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木匠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木匠皇帝- 第3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脸上没有什么变化,郑一官严肃的点了点头,沉声说道:“孩儿记住了,干爹放心!”
嘴上虽然这么说,可是郑一官的心里却不以为然。李旦已经老了,少爷几分闯荡的锐气。况且郑一官觉得,李旦没有那种做大事的霸气,更没有准确的眼光。颜思齐这个人却不一样,胆子大,有谋略,能够当机立断。
至于李旦说的志大才疏,那是因为李旦不相信颜思齐能够成事。可是郑一官却不这么认为,他恰恰觉得颜思齐能行,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不过李旦是为了自己好,郑一官自然不会反驳。至于说服李旦,郑一官早就放弃这种想法了。
“去吧!下去休息一下,晚上为父设宴,替你洗尘。”李旦摆了摆手,虽然郑一官装作听从,可是身为老江湖,李旦岂会看不出郑一官的不以为然?
两个人全都选择了默认,谁也不会去捅破,这或许就是一种默契。
北京城,天启皇帝离开之后,似乎对这里并没有什么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百官正常办公,一切都按照着轨迹运转着。
军机处的值班房内,孙承宗将一份奏折放了下来,轻轻的揉了揉自己的额头。看了一眼一边的定国公,孙承宗笑着说道:“定国公,今日差不多了,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看了一眼外面的夕阳,孙承宗伸了一个懒腰。到了下班的时候了,这一天还真是累啊!
慢慢的抬起头,定国公看了一眼孙承宗,无奈的摇了摇头,道:“孙大人真是好身体,实在是让我佩服的紧。自从皇上离京,这些事情全都压在我们的身上。大人这么大年纪了,整日里操劳忙碌,精神却这么好。我比大人小这么多,反倒是累的要死。”
对于定国公的说话方式,孙承宗早就习惯了,这一点确实也是孙承宗让人称奇的地方。不过孙承宗战死的时候已经七十七岁了,七十七岁还上战场,现在这样的年龄还真算不得什么。更何况现在孙承宗虽然劳累,可是事事顺心,身体自然更加的健康。
“国公爷说笑了,还不是你们怕老夫劳累,承担了大部分的公事,这份情老夫记着啊!”孙承宗连忙摆了摆手,笑着说道。
“好了,这是最后一份折子了!这个徐大人又要钱,平日里也见不到他,来一次就是要钱。今天来的匆忙,放下奏折就走了。不过还是告诉我,这份奏折一定要今天批复好!”定国公一边说着,一边将奏折放到了一边。
孙承宗点了点头,定国公虽然是无意中说的,事实上是在和自己说。身为军机处首辅军机大臣,有些事事情,定国公还是要向孙承宗回报的。不过大多数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孙承宗早就习惯了。
“徐光启那里的银钱不能短缺,这件事情不能耽误。他那里的钱全都是皇上内库的,送到司礼监就行了,他们会给的!”孙承宗笑了笑,这已经是城定例的事情了。
第六百零三章 辽东的形势
听了孙承宗的话,定国公缓缓的点了点头。虽然很少参与朝廷争斗,可是定国公也是耳濡目染。孙承宗深的天启皇帝信重,这是朝廷上下谁也比不了的。自己这些人进入军机处,不过是天启皇帝为了稳定人心,真正能够做主的乃是孙承宗。
或者说孙承宗的意思就是天启皇帝的意思,这一点定国公看的很明白。自从武勋逐渐没落,朝廷便一直是文官主政,军政大事也都赋予文官之手。武将也要受文官辖制,这些定国公自然是不愿意看到了,可是却又没有任何的办法。
大明历代皇帝,无一不是与文臣争夺权力,这样才有了东厂和锦衣卫的专权。回顾整个时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些专政的太监,与其说是他们与文官做对,不如说是皇上需要他们与文官做对。政治斗争水深的很,哪里是一句对错能说的清楚。
不过定国公在天启皇帝的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天启皇帝也重视锦衣卫和东厂,可是那是登基伊始。成立军机处,那就是用来对抗文臣的,均制改革,文武分治,这些都是圣明无比的举措。在定国公看来,想要改变武勋低下的地位,天启皇帝的做法相当不错。
在看到了希望之后,定国公自然明白应该如何自处。对于孙承宗他是十分的尊重的,虽然是文臣出身,可是孙承宗对武事十分的精通。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是文官中少有的对武将没有歧视的。
“大人,这是辽东刚刚送上来的折子,请大人过目。”定国公正在胡思乱想,军机处的一个书吏走了进来,恭敬地对两个人行了一礼,道。
孙承宗微微一愣,这个时候有折子送进来,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大明这么大。每天的奏折数不胜数,什么时候都会有奏折。不过能够在这个时候送到自己面前的,无一不是紧急的折子,事情肯定也是无比重要。
看了一眼一边的定国公,孙承宗缓缓的对书吏点了点头,面无表情的说道:“拿过来吧!”
“是,大人!”书吏恭敬的将奏折送到了孙承宗的面前。然后便躬着身子退了出去。
拿过奏折,孙承宗迫不及待的便看了起来,自从上次的大战之后,北疆一直之分的安定。无论是建奴还是蒙古鞑子,一时间全都老实了。不过孙承宗心里也十分的清楚,这不过是表象而已。
建奴和蒙古鞑子不过是在休养生息。现在根本就没有能力骚扰大明。更何况辽东现在是兵强马壮,不去找他们的麻烦,那已经是万幸。大明现在正在军制改革,虽然有人向天启皇帝建议,趁这个机会,北征建奴。
不过这样的提议全都被天启皇帝否决了,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天启皇帝现在一心想在国内推行改革。所有的精力全都集中在国内,一时间也是分身乏术。
难道是辽东又出了事情了?将奏折看了一便,孙承宗便松了一口气。
“孙大人,辽东可有大事情发生?”刚刚见到孙承宗面色凝重,定国公心里也是一沉。现在天启皇帝不再京城,如果辽东有了麻烦,那可真是大事情了。不过见孙承宗送了一口气,定国公提着的心也跟着放下来了。
笑着摇了摇头。孙承宗略微有些无奈的说道:“事情是一件大事,不过说起来也算不得坏事。天气渐渐的转冷了,皇上将走私的路子给断了,很多人活不下去了。这份奏折是辽东巡抚杨涟上的,自从天气变冷开始,辽东陆续多出来一些人。很多是活不下去的牧民,小股的涌入了辽东。到了现在。辽东已经出现小的部族前来投靠,甚至有大的部族前来示好。”
定国公微微一愣,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件事情,心中顿时安定了下来。笑着说道:“这是好事情啊!皇上煌煌天威,已经远播塞外了!”
“事情是好事情,可是这里面也有其他的问题啊!改制一年了,年底刚刚送来的呈报,辽东征收的粮食足够供养大军了。这说明均制改革有效了,可是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安置起来也是一个大问题啊!”孙承宗揉了揉自己的额头,脸上略微有些无奈。没人投降,盼着人投降,有人投降了,安置又成了问题。
今年年初,辽东收上来的屯田,全都由朝廷统一租给了原来的军户去种。不过种的却是一些新的种子,玉米和红薯占了很大的比例。当初种的之后,很多人反对,甚至不愿意耕种。这些没见过的种子,很多人的心里也没底,包括一些地方官。
不过去年就已经培育出种子的天启皇帝,无视了这些人的抗议,在答应补给粮食之后,强硬的种了下去。同时还大肆的宣传,让普通的百姓也耕种。一年下来,辽东今年居然来了一个大丰收,那收获让人看着都喜庆。
前几天,在得到天启皇帝的批准后,辽东开始了新一轮的垦荒。新垦的荒地三年不用缴税,而且可以作为自己的永业田,官府出具地契。
孙承宗早就想好了,从明年开始,要在北六省推行这种新的作物。一定要让大明的粮仓里堆满粮食,如果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一天,孙承宗觉得自己死而无憾了。不过这是一个长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大明有英明的皇帝,在孙承宗看来,大明正在逐渐的强大。越来越强大,前所未有的强大。
看到孙承宗发呆,以为他在想安置的事情,定国公笑着说道:“安置虽然麻烦,可是也不是没有办法,明天把人都叫来商议一下,总会有办法的。不过这是一件好事情,我们要尽快让皇上知道。”
笑着点了点头,孙承宗自然是非常的赞同,道:“这件事情自然是要向皇上禀告,在这之前还是拿出一个办法来吧!到时候也好说不是,让皇上来决断吧!”
“好了,天色不早了,我们还是回去吧!这件事情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事情,既然不是什么急迫的事情,那就先放一放,我们回去再说。”伸了一个懒腰,定国公笑着看着孙传庭,道。
“好,走吧!”两个人对视了一眼,忽然大笑了起来,一起向着外面走了出去。
南京皇宫里,天启皇帝正站在宫殿的门口,自从来到南京之后,天启皇帝似乎喜欢上了站在宫门口,快到十五了,天上的月亮已经越来越像满月了。
“皇上,时候不早了,早些休息吧!”陈洪恭敬的站在天启皇帝的身后,脸上没有什么表情,恭敬的说道。
缓缓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神色复杂的叹了一口气,对陈洪说道:“陈洪,刚刚孙传庭的话你都听到了吧?”
“回皇上,奴婢听到了!”陈洪微微一愣,不过还是点了点头。
“朕是不是有些过份?魏国公府世代镇守南京,朕就这样把他的兵权剥夺了。”天启皇帝神色有些复杂,不过语气中却没有丝毫的迟疑,反而很坚定。
陈洪已经习惯了天启皇帝的说话方式,很多时候将这些军国大事说给自己听,并不是为了争取自己的意见。天启皇帝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因为什么人的一句话而改变,这陈洪也是知道的。
与自己说说,其实是天启皇帝想要说话而已,事实就这么简单,陈洪十分的清楚。不过皇帝的问话,自己自然还是要回答的,道:“魏国公府世镇南京,那是皇家的恩典。不说雷霆雨露具是君恩,单单是皇上给魏国公的军机大臣的位置,那已经是难得了!”
“如果皇上将其余的几位国公封为了军机大臣,那才是对魏国公最不公平的地方。魏国公的心里也明白,军机大臣权势很重,如果他还把持着南京的军权,那是十分不妥的。所以魏国公在交出兵权的时候,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孙大人也说过。”这些话陈洪并不想说,可是他知道这是天启皇帝的想听的。
点了点头,天启皇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色,希望其他人也能明白吧!想了想,天启皇帝皱着眉头说道:“南七省的总督和巡抚到齐了吗?朕还在等着见他们。”
“回皇上,还没有,毕竟有些人路途遥远了一些。不过按照最远的路途,这一两天也该到了,这件事情皇上不必心急。”陈洪没想到天启皇帝的思维这么跳跃,不过早有准备在,自然不会让天启皇帝问住。
“好了,天色不早了,朕去休息了!”天启皇帝舒了一口气,脸上带着一丝安慰,向着后面走了过去。
跟在天启皇帝的身后,陈洪几次欲言又止,最后还是硬着头皮说道:“皇上,南京的宫里太冷清了,是不是让人选一些人入宫来伺候?”
陈洪的话说的很含蓄,可是天启皇帝怎么会听不明白?选人自然不会选太监,说好听点是宫女,其实就是要给天启皇帝选一些女人。
第六百零四章 定论
恭敬的站在一边,陈洪等着天启皇帝的吩咐,这件事情没有天启皇帝点头,自然是没有办法成事的。
回头看了一眼陈洪,天启皇帝的眼睛轻轻的眯了眯,嘴角勾起了一丝弧度,笑着说道:“陈洪,这个主意是谁给你出的?或者是谁和你说,朕的身边缺人伺候了?”说完之后,天启皇帝也没有在搭理陈洪,转身便离开了。
愣愣的站在原地,陈洪忽然觉得脖子直冒凉风,一阵清风拂过,陈洪猛地打了一个冷颤。脸上的神情也变得很是难看,眼神也变得犀利了起来。看着天启皇帝消失的身影,陈洪深深的松了一口气。
皇上到南京来是平叛的,如果这个时候遴选秀女,外面会传成什么样子?恐怕会炮制成另外一个隋炀帝!隋炀帝是到扬州看琼花,皇上恐怕就是到江南找女人。现在外面已经有了天启皇帝残暴不仁的说法,如果在加上一个好色,恐怕这个昏君的名头就做定了。
这个时代的舆论很单调,舆论掌握在什么人的手里?读书人的手里!普通的百姓什么也不懂,将读书人的话奉为真理。如果村头私塾的赵先生说的事情,整个村子里十之八九都会相信。赵先生为什么会说的信誓旦旦,因为这是县城里的张举人说的。张举人有是哪里得到的消息,那是省城的里面传回来的。
这样传下去,恐怕到了普通百姓那里,事情的真像就没有办法听了。正所谓三人成虎,这么多人成的不一定是什么。
此时的陈洪惊出了一身冷汗,自己把这个提议说给皇上,皇上便已经明白了出这个主意的人是包藏祸心。不过皇上对自己信任有假,不相信这是自己的主意,也就有了刚刚那番话。
左思右想之后,陈洪无奈的叹了口气。这件事情自己没有办法查!只要咬定了是为皇上着想,自己也没有办法,这个哑巴亏自己只能认了。不过这不会是第一次,肯定也不会是第二次,下次在想让自己认下,恐怕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时间慢慢的到了十月中旬,整个南京城都恢复了的差不多了。行商做卖,整个南京城在一次恢复了繁华。不过所有的官员全都在等着,等待着案件的审理结果。整个大明的官场都在关注了,很多人不是在关注皇上会怎么处理这些人,而是在关注空出来这些官职。
不过天启皇帝并不是很在乎,南京的三省六部本身就是形同虚设。这个建制必须要保留。现在南北相距太远,消息往来不变,南京的三省六部就有存在的必要。不过有很多事情也是说不清的,大明的官场和百姓都适应了这种管理方法,自己暂时还不能动。
在陈洪的伺候下穿好衣服,天启皇帝准备去上早朝了,案子已经审的差不多了。尽快的将案子了解。天启皇帝还要布置其他的事情。毕竟自己到南京来,可不是单单为了造反的案子。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