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300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儿童多动症300问-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许积德——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多次报道多动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并通过对脑功能轻微障碍综合征150例的资料研究,探讨了对多动症的治疗情况及疗程,提出了校内治疗这个新问题。
(3)忻仁娥——上海精神病防治院
她认为多动症成年后好转仅限于多动和注意涣散、任性冲动、人际关系不良等,大多持续至成人。
(4)陶国泰——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
仿Conner氏量表制订了教师及父母用的两种评分量表,对多动症著有专论。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目前对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不过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西医认识病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轻微脑组织损害:造成脑轻微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妊娠时病毒感染、服药、新生儿窒息、产伤、多种原因所致的脑缺氧、脑损伤等等。②遗传因素所致。③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④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糖代谢障碍。⑤心理因素:与不良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法有关,此外,还与微量元素的缺乏或中毒有关。
中医则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本病的内因,加之后天失调、产伤或其他病所伤,以及教育不当,皆可导致本病。
多动症的发病与遗传有何关系?
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遗传是多动症的重要病因之一。据1985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报道,有36 4%的父母幼时顽皮、多动,29。1%的同胞有类似的症状,40。5%的亲属中有神经症、重性精神病或性格障碍等;1975年《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报道,在研究18例多动症的家族史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同父母同胞兄弟姊妹的发病率比异父或异母的兄弟姊妹为高,后者又比普通人为高;1982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报告多动症双生子研究表明,7 对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85。7%,3对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33。3%;1981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报告,700例多动症中13。6%有本病家族史,有9对双胎都患同病。
以上数据充分显示了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密切相关。至于多动症的遗传方式,各家观点尚不一致。在多基因遗传病中,易患性的高低是受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的,遗传度越高,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疾病易患性上起的作用越大;反之,则表示环境因素起主导作用。有人调查,结果多动症的遗传度为70%(较高),提示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病因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对多动症发病的影响亦不容忽视。总之,遗传素质是发病的基础,而出生前后任何原因所致的脑损伤或环境教育不良,对于促发或加剧症状均起了重要作用。
心理、精神因素对多动症的影响如何?
儿童心理处于幼稚期,情感不稳定,自制力差;幼儿时期又是幼童认识世界最敏锐的时期,同时在这个时期的记忆力亦佳,感情的体验也深刻。如在此时期,家庭内部关系紧张,小儿在家得不到感情上的温暖,动辄遭受打骂等,或在学校受到不当的体罚教育或歧视等等,都将使小儿受到重大的精神创伤,导致多动等行为问题。过度的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会将其培养为十分任性、骄横、不愿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儿童的过分苛求、粗暴,则会造成长期过分的心理紧张、情感压抑,最后发生破裂,出现行为紊乱。一般说来,正常儿童在1~2岁之前都有些多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父母的要求、教育,如听话、文静时会得到表扬与奖励,而多动、顽皮会受到责骂,甚至挨打,这样,儿童就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到3~4岁以后,就能逐渐遵守父母给他们定的规则。此时,若父母特别喜欢“安静的孩子”,而对儿童的多动采取粗暴的、苛求的态度,会使儿童长期处于情感、注意的紧张状态,感到沉重的压力,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行为问题。另外,儿童精神发育的速度,有个体的差异,约90%的6岁儿童,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听课,但还有10%的儿童发育较慢。这时若家长一定要他上学念书,老师又一再强迫他安静学习,超过了儿童精神发育阶段的实际能力,如长期给予这种强迫性教育,则可能造成多动症或其他行为问题。
环境因素对多动症的影响如何?
学者们早就注意到环境因素对多动症的影响,湖南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李雪荣教授等在总结了814例多动症患儿后,发现其中101例(12。4%)患儿有家庭环境不良,如父或母死亡,离婚或不和等。395例(48。5%)患儿的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当,如粗暴、溺爱、冷淡、歧视等。3 97例 (48。7%)患儿的老师对儿童的教育方法欠妥,如讨厌、放任自流、粗暴、歧视等。总之,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其他心理障碍者、长期寄养于不良条件的家庭等,均可构成本病的诱因。此外,大气污染,如现代化工业城市中,铅污染的来源很多,如常常接触含铅玩具等等,都与多动症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与多动症的发病关系如何?
有学者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脑内的兴奋与抑制两个系统是平衡的,当神经突触间隙处去甲肾上腺素(NE)不足时,兴奋系统占优势,孩子表现活动过多;多巴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也可抑制活动过多,故认为儿童多动症与缺少上述神经递质有关。关于脑内递质代谢的异常与多动症发病的关系,可以从下面一些事实中得到说明。
(1)英国Chiet及Wartman经动物实验证实,如体内儿茶酚胺(或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不足,或 5羟色胺不足,或上述介质均不足,就使神经递质传递信息作用失常,导致动作过多,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人也有类似情况。
(2)81例儿童多动症患儿中约有1/3的病例血中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偏低,从而使生成去甲肾上腺素(NE)减少。
(3)苯丙胺等中枢神经兴奋剂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其药理作用为:抑制神经元对多巴胺等的再摄取,并释放出多巴胺等介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4)酪氨酸、苯丙胺酸、色胺酸均来自食物中的蛋白质,它们是产生这些神经介质的前体。多食蛋白质使这些氨基酸血清浓度增高,相反,多吃碳水化合物,它们的血清浓度就降低。以上物质的血清浓度将影响脑所产生的神经介质的前体的利用,当它们的含量不足时,会引起脑的抑制机能不足,对无关刺激起不到过滤作用,临床上患儿症状就明显。
轻微脑组织器质性损害与多动症的发病有何关系?
有较多学者提出,多动症与儿童轻微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有关。造成脑组织损害的原因包括以下多种因素:如母亲妊娠时病毒感染,或服用影响胎儿脑组织的药物过多,母亲妊娠时患严重的躯体疾病,小儿未成熟或低体重,产钳助产所致的脑损伤和新生儿窒息,早年患脑炎、脑膜炎 ,高热昏迷,婴幼儿颅脑外伤,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中毒——如煤气中毒、铅中毒等。在全国中医儿童多动症第二届专题学术会议上有人报告对64例多动症进行病因分析 ,发现患儿出生时母亲分娩早期困难,即侧切、剖腹产者占82。81%。我们在临床中也发现,多动症患儿以剖腹产者较为多见。
额叶功能失调与多动症的发病有何关系?
由于感觉和运动功能都在额叶进行分析、综合和调节,故许多学者强调额叶在抑制干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学者认为多动症的病因,就在于大脑额叶抑制作用的缺陷。还有人提出多动症是由于大脑额叶发育迟缓引起的,前额叶在生物进化史上发育最晚,此区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过程也较迟。神经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脂肪样物质的鞘,尤如电线的绝缘体,使传导不致分散,从而保证集中、完整而迅速的传导。在正常情况下,大约到少年期即可完成髓鞘化,使各部位之间的联系趋于完善。而多动症儿童额叶纤维的髓鞘化进程迟缓,需到少年期后才能完成,这也说明为什么多动症儿童活动过多的症状,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减轻的原因。
微量元素与多动症有何关系?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铅中毒与多动症有关系。一般认为,儿童铅中毒多为慢性过程,长期接触微量元素铅,可以干扰中枢神经介质乙酰胆碱和儿茶酚胺的正常代谢,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紊乱。1983年,Needleman发现体内铅水平增高,与儿童智力发育和行为异常有关。
此外,国外学者还注意到缺铁与多动症的关系。铁具有输送和贮存氧的功能外,还参与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核糖核酸(DNA)合成等生化过程;缺铁可使多巴胺受体功能障碍 ,出现易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
还有人认为,锌缺乏亦可参与多动症的发病,因为缺锌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引起心理变态等。体内镁和锰减少也与多动症的发病有关。
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是什么?
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即小儿脏腑器官及体格发育尚未成熟,功能还不完善,与成人相比较,是处于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神气怯弱的状态。正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脏腑阴阳虽俱,但阴气不足,阳气未充,属幼稚阶段,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脏腑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均未成熟,必然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显示出生机旺盛、迅速生长发育的现象,此称为“纯阳。”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病理特点必然为发病容易,且治疗失宜则传变迅速。纯阳之体,又必然是活泼好动,心跳、脉息较快,得病多属阳证、热证。小儿生长旺盛,营养物质相对不足,精、血、津、液等常因机体的需要及热证的消耗,而表现不足,因而产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
中医对多动症的病因有哪些认识?
近年来,中医对多动症的病因提出了较明确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禀赋因素:系指孕妇妊娠期、围产期的各种因素影响了胎儿的正常发育,或父母健康状况,特别是精神神经系统健康欠佳等,致使患儿素体虚弱,阴阳失调。
(2)后天失护
饮食因素: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之品损伤脾胃造成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或过食肥甘厚味,产生湿热痰浊。
外伤:主要是指产伤及其他外伤,可致小儿气血瘀滞,血脉不畅,心肝失养。
其他因素:婴儿期各种疾病,均可造成气血不足或气血逆乱而致心神失养;家庭、社会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亦可造成气血逆乱。
中医认识多动症的病机特点是什么?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神志状态,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反之,阴阳失调则是机体神志反常的基本病理之一。《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主柔静,阳主刚躁,阴阳互根,守使相依。两者充盛和谐,则机体协调无病。多动症的主要症状是神不宁、志无恒、情无常、性急躁,系由动静变化有所失制,阴静不足,阴不制阳,而阳动有余,阴阳失调所致。一般可分为阴虚阳亢与虚阳浮动两个方面。小儿形质柔脆,稚阴未长,加之生机蓬勃 ,对阴津物质所需甚多,若先天不足更易形成阴虚阳亢的病理变化。小儿阳气未充,易因后天失调,或他病所伤而虚,则阳虚不能根于阴,而致虚阳外浮,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而多动。阴阳失调,具体表现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涉及心、肝、脾、肾四脏。
为什么说“阴虚阳亢”是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病理机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阴静阳躁”,即阴主柔静,阳主刚躁,两者充盛和谐,相辅相成,则机体的调节功能(如动与静、兴奋与抑制、亢进与减退等)协调而无病。小儿脏腑娇嫩,生机旺盛,有“纯阳”之称,由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常常感到精、血、津、液等物质的不足。同时,小儿又有阳常有余、心常有余等生理特点,因此,若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 ,或它病所伤,最易形成阴亏的病理变化,根据阴阳相互消长及相互制约的道理,阴不足则阳有余,阴亏则不能制阳,阳失制约则出现兴奋不宁、多动不安、烦躁易怒等症,这种阳动有余的表现并非阳气独盛,而是由于阴静不足的缘故。不足为虚,有余为实,以患儿症状来看,活动过多、行为冲动,似乎是精力充沛之实证,但是与正常儿对照,患儿大多神志涣散,健忘,动作迟滞,粗钝笨拙,且少数病儿还伴有遗尿等症状,脉象偏细,有形神不足之象。故儿童多动症的实质是本虚而标实,多以阴虚为本,阳盛为标,阴虚阳亢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
多动症的发病与中医哪些脏腑病变有关?
多动症的发病主要与心、肝、脾、肾四脏的功能失调有关。常表现为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心脾气虚、肾气不足、气阴两亏、心肝肾失调等,此外,脾气不足,生湿生痰,痰浊内阻或痰蕴化热,痰火扰心等均可引起本病。
中医所言脏腑中“心”病变与多动症的关系如何?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要属于心的生理功能,五脏在心神的主导下,接受外来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五脏中任何一脏发生变化,均能影响到神志的协同,而使之相应的外在语言、动作、行为发生变化,故儿童多动症主要是以心为主兼及肝、肾、脾等脏腑的病理变化。《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主血脉,藏神为智意之源,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人的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反之,若思虑劳倦,久病气血虚弱上及于心,致心气不足,心阴虚弱,神失所养,可出现神志飞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