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书话 3:周作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堂书话 3:周作人-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刻成板归同年友陶君文冲,弆诸稷山草堂,所以述祖德,寄古怀,乃模印分贻同学,献得之触手光发,顿还旧观。念魏晋以来别集专行绝少,往往掇拾窜乱,亡复真本,独靖节集卷第目录尚为昭明太子叙次之书,此本出宋贤手迹,首尾完具,垂垂六七百年,传诸好事,展转铅椠,辉映艺林,今又归诸好学笃信之云仍,尊若鼎彝,世守弗坠,后有考证艺文如王伯厚者,增成故实也己。光绪己丑冬十月,杭州谭献仲仪跋。
  后刻白文印曰“浚宣长寿”,又朱文曰“会稽陶氏稷山楼藏书”,此跋审字迹盖是陶氏所书也。
  案会稽章氏翻汲古阁影宋本,虽着录于《书目答问补正》,而流传甚少,其后原板归于陶氏,模印分贻,亦大是好事,但须明着来源,不唯大方,亦见盛德,乃读李谭二跋,均隐约其辞,似从道旁拾得者,此何故耶。谭跋上边已说及章氏刻汤注陶诗,而其后乃泛称之曰人,或者未知此即是章石卿欤。
  昔尝见有人得杜氏《越中金石记》刻板,称为新刻,此在市人亦不足异,稷山居士雅人,似不宜如此也。
  申、《靖节先生集抄》不分卷,二册,陶及申较录,手写本。首叶总题菊径传书,靖节集,筠厂手录,朱文印曰会稽陶氏家传。陶氏有《各书抄读》,《筠庵文选》中收录其小引二十篇,陶集小引未见,今录于下:靖节诗非惟不能学,亦不可学。昭明选不多,而选者自佳,东坡讥之太过。晋书宋书南史俱为靖节立传,序靖节诗文者无虑数十家,总无出昭明右者,即白壁微瑕一语,亦缘爱人以德,何可轻诋也。集本多舛谬,诸校刻都自称善,独恨其不多缺疑,则真所谓小儿强解事者耳。原载《群辅录》而不载《搜神后记》,今仍之。庚申桂月,及申谨识。
  案其时为康熙三十一年,筠厂五十七岁,所言较以前各文甚为简要,书名为抄而实系全部,与所抄《帝京景物略》同,盖其所喜也。各种抄读寒斋共得五种,其中亦以此二书为最可珍重也。酉、《和陶集》不分卷,抄本一册,张岱评。书名和陶,而实则具录渊明原诗,附列东坡和作,其后有张宗子补和者二十五首,前半有张氏评语,其评宗子和作部分或出于王白岳辈之手乎。
  抄本在东坡和诗末尾有朱笔题记五行云:
  张岱号蝶庵,所着小品如《西湖梦寻》,《越人三不朽》,已经梓行,其未梓者有《陶庵文集》,《石匮全书》,《夜行船》,《快园道古》数种。兹编予于会稽谢氏案头见之,丹墨犹新,盖其手自评点者也,较订陶集异同各字,视他本最善,因借抄一册,以为行笈秘玩云。戊子仲冬朔有三日,汉阳朱景超识。
  宗子和诗后又有三行云:
  右蝶庵和陶,如和“规林阻风”及“六月遇火”等作,中间涂抹不一,或注改字另入字,此盖其未必定稿也,姑仍之,以俟获正集时再订。
  虎亭识。
  案抄本中胤字缺笔,所署戊子当是乾隆之三十三年,去今亦己百七十五年矣。
  宗子对于东坡殊不客气,评渊明诗固多倾倒,但也有一两处,如《答庞参军》批云,亦是应酬语,又《和胡西曹》批云,陶诗亦复不佳,语甚戆直,陶诗评语中殆不多见,颇有意思。宗子和陶诗有小引云:子瞻喜彭泽诗,必欲和尽乃已,不知《荣木》等篇何以尚遗什分之二。今余山居无事,借题追和,已尽其数。子瞻云,古人无追和古人者,追和古人自子瞻始。乃今五百年后,又有追和古人者为之拾遗补阙,子瞻见之,得不掀髯一笑乎。
  宗子所和诗不知视东坡何如,读去觉得却也还不恶,但我感觉有意味的,乃是于此搜得宗子逸诗多首,又有好些资料,如《和赠长沙公》序中有云:“博闻洽记,余慕吾家茂先,因于读《礼》之暇,作《博物志补》十卷,以续其韵。”可知宗子尚有此种着述。又《归鸟》原本四章相连,和作则分为四首,序云:“会稽土产,日铸茶,破塘笋,谢橘,杨梅,他方罕比,东坡有言,无事而受此诸事之备,惭愧惭愧,因和渊明《归鸟》韵,作诗颂之。”鸽峰草堂周氏抄本《陶庵诗集》中,有咏方物五律三十七首,得此四章,可以增补。诗集中有四言《述史》十四章,与此本不同,又五言《和贫士》七章,《和述酒》《和有会而作》《和挽歌辞》三章,此本均无之,盖因东坡已和,故不重复收入欤。
  以上各本中惟章石卿陶心云仿苏本有故实可考,陶筠厂抄本与张宗子评本各有意见,又希见可贵,而恰巧都是会稽山阴人,亦颇妙也。鄙人固是真心爱好陶公诗文,此处所言乃似出于乡曲之见,诚哉我犹未免为乡人也,但此亦正是不妨,因其为事实耳。
  □1944 年1 月刊《古今》39 期,署名知堂
  □收入《苦口甘口》
  两种祭规
  案头放着两部书,草草一看似乎是很无聊的东西,但是我却觉得很有意思,翻阅了几回之后,决心来写一篇小文,作为介绍。
  这是两种祭规。其一,萧山汪氏的《大宗祠祭规》,嘉庆七年刊,为汪辉祖所订定,有序文。其二,山阴平氏的《瀔祭值年祭簿》,约在光绪十六年,为平步青所订定,手写稿本。祭规本来只是宗祠或房派的祭祀规则,想来多是呆板单调的,没有什么可看,但是祭祀是民俗之一重要部分,这祭规正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资料,况且汪平二氏都是绍兴大家,又经过两位名人的手定,其文献上的价值自然更是确实无疑的了。
  在宗祠或房派之祭祀,除夕与元旦都是同样重要,平常轮值交代大抵在冬至之后,新值年房份便从年末的祭祀办理起头。现在便从汪氏《大宗祠祭规》中值祭条款,将除夕元旦两项抄录于下:除夕:三日前值祭家至祠,洒扫拂尘,堂室神道等处整理牌位,务使洁净。除夕下午设案菜一桌,内用特杀鸡,共十二味,酒饭杯箸十二副,中座及左右两边并袝祀所各用宵烛一对,大纸一块,足锭三百,爆竹十枚。值祭五房俱至礼拜。
  元旦:中座用半通烛一对,线香一股,两边及袝祀所各用门宵一对,线香三枝,以后早晚俱用二枝,至初五日晚止。
  平氏祭簿所记如下:
  除夕悬像。像前用高香,大门宵烛一对,二两,横溪纸一块,即顶长,大库锭四百个,供菜十大碗,八荤两素,内用特鸡,酒四杯,胡太君茹素,供开水一杯,饭五碗,筷五副,莲子高茶五盅,供果五寸盘五盘,年糕,粽子,水果三色,攒盒一个,供至新正初五日收。各房子孙随到随拜,值年房备茶,不散胙。
  元旦像前供汤圆五碗,早晚点香烛,至初五日止。黎明至宗祠,备二两烛一对同点。
  这里或者要稍加说明,上文所云宵烛门宵即是二两烛,半通即八两烛,一斤者名斤通,意谓可点通夜,故宵烛或者亦指时间,谓可点至定更也。黄纸相对互切,抖之则拖垂如索,与银锭同焚,俗云以作钱串,名曰烧纸,大块狭长者名横溪,本是造纸地名,大纸亦即指此。煮莲子加糖,名莲子茶,以供宾客,若供祖则用高茶,剪圆纸板上糊红纸,以浆糊粘生莲子成圈,数枚叠置,以次渐小,成圆锥形,装茶盅上,高可三寸,故名,或以生莲子散置盅内,则名懒惰茶,不常用,嫌不敬也。
  家祭重二至,祠祭则重二分。《大宗祠祭规》中关于二分祭日所记甚详,今节录之:
  大宗祠于二分之祭最重。祭先五日,写帖数张,粘示通衢数处,知会统族。祭日黎明鸣锣邀集,至再至三,迟者听其自误,与祭不到,不准饮酒。
  大厅中堂祭品祭器式:汤猪全体,蒸羊二腔,熟鹅二只,肥鸡二只,鲜鱼二尾,馒首二盘,秋分加月饼一盘,减馒首一盘,五事全副,供花一对,桌围三张,面架一座,手巾一条,铜盆三面,水果五碗。高尺三,半通一对,黄香一两,方桌二张,蒲墩拜垫。
  神座前祭筵式:水果五碗,高一尺,案菜两桌,陈酒两壶,宵蚀一对,大纸两块,足锭一千,祭文一通,三献每三,酒羹饭,汤饭杯箸廿四副。
  饮福式:每桌十味,五人合席,各人给馒首二枚,猪羊等肉俱照分量,以熟为度。酒用真陈,司酒者当堂开坛,每桌先给酒签两支,酒有定提,不得增减,违者公同议罚。猪肉熟一斤,白切。羊肉熟十两,拌杂。藕,肠肝,装鹅熟八两,鲜鱼生一斤,羊杂,装鸡六两,芽豆,血汤。
  案祭桌用香炉一,烛台二,插供花之瓶二,通称五事,如天花瓶则称三事,多以锡为之,间有用古铜者。水果高尺三或一尺者曰高果,与高茶相似,大抵用竹签穿金橘荸荠等,数本直立,插黄土墩上,置特制锡碗中,但以饰观瞻,不中吃也。饮酒每席五人,桌一面悬桌帏,对面一座,由房份长老分占之,上下四座则后辈杂坐矣。
  春秋分日祠祭照例有祭文,汪氏祭规所记秋祭祝文较为简明,录之以为一例。文曰:维年月日,主祭裔孙某率各支大小等,谨以刚鬣柔毛,清酌时馐之仪,致祭于始祖考云云,以暨阖堂先灵之神座前曰,祭以时举,孝思是将。懿惟祖德,源远流长,十世百世,勿愆勿忘。豳歌其获,早稼登场,我稻可荐,我酒可觞。敬修祀事,济济跄跄,我祖顾之,庶几乐康,式饮式食,降福穰穰。尚飨。
  平氏祭簿不曾记有冬夏二至祭祀成式,惟诞讳祭祀时却用祝文,今录其一:
  维年月日,孝宗孙某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几世祖考某某府君之神位前曰,呜呼,岁序流易,诞日复临,追远感时,不胜永慕。
  薄具牲醴,用申奠献,谨奉几世祖妣某太君配享。尚飨。
  簿中所记诞讳日期共有十六,祭文则只此一篇,惟改换人名及诞讳字样而已。诞讳祭祀俗称做忌日,用祝文者似不多见,而用法简便,亦复特别,岁序流易等四句朴实可喜,文词简易而意思充足,非凡手所能作,或出于平景孙之手乎。
  祭簿中记录最详的是清明扫墓成规,原有娄公、花径、璜山三处,大同小异,今录娄公一篇,取其最完备也。
  座船两只,(小注云,向例岁内冬至宗祠内汇齐,写定船票,清明前后为期,每只约船钱银三钱几分不等,临时给船米七升五合,酒十五钓、鱼二尾、鸡蛋二个,折午饭九四钱百文,点心等俱无。后改一切俱包,回城上岸时每只给掸舱酒一升壶。)今改大三掉船一只,酒饭船一只,厨子船一只,吹手船一只,吹手四名。
  祀后土神祭品,肉一方,刀盐一盘,腐一盘,太锭一副,烧纸一块,上香,门宵烛一对,酒一壶,祝文。
  墓前供菜十大碗,八荤两素,内用特鸡。三牲一副。鹅、鱼、肉。
  水果三色,百子小首一盘,坟饼一盘,汤饭杯筷均六副,上香,门宵烛一对,横溪纸一块,大库锭六百足,祝文。酒一壶,献杯三只。
  在船子孙每房二人。值年房备茶,半路各给双料荤首两个,白糖双酥烧饼两个,粉汤一碗,近改用面。散胙六桌,八荤两素,自同治三年起减为两桌。每桌酒几壶不等,酱油醋各二碟。小桌二桌,三炉十碗,吹手水手半路各给小首二个,烧饼两个,粉汤一碗,近年止改用面一中碗。管坟人给九四钱二百文,酒一升壶。
  案酒十五钓即是十五提,普通只写作吊。九四钱以九十四文作一百,当时无足陌钱,至多亦止九八而已。三棹今通称三道船,亦称三明瓦,谓有蛎壳窗三重也。百子小首者小馒首之略,坟饼当是上坟烧饼,双酥烧饼每个二文,此则或是一文两个也。三炉碗系家常用菜碗,较大者名二炉碗,或称斗魁,更大则是海碗矣。
  扫墓照例有祝文,祭簿亦载有成式,三处均是同文,今录其一于下。祝后土祝文云:
  维年月日,信士平某敢昭告于某地后土尊神之位前日,惟神正直聪明,职司此土。今某等躬修岁事于几世祖考某某府君几世祖妣某氏太君之墓,惟时保佑,实赖神麻,敢以牲醴,用申虔告。尚飨。
  墓前祝文云:
  维年月日,孝宗孙某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几世祖考某某府君几世祖妣某氏太君之墓前曰,呜呼,岁序流易,节届清明,瞻拜封茔,不胜永慕。薄具牲醴,用申奠献。尚飨。
  这两篇文章也都简要得体,祭墓祝文更与忌日所用者相同,尤有意思。
  大抵祭祀原是仪式,必须庄重,因此仪文言动也有一定规律,乃得见其严肃,这祝文程式的一致,我想即其一端。有些人家用扫墓祝文不是一样,多就各地发挥做去,文词绚烂,声调响朗,容易失却庄严之致,反不合式。因平氏祝文而想到,觉得简单庄重实为祭祀之要点,繁文缛节,仆仆亟拜,均非所宜也。
  上述祭规中未记拜法,盖因人人皆知也,惟各处风俗亦不尽同,今就所知补记于此。平常祭祖先,家长上香后以次四跪四拜,拜毕焚纸钱,再各一跪四拜,家长奠酒,一揖,灭烛,再一揖,撤香礼毕。祠墓祭行三献,人多不能参与陪祭者,于献后分排行礼,四跪四拜毕即继以一跪四拜,中间不再间断。此种拜法不知始于何时,惟通行颇广,所谓拜者乃是叩首兼揖,其一跪三叩首则俗称为官拜,惟吊丧时用之。妇女只用肃拜,合两袖当胸,上下数四,跪而伏拜,起立又拜而退,俗语称妇女拜曰时越切,亦须以乡音切之,国语无此音,疑其本字亦只是肃耳。范啸风着《越谚》三卷,为破天荒之书,惟关于祭祀名物亦多缺略,上文所注多记忆所及,述其大概,未能详备。吾家旧有祭簿,悉留越中族人处,未得查考,七世致公祭祭规为曾叔祖一斋公所订,具有条理,大旨与平氏相似,惟记得簿中记有忌日酒菜单,大可备考,今不得见,甚可惜也。(民国癸未十月十五日)
  □1944 年2 月刊《中和月刊》5 卷2 期,署名知堂
  □收入《苦口甘口》
  妄妄录
  偶买得《妄妄录》十二册,卷首有王季烈题记一叶,文曰:“妄妄录十二卷,朱海撰,海字蕉圃,吴县人。此书作于乾隆五十八年甲寅,自序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