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枭雄- 第6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哪里的话,温太守肯来,就是给我窦建德的面子,哪里还需要什么事先通报,请坐下吧!”

窦建德和温彦博分宾主落座,孔德绍也陪坐一旁,窦建德又命人重新上茶,三人寒暄几句,窦建德这才叹口气,“去年夏秋连旱,使得青州六郡民不聊生,大都逃去了河北,我想问一问,逃到河北的青州民众大约有多少人?能否告之建德。”

温彦博想了想道:“不久前,我和楚王殿下也说到此事,楚王提了一下,陆陆续续逃去河北的青州民众大约有五十余万左右,逃去梁郡和东郡的民众大约有十余万。”

“那就七十万了!”

窦建德长叹一声,“青州六郡人口加起来也不过八十万出头,超过八成的人都逃走了,难怪青州千里荒野,狐死尚且首丘,人皆念故土,青州民众竟弃故土北逃,我窦建德有罪啊!”

温彦博劝道:“王爷应该知道民心思定已是大势所趋,今河北平定,各郡各县皆在推行均田制,实行耕者有其田,青州民众虽然无法在河北分田,但他们也有官田可种,租赋全免,官府还提供牛马帮助耕田,我南下时已是惊蛰时节,河北大地处处都在春耕土地,一片生机盎然,相反,过了黄河后却是一片死寂,土地荒芜,村庄破败,和河北形成鲜明的对比,王爷还不明白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吗?”

窦建德低头不语,虽然温彦博说的话让他很不舒服,但他却怒不起来,他心里很明白,就凭他现在的力量还想杀回河北,几乎就是白日做梦,他想阻拦隋军收复青州,也能是螳臂挡车,他其实已经熬不过今年了。只是

窦建德最终叹了口气,“我窦建德不过是农民出身,被逼造反,也算是建立了功业,可称一方枭雄,我已年近五十,早已过了不惑之年,我若投降杨元庆。杨元庆可能容我?或许他现在不会杀我。但日后呢?他坐稳江山,统一天下之时,还能留下我窦建德这个后患?”

窦建德说的是心里话,他也,他明白枭雄之心,杨元庆绝不会留下他这个后患。纵然是现在不死,将来也不会留下他,这是他最大的担忧。

温彦博微微笑道:“天下民心思定。就算王爷将来想造反,你认为会有多少人愿意追随?抛弃自己得到的土地,抛弃自己辛苦建立的家园。抛弃妻儿父母,有几个人做得到?正如王爷自己所言,已年近五十,膝下又无子嗣,王爷还能有几年可活。如此,又为什么要造反?楚王殿下心里有数,王爷其实反不起来。”

窦建德摇摇头,“就是楚王殿下心口不一。”

温彦博冷笑了一声,“说句不好听的话,王爷也未免太高看自己了,楚王若想杀王爷,铲除青州余乱,只要派一支万人骑兵横扫而来,请问以王爷的两万军队,能抵挡住三天吗?殿下若想杀王爷,还不容易吗?何必还要留个后患。”

温彦博的话使窦建德也有些疑惑了,他心里有数,他的军中只有几百匹战马,若真是一万隋军骑兵横扫而至,他的军队将一战而溃。

是的,杨元庆是很容易就能灭掉他,那为什么还要自己投降?窦建德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温彦博叹息一声,解释道:“这是因为楚王殿下已经心怀天下了,从大业六年王薄开始造反,至今已经七八年,江山凋敝,民生困苦,殿下实在不想再兴杀戮,所以他宁可宽容王爷,而且殿下亲口给我说过,当年王爷在河北征粮,并没有动义仓之粮,善待民众,就凭这一点,便可以饶王爷一命,王爷若降,可回乡养老,只要深居简出,不交结旧部,自然可以安享晚年,这是殿下的原话。”

窦建德被说动了,他也很清楚,天下大势已定,就算自己想造反,也不会有人响应了,更何况他已年近五十,膝下无子,已没有了造反的精力,他肯定是不会再造反了,只想平平静静地在故乡度过晚年。

关键是杨元庆是否会猜忌自己,有没有容人之量,听温彦博的语气,似乎会有人监视自己,这也很正常,‘深居简出,不交结旧部’,这就是杨元庆的条件了。

窦建德背着手走到大堂前,望着院子里已经发出绿芽的柳枝,这一刻他真的渴望着回到自己的家乡,坐在自己老屋后的小河旁钓鱼,享受春天的生机盎然。

“好吧!让我再考虑几天。”窦建德终于下定了决心。

温彦博立刻起身笑道:“那我就再等王爷考虑三天,三天后,如果王爷愿降,我们再具体商议投降事宜。”

窦建德缓缓点头,“那我们就一言为定,三天后,降或是不降,我给你一个正式答复。”

温彦博走了,窦建德站在堂前久久沉思不语,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孔德绍慢慢上前道:“王爷现在应该明白了吧!我为何劝王爷不称帝?”

窦建德一惊,他这才明白过来,如果他称帝了,就没有回转的余地了。

“孔先生也是劝我投降吗?”

孔德绍点点头,“天下大势已去,王爷若不抓住这次机会,必将悔之晚矣。”

窦建德也低低叹息一声,“是啊!我窦建德不慕荣华,不近女色,只想在乱世中给河北民众一口饭吃,现在人心思定,河北已欣欣向荣,我又何必去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定,就算一死,也可以瞑目了……三天后,窦建德找到了温彦博,正式表示自己愿投降隋朝,温彦博这才取出杨元庆的亲笔信,信中杨元庆封窦建德为漳南县公,赏银五千两,赐田十顷,准他回乡养老。

十天后,罗士信率一万骑兵进入齐郡,接管了窦建德的两万军队,纵横河北的一代枭雄窦建德就此销声匿迹。

二十年后,年近七旬的窦建德在游玩蜀中青城山时感恙,一病不起,最终病逝于成都,而那时,已经没有人记得这位曾经叱咤河北的一代枭雄了……

—://。。

第四章等待消息

更新时间:201331621:15:09本章字数:5199

尽管窦建德已经投降,但这件事依然处于绝密状态,除了杨元庆和极少数大将外,隋军上下无人知道窦建德已经投降。

时间已经到了元月二十日,从正月初十后隋朝便开始秘密调兵,从飞狐陉、井陉、河内郡调集四万精锐大军赶赴河间郡,这是隋军最精锐的军队,包括三万骑兵和一万步兵。

但杨元庆本人却在幽州城内,他还在耐心等待罗士信的消息,应该说窦建德是他这次行动的关键一环。

如果窦建德最终投降,那么将解除隋军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利用窦建德的军队剿灭刘黑闼,可谓一举两得。

但让杨元庆有点遗憾的是,各地征兵没有能按计划完成,他原本计划募集十五万大军,但到上元节为止,也只征到了十万人出头,还有五万的缺口。

杨元庆也知道,现在正是春耕最忙碌之时,此时招兵并不是最佳时节,他也不想去责怪募兵不力的太守县令们。

但事实却摆在这里,他需要十万新兵镇守河东各郡,需要五万新兵镇守河北各郡。

正是这五万军队的缺口,迫使他不得不改变计划,将四月剿灭窦建德的计划提前,改为提前招降窦建德,现在杨元庆在耐心地等待着罗士信接受窦建德军队的消息。

只有这个消息定下来,他才能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杨元庆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也有些烦躁起来,按照时间推断,应该就是今天传来消息,现在已是下午时分,怎么还没有消息传来?难道又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成。

这时,门口传来长子杨宁的声音“父亲!”

杨宁是前天才抵达幽州,按照杨元庆的想法。他希望儿子能参与到这次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中去,当然,儿子年纪还小,无法上马征战。但至少他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亲眼目睹统一之战,这对儿子的成长,将有极大益处。

杨元庆笑着走上前“怎么,功课做完了吗?”

“回禀父亲,功课已经完成。孩儿想出城去走一走。”杨宁恭敬回答父亲的话,他眼睛充满了渴望,希望父亲能答应。

杨元庆看了看后面的十几名亲兵,他心中也正烦闷,不如他也出城走一走。

“好吧!爹爹和你一起出去走走。”

杨宁其实是一个人出去走走,总在父亲身边,他觉得压力很大,不料父亲也要跟去。他心中有些失望,但又不敢不从,只得低下头小声道:“孩儿愿意和父亲一起出去。”

杨元庆听出儿子有点言不由衷。便拍拍儿子肩膀笑道:“不要把爹爹想得那么可怕,爹爹也很喜欢春天。”

他把手伸给儿子,微笑看着他,杨宁咬了一下嘴唇,牵住了父亲的手。

“走吧!跟爹爹感受一下春天去。”

杨元庆牵着儿子的手,快步向院子外走去。

今年的新年比较晚,才正月初十便是惊蛰了,惊蛰过后,万物苏醒,从南至北逐渐都进入了春耕时节。

涿郡也不例外。过了十五后,农民们纷纷下田,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涿郡地理位置比较偏北,没有水稻,主要是小麦和粟米为主。春天种植小麦,夏收后再种一季粟米或者豆米。

城外的风依然是从北方吹来,但寒冷中却带了一丝暖意,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柳树已经生出了嫩芽,一片片萧瑟了整个冬天的树林,也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绿意,能感受树林中传来的盎然生机。

杨元庆带着儿子杨宁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骑马出了南门,南门外便是一望无际的麦田,田地到处可见耕作忙碌的农民,大多用马匹和耕牛松土耕地,播撒麦种。

杨宁骑在一匹小马上,熟练地驾驭着马匹,跟随在父亲身旁“父亲,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去南方?”

“是谁告诉你,我们要去南方?”杨元庆淡淡问道。

他回头冷冷瞥一眼亲兵,亲兵们顿时吓得脸色惨白,去南方是绝对机密,不准对任何泄露,他们却忍不住告诉了世子。

杨宁也发现了亲兵的害怕,便好奇地问:“父亲,去南方难道是机密吗?”

杨元庆点了点头“这确实是重大机密,希望你不要告诉任何人。”

“孩儿明白,绝不会说出去。”

杨元庆脸上又露出了一丝笑容“我们过几天就出发。”

这时,杨元庆看到了远处田野里有一大群人,为首之人似乎是新人太守邓皓,杨元庆便对众人笑道:“我们去看看。”

他调转马头向田间小道奔去,众人护卫杨宁,跟着他转道前往田头。

邓皓原是罗艺手下的营州总管,杨元庆驱逐罗艺后,他便投降了隋军,被任命为涿郡长史,跟随太守温彦博推行均田制颇为得力,温彦博高升,他便出任涿郡太守。

民以食为天,所以自古以来,农业都是各级官员最为关注的大事,只有农业稳定,才能稳定粮价,才能保证税赋上缴,只有笼络住民心,加上税赋上缴及时,才能被朝廷青睐,获得进一步的升迁。

所以地方官员都极为重视农业,春耕秋收,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邓皓也不例外,尤其楚王在幽州,他更要表现得积极一点。

邓皓正在田头和百余名农民聊春耕的难处,这时,他身边一名随从急声道:“使君,楚王殿下来了。”

邓皓一扭头,果然看见一队骑兵从田埂过来,为首之人正是楚王杨元庆,吓得他连忙起身迎了过去。

“卑职参见殿下!”

杨元庆翻身下马笑道:“邓太守正在劝农吗?”

邓皓挠挠头,有些难为情地道:“哪里需要我劝,冬天下了三场大雪,旱情缓解,一开春,乡亲们都疯了一样,拼命耕田,大家都说,今年一定是好收成。”

“是啊!久旱逢雪,大伙儿这股劲早憋足了。”

杨元庆看见田边有块界牌,便笑问道:“这块地是谁的?”

“回禀殿下,这块地是小老儿的。”

一名五十余岁老者上前跪道:“小民田二,叩见楚王殿下。”

这时,周围的百余农民都围了上来,杨元庆摆摆手笑道:“大家都坐下吧!”

几名亲兵拿一张席子上前,杨元庆却命把席子拿开,直接席地坐下,对众人道:“我带兵在外打仗,都是随地而坐,早已习惯了。”

杨宁犹豫一下,正要靠着父亲坐下,杨元庆却对他道:“这些耕田者都是我们衣食父母,你可向他们行一礼,以示尊重。”

杨宁连忙躬身向众人团团行一礼,邓皓在旁边高声道:“各位乡亲,这位少年就是楚王世子,我们也该回礼才对。”

百余农民听说是楚王世子,顿时一阵骚动,纷纷跪下磕头“不敢受世子之礼!“大家都坐下吧!“杨元庆摆摆手对众人笑道,又让儿子直接坐在自己身旁,待众人乱哄哄坐下,杨元庆这才问土地主人“田老丈家里分了多少土地?”

“这次分了八十亩永业田,六十亩口分田,还有二十亩桑麻永业田。”

永业田是指可以留给子孙的土地,而口分田在去世后要交还官府,不过在紧靠幽州城的地方能分到一百六十亩土地,确实很高了。

旁边邓皓连忙解释道:“这里面还有四十亩军田,田老汉两个儿子都从军了。”

杨元庆这才恍然,回头对儿子杨宁笑道:“说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杨宁想了想道:“孩儿在想,既然两个儿子都从军,那谁来给他们种田?老丈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杨宁的话引来一片笑声,邓皓一竖大拇指赞道:“世子果然聪明过人,能看到关键之处,为解除士兵的后顾之忧,紫微阁已经下令,凡家中无子的军户,必须由官府解决劳力问题,像田老汉两个儿子都从军,就是官府找人帮他耕田。”

杨元庆赞许地点点头,儿子进紫微阁学政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很有进展了,能想到一些关键问题。

杨元庆又和众人聊了片刻,听取了众人的意见,其实说来说去,大家关心的就是赋税问题,杨元庆对众人笑道:“关于赋税,大家不用担心,历朝历代在初建国之时,都是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隋朝也不例外,只要天下统一,军队自当解甲归田,没有了军费负担,朝廷的开支也不大,必然是轻徭薄赋,鼓励生育,具体多少税赋我不好说,但大方向我能决定。”

众人大喜,纷纷道:“有殿下金口玉言,我们就放心了。”

这时,一名亲兵快步上前,附耳低语几句,杨元庆大喜,起身对众人拱手道:“我有重要军务,大家继续耕田,我先回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