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方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洌籼煸亩烈恍┯腥さ亩廖锏鹊取C看谓⑿孪肮呤辈灰啵坏搅礁鲎阋樱涣硗庠谙肮弑还潭ㄏ吕粗埃灰酝荚黾有碌摹>拖裢心帷な┩咦龋═ony Schwartz)说的:“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导致的失败好得多……不要着急,成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旦你确定了新习惯的内容,先把它们写在你的笔记本上,然后开始行动。刚开始可能并不容易,但通常30天之内,一个新的习惯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变得像刷牙一样的自然①。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人们一般抵制建立习惯性行为的原因,常常是觉得它们会限制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诸如安排固定的时间和伴侣约会,或是规律性地从事艺术性的活动(如绘画)。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把活动变为习惯和规律——无论是去健身房运动,还是和家人相聚,或是阅读——我们通常永远不会再去尝试它们,结果往往不是顺其自然,而是让我们变成被动地生活(任凭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被他人的需要所占用)。在一个有规划、有规律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妥善地安排时间,为更好地发展我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时间保证。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自主性和创造性与这种习惯性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设定的约会时间,我们可以随意地选择约会的地点。最具创意的人们(像艺术家、商人或是家长)都有他们自己的日常习惯。相反的,这些日常规律使得他们更富创意,并可以更好地发挥自主性。
在本书中,我还会不断地提供类似的练习,当你做不同的练习,建立不同的习惯时,你就会觉得越来越幸福。
表达感激——每天记下五件值得感激的事
罗伯特·爱孟斯(Robert Emmons)和迈克尔·麦克洛夫(Michael McCullough)的研究表明,把那些感激的事情每日记录下来的人——每天写下最少五件值得感激的事——确实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较高的健康水平。
每晚在入睡前,写下五件让你感到快乐的事即一些让你感激的事。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从一顿饭到与一个好友的畅谈,从工作到信仰。
如果每天都做的话,你可能会重复地列出一些事情,这很好;重点是,在重复之外,为了让你每次回忆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请在把它们写下来的同时,去想象每件事当时的体验和感受。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更多地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
你可以自己做这个练习,也可以与你爱的人一起完成,比如爱人、子女或者是父母、兄弟姐妹。共同表示对生活的感激可以让彼此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协调现在与未来(1)
——为顶登而努力,并享受攀登的过程
为了准备年度最重要的壁球赛,我天天苦练,同时还严格地遵守饮食限制。在开赛前一个月,我只吃最瘦的白色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我告诉自己,等比赛一结束,我就要好好大吃两天“垃圾食品”。
比赛一结束,第一件事就是赶去我最爱的汉堡店。我一口气买了四个汉堡。当我离开柜台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巴甫洛夫的实验犬当铃声响起时的心情。我坐下来,急不可待地撕开第一个汉堡的纸包,就在将汉堡放在嘴边的一刹那,我突然停住了。
四个星期来我是多么期盼这一刻的到来,现在当汉堡就在我面前时,我居然不想吃了。我开始努力思考这其中的原因,后来我发现了所谓的“幸福模型”,我更愿称它为“汉堡模型”。
我认识到,在上个月,因为我的健康饮食,不但身体健康而且体能充沛。我相信我会享受那些汉堡的美味,但吃过之后我可能会后悔并影响健康。
看着眼前那四个汉堡,我忽然发现它们每个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汉堡模型——四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类型的汉堡是我最先拿起来的汉堡,它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去享受眼前的快乐,而埋下了未来的痛苦。
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可以称为“享乐主义型”。“享乐主义型”的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食用这类汉堡的确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我会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我称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我们全部的选择。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会不会有一个平衡了即时和长久益处的汉堡呢?
最后这一种汉堡就叫作“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图21  幸福的汉堡模型
图21解说了四种类型在现在和未来的获益。纵轴代表未来,正面影响在上,负面影响在下。横线代表现在,正面影响向右,负面影响向左。
我介绍的这些不同类型的汉堡,只是理论上的分类,并不代表任何具体的人。其实在某些程度和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各种类型的一些特点。为了能更清晰具体解释每一种类型,下面的部分有点像寓言,不过我们强调的只是主人公所代表的类型而不是他本身。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蒂姆,一起来看看他不同的人生阶段。
反思:
回顾你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你经常处于哪一个或者哪两个象限呢?
忙碌奔波型——痛苦的消除不是幸福的来临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直过着开心的生活,但从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一生就开始了。他的父母和老师经常说,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他们并没有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或者说,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协调现在与未来(2)
由于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极大的焦虑和压力。他每天所盼望的只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因为只有那时他才不需要为学校的事情烦恼。
蒂姆逐渐开始接受大人的价值观(成绩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他还是在努力学习。当他成绩优秀时,父母和老师都会夸奖他,被灌输了同样观念的同学们也非常羡慕他。当升入高中时,蒂姆已经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无苦,无获。虽然他对学业和生活并无好感,他还是全力前进着。头衔和荣耀的力量推动着他,当压力大到无法忍受时,他开始安慰自己说:“上大学后一切都会变好的。”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轻松和喜悦,让蒂姆激动落泪。他郑重地告诉自己,他终于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事与愿违,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卷土重来。他担心不能在和同学的竞争中取胜,因为如果无法击败他们,将来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在四年大学生涯里,他继续忙碌地奔波着,努力地为自己未来的履历表增添光彩: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以及参加多种运动项目。他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完全不是出于兴趣,仅是为了选这些科目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当然这其中蒂姆也有开心的时候,特别是在完成了一些艰难的任务之后。但这些快乐完全来自于如释重负的感觉,它们并不持久,焦虑很快又会如影随形地降临。
在大四那年的春天,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终于可以开始享受生活了。但他很快发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让人充满了压力。他说服自己,现在小小的牺牲没关系,必须努力地工作,这样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会更快地晋升。像读大学时一样,他也会偶尔开心一下,因为加薪、奖金或升职。但这些满足感同样很快消退了。
在多年的努力之后,公司邀请他成为合伙人。他依稀记得当初曾认为如果有一天可以成为合伙人的话,一定会非常幸福。但是,现在当这一天真的来临,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快乐。
蒂姆在大学里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现在是一个知名公司的合伙人,在高级住宅区里和爱人拥有一栋豪宅,他开着名牌跑车,银行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但是他并没有感受到幸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蒂姆被身边所有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们把他当作偶像,教育小孩时都会以蒂姆为榜样。但是蒂姆为可能和他拥有一样命运的孩子们感到悲哀,但又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他甚至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告诉他们,在学校不用努力,不用上好大学,不需要找好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想成功就必须忍受痛苦呢?
虽然蒂姆是如此闷闷不乐地忙碌奔波着,但是仍有很多每星期工作80小时的人们,他们对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享受完全地投入工作之中。从来没有规定,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有很多为了学业、工作每天努力而勤奋的人,他们也过得十分开心。“忙碌奔波型”和这些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享受他们的工作,还坚守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为何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性地去关注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只看终点,而无视过程。
协调现在与未来(3)
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有这种错觉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应该被等同于幸福。
这种幸福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反思:
回想一下,你是否在某一段时期,曾经忙碌奔波的生活着。如果有,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给自己一些建议。
享乐主义型——无所事事是魔鬼设下的陷阱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地考虑后果。他们认为,一个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让他开心,就值得去做,一直到有更好的乐子再说。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劲过后,他们就会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们失去理智,比如吸毒。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和幸福等同化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冷血的歹徒被警察打死后,天使出现了,对他说可以答应他任何要求。一开始歹徒对自己可以进入天堂感到难以置信,随后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贪婪地要求——大笔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他感觉好极了。但是慢慢地,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于是,他向天使请求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天使回答道:“在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在没有任何挑战的情况下,他越来越不开心。终于,他向天使提出了离开天堂的请求。他说就算是去地狱,他也要离开。忽然之间,天使变成了魔鬼的样子,魔鬼笑着对他说道:“你早就在地狱了。”
这就是享乐主义者误认为天堂的地狱。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那和一般动物有什么不同呢?但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享乐主义型”的成分,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只图享乐而不再追求生命的意义,期待理想中的伊甸园早日出现。
在一个与上述故事类似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付费给一些大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但是禁止进行任何工作。在4~8小时后这些大学生开始感到了沮丧,尽管参与研究的收入非常可观,但他们宁可放弃参与实验而选择那些压力大同时收入也没有这么多的工作。
1996年,我曾为一批南非的政府官员讲授如何培养领导力。他们告诉我,在对抗种族隔离的运动中,他们有着极为清晰的使命感,虽然当时的生活很艰难,甚至危险,却因充满挑战而令人兴奋。当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时,南非人民庆祝了好几个月。当狂欢慢慢消退,许多曾为破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奋不顾身的人,开始感到厌倦、空虚,甚至沮丧。当然,没有人愿意再回到从前,但在全心全力所投入的伟大事业告一段落之后,他们确实感到了无所适从。其中一些人尝试着去找寻新的生活意义,包括家庭生活、社会责任、工作或是个人爱好方面;但也有一些人,即使在多年以后还是无法找到生活的新方向。 。  。。  想看书来
协调现在与未来(4)
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