动各派都在向盟军呼吁援助。戴高乐派呼吁盟军火速开进巴黎;法国共产党也呼吁盟军支援,但不是要盟军开进巴黎,而是要求盟军在全城大规模空投武器。

与此同时,希特勒派来埋设地雷和炸药的爆破专家已经到了巴黎;肖尔蒂茨收到的希特勒的命令一个比一个坚决,已经到了不得不执行的地步;镇压起义军的德军增援部队即将开进巴黎……

巴黎似乎已经很难逃脱华沙的命运,唯一的希望是盟军立即进攻巴黎。

在此危急关头,戴高乐亲自出马要求艾森豪威尔向巴黎进军,但他失败了。艾森豪威尔关心的是整个西线战事,他拒绝为政治需要而改变计划。

法国共产党派往盟军总部要武器的使者,清楚武器救不了巴黎,也请求盟军进军巴黎,可是在巴顿将军那里碰了壁。猛将巴顿的回答很干脆:盟军的任务是歼灭德军,而不是收复法国首都,抵抗运动擅自发动起义,现在要自食其果。

8月22日,在巴黎就要重蹈华沙覆辙的时候,艾森豪威尔更改了军事计划,决定让盟军进军巴黎。美军将领也非常注意保护这种世界名城,布莱德利对装甲师师长提出“巴黎决不许有任何重大战斗”的要求,“不希望在该市进行任何轰炸或炮击”,甚至有的进军巴黎的部队都把炮兵留下了。

23日早晨,巴黎城内的战斗全面恢复。如果盟军一两天内不能赶到,巴黎的毁灭在所难免。就在起义军苦苦支撑之时,盟军已经日夜兼程向巴黎进发。24日,当几个执行毁灭巴黎的任务的德国党卫军师开赴巴黎时,法军第二装甲师和美军第四步兵师先后到达了巴黎。巴黎终于得救了。

巴黎从起义到解放,总共6天,中间还有两三天的停火,城市基本完好无损,没有大的人员伤亡。到25日晨,德军最后一个据点投降,共有20000德军被俘,伤亡3200人。





04。“女武神”行动


谁敢刺杀希特勒

盟军在诺曼底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