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立的”自治委员会”也只有依赖日本人,但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或是不想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难民吃和住的问题。
国际委员会是个纯民间『性』质的组织,与政治毫无关系,其总的原则过去是,始终也是支持遭受战争损害并且还在受苦的平民。
我简略地描述了关于日本士兵野蛮暴行的几个事件。在绝大多数德国人的屋顶旗杆上,鍏字旗自豪地高高迎风飘扬,门上都贴着用 3 种语言书写的德国布告以及日本大使馆的布告。就在这些房子内,我和日本领事馆警官高玉目睹了一个所谓友好民族的士兵们所造成的疯狂破坏。无论如何我还可以写好几份有价值的报告,对此我随时准备着。
致以德意志的问候,希特勒万岁!
签名:爱德华·施佩林
第一卷 28 局势报告
1938 年 1 月 22 日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目前担负着一个救济委员会的职能,保障城内 25 万居民的利益。大部分难民(至少百分之九十)仍然生活在安全区内。因为他们害怕在安全区外的家中被满街『乱』窜的日军士兵纠缠,甚至遭受火烧之灾。一些已经回家的人也因日本人的强暴而重返安全区。居民们似乎正在做准备,安家落户,在此过冬,毫无迁出的打算。尽管地方狭小,又有规定,不得携带家具进入安全区(因为当时预料难民有可能在一两周后即回家),现在还是有许多人把家具弄了进来。以免被毁。
城里只有两名外籍医生,因此一旦发生传染病,救治的希望微乎其微。到目前为止,未发生疫情还算是运气。我们提出再要两名医生和两名护士,但是允许其进入南京的要求遭到拒绝。大学医院(鼓楼医院)里挤满了重伤的平民,新近又有相当数量的孕『妇』被送到这里,她们属于最贫穷的阶层。现在发现了几例白喉病人,目前这种湿冷的天气也使不少人患了感冒。疾病的增多当在意料之中。
目前国际委员会下辖 25 个难民收容所,计 6 万人。他们分散在安全区内的公共建筑和学校里。其中规模最大的几处分别位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1。5 万人;老交通部 1。2 万人: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6000 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5500 人。
由于日军进城前大量难民涌人安全区,造成了区内的混『乱』,因此在所有的难民收容所开设粥厂己无可能。为此我们不得不决定,向那些一无所有的难民免费发放定量口粮。那些在红鍏字会和红十字会领导下的粥厂及口粮发放站每天供应 5 万人的伙食,免费分发粥或干饭。借此机会,不得不用赞许的口吻提及一支日本小分队,它向红鍏字会赠送了 2000 余袋米,这样的援助太宝贵了。
开始时,国际委员会出售大米,所得钱款用来为那些身无分文的难民购买食品储备。原先的打算是,一旦局势平稳,私营粮店开张之后,我们便停止销售。鉴于自治委员会打算于 1 月 10 日开设米栈,我们便于同日中止了救济基金大米储备的销售。然而两天之后、日本人却停止向自治委员会开设的商店提供粮米,此后安全区内的大米销售也被全面禁止。一个星期之后,自治委员会获准在城南开设两家米店,距安全区南端一里。即便如此,来自上述地区的居民仍然不敢回家。由于日军的存在,那里还没有恢复安定和秩序。日本人总共只提供给自治委员会 2200 袋米和 1000 袋面粉。据估计,为了给 25 万人提供食物,每日便需 1600 袋米。到目前为止,难民们靠自己的储备过活,然而这些储备也即将告罄。如果不尽快采取果断、周密的预防措施,解决居民粮米、燃料的供应,那么饥荒和由此带来的一切严重后果是可以预见的。国际委员会试图购买储藏在南京城外或上海的食品,以此作为救济基金的储备,然而所有这些努力也都因日本当局的阻挠而失败。
国际委员会的基金随时可以用来购买食品和燃料,然而所缺的只是日方的许可。今天我们为 5万人提供了伙食,而日前我们所掌握的粮食只够这 5 万人维持下到 30 天。我们向上海方面提出追加购买价值 5 万元粮食的请求已迅速得到答复,但是目前未获日方装船运输的许可。而如果不允许国际委员会直接购买粮食,就只有一条路可走:给难民发放救济现金。然而我却不看好这一方式,因为这会大大增加我们管理的工作量,虽然某些问题的解决看来别无他法。
一个下属委员会即所谓的“恢复秩序委员会”,制定出一些计划,以帮助难民重返原住所,首要的是让他们从事某些商业活动。自从日军 12 月 19 日有组织地焚毁城里四分之三的商店以来,这一问题变得十分紧迫。以下事件便可说明情况。有一户人家,常年以织毯为生,独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意。1 月 1 日夜里,其房屋被日军焚毁,衣物被烧,所有钱财被日军士兵一抢而光。像这样一个被洗劫一空的 8 口之家,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开始新的生活呢?我们免费向他们分发粮米,我们所能给他们的最好的帮助只能是现金,因为除了在上海路、宁海路路边摆些小售货摊之外,我们没有什么生意可以介绍给他们做。所有的居民靠着带来的东西在此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我们希望春天能够开始农业生产。这当然取决于那些甚至连自己城内小菜园都荒废了的农户回去后能否安全地从事生产。
恢复秩序委员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照顾那些寡『妇』和孤儿。第一次临时调查的结果表明,仅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就有 420 名『妇』女的丈夫被日本人杀害。许多平民因为被日本人怀疑是身着便装的中国士兵而丢了『性』命。有些可怜的人还是在日本人那里登过记,而且在妻子及家里人为其担保的情况下被带走的。
谈到恢复生产的问题,可惜国际委员会没有专项基金为那些想开业的人提供贷款。有些难民的亲属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生活,并有收入,对于这样的难民,委员会也不能借款给他们。上海以及其他城市的一些中国组织将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帮助他们在南京的同胞。
在自由出入南京未获南京日本当局许可之前,使家庭重新团圆,或是让难民回归故里根本做不到。
总有一天,自治委员会新任食品委员,人们都称之为“吉米”的王承天先生和我们委员会运输部门负责人查尔斯·里格斯先生会写出一个惊险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不知疲倦地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得到日本人的许可,为城内的居民运送更多的米、面粉和煤炭。运输工作先是由里格斯先生亲自领导,后由一名领事馆警察负责,现在则由日本特务机关的一名卫兵负责。日本人在入城后的第一个星期毁坏了城中大部兮的卡车和其他车辆,备件无处可寻,这就给我们运送粮食和燃料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此同时,数百辆日军的卡丰却散『乱』地闲置在街上。
现在,在一些选定的建筑物里己通了电,较低处的水龙头里有时也能得到城市水厂供应的水。电话还不通。据日军和日本大使馆的一些人士讲,目前南京城中既没有可以好好吃顿饭的餐馆,也没有可以消遣娱乐的去处。南京住日的繁华一“喝一己化为灰烬。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南京的居民在废墟中挖掘可以变卖的东西来换取食品。
如果那些为日军服务的苦力的劳动能建立在一定的商品交换基础上,那么城市的居民还能有一小笔收入来源。一些好说话的士兵给予替他们干活儿的苦力应得的食品,还有少数士兵甚至付给他们少量的钱。但愿这是一种好的兆头,预示着情况一天天会好起来。
南京平仓巷 3 号
1938 年 1 月 22 日尊敬的博因顿先生:
本函是装在美国大使馆的信封中,由克里斯蒂安·克勒格尔先生带到上海的。克勒格尔先生是除洛维持·弗雷泽和沃尔泽先生之外、第一个被日本人准许离开南京城的外国人。克勒格尔先生自安全区建立以来一直为其工作。他的本职工作是安全区的财务主管,但他却参与了多方面的工作。在城市陷落之前,他冒着日军空袭的危险,协助将粮米储备运进安全区。之后又参与运输,直至因手部烧伤而不能从事此项工作。他在我们这些人中行程最远,跑遍了城里城外。因此毫无疑问,他能够向您讲述某些令人感兴趣的细节。
我建议您安排一个午餐会或一次会面,召集那些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参加,例如:里斯、佩蒂特、威尔伯、沃林、钱塞勒、田伯烈、莫里斯、贝克尔诸位先生。您可以让克勒格尔先生做一个简要的汇报。您也可以借此机会向他提问。克勒格尔先生的介绍一定能帮您更好地了解日本人。
如果您获准将食品用船运往南京,克勒格尔先生作为札和洋行的雇员将很愿意提供帮助。不过我们得提请您注意,克勒格尔先生将于约两周后离开上海、动身去香港。
在此预先对您将为克勒格尔先生所做的一切致以诚挚的感谢。
顺致亲切的问候
您忠实的
签名:s·c·斯迈思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致 c·l·博因顿先生南京宁海路 5 号全国基督教总会1938 年 1 月 22 日上海尊敬的博因顿先生:
在此我们把国际委员会的财务主管克里斯蒂安·克勒格尔先生介绍给您。他将向您通报我们在援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物资匮乏情况。在您竭力帮助南京人民的过程中,克勒格尔先生很愿意助一臂之力。
在南京期间,克勒格尔先生在礼和洋行工作,现奉公司之命返回上海。
非常遗憾,克勒格尔先生离开了南京。可是他在各方面都非常愿意帮忙,因此在上海逗留期间也去给予我们帮助。如果您能派一位精明强干的人接替他的工作,我们将非常欢迎。
我们请求您,把克勒格尔先生引见给所有对南京救济基金工作感兴趣的机构。
在此预先对您表示感谢。
顺致亲切的问候
签名:s。c。斯迈思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致约翰 m·阿利森先生南京宁海路 5 号美国大使馆秘书1938 年 1 月 22 日南京尊敬的阿利森先生:
今天中午您向我提及 1 月 18 日致电博因顿先生一事,就此我想对我处原有的大量粮食储备作如下说明:
在 1937 年 12 月 1 日南京市『政府』向我们委员会授予安全区行政管理权之时,即向我们提供了 3万担(2。41 袋)大米、2 万袋面粉(每袋 50 磅)。在日本人到来之前,我们共运进了约 8800 袋大米和 1000 袋面粉。虽然我们在 1937 年 12 月 14 日的致函中提出抗议。但其余的 1。5 万袋大来和 1。9 万袋面粉还是被日本人没收了。关于这批储备粮的移交事项;我们有前市『政府』专门的文件。
另外在移交时、我们还被告知,中国军队还在城里和城郊储藏了 10 万担大米。此外私人手中还有大量的大众储备。例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关于购买事宜,我们已经与之取得了联系。
因此很明显,这里的确有大量的米、面储备,据此估计日本当局可以满足中国老百姓的需要。
希望上述说明对您有所帮助。
永远忠实于您的
签名:刘易斯 s。c·斯迈思
秘书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致 c·l·博因顿先生南京宁海路 5 号全国基督教总会1938 年 1 月 22 日上海尊敬的博因顿先生:
您已经收到菲奇先生和我发给您的众多电报和信函,但至今还没有一份关于目前工作情况的详尽报告。现作如下报告,以便您对我们的工作有一个确切的了解。克勒格尔先生不久将赴上海并转呈本函。如果您愿意,他将作进一步的说明。在过去的 6 个星期里,我们才算是真正地认识了日本军队。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克勒格尔先生也会向您汇报的。
今天菲奇先生已收到您和方·塞克先生的来函,米尔斯先生也收到了经多迈先生转来的沃林先生的来信。我们非常感谢您的通知。沃林先生告知我们,美国顾问委员会提供了 2。5 万元援助南京。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深受欢迎的。
当我们向您请求就食品船运南京的问题与日方交涉之时,我就已经意识到,这种要求几乎不可能实现。日本人干脆一口回绝了我们的要求。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知道再有其他什么出路了。所有 3个使馆已经准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间接或半官方的步骤,只是至今还没有机会。一份详尽的报告已发给美国国务院。据说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在发生饥民暴动的时候才会采取官方行动。但是这样的事态发展是我们无论如何也要避免的。于是我们立即向日本人提出申请,向自治委员会提供更多的米和面。因为日本人在宣布拒绝运输食品时曾表示,日军将担负起养活中国居民的责任。
在 1 月 21 日的电报中订购的 1000 磅鱼肝油,是我们的食品追加订单中的一部分,专为居住在难民收容所里的 1。5 万名 10 岁以下儿童订购的。我们都清楚,在『药』品的分配及使用过程中不会不出现困难,尽管如此。这还是会有很大帮助和成效的。大白菜价格虽然是平常的 10 倍,但还是能够买到,只是我们自己的储备不久也将告罄。
请您告知我们(如有可能,用电报),在上海的难民收容所里是怎样用鱼肝油进行治疗,并如何分配的。
1。分配给谁?
2。如何分配?
3。如何使难民领取和使用『药』物?
4。有何成效?
美国大使馆的阿利森先生一直在为争取医生和护士进入南京城而奔波。今天日本人为我们提供了几名军医,虽然这对于我们难民收容所及安全区的日常工作总的看来还是有益的。但还是遭到了鼓楼医院的拒绝。阿利森先生建议,一旦我们的医生和护士获准进入南京,他们便可乘火车来此。他想,在这方面您在那儿或许能够帮上忙。
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