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成才的奥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早慧成才的奥秘-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校的同志见到许光达同志后,不禁一怔:原来延滨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司令员,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许司令员听了学校的同志介绍延滨在校的各种表现后,认真地说:“生了孩子就给社会添了一个成员,父母就要对社会多负一份责任。延滨有了进步,多亏你们的培养,做父母的也很高兴。但是我不同意推荐他出国留学。”

学校的同志心想,推荐延滨出国学习,既没有人情关系,又不是滥竿充数,为什么不让延滨去呢?于是,便一再劝他还是答应让延滨去留学。许司令员就是不点头。他恳切地说:“高级干部子女在国外会受到特别照顾,对子女的成长没有好处,还是推荐那些优秀的工农子女去吧!”

延滨没有出国。他大学毕业后,成为国内出色的科技人才。

官职愈高,约束愈大;权力愈多,职责愈重。

——海塞

靠祖荫安身立命是毫无出息的

——陶铸教育女儿要自强自立

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大学一毕业就兴致勃勃地跑到从化,去看望正在那儿开会的父亲陶铸。她一见到父亲,就谈什么电影呀,戏剧呀,文学呀,历史呀……滔滔不绝。可就是只字不谈自己的专业——医学,不谈就业后的打算。父亲越听越不高兴,最后脸色阴沉地说:“你怎么不谈谈自己的学业呢?”

“紧张一学期,还不让我松弛松弛?再说,我毕业总考核成绩是平均95分。”女儿得意地说。

“考核成绩并不代表你的真才实学,也不说明你将来是否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兴趣广泛有什么不好?”女儿又说,“我就不想搞临床,吃力不讨好,没意思。倒是很想搞病理生理,可又怕搞不出名堂,没有发展前途,我打算试着干干再说,不行再改行搞别的。”

“哼!”父亲声色俱厉地说,“干事情都像你这样三心二意,没有恒心缺乏毅力、怕吃苦,肯定一事无成。我看你呀,不会有什么出息!”

女儿受到批评,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于是哭了起来。她哭呀哭,总以为父亲会来哄她。直到深夜12点,父亲并没有理她。

父亲房间里的灯还亮着。她悄悄从锁孔里看,父亲还在看文件。她听说父亲近年来常尿血,医生怀疑他患“膀胱癌”,可他还是抱病在坚持工作。想到这,斯亮的心要碎了!她又想起自己上大学的前夕,父亲曾对她说:“亮亮,我们是相依为命的父女,我很爱你,但我对你没有任何个人的要求,只希望你能立志成为一个对人民有所作为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我相信你不会辜负爸爸对你的期望的。”如今,自己大学毕业了,怎么能这样朝三暮四呢?难怪父亲生气。她终于推开父亲的门,说:“爸爸,我错了。”

“嗯,知道错就好。”父亲放下手中的文件,说:“亮亮,过来,坐到我的旁边来!”

女儿惴惴不安地坐到父亲的身边,低着头不知说什么好。

“亮亮,我这样苦口婆心劝告你,这样严格批评你,甚至发脾气,难道仅仅是为了我陶铸吗?不是的,我生前不需要你赡养,死后也不需要你扛灵牌。我有组织、有党,我所以希望你能成为一名好医生,没有个人目的,只是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现在还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你既然立志做个革命者,就应该首先做好本职工作,否则干革命还不只是一句空话!”说到这里,陶铸点起一支烟,接着说:“亮亮啊,父亲是靠不住的,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无论哪个阶级的后代,靠祖荫安身立命是毫无出息的。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啊!”

亮亮听了父亲的亲切教诲,激动地说:“爸爸,你放心,女儿决不辜负你的希望,一定立志做个有出息的人。”

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类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

——乌申斯基

好好干,不愁住不上新房子

——老红军甘祖昌教育子女艰苦奋斗建设家乡

老红军甘祖昌是全国闻名的模范人物。他有好几个子女,都一直和他住在农村。甘祖昌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大儿子5岁时,甘祖昌就要他抬粪、锄草、种菜。寒暑假,除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外,还给他们规定劳动日,谨防孩子们变成书呆子。他和孩子们亲手栽的500多棵树,梨子、蜜桃结了那么多,却不肯让孩子随便吃,连村带果子都献给了集体。大女儿过去穿的是自己染的粗布衣,三女儿穿的是他亲手补的鞋。

孩子长大成家后,他仍然要求他们自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

甘祖昌所住的村子,差不多家家户户都盖上了新房子,可他的大儿子锦荣还是住在原来的旧房里。儿子曾几次想开口,让爸爸资助点,帮他盖所新房子,可是一想到爸爸对子女的严格管教,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锦荣不开口,村子上有人找到甘祖昌:“祖昌啊,你家锦荣的房子太旧了,应该翻翻新了。你能捐几万元给集体,就不能给儿子添几个钱盖间新房?”

甘祖昌听了这些好心的劝告,心想:作为长辈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这确实是一篇不大容易做好的文章。作为一个红军老战士,应带头教育孩子艰苦奋斗,不能坐享其成。他感到有必要把话给孩子说到明处,于是他把锦荣找来,父子俩谈起心来。

“锦荣,听说你想盖新房子,是吗?”甘祖昌问儿子。

“嗯,就是手头紧巴,眼下还不大行。”锦荣答道。

“手头不宽裕就等几年,要量力而行。”锦荣听了爸爸的话,心里凉了半截,头低下了。

甘祖昌猜到儿子心里有疙瘩,便趁势接着说:“孩子,我是有钱,给你们兄弟姐妹几个每人盖些房子不成问题,但我不能这样做。我是个红军,打过仗,吃过苦,是党和政府的照顾,我才生活得这样好的。我觉得一个人总靠照顾来生活,心里总不是滋味。我们有自己的双手,能劳动,只要好好劳动,艰苦努力,就能盖上新房!住上自己劳动得来的房子,心里也舒服。”

父亲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锦荣诚恳地对父亲说:“爸爸,放心吧,我们决不从父母的功劳簿上捞取个人的利益,我们靠自己的劳动会生活得很好的。”

甘祖昌高兴地拍着锦荣的肩头说:“好好干吧,不愁住不上新房子!”

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高尔基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威廉·配弟

子女们要靠自己的双手生活

——阿沛·阿旺晋美把存款献给国家

星期天下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忙完公务,驱车赶忙赶回家。这时他的孩子们都已到齐,等着爸爸回来开会。这是一次家庭经济会,中心议题是如何处理100多万元存款的事。

阿沛·阿旺晋美有存款120多万元。正好,他有12个子女,如果平均分配,每人可得10万元。这确实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这么多的钱该如何处理,阿沛·阿旺晋美想了很多:12个孩子,除最小的还在上学外,其他人都已参加了工作,有正常的工资收入,生活有保障,靠自己的双手是能够生活得很好的。有钱当然好,但钱多了,会使孩子们贪图享受,放弃奋斗,从而影响工作。古人说,俭以养德,苦能立志。不俭不苦难以成才。做父母的如果真是为了孩子好,留给他们的决不是借以享受的百万家产,而应当是自食其力的品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其实,他的孩子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当时,他的大儿子任青在民族出版社当翻译,工资仅60元。大儿媳当教师,工资也只有60来元,加上两个孩子,平均每人30多元。这对生活在首都北京的人来说,日子确实挺紧巴。其他子女情况差不多。按说给每人支援一点也是可以的。可是阿沛·阿旺晋美并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孩子们年轻,生活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吃现成饭是不好的。”为了处理好这120多万元的存款,他召集孩子们开了一个“家庭会”,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家底我知道,但从目前看,国家的困难也很多,你们看,这120多万元的存款该怎样处理才好?”孩子们理解爸爸的心情,一致表示:“我们的生活不让大人操心,存款应该献给国家。”于是,阿沛·阿旺晋美愉快地把120多万元存款献给了国家,支援了四化建设。

对孩子,与其留财产给他,不如以独立的心和十分的实力交给他最好。赚来的一些钱,培养傻瓜孩子或游荡孩子,这岂不是贻笑万人?眼看着那些流血汗,热衷于金钱,却把孩子搁在一边的“好汉”,真令人为他们父子惋惜。

——田尻稻次郎

对孩子,还是好好教育他,至于财产,不要留得太多。因为留财产给孩子,招来的问题可多了。只给财产,而不给智慧的孩子,如何地变成一个“问题儿童”,如何招来世人嘲笑,看看我们的周围,都不难发现的。

——田尻稻次郎

不能让孩子成为花花公子或娇嫩小姐

——著名演员赵子岳从严教子的故事

我国老一辈著名演员赵子岳,为人正直、厚道,说话幽默、风趣,塑造的银幕形象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和他追求电影艺术一样,在家里,他十分注重教育孩子,常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人生的真谛。

20年前,赵子岳快要抱孙子的时候,他把独生儿子和儿媳叫到跟前嘱咐道:“两岁以前的小孩排老大,吃、喝、玩尽量照顾好;两岁半至5岁的小孩排老二,要开始培养良好的习惯,不能样样依他;5岁以后的孩子排老三,大人要控制他、教育他,培养他健康成长。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干部家庭,经济宽裕,不注意进行艰苦朴素和先人后己的教育,孩子很容易成为'花花公子'或'娇嫩小姐',甚至会走上邪路。”儿子和儿媳听了父亲的话,感到句句在理,点头称是。

为了防微杜渐,赵子岳又和儿子、儿媳定了个原则:凡是国家给予干部的待遇,决不能转移给孩子们享受。北京电影制片厂照顾赵子岳年龄大,有专车接送他上下班,但他的车从不让孩子搭乘。赵子岳还要求孩子们自己能做的事,决不依赖别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遇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有人问赵子岳:你1981年捐赠了1万元作为青年演员进步奖基金,为什么不考虑留给儿孙一些呢?赵子岳说:“留着大笔钱财给孩子,让他们不劳而获,糊里糊涂地享受,有什么好?社会上流传的'不学数、理、化,只要有个好爸爸'的风气要不得!旧社会,有人靠父母的遗产吃一辈子,现在也有人靠父母升学就业,靠父母住房、结婚,靠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而本人却一无所长,对国家没有任何贡献。我觉得,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应该减少这样的人。我们革命干部如果对后代要求不严,溺爱、放纵只会贻误子孙,祸害社会。”

由于赵子岳家教严,子孙进步很快。儿子、儿媳都是共产党员。他家多次被北京市评为五好家庭。

我们处于什么方向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正向什么方向移动。

——和迈兹

不管是人还是善,小时候,可塑性都要比长大以后大得多。小时候的教养,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关系是非常巨大的。

——秦牧

“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是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

——鲁迅

铁榔头是这样炼成的

——排球名将郎平的父母与郎平

郎平出生于1960年12月10日,那是一个寒凝大地的冬日。由于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家”与“小家”的经济条件都很差。襁褓时期的郎平,身体虚弱,母亲常用小米粥来补充她的营养需求,没有给过她特别的优待。对于这段生活,她的母亲坦然地认为:“那时的生活就是那样,没什么值得奇怪的。”母亲这种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艰苦生活的思想,对郎平日后的成长影响颇深。

郎平7岁那年,迈进了小学的门坎儿。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光路小学,开始了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涯。

说起郎平的性格,既有生长在北方的父亲那种豪爽和奔放,又有来自南方的母亲那种恬静和细腻。这种优良性格使她“动”起来像个男孩子一样勇敢顽强,“静”下来又能比一般女孩子更为文静。

有一回,几个男孩子要和她比赛上树,看谁上得高。别的女孩子听了都咋舌,可她却不服气地抬头看了看材的高度,然后毫不犹豫地硬是爬上去了,令伙伴们佩服不已。

郎平的父亲是个体育迷,尤其球类。一有机会,他就带着女儿到住家附近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去看比赛。父亲对体育的酷爱,影响着郎平。在郎平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排球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随着岁月的迁流,郎平的个头儿越长越高了。站在同龄人当中,她犹如“鹤立鸡群”一样的突出。

1973年4月里的一个周末,这是郎平值得记忆的日子。北京工人体育场业余体校排球班的老师来学校挑选队员了。已升入小学六年级的郎平,因身高而被选中去参加实际测试,这消息使她的心头掠过一阵喜悦。

星期天,风和日丽。郎平和几个同学结伴来到了体校,这里聚集了许多前来测试的学生。实测内容有弹跳摸球、速跑等项目。郎平真希望自己能够测试合格,这对她来说将是一件多么快活的事情啊!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选拔,身高1。69米的郎平果然榜上有名。

从这一天起,排球闯进了她的生活,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排球班的训练从6月份开始,一直练到了骄阳似火的8月份。起初,训练的内容还让人感到比较轻松,可后来,难度随之加大起来。在与排球最初接触的日子里,郎平经受了体质与意志的考验。一些队员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败下阵来。特别是当初与郎平一块参加训练的同班同学小陈,也已僵旗息鼓不练了。她对郎平说:“虽说咱俩在学校里都酷爱体育,可这么大运动量的训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