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生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同的生存-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它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它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听还是不听。唐太宗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和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皇帝了。

    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上,魏征主张轻摇簿赋,休养生息。魏征认为,隋朝灭亡的教训在于扰民太多,国家赋税极重,摇役繁多,以至民不聊生。〃静之则安,动之则『乱』〃。因此,在整个贞观年间,朝廷的赋税和摇役不算太重,这是贞观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在治理国家的整体方略上,尤其是在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初,天下初定,百废待举,一天,他问魏征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也该需百多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他的想法,他认为:〃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声音立刻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三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认为:〃自古以来,人心江河日下,日趋『奸』诈,秦用严刑,汉用霸道,都没把人心教化成功,魏征想用这些满是书生气的话来治理国家,那必然败亡。〃魏征则针锋相对地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如果人心是如流水一般向下堕落,今天的人也都成了鬼怪,还谈什么治理国家呢?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唐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在执法方面,魏征主张宽缓明确。他坚决反对像秦朝那样实行严刑酷法,把人民当作鱼肉来宰割,但同时又坚决主张明正典刑,反对循私枉法。一次,唐太宗任命卢祖尚为交州刺史,卢祖尚开始答应了,但又反悔托病辞命,唐太宗当面劝他,他还是不肯去。唐太宗一怒之下,当时就把他杀了。事后,唐太宗觉得做得太过分了,认为没按律法办事,魏征就借议论北齐皇帝高洋批评唐太宗说:〃高洋觉得自己理亏了还能向别人认错,这也是他的长处。〃唐太宗于是借机表示后悔。濮州刺史庞相寿是唐太宗做秦王时的老部下,在上任期间因贪污被人告发,受到了追回赃物、解除职务的处分。庞相寿向唐太宗求情,唐太宗觉得于心不忍,就送给他一百匹绢,让他继续去做刺史,只是告诉他以后千万不可再贪污了。魏征知道后,就对唐太宗说:〃您这是循私枉法。庞相寿犯了罪,您还给他优厚的赏赐,让他留任原官,您做秦王时的部下很多,如果他们都照庞相寿的例子犯罪,那您怎么办呢?〃他还对唐太宗说:〃奖赏的时候,不要忘了疏远的人;惩罚的时候,不要给亲贵留情。要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才能让人心服。〃在魏征的坚持下,唐太宗不得不改变了原来的处理方案。

    魏征还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太宗原定政策是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有一次,为了多征兵戍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应征,魏征不同意。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命令要等与会的大臣全部签字以后才能生效,魏征认为这个法令与唐朝以前的法令相冲突,而且过于苛刻,屡次拒签。唐太宗十分生气,当面责问他为什么阻挠皇帝的命令,魏征回答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当兵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列举了一串例子,证明他办了不少出尔反尔、失信天下的事,把唐太宗弄得张口结舌。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同意了魏征的意见。唐太宗知道自己很容易受情绪的左右,他就提醒周围的大臣注意纠正他偏激的决定,并把批评朝政制度化。他建立了前朝所没有的新制度,即允许谏官、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种制度不仅能够保证谏官、史官能够及时了解朝政的内幕,使得有所劝谏,还起到了一定的监察作用,使宰相及其他官员不敢谎报政绩。这种制度还规定,在会议之上,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如有过的和不对之处,谏官可当面指出,予以辩论。再者,史官也了解皇帝大臣的许多情况,根据第一手材料写出起居注,对他们也是一种监督。

    明知天威不可犯,但魏征却偏犯,这是由其耿介刚直的个『性』所决定。如果说考虑到天下长治久安的的大计可谏,那皇帝个人的起居生活应该属私事了吧,但在魏征眼里,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社稷的安危,黎民的祸福,所以他的谏涉及到了许多方面。

    在使用人才方面,魏征主张在不同的时期要对德才有所取舍。他对唐太宗说:〃在天下未定之时,用人的标准是重视才能,不可过多地考虑他的品德『操』行;天下平定以后,则非德才兼备不可用。〃在魏征的影响下,唐太宗〃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一次,他还主动地对魏征说:〃选择任用官吏,是不能轻率马虎的。用一个君子,那么君子就会纷纷而来;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也就会钻营投奔而来。〃

    尤其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紧紧跟踪唐太宗,经常犯颜直谏,不让他大兴土木。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唐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决定修建洛阳宫,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劝阻,言辞激烈。唐太宗发怒,要治皇甫德参的罪,魏征连忙拿汉朝的贾谊为皇甫德参辩护,证明自古上书言辞不激烈就不能打动君主的心,唐太宗这才作罢。后来,河南、陕西一带大雨,泛滥成灾,偏在这时,唐太宗又要修建洛阳的正山宫,魏征听说了,赶忙上奏说:〃隋朝所以很快灭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大修亭台楼榭,百姓不堪劳役,才起义反对他。如今,现有的宫殿楼台已经足够居住的了,如果想到隋朝的灭亡,甚至还应该拆掉宫殿。如果舍不得拆掉,起码不该再修大的宫殿。如果不想到天下的艰难,不断地扩大宫殿建筑,追求华丽和享乐,增加百姓的劳役,那就会像隋朝一样自取灭亡。〃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停修宫殿,把材料运到了水灾区,帮灾民建造了房屋。

    贞观十二年(638)年,公卿大臣都请太宗登泰山封禅,只有魏征认为现在举行封禅仪式不妥。太宗对魏征说:〃我希望您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难道是我的功劳不高吗?是我的德行不敦厚吗?是国家还没有平定吗?是远方的异族人不仰慕大唐的高义吗?是吉祥尚未降临吗?是农业没有丰收吗?为什么我不能封泰山呢?〃魏征说:〃陛下的功劳虽然是极高的,可是百姓并未感受到陛下的恩惠;陛下的德行虽然是敦厚的,但陛下的德政尚未传及全国各地;全国虽然安定,但并不能为兴办事业提供足够的资财;远方的部族仰慕陛下的高义,但朝廷却没有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吉祥的征兆虽然出现,但法网仍然密集;虽然连续几年农业丰收,但粮仓仍然空虚,这是我认为目前不宜封禅的原因。我不能用遥远的东西打比方,姑且用人作比喻。现在有个人患了十年的重病,到将要治愈时,已经瘦得皮包着骨头,马上让他扛起一石米,每天走一百里路,他一定不可能做到。隋朝天下大『乱』已经不止十年,陛下平定了全国的混『乱』局面,虽然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但国库尚不充实,在如此情况之下,向天地报告事业已经成功,我暗自对如此作法持怀疑态度。况且陛下若东封泰山,各国的使者都要聚集到那里,周边各国人,无不奔走相告。现在西起伊水、洛水流域,东到泰山、东海、荒海滩、沼泽地,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之声不闻,道路萧条,行进艰难,岂可招来域外部族之人,把我国的虚弱状况展示他们?即使我们用尽财物赏赐他们,也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愿望;即使连续两年免除徭役,也不能抵偿百姓的劳苦。如果遇到水旱灾害,风雨之变,服役的民夫横加议论,即使后悔,也无法挽回损失。岂止是我一个人恳请陛下免去封禅之事?成千上万的百姓都乞望陛下思准。〃太宗听了魏征的一番话,也深感国家虽然初步安定,但生产远未恢复,国库仍然空虚,如此严峻的形势,有何功德以告慰天地?遂将封禅泰山之事搁置了下来。

    有一次,唐太宗由长安去洛阳的显仁宫,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觉得很气愤。魏征觉得如此下去将不好收拾,便对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地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商人的奢侈欲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魏征的这一番话使唐太宗惊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对于唐太宗个人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有一次,魏征直言不讳地对唐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有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魏征还引用苟子的话对唐太宗说:〃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牢记在心,并用这句话垂诫太子,让他永志不忘。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能做一个〃明君〃,而不要成为一个〃暗君〃,魏征就给他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隋朝的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之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最著名的,是魏征关于忠臣和良臣的辩论。有一次,唐太宗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趁机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听后很吃惊,就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么?〃魏征说:〃区别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大宗听了以后,十分感动,他连声称赞魏征的话很对,并送给了他好绢五百匹。

    当然,唐太宗是人不是神,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好的鹞鹰,自己非常喜欢,就把他驾在手臂上玩。远远地看到魏征来了,十分紧张,赶紧把鹞鹰捂在怀里,怕魏征看到或是听到。其实呢,魏征早就看到了,他为了不让唐太宗贪恋声『色』犬马,就故意没完没了地禀奏公事,估『摸』着鹞鹰差不多憋死了,他才离开。等魏征走了,唐太宗赶忙从怀中取出鹞鹰,拿起一看,早已闷死了。这使他觉得十分窝火又说不出来。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遣医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来往不绝,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他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腾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人言〃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以这种观点来看,魏征自然不是〃忠臣〃,然而,他却是千古良臣!因为在他心目中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上安君国,下报黎民,正直耿介的个『性』让他〃大忠〃而不是〃小怨〃。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就是说忠国不是忠君,忠民不是忠人。魏征之忠,实是『性』格所致矣!

    二、爱情命运:显『露』你的本『色』

    耿直型『性』格的人凭天真和朴实而讨异『性』喜欢,择偶时可以本『色』些,直爽地表『露』爱情,异『性』会更高兴。

    三、婚姻家庭:协调双方的兴趣

    耿直型『性』格的人比较朴实,家庭生活不求奢华,爱好也比较单纯,这些可能使配偶感到单调。

    耿直型『性』格的人可以发挥信赖、温和、爽快的长处,注意协调夫妻的兴趣。

    四、事业命运:不平则鸣,敢于直言

    耿直型『性』格的人可以通过为民众办实事、替百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获得事业发展的机遇。

    五、致命缺陷:过于真,缺乏理智

    耿直型『性』格的人『性』可靠中存在以下几个缺陷。

    1过于直

    耿直型『性』格的人往往因为过于直而付出代价。领导不会接受直来直去的批评;办理各类业务过于直也容易把客户吓跑。

    2缺乏理智

    耿直型『性』格的人脾气暴躁,沾火就着。发脾气并不是因为什么大事,往往只为争只言片语的输赢。

    忠告

    耶酥说:〃即使智者,也会因愤怒而毁灭。〃耿直型『性』格的人应着意改掉不理智的『毛』病。过于直率,办事不设城府,在现代社会显得有些原始,不要当作鲜花加以珍爱。

    六、诠释:珍惜梦想

    无数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都告诉我们:在我们『性』格中都深埋着独一无二的生命活力,并且这种潜能底蕴深厚,勃勃待发,它们透着光芒,等待主人去发现、去挖掘。

    从生理角度来讲,做梦是一个人所思所想的反映。意大利本体心理学创始人安东尼奥·梅奈盖蒂教授,在他几十年的心理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现,人的每一个梦,都包容了本人『性』格的概貌,都以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倾向行为和其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