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之至者谓之元-闲话元朝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之至者谓之元-闲话元朝往事-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宗皇庆元年(1312年),该国主动开始遣使入贡象及方物。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八百媳妇国国王又两次遣使朝觐,希望得到册封。于是,元朝在其地设蒙庆宣慰司都元帅府,以其国王任宣慰司都元帅,后又将其名改为八百宣慰司都元帅府。八百媳妇国在有元一代多次朝贡,成为元朝相当恭顺的藩属之国。
结合前因后果,成宗发动的这场战争,不但是净赔不赚,而且毫无必要,白白浪费无数生命。成宗原本平和的执政期,被他自己的一时冲动,平添了荒唐的血腥。
【正文】


即守成安民,又抱残守缺;即平息战火,又无端兴兵;即有爱民之心,又奢靡浪费。大元王朝的臣民们就在这样一位皇帝的统治下度过了十三年的光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却也不是最坏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三百九十多位皇帝的统治期中,这样的时代不算盛世,却可算是治世,赋税没有加重,秩序也算稳定。对于只要有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便会满足的百姓来说,这样的皇帝已经足以让他们满意。至于这位皇帝没有革除的弊政日后会带来什么,并不是他们所能担心的。
大德七年(1303年),成宗朝秉政时间最长的中书右丞相完泽病逝,完泽有辅助成宗惟和安民的功劳,却也是抱残守缺、效率低下的主要责任人。在他之后,哈剌哈孙继之为中书右丞相,这位谙熟儒学的勋臣之后,虽然“以节用爱民为务”,但却并不满完泽一味守成的执政理念,在江浙行省任左丞相时,便在莅职短短的七十日内革弊兴利七十余项,是个很有手腕的改革派。成为中枢宰辅之后,立即对官吏遴选制度进行修订,使官吏所用非人的情况获得好转,同时核定贪赃罪罚及丁忧、婚聘、盗贼等制度,禁止进献户口和山泽之利。一时间,“选庶官,齐百度,罢斜封,汰冗员,绝宝货,约滥支,节淫费,量入制出。择民牧,屏世守,定贓律,刚正目举,有中统、至元之风” ,似乎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暮气沉沉的朝廷,时人称为“朝廷更正”。
可以想见,如果成宗能够给哈剌哈孙足够的时间施展拳脚,大元王朝的国运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安定”的层面上。
可惜,成宗少年时的恶习终于在他中年时结出恶果,虽然他凭着坚强的毅力戒除了酒瘾,但常年酗酒的习惯仍给他的身体埋下了隐患。从大德六年开始,成宗便大病不断,原本就较为慵懒的他,从此更加减少视朝,理政之事也基本委托给了自己的皇后卜鲁罕。卜鲁罕皇后原本是哈剌哈孙的支持者,哈剌哈孙入相,与其大有关系。可是,看似强势的皇后却是个夫唱妇随的女人,丈夫主张“惟和”,她就提倡“平允” ,并不主张进行改革。
皇帝病休,皇后不支持,哈剌哈孙的“朝廷更正”也不得不流于有始无终。《元史》对卜鲁罕皇后较为敌视,说其秉政是“权移中闱,群邪交扇,势焰翕忽”,其实是儒家对于女人主政的不满,同样是在《元史》中,也承认在这位皇后治下“大德之政,人称平允”。至于哈剌哈孙“以身维之,奸不得逞,事无以挠” ,并非是因为皇后的倒行逆施,要由他挺身匡正,不过是诸多弊政不能革除,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频于应付而已。
哈剌哈孙在成宗朝不能施展抱负,只能寄希望于来者。成宗于大德九年(1305)六月在病中册立嫡长子德寿为皇太子,这是坚持了世祖时代改用汉法立储的制度。国本即定,成宗之后的权力交接会较为平稳本是题中应有之意。但似乎天意偏不叫大元皇室消停一般,年轻的德寿太子在被册封半年后就一病而亡。也已经病入膏肓的成宗经此打击,更加缠绵病榻,有生之年没有再册立太子。无论是卜鲁罕皇后还是哈剌哈孙都明白,成宗之后的帝国政局,必然要因为皇位承袭的晦暗不明而出现动荡。
这一后一相,都在暗自做着准备。

大德十一年(1307年),大元王朝的“龙颈”,元成宗铁穆耳驾崩于大都玉德殿,终年四十二岁。王朝的路之后该怎么走,他没有能给出计划,但他留给后人的任务,无疑应该是兴利除弊。
因为,不思变革以求稳定,有十三年已经足够了。
【正文】

   元中都的背影——元王朝的“武、仁时代”

在河北省张北县城北五十公里处,有一处古城遗址,城墙虽然久经风雨侵蚀,仍然高大宏伟。附近的居民管这里叫做“白城子”。
白城子四周水草丰美,并非不毛之地,但却并没有居民在其中居住。传说中,这里夜间常闻马蹄声,白日也偶见海市蜃楼般的幻象,身处其中,让人惊魂难定,视之为“鬼城”。于是该地被长久废弃,落得个城墙与荒草同悲,宫阙与黄土一色。但这座城市究竟是什么,数百年来却无人知晓,甚至连年代都无法确定。
直到公元1997年,历史专家们在综合多次考古发掘的资料,经过多方考证,这座城市原本的名字才终于大白于天下——这里是大元王朝曾经的都城,与元上都、元大都并列的“元中都”,是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海山执意修建的都城,而如果不是因为他在位短暂,这里甚至可能会取代大都和上都,成为元朝唯一的政治中心。

元代实行两都巡幸制度,皇帝们在夏天到上都避暑,秋凉后再回到大都理政。若说要避暑游玩,木兰秋狝,上都是绝好的处所;若说居天下之中,掌控南北,大都更是绝佳之地。元武宗为什么要舍弃这两座都城,在它们之间重新修建一座都城呢?
历史上不乏一意孤行,做事荒诞的皇帝,他们做事也确实既无因由,又无道理。但中都城的修建却绝非“任性”、“瞎折腾”便可解释,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从中都城的兴废则可摸索出元王朝第三、第四任皇帝在位期间的时代脉络。
一座中都城,映衬着大元王朝的“武(宗)、仁(宗)时代”。

元大德十一年正月,元成宗驾崩,太子德寿先于他一年病死,而成宗虽有其他三个儿子,却并非正宫皇后卜鲁罕所生,很快就被执掌权力的卜鲁罕否决了。那么,应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成宗末年,执掌朝政的于内是皇后卜鲁罕,于外是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如果这二人能够态度一致,任何动荡都不会有。但偏偏他们在由谁来继承皇位上完全是背道而驰,并引发了激烈的政争,使得两人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既然排除了成宗在世的儿子们,那么以血缘来论,最有资格继承帝位的,是成宗兄弟的儿子们。真金太子有三子,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便是成宗。甘麻剌有子松山、也孙铁木儿等,答剌麻八剌早逝,但留下三个儿子,长子阿木哥、次子海山、三子爱育黎拔力八达。
皇位似乎应该从这这些年轻的亲王中选出,不过甘麻剌一支已出封漠北,“具有盟书,愿守藩服”,“不谋异心,不图位次”  ,可说自动放弃了皇位继承权。而答剌麻八剌的长子阿木哥是侍女所生,也没有继位资格。那么,只剩下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两人了。
这两位亲王一文一武,都属于元帝国第四代亲王中的佼佼者。
海山十七岁时便总兵北边,在大德年间与窝阔台、察合台两汗国的战争中战功卓著,受封怀宁王。在“帖坚古山会战”中,表现卓越,多次突破敌方阵营,并亲手射伤了察合台汗国可汗笃哇。大德十年七月,海山更是在老臣月赤察儿的协助下,趁窝阔台、察合台两国交兵之机,发动突袭,一举摧毁了窝阔台汗国之汗察八儿的根据地,俘虏军民十余万人。经此一战,完全摧毁了窝阔台汗国立国的基础。在他的身边,不但有十数万精锐之师,还有世祖老臣、成宗继位之初便是“三公”的月赤察儿,以及久镇边关的大将土土哈、床兀儿父子等众多将领的的鼎力支持。
而爱育黎拔力八达却是自幼受儒家教育,“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释典”,在他身边聚集着一大批汉人儒士如李孟、陈颢、王结、王毅、王约等,即使是蒙古、色目侍臣,也大都倾心儒学,其名声在众多儒士的宣传下广为人知,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士大夫都将他看成振兴文运的希望所在。

以哈剌哈孙的意思,继承大统的,只能在这两位亲王中择其一。可一向主张“平允”的卜鲁罕皇后却走了一招不“平允”的险棋,她不打算选择两个侄子中的任何一个,而属意于真金太子之弟忙格剌之子安西王阿难答,在左丞相阿忽台、中书平章赛典赤&;#8226;伯颜、八都马辛等人的支持下,决定立其为帝,并由自己垂帘听政。
这位阿难答是忽必烈嫡孙,久镇边关,麾下有二十万大军,实力雄厚,即位的资格并不差。但他和成宗毕竟隔了一层,只是其堂弟,和真金太子一系出身的宗王们相比,还是疏远很多。而且阿难答是一个极为虔诚的穆斯林,统军期间命令自己的属下全部信仰伊斯兰教。一旦成为皇帝,可说有极大的可能使大元朝伊斯兰化。无论是喜欢蒙古传统并信仰佛教的蒙古勋贵,还是秉承孔孟之道的儒臣,都绝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继位者。
非但如此,左丞相阿忽台在成宗时曾经受命整饬西北河西军务,与阿难答早有往来,属于西北南路军团的代表人物。而海山所代表的恰恰是北路军团的利益。中书平章赛典赤&;#8226;伯颜、八都马辛都为回教徒、理财派官员,与汉法派官员本就水火不容。
既有皇族内部的亲疏之争,又有军队将领的权益之争,还有宗教之争、施政理念之争。各种矛盾交错汇集,成宗一力保持的平稳政局,在他去世后立即形成了极为险恶的争斗漩涡。
【正文】


以卜鲁罕皇后一派来说,谋划相当早,早在大德九年十月,德寿皇太子病重之时,便将爱育黎拔力八达及其母亲答己赶出大都,安置于怀州(今河南沁阳)。这样一来,海山远在西北边防,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又不在中枢,也就很大程度消除了答剌麻八剌一系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同时,又借着阿难答陪同投降的西北叛王明里帖木儿回大都之机,将之留在朝廷。成宗去世后,更是下令切断了大都通往漠北的驿道,避免朝中大臣和海山取得联系。
可是,政治斗争往往不会因为动手早便可获得成功,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才是成事的关键。在成宗去世后,卜鲁罕皇后与阿忽台等人并没有立即让阿难答宣布继位,而是举行朝会让大臣们商议,结果在参知政事何玮、翰林学士畅师文等儒臣的据理力争之下,事情始终不能决定。

相反,哈剌哈孙一派则表现得相当果断,弥补了早期准备不足的劣势。卜鲁罕皇后刚下令封锁驿道,哈剌哈孙便授命大宗正府总管阿沙不花改署手中驰驿文书的日期,使封锁令晚于自己派出的密使出发,载着报告成宗已死消息的驿马及时赶到了漠北海山处,使得卜鲁罕皇后的谕旨成为一纸空文。同时,哈剌哈孙的另一密使也赶到了怀州,通知了爱育黎拔力八达和他的母亲答己。
在给两位皇位竞争者传递消息后,哈剌哈孙悉收京城百司符印,封府库,“称病卧阙下,内旨日数至,并不听,文书皆不署” 。搞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自己以“称病”为借口罢工,同时“卧阙下”,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让别人取而代之。形成了一个“我不做事,你们也做不成事”的局面。等待海山或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到来。
哈剌哈孙在成宗晚年掌管怯薛宿卫,也就是保障京城及皇宫安全的御林军,大都局势牢牢地掌握在手里,他的强力抵制,使得卜鲁罕皇后一派已经没有可能用正常的手段夺取政权了,除非强行举行阿难答的登基大典以及皇后的垂帘听政仪式,来个“名分早定”,才有可能挽回颓势。可无论是卜鲁罕皇后还是阿忽台等人都没有行非常之事的勇气和魄力,面对哈剌哈孙不合作,竟然素手无策,坐失良机。
从成宗去世的正月开始,哈剌哈孙死守在中书省,“未尝一至家休沐”,如同巨石一般拦在皇后一派面前,形成了一个僵局。
剩下的,就看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能否尽快赶到大都,将这僵局打破。

 十七岁便总兵西北的海山,此时已经度过了八年的军旅生涯。战争的铁血硝烟把他打造成了意志坚定、不甘人下的铁腕人物。对于突如其来的皇位诱惑,海山没有丝毫的犹豫,在得到成宗去世的消息之后,立即率大军三万从驻地称海出发,准备回大都争夺帝位。抵达和林后,海山召集岭北诸王勋戚召开大会,诛杀了与阿难答通谋的合赤温后王也只里,做好了一切善后工作。但这时传来了弟弟和母亲已经到达大都的消息,便停下来静观变化。
相对于海山的果决,爱育黎拔力八达却显得优柔寡断,迟迟没有做出离开怀州前往大都的决定。不过这也正常,文人永远不可能如军人一般雷厉风行,何况他身边只有文人儒士和少量护卫,不像哥哥有千军万马。一下子要决定这么一件虽有极大诱惑但也有着极大风险的事,也确实难为了他。时间一点点流逝,角逐的各派不可能总是在僵持当中,一旦卜鲁罕皇后下定决心临朝称制,哈剌哈孙作为臣子,无论如何也无法再行绊阻。那即使是拥兵自重的海山,也只能要么束手就擒,要么顶着谋逆的帽子进行反抗,两个选择的前景都不会美妙。
所幸,爱育黎拔力八达有一位好老师、好谋士,名叫李孟。
【正文】



李孟,字道复,号秋谷,是后唐皇室沙陀贵族后裔,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祖父李昌祚在金朝曾任潞州税务同监,后归降蒙古,被授予潞州招抚使之位。父亲李唐期在汉中担任幕僚。
至元三十一年,李孟来到大都求官。这时,正好真金太子的正妃阔阔真为孙子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选聘名儒为师。李孟以自己的才学受到推荐而当选,成为两个皇孙的老师。不过,海山和李孟的师徒缘分较短,在大德三年(1299年)时,海山出镇漠北,从此远离了李孟,也远离了儒家教育。而爱育黎拔力八达留在大都,继续在李孟“日侍讲读”中接受儒家熏陶。李孟作为老师勤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