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控制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控制术-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介绍完毕,却发现与往常不同,“客户”作出了迅速反应,欣然接受了她的报价。对方积极的反馈帮助对推销任务充满了信心,她的介绍结束时,已经感到浑身温暖、非常快乐。她结束了推销,走的时候留下了签名的订单,并将300美元装进了自己的手提公文包。到第二家推销时,一切都按照事先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次,“客户”的表现近乎完美。又是一张300美元支票到手。

在接下来4个晚上,她完成了8项推销任务,送出了6张订单。到该月底,她完成了全月任务的70%,挣得了她进公司以来最多的月收入(尽管其中一小部分是她的销售经理从自己钱包里偷偷拿出来的!),甚至在公司的推销比赛中赢得了“周末度假”的机会。正如他所说:“一颗新星在冉冉升起。”

我们应该寻找能够这样的机遇和环境:我们没有恐惧感或压抑心理,能够向自我意象证明我们的能力。有了这样的机遇和环境,哪怕进入更加艰苦的领域,我们也能相信伺服机制能为我们带来巅峰表现。

过度“谨慎”导致压抑和焦虑

你是否试过穿针?如果试过,如果你对穿针不内行,也许会注意到:在线到达针眼、你试图把线从非常小的开口处穿过去之前,你要稳如磐石地牢牢拿住线。而每次你想把针从狭小的开口处穿过时,你的手就会莫名其妙地颤抖,让针穿不过去。

试着把某种液体倒进细口瓶的瓶口,结果也是一样。你倒液体的手可以控制得非常稳,直到努力实现倾倒的目的;然而,出于某种奇怪的原因,之后你却抖动和颤动得厉害。

在医疗界,我们称此为“目的震颤”。

正常人在实现某个目的时,如果过于努力或者“过于谨慎”以避免犯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特定的病理条件下如大脑的某些部位受了伤,目的震颤可能变得非常明显。譬如,一个病人在没有做任何事情的企图时,也许能使自己的手保持平稳。但是,如果让他把一把钥匙插进门锁,他的手就会来回曲折前进,距离偏差能达到6~10英寸。在打算签名之前,他也许能将钢笔稳稳地拿在手里。但是一到签名时,他的手就会无法控制地颤抖。如果他为此而害臊,甚至为了在陌生人面前不犯错误而变得更加“谨慎”,那么可能根本写不出自己的名字来。

这些人都可以得到帮助,有时候甚至能大幅度改进自己的表现,方法就是对放松技巧进行训练。通过这种练习,他们能学会从过度的努力和“目的”中放松下来,从而不过于看重不犯错误或避免失败。

过度谨慎(或者说对于不犯错误过于急切)是过度负反馈的一种形式。在口吃者的例子中,由于口吃者过于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有所预料,而且对不犯错误特别介意,因此结果只能是抑制或恶化了自己的表现。过度谨慎和焦虑是一对近亲,二者都与过于介意可能的失败、过于在乎做错事以及过分有意识地强调把事情做对有关。

亨利·沃德·比彻说:“我不喜欢这些冷酷、精准、完美的人,因为他们为了不说错话而三缄其口,为了不做错事而从不实践。”

显然,人们更喜欢“以真面目示人”而不是“强制自己不犯错”的人。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被称为“伟大的沟通者”的罗纳德·里根在电影屏幕上的形象,曾经受到一支专业演讲团队的检查和评估。即使这样一位善于沟通的大师,也由于沟通表现中的诸多瑕疵而成为饱受批评的目标。比如,他在说话时一句接一句用“好的”这两个字的习惯,就是专业演说中的一大禁忌。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节目“今夜秀”由一系列人士主持,有杰克·帕尔、强尼·卡森、杰伊·莱诺等等,这些人全都违犯了许多所谓的表演规则,有些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规则,但他们都没有被自己的糟糕表现(即许多一说出口就引起负面效果的玩笑)所吓倒。此外,这档节目没有所谓的加在声带中的“罐头笑声”来陪衬,也就是说,该笑的时候才有人笑,如果说的话不好笑,就没有人捧场。我反复注意到,在公众演讲时、在娱乐节目和政坛上,过于谨慎、想方设法想达到某种“完美”标准或实现理想化的人几乎不会成功。

自我意识其实是别人的意识

过度负反馈和我们称为自我意识(即难为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难发现的。

在任何形式的社会交往中,我们都总能从别人那里接收到负反馈信息。可以说,一个微笑、一次皱眉、上百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微妙迹象、有兴趣或缺乏兴趣,这些都在不断提醒我们“我们现在的表现怎样”、别人是否听懂了我们的话、我们的话是否达到了目的。在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说的人和听的人、表演者和观看者之间都有一种持续不断的互动在发生。实际上,没有了这种来回不断的沟通,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都不可能形成。就算不是不可能,也肯定是枯燥的、让人厌倦的、不让人振奋的,换言之,就是没有“火花”。

优秀的演员和演讲家能从观众或听众身上感知这种沟通,这种沟通也能使他们的表现更加出色。“个性好”、在社交场合受欢迎和有吸引力的人,能够从对方身上感知这种沟通,并能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自动地、自发地作出响应和反应。来自别人的信息可用于负反馈,使他们在社交场合有上佳表现。如果一个人对这种来自于别人的沟通无法作出反应,那他就是个“冷冰冰”的家伙,性格“保守”,让别人感受不到亲切。缺少了这种沟通,你在社会上就不中用,是个谁也不会对你感兴趣的、难以捉摸的人。

然而,这种负反馈要想有效,就必须富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它多多少少应该是无意识的、自动的、自发的,而不是有意识地人为做作或深思熟虑的结果。

抑制源于别人怎么想

如果你过于在乎别人对你怎么想,如果你过于谨慎以至于试图取悦别人,如果你对别人或真或假的否认过于敏感,那么你就存在过度负反馈、抑制和糟糕表现。

只要你不停地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每个动作、每个词或每种行为,也同样会变得内向和难为情。

你变得过于介意要给别人留个好印象,但在这样做的时候,却窒息、抑制、禁锢了你的创造性自我,最终只能给别人留下十分糟糕的印象。

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最佳途径,就是:永远不要有意识地努力给他们留下好印象。不要纯粹为了得到人为的效果而做某事或不做某事。也永远不要细心地琢磨别人对你怎么想、别人怎样给你下结论。

一位推销员是怎样改正难为情心理的

著名推销员、作家和演讲家詹姆斯·曼甘说,第一次离家时,他痛苦地觉得难为情,尤其是在一家高档酒店的餐厅吃饭时,就更加抬不起头来。走过餐厅时,他觉得在场的每个人都在盯着他、评论他、挑剔他。他痛苦地体验着自己的每个动作、举动和行为,走路的方式,坐下的方式,就餐的举止以及吃东西时的样子。所有这些行为在他心目中都似乎很刻板和笨拙。他不禁想:为什么他会感到那么局促不安呢?他知道自己吃饭时姿态很优雅,也清楚地懂得自己在社交礼节上表现尚可。为什么在家中厨房与父母一起吃饭时,他从来没有感觉到难为情和不舒服?

他确定,这是因为他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时,根本没有去想或懒得去琢磨自己的表现怎么样,既不在乎也不会自我批评。他那时并不介意会产生什么效果,只是觉得沉着、放松、什么事也没感到有何问题。

詹姆斯·曼甘克服难为情心态的方法,是回忆起“打算去厨房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时”有何感受、怎样表现。于是,当他再次走进一家豪华的餐厅时,会想象或假设他“要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并且照此去做。

忽视过度负反馈时你会变得镇定

曼甘还发现,当他拜访要人或在其他社交场合时,如果自言自语“我要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在头脑中设法想象那样的话他有何感觉、会有怎样的表现,并“照此法去做”,那么他就能克服自己的怯场和难为情。曼甘在自己创作的《推销自己的诀窍》一书中,建议推销员运用“我要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我已经和他们一起吃了上千次——不会发生什么新鲜事的”技巧。

这种不受陌生人或陌生环境影响、完全无视一切未知或无法预料事件的心态,其实有一种说法,叫做“镇定”。镇定是指有意绕开一切因为无法控制的新环境引起的恐惧感。

把自我意识发挥到极致

已故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演讲家艾尔伯特·爱德华·韦加姆说.他在小时候由于难为情而非常痛苦,以至于发现在学校背书这样的任务都不可能完成。他避免与别人打交道,而且不将头垂下就无法和他们说话。他始终在与自己的自我意识作斗争,想尽方法去克服它,但每每都无济于事。后来有一天,他终于有了个新主意。他的问题根本不在于自我意识,那其实都是别人过度的意识。他对别人对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作出的每个动作怎么想太敏感、太痛苦了。这种心态使他陷入了困境,他不能清晰地思考,什么话也不会说。而当他一人独处时,却根本感觉不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个人时,他的内心极为平静和放松,轻松自在,泰然自若,能思考许多有趣的观点,也有很多话可以说。此外,他独自一人在家里时,头脑也特别清醒,干什么都井井有条。

于是,他不再为克服难为情心态而努力、而抗争,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形成更多的自我意识:感受、行为、举止、思考都像一个人独处时一样,根本不考虑其他人对他会怎样想、怎样评价。这种根本漠视别人的意见和判断的做法,并没有使他变得无情、自大或对别人完全不敏感。全盘抛弃负反馈并无危险,无论你为抛弃它付出怎样的努力。不过,这种反方向的努力的确减缓了他过度敏感的反馈机制的功能。从此,他与别人相处得很好,也能自如地为别人提供咨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演讲,却“没有感到有一丁点儿不安”。

一切思想要想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你就要忽视或“不在乎”别人对你怎么想。著名邮购经理、企业家J·彼德曼在自传《彼德曼再度出行》中写道:“一旦你意识到多数人都在做表面文章、装门面,那么他们的肯定就不那么重要了。”在抑制个性发展的所有因素中,过分关心别人怎么想所施加的负面影响最大。

坦白地讲,别人对我们的真正看法,其实远远没有我们相信或想象的那样深、那么多。在通俗电视连续剧《欢乐一家亲》中,心理学家、主人公弗雷泽尔博士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并收到他一位年迈的大学教授寄来的一束精心编排的花卉,还有一张表示祝贺的纸条。纸箱上写着“祝贺你。你肯定很自豪吧”。起初,弗雷泽尔很高兴收到年迈的导师寄来的贺礼,但随后他开始分析纸条中文字背后隐藏的含义。为什么上面不写“我为你而自豪”而是写“你肯定很自豪”?还分析了其他可能。他立即动身前往教授的办公室与其面对,提了一大堆冗长的问题,又对教授那张措辞简洁的纸条有何含义做了一番推测。当弗雷泽尔终于“减速”、教授能够见缝插针地说句话时,教授声音软绵绵地告诉弗雷泽尔:“其实,我不过告诉我的秘书给你送一束花和一张祝贺卡片。纸条上的话是她写的。”

你我也会做弗雷泽尔一样的事。一天晚上,在一位朋友家参加完宴会之后,我和妻子驱车回家。我在车上对宴会上某人对我说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苦思冥想,企图搞清它潜在的含义。我问妻子安妮:“你觉得他是这意思吗?或者他是那意思?为什么他对我那样想?”

安妮最后终于忍不住说:“马克西,他当时根本什么也没想。他喝得烂醉。”

你有多少次被某人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所困扰,甚至花数小时之久去揣摩?当你前思后想时,说话的人已经在几秒钟之内便把说出的话忘得一千二净,重又将注意力转移到无数其他人、其他地方、其他事情上了。

一位运动员建立在无拘无束的自我意象基础上的回归

这位运动员名叫珍妮弗·卡普里亚蒂。她曾经在14岁便成为网坛的“现象”级人物,成长于大众媒体的聚光灯下,也处在成人比赛残酷的竞争压力之下。在她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1990~1993年之间),她3次进入大满贯半决赛,还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荣获金牌。但是,自那以后,她的职业生涯和信心都急剧滑坡,两年没有参加巡回赛,甚至被外界猜测她完全放弃了网球事业。1994年,她又爆出因吸毒被捕和从商店偷东西的新闻。

尽管赢得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金牌,她却将自己的挫折和幻灭追溯到之前一年的1991年。当时,她在大满贯半决赛中输给了莫妮卡·西勒斯,但在首次参加的双打比赛中,她还是把握住了机会。“除了1992年的奥运会之外,之后我从来没有打得那么好。”

经过两年的销声匿迹之后,卡普里亚蒂重返网坛,参加了一些最高水平的赛事。这一次,她显示了平和的心态,而不是无法承受的压力。一位记者在《今日美国》上报道了她的回归:“卡普里亚蒂的复兴似乎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她不在乎别人对她怎么想;第二,她学会了不再相信自己身上还有什么污点。”

2001年,她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决赛中击败了马蒂尼·辛吉斯,夺得了自己历史上第一个大满贯锦标赛冠军。

你应该理智地相信,与你对自己的看法相比,别人对你的看法(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被想象力放大了的)要不重要得多!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像这位年轻的网球明星一样,从自己肩膀上卸下精神的千斤重担!

是什么使得你认为自己能做到

1998年11月4日,长期从政的职业政治家、绰号“领队”的明尼苏达司法部长汉弗莱(前美国副总统休伯特·汉弗莱的儿子)和圣保罗市市长诺曼·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