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日战争-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1。19 清军败退平壤。东学党农民军再度蜂起,转战全州、泰仁、淳昌等地抗击日军。11月起义军公州之役失利,12月28日全琫准等首领遭降者告密被捕,朝鲜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失败。图为全琫准被逮捕后移送的场面。

1。4。15 清国舰队主力战舰镇远号,对日舰队构成极大威胁。黄海海战中,镇远舰成为日舰的重点攻击目标,由于舰体装甲雄厚,舰表虽然伤痕累累却未被击沉。威海卫保卫战,定远成为日军战利品,被送到旅顺船坞修理。后被编入日本舰队,继续留用镇远舰名,成为日本海军第一艘铁甲战列舰。


第4节:出版前言(4) 

1。5。02 强渡安平河口作战,日军摧毁了清军鸭绿江防线,第一军浩浩荡荡越过鸭绿江。日本军队史上第一次踏上清国土地,实现了丰臣秀吉的梦想。

1。6。22 金州战斗,高家窑南面大田地,遗留的清军士兵尸体。图中所见,李鸿章北洋军清兵军服的圆形背标上,记有所属部队的文字,与早期单纯“兵”“勇”记号写法有所不同。

1。6。28 旅顺败走的清兵向金州方向撤退。乃木部队追击败军至金州湾头约一里长的断壁悬崖尽头。日军继续攻击已经放弃抵抗的清兵,约五百清兵被赶下悬崖。照片背景中有坠入悬崖十数日的清兵尸体。

1。7。12 威海卫战斗中,港东岸龙庙嘴炮台遭受日军炮火重创。道路附近废墟中,散乱着许多清国士兵的尸体,惨状令人颤栗。尸体表面创伤,多是枪炮伤和烧伤。

2。3。05 左图为间谍向日军提供的清军海防漂浮水雷和海底水雷情报图。地雷改造的水雷能漂浮于水面,水雷罐由锁链固定,用电线连接至岸上通电引爆。海底水雷由重物沉于水下,用电线引爆。战争中清军投放大量水雷,起到了阻吓日舰的作用,却没有任何战绩记载。上图为日军舰在入港前,水雷打捞队实施排除水雷的方法。下图是日本间谍收集的威海卫港湾内,日岛半隐藏式炮台内部机械构造的精确剖面图。

2。5。04 金州城北门内的日军兵站医院,集中了从前线送来的伤病员。兵站收容的伤兵,多数是失去战斗能力的患者,经前期救治处置后再向后方转运。图为日军雇用当地百姓的驴马车,搭乘重伤员向后方转移的情形。

2。5。06 日清战争中,日本实施了女性从军看护妇制度。日本赤十字社看护妇初次被陆海军医院召集,媒体宣传报道是“日本妇女从军”的壮举,激励日本国民开始认知和接受看护妇这一新生事物。图为居住在朝鲜的日本侨民,志愿组织的“笃志妇人”救护队,在釜山兵站医院从事医疗活动的照片。

2。6。07 为躲避日军,清兵随身的行囊内大都事先预备普通百姓的衣服,在逃跑时换装混入百姓之中。图为金州战中被俘的穿百姓服装的清军士兵。

2。11。01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以武力打开了清国的大门,清国不堪一击,暴露出东方大国的颓势,“东亚病夫”的清国观开始形成。图为陷落后的天津大沽炮台。

2。11。06 清国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凌迟”,将人体上的肉一刀刀一片片割去,让受刑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凌迟被西方文明斥为最原始的野蛮。图为西洋人拍摄的北京刑场上女人被凌迟处刑的场面。

2。11。20 清日战争讽刺画《斩首顺序图》。讽刺清国上斩下互推战争责任的官场风气。斩首顺序:皇帝、恭亲王、李鸿章、丁汝昌、宋庆、叶志超、卫汝贵、马玉昆、聂士成、方伯谦,罪名“因怯懦失事之罪处斩”。

2。11。21 黄海海战后西洋人的讽刺画“重拳”。出乎全世界的意料,大清帝国被倭人小国重拳击倒。新的清国观开始在全世界人们心目中形成。昔日的草原铁骑不再,高傲的大清国走上了彻底衰败的不归路。

2。12。15 日清战争中,由十五万民众阶层组成的军夫队伍有力支持了战争。军夫随军转战各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为外国记者所绘,平壤战役军夫担架队正在抢救和转运伤员的场面。

2。13。05 明治维新国家推行女子教育,全国男女平均识字率达73%,其中男子识字率约93%,女子约50%。图为女子学校上课的场面,学生用后背为依托,悬挂临摹用字帖练字。以此还可以修正女子正确的体姿。

2。13。13 一条美子皇后前往各地医院,探望战场负伤入院的伤病员,寄予勉励慰语。她把御成婚25年进献的真棉捐献前线,赐假肢给在东北战场冻伤失去手足的士兵。日本国民高度赞扬明治皇后,称其为“国母”。皇后的言行,为明治天皇仁慈博爱的形象奠定了牢固基础。图为明治皇后探望广岛医院的伤病员。

2。14。02 清日战争欧洲讽刺画明信片:李鸿章:“还没到最坏的时刻,但我还是要死了。我指名由你来继承我的大钱库。”弗里茨:“我欠你的恩情,但我需要你给我真实的东西。”


第5节:出版前言(5) 

2。14。03 清日战争失败,欧洲列强开始明目张胆对清国大肆瓜分。然而在清国这片野蛮的土地上,看到的却是清国人的自相残杀和麻木的神经。照片中是清国的巡警,正在协助洋人抓捕反抗他们的清国臣民,透出了一副地地道道的奴才嘴脸。

2。14。11 英国报道日军的“战地火葬场”。出于缅怀和防疫的目的,战死者遗体被细致安放在木棺内,军夫顺序抬进火葬场焚烧。日本用牺牲换来胜利,全面动员起国民对战争的热情,军国主义的形成一发不可收拾。

3。2。06 “浪速号”舰救援舢板搭救了高升号船长等四名西洋人,眼看着落水清兵死于非命。

3。3。05 1895年 2月2日,欧美各国转载《画报》杂志报道的照片。这幅“日本军人和他们的摄影艺术家”照片,震撼了西方世界。标题为“ The fall of port arthur: the entry of the victorious army ”。

3。6。05 清日媾和会谈期间,李鸿章从清国带来的专用座轿,用青色织物和玻璃装饰,由四人轿夫合抬,属于清国高官待遇。刺杀事件发生后,李鸿章座轿被媒体广泛报道。

3。7。06 金玉均遗体被分解,头颅吊挂在用木杆做成的三脚架下面。旁侧立一木牌“谋反大逆不道罪人玉均当日杨花津头不待时凌迟处斩”、“曝尸三日”。三脚架上挂幡旗上书“大逆不道玉均”。

4。3。09 清舰一发21厘米炮弹,命中“浪速”舰煤库爆炸。战后,水兵将炮弹爆炸碎片收集粘合,再现了清舰炮弹模样。

美国新闻社记者随军申请愿

英国新闻社记者随军申请愿

县知事随军观战申请愿

僧侣随军施善申请愿

4。10。03 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十日(1895。5。10),日本天皇批准《马关条约》,地图中直线是清国割让领土域。(略文)

4。10。04 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十日(1895。5。10),迫于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天皇批准归还清国辽东半岛诏书。(略文)

※※虹桥读吧
第6节:战争背景(1) 


第一章 清日战争

1。1 战争背景

朝鲜之乱

同属远东的朝鲜国,像楔子一样夹在中国、俄国、日本国之间,是列强踏入远东的最后一块神秘封地,因此有“隐藏的王国”之称。朝鲜独特的自然地貌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她的东海岸是一道连绵不断的峭壁,西海岸是一汪著名的远浅滩,港湾仁川可以与海路相连,却不是一个优良港口,湾内海潮变化频繁,涨潮和退潮时间相隔短暂。涨潮时舰船可以顺海流进入港岸,退潮时强大的回吸力能将舰船引向礁岩,退避不及的舰船会搁浅在淤泥中。朝鲜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意义,成为近代列强争夺、占领、蹂躏的受害国。

1863年朝鲜国王哲宗驾崩,先王无后嗣,奉翼宗神贞王后赵氏之命,由兴宣大院君嫡第二子李熙(1852—1919)即位,庙号高宗。高宗未成年,生父大院君作为摄政王代理执掌政务。朝鲜的吏制推行儒学、朱子学教育,模仿邻国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出世的学者在朝廷日益形成维护贵族利益的“两班”势力,拥有像中国的士大夫、日本武士那样的特权。当外国势力欲打开朝鲜国门时,他们首先担心外来文化会动摇本身物质利益、思想倾向、国内的权贵体制。清国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洋文化强行流入清国也渗入了朝鲜。大院君的锁国政策开始在两班势力中出现争议,朝鲜开化派的萌芽诞生。国内广大农民不满君主专制下的不法课税、土地兼并、过酷徭役,反抗朝廷的声势逐渐壮大。

1866年在朝鲜传教的法国神父卡特利库,遭到朝鲜宫廷的迫害、追杀而逃亡清国。应神父的请求,常驻清国的法国舰队七艘战舰开往朝鲜,占领了江华岛,向朝鲜施加军事压力,引发“丙寅洋扰”事件。大院君政权推行强硬的攘夷政策,不屈膝于法国强敌,迫使舰队撤离。1871年美国驻华公使借口数年前,朝鲜烧毁擅自进入朝鲜的美国商船为由,要求朝鲜宫廷开国通商,遭到拒绝。美国六艘军舰侵入朝鲜,实施了登陆作战,引发“辛未洋扰”事件。最终两国交涉没有取得任何结果,美国只好退出朝鲜,返回清国。朝鲜长期以来的对外政策和天然的地理屏障,成功阻挡了欧美诸国用炮舰外交敲开国门的企图,成为远东最后一个顽固锁国的王朝。
1873年大院君辞去摄政,将政权移交给他年满21岁的儿子李熙。高宗接替大院君政权亲理国事,王妃闵氏一族趁机篡取了国王的权力。此后,宫廷大院君派和王妃闵氏派的两大势力内斗加剧,在国政和对外政策上各持己见,针锋相对。而国政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民众苦不堪言,脆弱的朝廷危机四伏,不堪一击。朝鲜的锁国政策引起邻国日本的强烈不满,日本国内“征韩论”的呼声日益高涨。欧美列强频繁撞击朝鲜国门的情势警觉了日本,一旦朝鲜被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日本将永远失去朝鲜,日本必须在列强之前取得对朝鲜的控制权。

1875年5月,日本“云扬号”等三艘军舰,侵入釜山港,开炮演习示威。9月,“云扬号”再度独自进入江华岛测量海图,遭到江华岛守军开炮攻击,“云扬号”立即还击摧毁了江华炮台。12月,日本全权大使率军舰六艘前往朝鲜,就江华岛开炮事件向朝鲜提出抗议,要求两国缔结通商条约。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清国政府不愿看到朝日间对抗,引来欧美列强的干涉,劝告闵氏一族对日开港。

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了《日鲜修好条规》,史称《江华条约》。日本从朝鲜获得开港通商和免税特权,在朝鲜拥有了领事权和裁判权。日本对朝鲜的强权渗透引起西方列强的关注,1882年美国效仿日本与朝鲜签订《朝美修好条约》,英、法、德、俄、意、奥、比、荷、丹等国也在美国之后,与朝鲜签订了类似条约。在江华岛不平等条约的框架下,日本商品享有免税特权,严重冲击了朝鲜的国有产业。闵妃亲日派一族主导的朝鲜政府军,开始招募日本军事顾问改造军队,编制训练新军。军制的改革触动了朝鲜旧军人的利益,招致旧势力的猛烈反击。

1882年,大院君在京城煽动军队叛乱,冲入王宫,挑起“壬午兵变”。乱兵焚毁日本公使馆,杀死七名日本军事顾问,公使官员被迫趁夜潜逃回国。应朝鲜国王请求,清国驻朝鲜军队迅速镇压了兵变。兵变事件发生后,日本派遣陆海军两个大队开赴朝鲜,抗议朝鲜的无礼行为,朝鲜国王派遣全权特使金玉均一行前往日本谢罪。清国政府为了平息日本和朝鲜间的紧张局势,将大院君押送清国软禁。日本政府则迫使朝鲜政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要求朝鲜向日本赔偿55万日圆损害金,允许日本派1;000名警卫驻扎朝鲜,保护日本侨民和公使馆。事件虽然就此平息,但是清国警觉日本驻军朝鲜的目的,急速从本土增调3;000人的兵力开进朝鲜,向日本施加压力,两国军队因此形成了对峙的强弩之势。“壬午兵变”导致朝鲜宫廷完全倒向清国,日本在朝鲜处于被冷淡的境地。

1884年,从日本归来的朝鲜政治家金玉均等人,在日本军方支持下秘密组建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开化党”。12月4日,开化党策动了挟持国王,企图推翻皇室政权的政变,史称“甲申政变。”政变一时取得成功,开化党宣布朝鲜脱离与清国的宗属国关系,建立独立国家。紧急之中,闵妃请求清国驻朝特使袁世凯救援,清军迅速出兵镇压了政变。金玉均等人的政权仅三日,便告流产,主谋数人被迫逃往日本国避难。政变平息过程中,清军和日本公使馆警卫队之间发生冲突,日方民众和军人均有伤亡。事件惊动了清日两国政府,为了解决围绕在朝鲜问题上的纠纷,两国分别委派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会谈,双方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之一项规定,“今后朝鲜国若有重大变乱事件,清日两国如要派兵,须事先相互行文知照。”此一条款为十年后清日两国军队合理出兵朝鲜埋下伏笔。

《天津条约》签订后,日本加速对朝鲜的渗透,并不断扩充国家的军事力量。1886年,清国和日本国对朝鲜的贸易额之比为83 : 17,到了1892年两国对朝鲜的贸易额之比达到55 : 45,水平已趋于接近。日本在朝鲜贸易的急速增长,显示清国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发生动摇,清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深化。为了对抗清国飞跃扩展的军事力量,日本陆海军急速扩大军备,国家财政年年增加军费开支。1881年军费占国家支出总额的16%,1883年占21%,1890年占29%,日本的产业政策,从殖产兴业向富国强兵方面转换。


第7节:战争背景(2) 

1890年,针对朝鲜半岛的紧迫情势,清国以日本为假想敌在旅顺扩建要塞,兴建大型船坞和机械工厂,在周围高地构筑永久炮台。来自北方俄国人的威胁更是咄咄逼人,1891年俄国开工兴建横贯西伯利亚铁路,在海参崴开设军港。同年,俄国舰队访问日本,以显示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俄国人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就是排除日本在朝鲜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