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将才-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决策前要能深思熟虑,前提是想清楚事情的因果关系,很多事情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必须拆解更细且思考一次以上。有没有因事前详细规划不放过任何细节,而把事情一次做好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如何能够内化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
三、在缺乏经验时,有些事深思熟虑后仍不免有所遗漏与不足,汲取自己或他人的教训作为下次决策的参照是最宝贵的资产。但有人一再重蹈覆辙,或仅以粗心的理由自欺欺人,这是好面子,还是懒得深度思考?

大者恒大?
“大者恒大、强者愈强”是我们看待一个产业时经常采取的分析角度,从科技产业过去的发展轨迹来看,也的确存有这样的情形。但是,“大者恒大”是否真是市场竞争的铁律?恐怕并不尽然如此!
过去,规模愈大的公司往往愈具有竞争优势,除了因为大公司较具知名度、积累较多的经营经验与人才之外,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产销体系,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运作系统;并且在继续扩张发展方面,能够动用的资本与其他各种资源均远非一般小公司所能比拟。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大公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齐全,因此,新的产品能够很顺利地进入产销体系,转化为商业利益,而小公司的这些基本条件几乎样样都缺,这成为小公司难以与大公司竞争的最大障碍所在。
然而,这种情形很可能正在扭转当中。当产业上、下游走向专业分工之后,产业发展环境的基础建设愈完整,其实对于小公司而言是相对有利的。就拿半导体产业为例,过去,一个团队即使有了很好的创意构想,但如果想要落实成为一件IC产品卖到市场上,首先要能够建立一支软件设计团队,自行开发出IC设计的工具软件,不仅耗时,而且所费不赀;生产的门槛更高,除非能够先筹措十亿美元盖一座晶圆厂,否则一切都免谈!
但今日的半导体业,有软件公司供应一流的IC设计工具软件,从线路设计到最后的除错功能,一应俱全,而且相对于IC设计公司自行开发而言,成本上便宜许多;生产则可以交由晶圆工厂代劳,其制程先进、交货期稳定;销售上也无须太过担心,因为有销售触角广泛且兼具技术支援能力的通路商代为推广销售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拥有好的创意,获得创投资金区区数百万美元的挹注,三五个人便能够设立一家IC设计公司,并拿出好的产品来与龙头级的大公司一争高低,产业的进入门槛相对地降低许多。
这种情形其实正是新经济的最佳写照。由于产业的基础建设趋于完整,使得知识转化为商业价值的难度大幅降低,缩短了创意与创新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小公司而言,大公司在资本、产销体系等方面所筑起的高墙,已经不再足以成为竞争者的进入障碍;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的竞争,逐渐走向完全凭借彼此的知识、创新能力来一决胜负的境界。
就此观之,新经济之所以兴起,正是由于产业走向专业分工,整个产业的基础架构趋于完善,使得知识、创意落实为商业价值的门槛降低。
由于产业环境的基础建设走向完整,使得小公司的进入障碍降低,相对的,投入相同领域者众多,也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新兴的小公司之间不断比赛创新的速度,不断冲刺以求比别人更早一步发现市场新的利基。
在这种情形下,任何一家公司凭借某一个条件(某一类产品、某一项技术)所产生的市场优势,其持续的时间也会大为缩短,一家公司的价值暴起暴落的现象将会屡见不鲜。这是新经济时代的另一项显著特质,而大公司要在这种生态环境之下长期维持其“大”,显然是要比以前辛苦许多。
一、“大者恒大”是描述产业或企业的何种现象?在新经济崛起后,对“大者恒大”应有哪些修正?为什么?试以文中所举之案例汇整归纳。
二、承上,虽然小公司进入产业的门槛降低,相对的便形成竞争者众多;创造价值而产生的领先时间缩短,企业暴起又暴落的时间缩短。试由公司所在的产业来观察,是否也出现类似现象?还有哪些产业,也有出现上述现象?
三、承上,这一现象对于自己所负责的产品或范畴,将有何影响?读完本文,最大的体悟为何?
 。。  。。 
简单就是美
有时候,我不禁对于顶尖服装设计师深感佩服,他们设计出来的服装,样式、剪裁通常都不花哨,却能在看似有限的素材中,延伸出许多让人心里为之一动的创意。我相信他们脑海中的创作思绪是丰富多彩且瞬息万变的,但是最后呈现出来那种引人驻足凝视、向往的美,却来自于简单。
我也经常从事商务旅行,在住过的饭店当中,真正令我感到舒适,能一消旅途舟车劳顿的,往往并非布置得富丽堂皇,反而是相当素朴雅致,各种设施、摆设都让我感受到有如在家里一般,熟悉、方便而宁静。
其实,生活当中的许多事物,我们追求的往往不是复杂,而是简单。简单就是美!
仔细想想看,我们今日使用的电视机、摄影机,功能比起十年前不知新增了多少倍,但我们真正经常使用到的,还是不出那几个最基本的功能按钮,因为这些功能的操作是我们长久以来所熟悉的。
当愈来愈多新的功能加诸产品上,如果使用者要完全了解、熟悉这些新功能的操作,往往得花许多心思与时间,然而,在忙碌的工作之外还愿意这么做的“玩家级”使用者,到底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的现代人,对于许多产品新增的设计与功能,甚至从来都不曾、也不想花心思去学会这些新的操作,即使学会了,也因为太少使用而又忘记。毕竟,是人在使用产品,而不是产品在操弄人,因此,只有简单,才能让我们享受生活。
所有的人都只有在工作上才可能把事物带向复杂化,为了追求工作上的极致表现与绩效,人们不断绞尽脑汁,在同样的事物中不断添加更多的元素。特别是开发产品的人,由于工作的全部时间无时不在思考产品的各种功能设计,因此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这样的盲点:一味地想把产品设计得更加新奇,更加与众不同,并且尽一切可能地把所有创意与想象力实现在新开发的产品上。结果,把产品导向与人们生活习惯相反的方向。
这种情形又以电子产品的开发者为甚。由于电子产品的所有功能都是程式化的设计,增加新的功能只是增加脑力的付出,不会增加太多生产成本,而脑力的付出本来就是产品开发者的工作。渐渐地,科技失去了人性;在视觉设计上,象征科技的也就永远只是冰冷的色系了。
人,不会在生活中,为了学会使用设计者穷尽脑力开发出来的复杂功能而自讨苦吃。真正优秀的设计者开发出来的产品,就像一流服装设计师在简单的剪裁中,让人体验深刻的美;就像顶级饭店从细微之处的贴心设计,让旅人感受到如窝在家里一般温暖,在不改变使用者既有习惯的情况下,让他们去感受到产品设计上的方便与使用乐趣。“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我心有戚戚焉!
一、为何复杂化的产品或服务,到后来终归会再恢复“简单”?这跟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学习新功能所需付出的成本有什么关系?
二、承上,倘使消费者最终将追求“简单”但精致的产品或服务,为何生产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功能却日趋“复杂化”?
三、所有的工作都要追求不断的改善与创新,自己的工作亦然,如何能在追求变化的过程中,拿捏得准“简单”的原则?
四、第三部《不是制度僵硬,而是人僵硬》一文指出:“制度办法是设计来让人运用,不能太复杂”;另外,职能衡量制度之“规划能力”要项中,也强调好的规划案需具备“简洁化”、“效率化”的水准,这跟本文的主旨有何共通性?你如何延伸这个精神,用于自己的工作上?

自卑与超越(1)
作为一个主管,很重要的任务,即在于要花费相当多的心力去辅导员工,通过员工个人的提升,进而让部门扎实、公司的运作扎实(联强落实7P信念的精神即在此)。而辅导的内容非仅止于工作技能,还必须深入了解员工的心理,特别是成长过程引发而来的性格与行为变化,从观念、心理层面着手,方能采取有效的辅导方式,帮助员工提升。因此,“读人”是一名主管必须培养的能力,而要培养读人的功夫,相当程度要借助心理学的知识。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书的名字,是一位相当有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这个名词乍听之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负面的特质,但事实上,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产生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可以说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也因此,自卑与超越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读人”的角度。
为什么说自卑普遍存在每一个人身上呢?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随着心智逐渐成熟,以理性来分析判断事物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可以说,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相当于思维当中理性成分提高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其心智就像一张白纸,从外界接收到的讯息或许不多,但因为每一个讯息都是新鲜的,感受特别强烈。此时接收到任何负面的讯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例如,长相可爱的小孩比较容易得到大人们的喜爱,相对的,外貌平平的小孩受到大人喜爱的程度便不如外貌较为可爱者,在相对比较之下,其内心便很容易留下自卑的情结。
又好比说,一般的父母亲在生出第一个小孩时,因为初为人父母,因此通常对小孩特别爱护。相对地,排行老二的小孩,虽然仍受父母喜爱,但程度上可能不及于他的兄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产生老二的自卑心理。不仅如此,包括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甚至于长得高的人也有可能自卑,如果个子高而个性又较为腼腆的话,很可能因为容易被注意到而感到自卑。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都有优于他人的长处,也有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所以一个人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可以说是一种常态。一般人都误认为自卑不是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大多不愿正面去谈论它,可是自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态度。
人除了自卑之外,相对的,也会因为自卑而产生“超越”的心理。这股超越力量的大小,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而定。自卑心愈强的人,如果个性又较为刚强,加上旺盛的企图心,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超越心理,希望在其他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借以弥补心中自卑的部分。就此而言,自卑心的存在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坏事,就看个人如何去驾驭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的强弱相对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本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另一个极端则是,超越的能力相当强,但由于许多弱点是先天性的,已经无法大幅改变,因此将心力集中在新的领域,希望能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例如,因身高较矮而感到自卑,于是在事业上更加努力,获致更高的成就。第三种情况则发生在超越能力中等的人身上,虽然自卑,也想要超越,能力却不完全足够,但也不至于落后太多,如此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的个性成了凡事不服输,死要面子。
自卑与超越(2)
超越就像是自卑的反弹力量一般,愈是强烈的自卑,其可能产生的超越力量也愈大。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然而,高度超越之后,却也容易掉入另一个陷阱之中,亦即自大,这反而会成为能力提升上的障碍。因此,很强的自卑,加上很强的超越,必须辅以理性的思考分析,以及对事物持衡、客观的判断,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举例来说,台湾省的教育体制当中,在初中毕业之后,因为升学渠道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分别:成绩较好的人进了普通高中,准备继续上大学;一部分的人则进了五专;至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通常是成绩较为落后的族群。对于升学表现较差者而言,学校、制服、课程的不同,很容易被延伸为挫败与自卑。然而,升学上的差异不见得完全等同于资质的优劣,成绩不好的原因也可能只是一时的贪玩、不专注,因此在这群学生当中,也不乏资质优异者。对这些人来讲,如果升学上受到挫折,能够激发出超越自卑的动力,往往在课业表现上让人耳目一新,进而继续升上二专、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这些升学过程较为曲折的人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其超越的力量通常会持续下去,反映在工作表现上,甚至比一般升学路途平顺者更为突出,职位爬升得更快。至此为止,都是因为自卑情结产生的超越力量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然而,如果此时不能以客观、持衡的态度来检视自己,便很有可能掉入自大的陷阱,认为当初功课比自己好、一路顺利升学者,其能力竟不过如此,本身因此陷入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心态中,于是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主见,沟通时不易听进别人的意见,进而产生合群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过于自大的结果,相对会降低对于外来资讯的吸收能力,阻碍了持续地成长与学习。在这种情形下,即使再好的资质,其发展空间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因自卑产生超越,超越之后却又掉入自大陷阱的情形,在职场上经常存在,不过也只是针对部分的案例而言,并非所有同样求学经历者尽然如此。
自卑人人都有,只是自卑的起因、程度不同罢了,而自卑又可能蕴含强大的超越力量。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卑而畏缩,甚至自暴自弃;也可能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