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征战天下- 第3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断走了之后,冯沪祥还在那发呆。

有人说道:“冯老,这个小叶不是凡人呐。”

“当然不是。呵呵。”冯沪祥笑了笑,“这小子,气度不凡,绝对不是个小小的考生。”

“管他是谁呢?”有人说道,“反正这一次,段使君既然号称要汇聚天下英才,那么如今,英才来了,就该看我们是不是愿意让他汇聚了,哈哈哈哈。”

众人顿时笑成一团,连冯沪祥也笑了。

只是冯沪祥只是脸上笑了,眼中却殊无笑意。

……

那叶断,自然是段业的化名,其实他也只是想随便上街逛逛,体察下民情,只是看着这群考生在那里议论,自己就凑过去听听罢了。

段业其实很在乎人家怎么评价自己。虽然如今,段业有着很严密的情报机构,对于民间都在说什么当然是心里有数。但是段业总是认为,这样还是有局限性的,下面的人,多半还是会过滤掉一些对自己不太好听的话,哪怕他们是无心,哪怕自己三令五申,这是人之常情,那是禁止不了的。

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段业当然晓得这一点,所以宁愿去听听对自己来说不好听的话。

可是在那些人那里,段业听到的基本还都是好话。

不过段业此次倒是有了另外一个很大的收获,那就是人才。

段业看人很准的,那个冯沪祥,段业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人不是凡人,因为这个人虽然没有出现在过段业的记忆里,历史上应该也没有这个人,但是光是那个脸型,那双眼睛,段业就觉得里面透过了无穷的智慧。

楚云深已经回到了段业身边,一听说段业要查,自然马上就开始了调查。

没过多久,一份详细的资料就来到了段业案头。

冯沪祥,男,50岁,松浦人士,冯家在松江也算大姓,不过虽然有名望,读书世家,却从来没有出仕过。

冯沪祥自己很小的时候,在乡间就很有名声了,自小就是神童,据说可以七步做诗,但是十四岁那年差点溺水,从此就性格怪异,虽然没有痴呆变傻,但是以后三十年几乎一直躲在自己书房里,不怎么见客,也不出去做官。好在冯家家大业大,倒也不在乎养着他。

至于这一次他决定出来赶考,倒是也让乡里震惊。要知道,冯沪祥老家年轻一代也有不少人才呢,可是他们却是谁都没有出来,却是五十的冯沪祥出来了。

这样一个人这么多年不出门,头一次却是去千里之外的姑臧,不免在乡间引起议论。

你冯家人想当官,什么时候不能当?现在说话就行,可是你干嘛要不远千里跑到凉州区?而且还不是直接当官,还要先考试!

更何况,段业名望如日中天不假,但是人家名义上毕竟是苻宏的臣子,是给氐人效劳的。他倒是不会被叫做汉奸,但是给他效力,总归有些不好吧。

第四十九章 科举(2)

但是冯沪祥对于这些个闲言碎语,却是丝毫不在意,在他看来,虽然说民族大义当然要讲,但是起码目前看来,段业的大义无亏嘛,人家是汉人,也是在胡人手下当官,可是他助纣为虐了吗?没有吧。如今这么多汉人帮胡人做事,凭什么就去苛责段业?这不公平!

更何况对于冯沪祥这种人来说,他不缺钱,不太缺名声,他想要的,无非是个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罢了。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这种家境盈实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就是一身所学,能够有个施展的机会吗,如今天下方乱,但是各路诸侯,冯沪祥都数了数,却发现没有哪家比得上段业这里。

段业出身平民,这样他就不会有门户之见,反而能够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招揽天下英才。段业不是士族,所以在他心中,最重要的一定是才学,而不是血缘。更何况,段业今天的一切,天下人都见证了,他是一拳一脚,自己打出来的一片天,没有任何的讨巧,没有任何的其他因素,完全靠自己。

这样的人,当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像冯沪祥这种心气甚高的人,才会真正看得上。

再者,段业这次举行的科举考试,其实才是最终打动冯沪祥的决定性因素。

人才选拔,从来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最开始,任何人肯定都想把位置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尤其是给自己的儿孙,这也是人之常情,谁不会把好东西留给自己呢?

但是很快就发现这不行。越是重要的职位,越是不行。

王位是可以世袭的,因为王位是一个家族的统治权,需要血缘做传承,但是即便是血缘都可以,也还要看看嫡庶,看看贤愚呢。

但是官位是不行的,因为丞相就算很能干,丞相的儿子却不一定能干,就算能干,国王也不希望让丞相的儿子接着干,因为如果父子都是丞相,很可能丞相就不想当丞相,想当别的了。

无论如何,对于官员的选拔,都有的共识,是不论公私,都得选能干的人。

秦代之前,办法很简单,完全贵族世袭,但是自从秦代之后,不论朝野都有了共识,那一套行不通。

商鞅变法的一个决定性措施,就是今后人才选拔,只看军功!

你能打仗,人头报功,那么爵位,封赏,官职,总之任何你梦寐以求的东西,都可以给你!

从此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打仗时人人拼死,而朝廷也完全信守承诺,不断加官进爵,从此秦军成了天下无坚不摧的铁军。

但是刚极易折,秦朝二世而亡,也让接下来的汉朝谨慎了许多。

汉代的主要办法,是察举制度,通俗的说,就是举孝廉制度。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不过这个时候,主要是因为秦朝刚刚灭亡,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大多避祸躲进了深山荒野,上位者急需人才来用,而采用的急就章的办法,其实并没有制度化。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考试制度和相关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汉文帝明确确定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标准,以及考核办法,这标志着察举制逐渐步入正轨了。

到了汉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六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良才,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拔的人数。

当然,察举制,也还算需要考试的。这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但是更为广泛实用的,还是举孝廉制度,所谓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

一般称孝廉公都是指那些被举过孝廉,大部分是至廉至孝的人,但也包括一些弄虚作假、道貌岸然之辈,像汉朝就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其实这些制度,从字面看,是很进步的,但是里面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考试虽然有,但是只是供参考用,不起决定性作用。而举孝廉,权力在地方官手上,这里面空间就大了。

因为地方官尽职尽责,那还好点,如果他不尽职尽责,那他肯定会推举私人,甚至收受贿赂,那举荐出来的所谓笑脸是什么素质水平,就是可想而知了。到了后来,各大家族们更是串通一气,你举我的儿子,我举你的侄子,很快就把官场变成了几大家族的禁脔。

而等到曹丕建立魏国后,由于需要和士族妥协,以寻求他们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干脆把这制度更推进一步,实行了所谓的九品中正制。

其实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和曹丕的父亲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的。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昔日曹操在的时候,修理士族太狠,他们多次叛乱。曹操在的时候,还能勉强压得住。等到曹操一死,曹丕也就不能再继续武力压制了。

况且,曹家毕竟曾经和宦官有人,身家不清白,如果没有士族支持,其实很难站稳。曹丕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曹氏父子为了集中权力,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之前唯才是举的措施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然而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的客观形势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视,只好转而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

这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冯沪祥这样的人最最痛恨的一个东西,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九品中正制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这还好点,因为需要摆平的人比较多,和各方势力妥协后,这中正官总归不会太离谱。

但是在现在,中正官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沿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

但是话是这么说,实际上就造成中正官完全被朝廷里的人控制,而那当然是各大士族的高官了!于是门阀的人就完全掌握了中正官。

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不过这些都是点缀,所有读书人都知道,真正说了算的还是中正官。

中正官要干的事情,就是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第一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第二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第三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永远是这片土地的常态,实际操作中,很快就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晋朝之所以遭遇永嘉之乱,其实很大的原因,是士族完全垄断了所有的官职,如果这些人不思进取,蝇营狗苟,那么国家当然就没有人才,也就文不能理政,武不能打仗,国家不亡,就没有天理了!

所有有远见的人,都知道如果想摆脱这一切,唯一的办法,就是考试!

第五十章 科举(3)

其实考试这种事情,早就有了,过去私塾里,先生考校学生,往往也都用考试,但是那考试的结果,只能证明你学的好不好。

但是其实,无数读书人心底想的,却更多。

他们读书,固然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大家都是俗人,十年寒窗,想的当然也少不了黄金屋和颜如玉,不然人家那么拼干嘛?

而想得到这些,就要做官。他们倒不是非要那些公子王孙能够真个和他们完全一个起跑线,可是你老总得画出个道来,给我妈这些普通人家的读书孩子一条生路吧?

不管什么道,猫道鼠道,只要有条道,我们就干!

虽然这年头和察举制度并列的还有个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但是这个制度和孝廉一样,徇私舞弊居多,到了后来完全流于形式。

就在天下读书人几乎都要绝望时,段业明确告诉他们:天底下开饭馆子的,不只是一家,我段业的庙虽然小了点,可是也管饭!

那大家当然是趋之若鹜!

并且段业不玩虚的,自打决定开始搞科举制度之后,很快就把科举的条条框框,科举的具体细节,究竟打算怎么搞,都完整的告诉了大家,一切都清清楚楚,没有什么模糊的地方。

这些读书人,只要你给划了道,哪怕很难,他们都不怕的。更何况段业的制度,很多都是替他们着想,非常人性化,比如来这儿了就管吃管住,就凭着这个,很多读书人都愿意给段业卖命。

不过段业也明确告诉他们,本大人当你们是人才,给你们好吃好喝,将来如果考上了荣华富贵更是没跑,不过不要忘了,你们是要考试,考试是要检查你们的真才实学的,没本事,可以回去学,下次再来,谁要是敢作弊,我可饶不了他!

对这一条大家倒是明面上也没啥异议,读书人么,大部分都是要脸的,也看不太起作弊的人,只是也有几个人脸色有些怪异。

冯沪祥心里却是一直不能平静,其实现在,他心底一直有个奇异的想法,他总觉得今天在街上看见的那个叶断,不是一般人,可是自己也没啥证据,这让他可以说是寝食难安。

但是他只管想他的,段业却是一回到府邸,就得知了一件让自己哭笑不得的事情。

原来就在段业在街上溜达的时候,有些提前看到的考生大概是闲的无聊,居然逛起了妓院。

段业刚刚掌握凉州,各种事情非常多,这妓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