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国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些中国人-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孔子的弟子中,最令他满意的是颜回他说。〃贤哉回也!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多么贤德呵!一竹筐饭,一瓢子水,住在狭小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苦楚,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处,多么贤德啊,颜回。〃本来,孔子打算让颜回接过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可竟想不到的是,颜回短命死了,在以后的文人行列中,人们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颜回了。现在看起来,孔子说这句话的主要立足点是想树立颜回形象,让文人应该有这么点精神。后来,人们对孔子进行了修正,对文人指出了〃十年寒窗〃,紧接着〃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文人的心理模式是〃学而优则仕〃,象颜回那种精神是值得文人为之汗颜的。当然在生活上,没有人去效仿他。这说明,文人不要为读书而读书,为精神而精神,这些都不是人生和社会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安民兴邦。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科学的文化集团具有多种层次,需要有些人终生从事纯理论研究,象颜回一样,当然,生活要有基本保障。更多的是需要把理论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如何让理论的力量化为物质力量,在这一方面,我们许多人做的并不是很好,在近百年的历史上,做得好的只有两个人,即『毛』泽东和邓小平。人们批判〃左〃倾错误的实质是什么?就是这些理论工作者拿理论去剪裁实际,最后把理论和实际搞得人不人,鬼不鬼,让人心寒,甚至差点断送社会主义事业。象历史中的王明路线,让长征过后的红军只剩下了3万多人,它使无数的人在2万5千里的长征途中以生命作了代价。想一想,砝码有多重。在中国,智慧在群众,动力在群众。邓小平指出的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求社会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如何把具体理论跟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在关键的时刻让理论化为批判的武器。象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就是这种情况。在理论中自我陶醉美妙无穷,让人享爱,但这有什么用呢?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颜回虽然活在孔子的时候,但今天的许多人,身上仍有颜回踪迹,稍有不慎,知识的〃酸味〃就会流『露』出来,因此,读《论语》的时候,对颜回本人的特点,实在难以苛同。

    孔子有能力说《论语》,可为什么却得不到各个诸侯国的重用呢?这让许多人沉思而不得其解。其实这是孔子个人所独有的悲哀。为什么这么讲呢?比如说,他要诸侯王国实行〃德治〃、〃仁政〃,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到处推行学说而不能被采纳。可是后来各代王朝推崇孔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标榜自已要实现孔子的梦想,实行〃德治〃、〃仁政〃,可我们知道,没有一个人这么做了。事实上,他们使用的是孔子这杆〃德治〃、〃仁政〃的大旗,对下面的民众胡言『乱』语。进一步讲,孔子在这里成了他们进行欺骗的一个工具,所以各朝代对孔子称赞不已,屡有加封,而对于他的精神实质也就不那么认真了。孔子个人人生的不幸,不能归结到他自己身上,更多的是这种历史上〃二律背反〃在他身上的显现。社会需要他揭示中华民族的本『性』,但不需要实事求是践行这种本『性』的人,孔子就是这种人。比如说,他讲〃李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氏在周天子王朝比周公还富有,然而我的弟子冉求还帮他搜刮而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学生们,你们完全可以大声势去声讨他。〃孔子的这种做法看起来确是为民众着想,皇权着想。可是,周王朝已经不行了,在那种情况下,诸候聚敛财富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可他却不停地批判,试想之,有谁能够接受,奉为上宾。孔子的初衷是善良 的。可做法却是违时的,精神可嘉,力量不足。

    我们的民族一直宣传自己是伦理的民族,孝悌的民族,可有时做得并不是很好,就以二千多年前孔子举的例子来检验一下,看看是否有愧于心。他讲:〃今之孝者,是调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意思是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说到孝,古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它是人类的一种种族情感,没有人在内心中不想孝敬父母的,有许多人不知道怎样去孝敬父母(当然,这与〃忠孝不能两全〃是两码事)。当父母年老而一起生活时,长时间与父母缺乏足够的语言交流和感情沟通,在意识中,一天提供父母良好的饭菜也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为子任务。岁数大的老人,就象年幼的孩子一样,他们也需要一种来自晚辈的关怀,子女对父母长时间的熟视无睹,父母会有一种被人遗忘的感觉,这是一种抹不去的内心忧伤。所以,孔子指出了〃敬〃要远远大于〃养〃。如果我们现在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在父母身边的表现,心中一定会有许多难以言表的遗憾。世间最伟大的爱是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即使我们曾忽视了父母的情感,曾意气用事顶撞了父母,等等,这一切都没有关系,没有父母会恨孩子对自己的不恭敬。只要我们改了,重新去面对父母,重新去寻找做子女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会瞬间消失殆尽。最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对父母的悔意留在父母撒手西去以后,因为那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它会在心灵中不时折磨自己的情感,尤其夜静沉思时,简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负荷。没有人不在父母弃世时悲痛欲绝,呼天抢地。正是这种〃寿终正寝〃规则,孔子告诉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要进行长时间的远行。如果不得已要远行,也应该要有一定的去处。〃当然,这句话已经不适应了今天的市场经济让人们走出家门的现实,但它对父母亲提出来的内在敬意让我们深深回味。他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记在心上,一方面因为他们健康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日益衰老而忧虑。〃记得在一次地区『性』的调查问卷中,几乎有60%的人们答不出自己父母的准确岁数。这种情况不能不让我们心中感到寒心。如果我们去问自己的父母,恐怕没有一对会记不清自己孩子出生时间,这种关心与忽视的对比,再次敲响了孩子应对父母的孝敬方式和内容的警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子女对态度的改变和飞跃,都是发生在自己成为父母以后,正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孔子还说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如果能在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在《论语》中,诸如此类的话很多,确实需要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认真玩味。

    以上的一些东西,可为孔子?论语?及其他一些思想点,从中可以读出许多有关人生及人『性』的东西,并大有领悟。

    6。〃移民〃:中国的农转非政策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后,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开始改变了人们的普遍心理,拓宽了人们选择生存空间的自由度,流动人口中出现了一族农民〃移民〃。〃流动〃本是指居无定所之意。我们之所以将具有〃两栖〃特点的农民流动人口,称其为〃移民〃,是因为这个群体,在流入地的居住上,由〃暂住〃在向〃常住〃方面发展。

    据最近河北省10个省市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住地连续居住三个月以上或不满三个月但离开户口所在地三个月及以上的流动人口,占调查区常住户口人口的8。3%。居住一年及以上的占流动人口的43。8%。据推算,目前河北省10个省辖市区居住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到了50多万,这个群体95%是〃常住〃的农民。从全国范围看,确实构成了一个没有办理迁证的农民〃移族〃。

    这就不难看出,农民是否滞留在土地上,户口已经没有了多大的钳制作用。所以,这种由〃暂住〃转变为〃常住〃和〃迁移〃现象,决非是〃民工『潮』〃所能包容了的。因为这个〃移族〃群体,有近44%的人长年居住在城市,完全从事非种植生产劳动;说不是农民,其身份确实是农民。可是城市官方却不按常住人口对待。因而在政策上怎样对待这种〃移民〃现象,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毋庸置疑,目前的农民〃迁移〃,体现的是利益移动,浓厚的商品意识使农民寄于的〃迁移〃,首先选择的是经济利益。而与之并存的是,我国城市主导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业途径多,经济收入高,生活环境丰富多彩,以及便利的交通通信等,吸引了人口的〃迁入〃,并且阴滞了人口的〃迁出〃,这种经济诱因下产生的农民〃自我迁移〃是较难控制的。

    从社会政策上分析,中国的户口政策衍生出了等级、门弟观念和社会身份的差距。因为在职业划分上,〃农〃和〃非〃的划分标准不是以〃职业〃,而是以〃户口〃。可是,城乡之间存在的悬殊差别和社会利益分配不公是众所周知的。当农民的〃户口〃和〃职业〃产业错位后,仍然以此划分,不但没有消除这种反差,反而从政策上暴『露』出了人身生存权利的不平等。这种独特社会管理,极大的压抑了个人能力的发展。当社会环境松动后,尤其是农民,为了逃避终身为〃农〃的命运,只得〃择木而栖〃。农民有了迁徙的自由,人口流动就象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

    但当我们作具体分析,可发现当前的农民〃移民〃现象,主要构成了以下几个特征:

    (1)迁移主体年龄轻。流入人口的年龄构成显示,15~29周岁年龄组占了62%,形成了移动的主流。因为这个人口群体,文化素质相对较高,适应能力强,自我实现的观念最强烈,迁移欲望也最强烈。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生产现状和生活状况。

    (2)女『性』人口过半,15周岁以上的女『性』占流动人口的50。6%。这些女『性』88%来自于农村,其中外省流入『妇』女占了该群体的65%,且流量大,流动范围广。这个现象,反映了农村『妇』女对自己生活现状不满,她为了发展自己,从家庭走向社会。这种生活观念的确立,是『妇』女个人解放意识觉醒的表现。可以说,没有『妇』女实质上的个人解放,就不会有家庭的解放,没有家庭的解放,也就不会获得社会的解放。如果『妇』女婚前经济上不能自主,婚后处于依附状态,就无法消除男女人身权力上的不平等。可见,农村『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是改变自身处境,获得个人解放的一个契机。

    (3)私营、个体是承受主体。调查结果表明,私营和个体吸收的劳动者占流入人口的75。8%,并且绝大多数从事商饮服务业。相反,国有经济吸收〃移族〃劳动力相对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1源于〃移族〃人口自身素质上的落差,也迎合了私营经济对劳动力素质的低要求;2出自城市本身就业人口的压力及企业的自裁员;3城市就业人口〃贵族〃化。当〃低档〃劳动力出现短缺后,被视为〃三等公民〃的〃移族〃劳动力成了这个缺口的弥补者。

    (4)生育水平偏高。1993年河北省流动人口出生率为19。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千分点,近两年其生育状况仍然处在常往人口的生育水平之上。

    (5)无业人员过多,当前,流动人口中有11%的人口无任何职业。这些〃游民〃隐没有茫茫人海中,其生存的依托是什么,是不可想象的。城市充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难免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致使城市社会犯罪率在逐年上升。据估计,50%多的犯罪分子是出自于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涨『潮』〃虽然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从人口迁移效应上讲,仍然是利大于弊。因为人口迁移,1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能使人力资源和各种经济要素得到最佳结合;2在就业〃资本〃压力下,通过自主择业强化了劳动力素质;3扩大了通婚圈,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4改变了人口的社会构成,缩短了人口城市化进程。因为目前我国市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8%,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1%)。

    因此,农民〃迁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杜绝人口流动产生的负面影响,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要想更好地引导人口流向,应有如下三点注意:

    首先,必须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规模过大,成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阻滞因素。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政府』不得不将相当大的资金用在公共事业的投入上,这就大大影响了工业产业的技术进步。导致城市建设初期就凸现出低格调、低水平的〃摊蛋饼〃现象和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因为在家庭独立经营的现状下,主要劳动力外流,必然降低农业的投入,针对〃种一葫芦收一瓢〃的自然经营,农业现代化可谓遥遥无期,新规模经营在莫衷一是中出现了〃难产〃,农业向何处发展,成了重要的农研课题。另外,城市规模过大,超出能源资源、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就会步入重复建设、重复改造的泥潭。当前我国几个大规模城市出现的水源危机就清楚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建立一个移民、产业就业、城市规划等不行不悖的政策体系,以控制城市人口的大规模发展委实必要。

    其次,应该发展多边劳务输出。

    它是分解境内人口迁移,构想劳动力转移的新思维。从全国看,我国人口迁移基本上是封闭型的,国际移民极少。由于在国际劳务输出上控制的过分严格,没有从团体、社会、产业上考虑劳务输出的多边发展。而国内又处于产业并重、人浮于事的状态,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沉积,也是浪费人力资源的一个劣根。在世界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