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阶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玉阶辞-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舅舅,”莲生奴微微一笑,“我听母亲说过,因外祖父被贬,韩氏亲族早已断了往来,若不是苏家照拂,外祖母和母亲焉有今日?这一声,舅舅当得起。”
苏仁久经沙场,心志早已坚韧如铁,却被莲生奴这声“舅舅”叫得心里一软。他不善言辞,只能期期艾艾的应了一声:“某,某……”
莲生奴知道他的脾性,并不在意,一面引苏仁入座一面向余朝胜道:“你去备些酒食,我好和舅舅叙话。”
余朝胜得令,走出去拍了拍手,便有婢女奉上暖酒及小食。
莲生奴亲自替苏仁斟酒,苏仁有些受宠若惊,伸手拦他:“大王身份贵重,某不敢劳动。”
莲生奴却笑着坚持为他斟完了酒:“今晚不论尊卑,只论甥舅。”
苏仁不便推辞,举盏一饮而尽。莲生奴忙又替他斟上。二人就这么一个斟一个饮。几杯酒下去,苏仁总算少了几分拘谨。见苏仁态度有所松动,莲生奴才慢慢开口:“今日早些时候,有人捎来了母亲的信。”
苏仁听了,果然挂心:“京中可有事发生?”
莲生奴放下酒壶,沉声道:“阿娘说,康王进宫,愿剖心自证清白。”
苏仁心思缜密,很快便反应过来:“那刺客之事怕是不便追查了。”
莲生奴点头:“以父亲的性子,多半会不了了之。”
“可惜了……”苏仁叹息,那封信看来是用不上了。
“不仅仅是可惜……”莲生奴肃容道,“经过此事,康王必生警觉,日后的交锋只怕更加棘手。”
苏仁沉吟片刻,缓缓问:“贤妃的意思如何?”
莲生奴年纪尚幼,苏仁并不指望他能拿定主意,因此只问贤妃应对之策。
“母亲说程相已开始追查康王党羽,”莲生奴目视苏仁,“不过……我并不认为一个程相就对付得了康王一党。”
“大王的意思是……”苏仁这才把注意力转向眼前的莲生奴。
莲生奴双手笼在袖中,唇边浮起一丝莫测的微笑:“京畿已几乎已在康王掌握之中,我需要能与他抗衡的东西。”他慢慢转向苏仁,一个字一个字的问:“舅舅,你可明白?”
听到莲生奴的话后,苏仁原有的几分酒意在一瞬间消散无踪。他是聪明人,自然听得出莲生奴的弦外之音。京中康王势大,要与他抗衡就必须抓住边军。他抬头,再次打量起面前的人。
莲生奴年纪尚幼,虽已渐渐长成少年,面孔却还带着几分孩童的圆润。只是这团团的面容上已经看不到稚子的天真。他安安静静的坐着,笑容犹有几分腼腆,但他显然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大王可知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良久,苏仁难以置信的开口。
“当然,”莲生奴微笑着低语,“舅舅该知道父亲的性子。此战结束,中原再无外患之忧,裁撤边军势在必行。京中康王虎视眈眈,为免我们他日沦为鱼肉任人刀俎,边军绝不可落在外人手上。所以……舅舅,我需要你合作……”
他的语气温和有礼,却在苏仁心里掀起惊涛骇浪:原来他早就计划好了。一见面,这孩子就叫他舅舅,用亲情打动了他,使他卸下了心防。然后他立刻抛出了康王这个难题。他们都清楚,苏氏一族与贤妃母子息息相关,将来不可能置身事外,所以他用康王向他施压,迫他就范。
正如莲生奴所说,皇帝势必不会让自己和苏仪一直掌握兵权,因此边军的整合无法避免。苏仪对此并不是毫无准备,也留了后手,预备与皇帝擀旋,谈妥条件才会交出兵权。他没料到莲生奴会打起边军的主意,并且直接了当的向他讨要。原他他以为皇帝让楚王来此只是皇帝向他表明自己的诚意。现在看来并不如此。莲生奴显然已有了自己的打算。苏仁甚至怀疑,北府之行说不定是莲生奴自己的计划。
“舅舅?”莲生奴久不见苏仁回应,微微扬眉。
苏仁被他唤回了神,却没有立刻说话,而是仔细的审视着他。不知怎么,苏仁忽然忆起多年前的上元夜,还是晋王的今上在宫外宅邸中与他们兄弟侃侃相谈。那时的晋王给他们兄弟二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致几十年后,苏仁还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情景。可现在,记忆中晋王的面容却开始模糊,渐渐与眼前的少年重叠在了一起。之前苏仁从来没有这么清晰的意识到,今上与楚王乃是父子。
苏仁知道该如何选择了。他慢慢平复了自己内心的波澜,缓慢郑重的向莲生奴一拜:“苏氏一门谨听大王调遣。”
莲生奴嘴角上扬,伸手扶起他,亲切的回应:“舅舅何须多礼?”

107、追击 。。。
有了苏仁的允诺;莲生奴这召见了北府诸将。
众将虽知楚王与苏氏兄弟沾亲带故;但这关系毕竟不能算亲密。何况兵权是苏家的倚仗;要说服他们交出兵权显然不是易事。如此厉害关系之下;实在不能指望楚王那点亲戚情份就能令他们乖乖就范。
可楚王是带着皇命而来,势必要就此事与苏家兄弟周旋。若苏氏兄弟寸步不让,双方的矛盾随时都有可能激化。因此北府上下都在观望事态的发展。虽然有不少人出于礼仪前去拜访了楚王,但在两边的态度明朗前;显然不会有人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莲生奴大约能够猜知众人的态度,因此将拜访之人一概拒之门外。只有在确信苏仁和苏仪会全力配合以后,他才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数日后,众将第一次齐集于都督府;看见苏仁和苏仪在楚王身后步入大厅时都颇为意外。苏仁早几日赶回北府倒也罢了。苏仪一直身处前线,却是什么时候和楚王牵上的线?两人肯给楚王这个面子,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并不是众人所想的那样?至少足以说明他们暂时还不想公开与楚王作对。
苏仁、苏仪含蓄的表态让诸位将领看待这位年幼亲王的眼光立时变得不同。莲生奴的目光扫过众人,唇边笑容隐隐浮现——他们开始敬畏他了。这意味着实施他的计划时阻力将会大大减少。虽然他们现在的敬畏更多是因为站在他背后的皇帝和苏家,但是没关系,他可以慢慢让他们敬畏自己。当务之急,还是将北府纳于自己掌控之下。
因多年处于战地,北府的行事效率往往高于西京。这日的会面除了为莲生奴引见各级将领、官吏之外,也有军、政之事需要商议。莲生奴初来乍到,尚未熟悉北府情况,因此之后的议事仍由苏仁主持。
莲生奴在旁倾听。在京中时皇帝几乎把所有战报给他看过,因此对于他们议谈之事并不陌生:随着中原军队深入北狄腹地,本被中原拉拢的弥射和叶护两位可汗终于发觉中原绝不是仅仅想把不合作的莫何大可汗除掉。他们的目标是整个北狄。意识到这点,弥射与叶护终于和莫何尽释前嫌,联合在了一起。然而为时已晚。近一年的交战中,中原已将莫何的战力几乎蚕食殆尽。北狄各部族见势不妙,纷纷倒向了中原。
弥射、叶护与莫何联合以后的几次交战都处于劣势,联军士气低迷,几无战意。在最近的一场战役中,苏仪率军击毙弥射。莫何与叶护率残部远循漠北。
今日苏仁聚集众将所经商议的正是此事:莫何、叶护已经远循,是否还要追击?
至今为止,中原与北狄争夺的都是大漠以南的地区。漠北远离北疆,中原兵马极少踏足。战力再强的兵马,长途奔袭和地形陌生也足以构成致命的因素。何况深入北狄腹地对中原的兵马而言也不安全。虽然漠南各部摄于中原声威暂时来降,却并非真正归顺。一旦漠南生变,有人切断粮道,中原兵马将无法补给。而漠北遥远,粮道过长,极易给人可趁之机。众人对此都了解于心,因而在听到苏仁问话后,几乎所有人都面露迟疑之色。
“苏仪,你觉得呢?”苏仁见无人说话,便转向自己兄弟。
苏仪果断起身道:“我可以出战。”
听到苏仪的回答,苏仁微微皱眉:“我们对漠北并不熟悉,何况又是长途奔袭。你可有把握?”
苏仪打断他:“汉时卫、霍也曾奔袭匈奴。如今国朝兵强马壮,足以袭之。”
“那么粮草……”
苏仪胸有成竹:“狄人作战往往驱赶牛羊相随,因此不需粮草运送。某以为可以效之。狄人必然想不到,我们中原人也可以学他们的战法。”
苏仁眼睛一亮,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如此一来,中原自不必担心补给,更不用考虑粮道。攻其不意,倒是个取胜的机会。
不过苏仁到底老成,并没有立刻赞同,而是警告:“你可知此战若是输了,中原刚刚重震的声威或许立刻扫地。漠南各部会再度叛变,莫何、叶护可能卷土重来?”
苏仪肃容,朗声道:“某征战多年,岂有不知之理?此战若不莫何人头,某绝不回师!”
“好!”他这话掷地有声,厅中众将不由齐声喝了声彩。不少人被苏仪的情绪感染,纷纷表示随苏仪出战之意。
苏仁见众人斗志高昂,也不再泼冷水。之后的议事便围绕着出战进行:派遣多少兵马,牛羊要携带多少,分几路进兵等等都需要安排……这些却是莲生奴不甚了解的事了。
一直到日落,众人才将大事定了下来,分别散去。苏仪因出征在即,也匆匆告辞。苏仁见莲生奴在商讨之时颇显困惑,料他有事要问,遂不急于回府。果然莲生奴请他入书室详谈。
“舅舅,”在书室坐下后莲生奴开口,“我有些不解,两位舅舅为何要答应出战?”
苏仁微微扬了下眉头,似是不解:“大王何意?”
莲生奴沉吟片刻后才试探着道:“若莫何与叶护藏匿漠北,中原为了防范他们,裁军就不可能彻底,也不便大举更换将领。这对舅舅有利。”
苏仁抬眼看了莲生奴一眼,微微一笑:“某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
“请舅舅明示。”
苏仁道:“大王所言半点不差。莫何与叶护不死,于我等确实有利。只是……”
“只是什么?”
“大王能想到这点,陛下自然也能想到。若让陛下以为苏某私心过重,将来给苏家扣一个追击不力,甚至私通狄寇的罪名,苏某如何自辩?”
莲生奴一惊,他倒没想到这一层。的确,此时若不出战,皇帝也拿他们无可奈何。可谁也保不准他不会因此心生猜忌。苏仪出击,即便不能成功,日后皇帝也无话可说。
“何况,”苏仁正色,“以陛下之明,苏某若有如此私欲,陛下绝不会让苏某典兵至今。因一己之私而为中原留下后患,某实耻为之!”
莲生奴默然,良久起身,向苏仁郑重下拜:“谢舅舅指点,我明白了。”
送走苏仁,莲生奴坐在书室沉思。余朝胜入内为他奉上酪浆,他也浑然不觉。余朝胜见他想得入神,只得轻声相唤:“大王怎么了?”
莲生奴回过神,接过酪浆饮了一口才道:“看来有些事是我想错了。”
余朝胜了然的问:“是为了两位郡公?”
莲生奴道:“我原想让舅舅暂缓战事,这样裁军之事便可以搁置一阵,让我有时间掌握边军。不过我错估了舅舅的为人。”
“两位郡公的确是忠直之人。”
“可这样一来,裁军就迫在眼前了,”莲生奴轻叹,“若舅舅交了兵权,我却还没能接掌边军,就不妙了。”
余朝胜想了一会,才小心道:“奴婢说句僭越的话。陛下对大王寄与厚望,有心栽培,必不会让大王白来一趟北府。纵然不是边军,也不会让大王空着手回去。”
“你的意思是?”莲生奴迟疑。他的确想过,以父亲心思之缜密,边军之外或许还有其他深意,只是他尚未参透。
“大王不妨把在北府所见所闻向陛下禀报。一来可让陛下对两位郡公有个好印象,将来裁军也许能留情一二;二来若陛下尚有别的意思,必然也会有所提点。”
莲生奴觉得有理,遂提笔修书,将事情源源本本记述,又在信尾加了一些自己的感慨,然后命人送往都中。
信件送抵西京之时,皇帝感染时气,正恹恹卧床休养,闻知莲生奴有信,不由精神一振,立刻展信读了起来。
绮素因侍疾之故一直伴驾在侧,得知是莲生奴的消息,不免关注。只见皇帝阅毕,神色欣慰的道:“让这孩子去北府果然是对的。”
绮素越发不解,好奇的问:“信上说了些什么?”
“倒也没什么,”皇帝一笑,“只是些北府见闻而已。”
他并未如往常一样将信交给绮素看,而是折好压于枕下,然后从绮素手中接了药盏饮下。绮素不得见信,心里微微不安。难道莲生奴出了什么事,所以皇帝才未将信给她?可看皇帝神情愉悦,又不像是有事。还是莲生奴和皇帝之间有什么不足为他人道之的事?
皇帝服完了药,将空盏递还绮素。绮素惴惴的接过退了出去。皇帝看见绮素的神情,大致猜到她在想什么,却只是一笑置之。他倒不是有意隐瞒她什么,只是信中涉及国事和苏氏兄弟,他才不便示之。
他抽出枕下信纸,又细细读过一遍,心里愈发满意。莲生奴所学皆为他所授,他不至一点看不出莲生奴想去北府的目的。只是他教了四年,看着莲生奴对权术运用越来越得心应手,却有些担心起来。帝王之道权术固然不可或缺,但权术并不是为政的根本。若莲生奴只重权谋而忽略政之本源,只怕会走上旁门左道。
他顺应莲生奴的要求,让他前去北府,除了想看他这些年教导的成果,也是希望他能体会为政之要究竟为何。看来苏家兄弟并没有让他失望,莲生奴应该已经有所了悟了。这意味着,自己或许可以托付大事了。

108、雪行 。。。
北疆不同西京;未入冬便降雪乃是常事。而这一年的雪又来得格外的早。
西京还是观赏秋景的时节;北府却已是飞雪连绵。大雪下了三天;到这日黎明才终于停歇。数日大雪;地上积雪甚厚,人、马踏于疏松雪上,扬起一阵细白的碎屑,在微弱的阳光下泛起一阵莹光。孩童们仿佛感觉不到冷似的;雀跃着在路边打着雪仗。
北府都尉丘守谦清早出门时看见的便是这样的情景。
他正在去大都督府的路上。楚王来北府之时,皇帝特意送信嘱咐,要北府各辅臣督促楚王课业,不得让他松懈。北府官将不敢怠慢。楚王一到;丘守谦便领了苏仁之命,每隔两三日便去都督府教导楚王骑射、兵略。
这日他刚到楚王府邸,却被余朝胜告知楚王天才蒙蒙亮就独自出府,还未归来。
坐镇的亲王独自外出未免不合规矩,丘守谦奇怪之下便多问了一句:“大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