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些考生过分重视时间,分秒必争,每天挑灯夜战到凌晨两三点,早上起来连早餐都不吃,跟爸爸妈妈说句话都认为是浪费时间……
  但事实上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由于缺乏睡眠,白天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不起来,错过了老师的讲课。不吃早饭的后果是血糖低、心慌、出虚汗。更是影响听课效率。
  其实,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一堂课,比自习几个小时的作用还大。这样的孩子,家长务必要给予正面引导,首先鼓励和肯定他们珍惜时间的精神,同时要讲明时间和效率的关系,要努力做到既抓紧时间又强调效率,将来才能考得好。
  高三上学期,适当强调抓紧时间还是有必要的,到了下学期就要时间和效率并重,而五月以后更应该强调的就是效率了。
  另外,家长不仅要给孩子讲清道理,在具体操作上也要给予一些指导,比如把“每晚12点以前睡觉”当做一项硬性要求。强调效率不等于忽视时间,有的考生以为“效率”就是解题的绝招,有了效率就可以少做练习题,一样能考好。这种投机心理着实不可取。
  “重时间轻效率”的现象在高考冲刺阶段,比如每年四、五月份,特别常见,家长应该特别留心。
  4.重视记忆、忽视理解
  有些考生还是沿袭过去的老办法,死记硬背,认为“记得多”就“会得多”,就考得好。是的,基础知识只有记牢才能运用自如,但是,要记得牢就得理解,不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
  特别应该说明的是,我国的高考改革从1999年开始启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内容的改革,即“考什么”的改革。高考题目的设置旨在考核学生的素质、能力,解开这些题目的关键就是掌握基础知识,从理解,到记住,到应用,到熟能生巧。
  关于“记忆”,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死记硬背。记忆的确是一种能力,但是高考不仅需要记忆力,还需要观察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因此片面强调和夸大记忆的作用极其不利。
  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忽视记忆,这也是不对的。记忆毕竟是基本能力之一,而且是获得和掌握知识最基础的能力,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
  正确的理念是,既重视记忆又重视思维,而且力求运用人的各种能力来促进记忆。
  5.重小道消息、轻正规信息
  有些考生和家长爱打听各方面的小道消息,甚至把小道消息视作官方文件,而对正规渠道传达的文件、精神置若罔闻。这样就会在高考方向上有所偏离。
  例如,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的法定性文件、指导性文件,高考考什么,大纲上都说得清清楚楚。有些考生不仔细地学习理解大纲的精神,而是听一些小道消息,听一些所谓的“高考趋势”报告。当然,那些东西也可以参考,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但是不能主次颠倒。某些高考趋势报告可能确有价值,然而其原因一定是因为报告者彻底领会了当年考试大纲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再作发挥。
  家长首先要重视高考考试大纲,最好先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面对小道消息才有鉴别能力。如果小道消息与考试大纲精神相违背,就要自觉地抵制,而且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不受误导。
  6.重视全面、忽视重点
  不少考生希望在复习中面面俱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放过,甚至偏题怪题也钻进去。事实上,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要建立知识的体系,但这并不等同于“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的考生说:“我什么都复习到了,脑子里却像一盆浆糊。”这就是典型的没掌握重点,没抓住“纲”。所以,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抓住要点,建立知识的网络体系。只有“纲举目张”,才能避免“什么都知道,就是用的时候提不出来”的现象发生。
  7.重综合、轻分析
  高考对文科学生要进行文科综合考试,对理科学生要进行理科综合考试。不少考生误解为,前者就是考核文科的综合能力,后者就是考核理科的综合能力,综合和分析是割裂开的。
  其实不然。综合和分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综合就没有分析,综合又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历年都有考生过于看重对综合能力的考核,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过多钻研学科之间的综合题目,而忽视单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分析,造成高考失利。
  每年高考前,我在给考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都强调,要考好理综和文综,首先要把握好各单科基础,在分析单科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我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高考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分析能力的作用大于综合能力。


  怎样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心态不正常难如愿

  一位姓郭的家长对我说,他的儿子很用功,上高中以来每天都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高三下学期更要熬到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这个孩子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也从不和同学在物质上攀比。父亲看他的同学都有手机,打算给他也买一个,他却说不要,因为别人发短信就得回,一来二去又浪费不少时间。
  他的学校是省重点,而他在大考中成绩一直排在前10名,完全有实力考上重点大学。他的老师常鼓励他,你只要冲一冲,就能上北大、上清华。
  孩子的父母本来从不为他的高考担心,因为他基础扎实,又很用功。可是高考前10天,父母发现他有些“不对头”,有时站起来东看看西看看,有时坐在那里两眼发直。大人感到纳闷,又不好直接问孩子,怕给他施加压力。妈妈心细,在随后的几天里特别注重孩子的饮食营养,却没什么效果。
  高考前一天晚上,孩子夜里两点还没有睡,一会儿开灯喝口水,一会儿坐起来躁动不安。第二天进考场,他感觉两腿发软,不敢看监考老师。拿到试卷后,他连写名字都手抖,遇到难题更是心慌气短。
  高考结束了,他在家里呆着,不出门也不说话,睡了几天闷觉。后来在妈妈的追问下才道出事情原委:他报志愿时填了北大,感觉压力太大,高考发挥失常,就连平时会答的题也没答出来。
  高考结果出来了,他的成绩非但上不了北大,连该省当年的重点线都没过。
  为什么一个刻苦努力、成绩优秀、上重点大学毫无问题的孩子最后不但没考上北大,连重点大学的提档线都没有过?答案很简单,心态太糟糕,高度的紧张、恐惧笼罩在他心头,使他发挥失常。

  帮助孩子调整心态须知(1)

  1.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因为孩子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
  当前,大多数家长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则往往掉以轻心。甚至有相当多的家长还不知道什么叫心理健康,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睡就是身心健康。
  心理问题就像头疼感冒一样,人人都可能遇到。因此,家长不要把它看得像洪水猛兽那样可怕。但是,微小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不加以解决,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对孩子学习和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
  2.家长的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父亲有胃病,孩子不一定有胃病;母亲腰疼,孩子不一定也腰疼。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的身体健康没有必然联系。可是心理健康就不一样了,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的心理机制影响孩子。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心理问题是后天而有的,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
  有这样一个女孩,一遇到困难就愁眉苦脸、掉眼泪。一了解才知道她的妈妈就这样,动不动唉声叹气,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就是母亲患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女儿也受到了感染。
  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脾气暴躁,和同学交往时一句话不对就翻脸,脸红脖子粗。他的这种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爸爸那里来的。他爸爸无论和谁说话,态度都十分恶劣,连对奶奶也不例外。
  因此,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一方面要预防自己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尽量改正已有的心理问题,使得长期共同生活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行为。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学习成绩与高考成绩的关键因素。曾有家长跟我说:“王老师,我的孩子挺用功的,起早贪黑,我没见他玩,也没见他看电视,整天坐在桌子前不停地写不停地看,可成绩就是上不去。我原来以为这孩子是不是在谈恋爱,可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没有女孩子给他打电话,他给别人打电话也不外乎说学习。真不明白,难道他就是笨?可是我觉得他也不笨,办什么事都很明白很认真,成绩怎么就是上不去?”
  我问这位母亲,孩子坐在那里都写什么,看什么?他妈妈说:“这孩子就是有点儿磨蹭,同一道题翻来覆去地做,写了好几张纸还不行。他自己说总是不放心,明明知道已经做对了,但就是不能控制,一遍两遍不放心就做三遍四遍。”
  听到这里,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叫做强迫现象。什么叫强迫现象
  呢?不该想的总想,不该做的总做,还控制不住。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迫现象?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方法,促使孩子形成了这种强迫现象。比如有的老师规定学生要错一罚十。我儿子上小学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学校里考英语,一个单词拼错了就被老师罚写十遍。我们家长有时也用这种办法“管教”孩子,孩子做错了一道题,好,我不让你玩,再做十道或是做十遍,让你长长记性,看你以后再敢马虎。
  这样的惩罚式教育导致孩子心理上出现异变,再加上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自己又要求苛刻、想追求高分数,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使孩子形成强迫现象。
  我们试想,孩子如果有强迫现象,能提高学习成绩吗?他一道题做五遍,人家一道题做一遍,效率要差好几倍。而且不只是效率的问题,同一件事重复得多了,肯定心烦,可不做又难过,无法自制。当然,孩子的心理问题还不仅是这些,我只是举这样一个例子。
  同样,在高考中心理问题也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关键原因。怎么叫发挥不好?发挥不好主要就是心理问题,平时能达到的成绩高考时达不到了。常见的考试心理问题很多,最主要的是高度紧张、高度恐惧,即所谓的“考试焦虑”。一看到卷子头脑一片空白,一片空白还能答出题来吗?极个别的人甚至晕过去。
  每年高考都有这种现象发生。有一个考生平时成绩很好,可是连续参加四年高考,连续四次名落孙山。为什么?一进考场手就发抖,拿着笔一个劲儿地在纸上打点,什么也写不出来,参加平时的考试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就是高度的心理恐惧导致的书写痉挛。
  每一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孩子的高考,但是首先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要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平时学习很努力,但高考却没“发挥”好,多半是存在心理问题。
  3.心理问题自我调节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获得解决。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患了轻微的感冒,只要多喝水,注意保暖,自己就会好起来。没有必要到医院去做各种治疗,又透视,又吃抗菌素,那样反而不利于健康。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心理问题,大多数也是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只不过很少有人留心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家有考生的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学常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调节法。没有必要在孩子有一点心理问题时就紧张得不得了,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有的家长看到媒体上宣传考试焦虑对高考的危害,便问孩子:“你紧张不紧张?”孩子说紧张。“那么走,咱们去看心理医生吧。”
  其实高考前,略微紧张是正常现象,会促生孩子的警觉性,有助于潜力的发挥。如果疲疲沓沓、吊儿郎当,那才是没进入状态。没有一定的紧张度怎么能保证能正常发挥呢?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别人都蹲下去准备往前冲了,你还不紧张,无所谓,在那儿站着,枪一响你能冲出去吗?
  所谓“考试焦虑”指的是高度紧张、高度恐惧,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坐立不安,六神无主。如果有一点紧张就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那里又遇到其他“病人”,彼此一交流,你怎么紧张,我怎么紧张,相互暗示、相互感染,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不过,尽管孩子的心理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调节,家长却不能放弃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把闷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是成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一半。所以,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尊重孩子、经常和孩子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要搞得很严肃,孩子处处要看家长的脸色,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很难有一个开朗、活泼的个性。
  4.心态调节不可能“一劳永逸”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不是只在备考期间,而要贯穿在孩子的一生当中。尽管高考前,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要多一些、严重一些,但它们多数是过去就萌生的,只是这时才显现出来。
  年龄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不多,他们不大懂事,也不存在面子问题,因而自我冲突很少。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可能站在大街上撒尿也无所谓。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做,他有羞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初三、高三这几个阶段,孩子面临着升学,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都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就慢慢多起来。直到他们进入大学、走上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