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谋亟欠直览胛觥

永王搅局

李亨在灵武不声不响称帝,远在蜀郡的李隆基浑然不觉,他一如既往地行使着皇帝的权力,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儿子口中的“太上皇”。

拿过全国地图,李隆基开始切帝国的蛋糕,他要把全国分成N块,让多个儿子利益均沾,在李隆基看来,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要比放在一个篮子里保险得多。

李隆基的分割如下:太子李亨任天下兵马元帅,同时兼任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

南取长安、洛阳;永王李璘出任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盛王李琦出任广陵大都督,同时兼任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使;丰王李珙出任武威都督,兼任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使。

在李隆基的布局中,太子李亨只是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而已,与他一起领蛋糕的还有三个弟弟:李璘、李琦和李珙。

所不同的是,李琦、李珙的头衔都是虚的,他们并不实际到任,只是穿一个节度使的马甲而已。而李璘的头衔却是实打实的,他不仅穿上了四道节度使马甲,而且还亲自到总部赴任。

不经意间,李隆基成为李亨新政权的搅局者,因为他的权力分割,为李亨培养出另外一个搅局者——永王李璘。李璘是李隆基的第十六个儿子,自幼聪敏好学,不过也有明显的缺点:长得不是一般地丑,而且视物不正,可能是斗鸡眼!

从个人情感而言,李亨和李璘的关系原本不错。李璘几岁时,生母去世,李亨便担负起照顾李璘的任务,在李璘小的时候,李亨夜里还抱着他睡觉,哥俩的感情基础相当深厚。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亨和李璘还会继续着“兄友弟恭”的佳话,可惜安史之乱横空出世,刺破了他们的“兄友弟恭”。

李亨趁乱自说自话地在灵武称帝,大唐王朝的皇权遭遇了非典型更迭。对于这个结果,李璘原本是欣慰的,毕竟大哥李亨多年媳妇熬成婆,作为关系甚笃的弟弟,他替李亨感到高兴。

可能是上天觉得李亨继位太顺利了,于是便故意给他制造一点难题,造化弄人,这个难题居然由与李亨关系最好的李璘完成。生活是最好的编剧,生活让李璘在不经意中有了对抗李亨的资本。李璘管辖的四道总部位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安史之乱后,江淮各地运往朝廷的贡品以及田赋全部经江陵中转,这样李璘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对贡品和田赋的控制权,手中有了钱。如果说有了钱还不可怕,不久,李璘手中又有了兵。当初为了平定叛乱,李隆基允许李璘在江陵招募兵马,这样经过招募,李璘手里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兵马,这时再让李璘乖乖对李亨俯首称臣,就有点难度了。毕竟大家都是皇子,谁不对扎眼的皇位心驰神往呢。李璘从此动了心思,不过心中还在犹豫,毕竟皇位看上去尊贵,坐上去却难,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李璘本人还在犹豫,他的儿子襄城王李却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既然太子李亨能自说自话在灵武继位,同是皇子,父亲李璘为什么不能继位呢?

襄城王李睦锍渎瞬黄胶狻

同有人抬李亨上轿一样,在李肀撸幸慌讼胩Ю瞽U、李缸由辖危暇褂盗⑿戮墒乔г啬逊甑钠婀Α

这些人替李髁斯婊

安史之乱后,北方烽烟四起,南方大体平静,此时永王手握四道兵权,控制的疆域有数千里,如果顺势占领金陵(今南京),自立政府,正是比拟东晋王朝的基业。

所谓规划,就是远期目标,目标宏大得足以让人热血沸腾,李捅凰降墓婊宰×怂郏氚压婊涑上质怠

经过李挠嗡担晔艽蟆⒃睦芮车睦瞽U同意了,常年长在后宫的他并不知道人世间的艰苦,他以为开创帝业只是“洒洒水”的事情,或许在他看来,把规划变成现实,只是“ctrl+c”加“ctrl+v”,却不知道,规划和现实之间,却有着巨大的差距。

一边是“想到”,一边是“得到”,中间还差一个:做到!

无知无畏的永王李璘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同时延揽社会名士为己所用。这时,一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李璘的面前,李璘一看,连他都来了,事情成功了一半。

来者不善,正是大名鼎鼎如假包换的大诗人李白。

后来的历史教科书说,“李白参与永王李璘叛乱”,其实这是诬蔑,从当时的情况看,李白参与的不是叛乱,而是创业,如果李璘功成,李白就是开国元勋。

只可惜,如果仅仅是如果。

论起来,李亨称帝与李璘叛乱,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他们同为皇子,都有称帝之心,彼此谁也不用说谁,只是成王败寇,李璘最终兵败,因此创业便成了谋反,李白也成了参与谋反的人。

一开始,李璘的创业还是有几分模样,李白跟随李璘一起见证了初始的火红场面。

李白从隐居的庐山出发,进入李璘的幕府,得到了高级别礼遇,在李璘东巡长江的楼船上,大诗人李白参与了只有高层才能参与的军事会议。

沿途,李白看到了民众对永王李璘的欢迎,这让他诗兴大发: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二帝指的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唐肃宗李亨”,既然二帝巡游不回,不救河南之地,那么贤王李璘远道而来收拾残局有何不可呢?诗人总是浪漫的,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踩上了高压线。在李璘擅自巡游长江不久,远在灵武的李亨便得到了消息,他意识到自己最亲的弟弟已经成为搅局者,必须让他停止搅局。

李亨随即发布诏书,命令李璘返回蜀郡,回到老爹李隆基的身边当乖孩子,然而,李璘的心已经燃烧了起来,热烈的温度让他欲罢不能,他不再听从李亨的命令,他要前往金陵开创属于自己的基业。

然而开创基业并不是说说而已,常年身居宫城,未曾经历过风霜的李璘并不是一个适合创业的人,他就是一盆常年开在温室大棚里的花,冷不丁想冒充参天大树,那是痴人说梦。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儿子李彩且慌栉率业幕ǎ鄹呤值汀⒅缴咸副U庋囊┐赵谝黄鹁拖肟赐醭担蛲文兀」呶迤吣甓拢狈桨彩分曳檠陶ⅲ戏揭怀』首宓哪谡揭苍谕浇小S劳趵瞽U在丹阳郡(今江苏镇江)与李亨的部队遭遇,从未有过沙场经验的李璘一看对方的阵势,顿时慌乱了起来,而此时,他手下的将领们也动了心思。

在将领们看来,李璘和李亨的较量是皇族内战,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然而相比之下,李亨的势力更大,而且底气更足,看起来李亨的胜算更大,而李璘凶多吉少。

一旦李璘失败,将领们就将变成乱臣贼子,与其这样,还不如趁没打之前开溜,省得将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就这样,仗还没打,手下将领已经有很多人开了小差,李璘在气势上先输一招。随后,李璘在胆量上又输了一招。李亨的队伍在夜间对阵时燃起大量火炬,以壮军威,李璘的队伍不甘示弱,也在军营中点起了火炬,以示对抗。本来是势均力敌的火炬对抗,没想到素无作战经验的李璘却理解反了,

他看到军营中的火炬,居然以为李亨的部队已经打进了自己的军营!就这素质!李璘马上带着家属紧急撤离,连夜逃出了丹阳郡。天亮后一打听,自己的军营还在,原来是昨晚看错了,李璘这才又带着家属回了丹阳郡。此时丹阳郡已经守不住了,由于昨夜李璘连夜逃跑,动摇了军心,属下士兵大量开了小差,剩下的只是一帮残兵,用这些残兵守城,那是天方夜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李璘带着残兵逃出了丹阳郡,沿江东下,没想到还是被追上了。李璘的儿子李率军抵抗,被一箭射落马下,死于乱军之中,他的皇太子梦想也于乱军之中湮灭。李璘收拾残兵,准备南下岭南,然而来不及了,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派兵搜捕,将李璘捉获,随即在驿站之中将他诛杀!不过皇甫侁的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得到奏报的李亨反而认定皇甫侁私自诛杀永王,陷自己于“杀弟”的不义之中,将之免职,永不录用!这就是永王李璘的搅局,只开了个头,都没来得及收尾,他曾经有一个割据江东的梦,只可惜梦很快碎了。顺着李璘的话题,说一下李白的结局。李璘兵败后,李白被扔进大狱,一度难逃一死。后来经过多人求情,李白被释放出狱,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被流放到夜郎故国之地——贵州桐梓。幸运的是,流放途中,李亨大赦天下,这样李白不需要再去体会“夜郎自大”的味道了。李白调转船头,顺江而下,一日千里,欣喜之余还写下了千古名篇——《朝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既写实,又写意,既写的是沿江美景,又写的是看风景的心情,其实风景一切如故,变化的只是看风景的心情。数年后,李白前往当涂(安徽当涂县)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他兴冲冲而去,没想到,当涂成为他人生最后的落脚点。在当涂,李白病了,病得很严重,终于一病不起。在李白人生的最后时光里,有一个朋友始终惦记着他,这个朋友几次在梦中梦到他过世了,醒来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于是就写下了诗篇《梦李白》。这位朋友先后写了两首《梦李白》,其中一首为李白的一生定了调: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朋友的名字叫杜甫。

关于李白的人生最后结局,不同的书籍有着不同的记载:

《新唐书》: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旧唐书》: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唐才子传》: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新唐书》的说法是病逝,《旧唐书》的说法是醉死,《唐才子传》的结局最浪漫,酒醉后入水捉月,沉于水中。第一种结局最平实,第二种结局符合人物性格,第三种结局最是浪漫,这便是大诗人李白,单单一个人生结局,竟然让后人有着三种猜测的选择。至于哪种结局最真实,已经不重要了,总之那个冠盖满京华的诗人已经去了,后世留下的是他那九百多首诗篇。时至今日,四川江油市和湖北安陆市展开了“李白故里”之争,如果李白地下有知,该作何感慨呢?

借坡下驴

同永王李璘的不识时务相比,李隆基的见机行事能力强上百倍。公元七五六年八月十二日,李亨派出的使者辗转来到蜀郡,他们给李隆基带来了一个消息:太子李亨已于一月前在灵武登基。这个消息原本足以石破天惊,因为李亨是先斩后奏,不经父皇同意就擅自登基,严格说起来就是篡位。使者小心翼翼地奏报完毕,便屏住了呼吸,他们不知道李隆基会作出何等反应。李隆基面露喜色,说道:“吾儿应天顺人,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什么是好演员,这就是好演员,明明心里气得吐血,表现出来却是无比喜悦,天才,一等一的天才。

以当时的处境论,乍听到李亨自行登基,李隆基一定是心中不爽的,在皇权终身制的背景下,没有一个皇帝会容忍儿子不打招呼自行登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蔑视。

然而,李隆基却忍了,而且作出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五点:一、公元七五六年,李隆基已经七十一岁了,人生古来七十稀,该是平心静气的时候了;二、到公元七五六年,李隆基已经当了近五十年皇帝,当多少年是多啊!(要什么自行车啊!)三、安史之乱摧毁了李隆基多年的自信心,身为皇帝,连国都都丢了,还有什么心气呢?四、马嵬坡兵变,杨贵妃罹难,身为皇帝,连最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这样的皇帝含金量几何?五、太子不辞而别,分道扬镳,又在灵武先斩后奏,自行登基,身为皇帝,鞭长莫及,颜面何在?

综合以上五点,李隆基心灰意冷,他不想再去作无谓之争,既然儿子想要那就拿去吧,毕竟早晚都是他的。回望自己的皇帝生涯,李隆基感慨万千,当年自己设计将父亲逼成太上皇,现在,风水轮流转,自己被儿子逼成了太上皇,或许这就是报应吧!

八月十六日,李隆基下诏:

自今日起,朕的“制”(诏书)、“敕”(敕令)改称“诰”,官员给朕上疏一律称“太上皇”;四海之内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先行裁决,然后报给朕知;等到收复长安,朕将不再管事。

八月十八日,李隆基登上高台,举行仪式,命侍中韦见素、宰相房绾、崔涣(后两位皆是李隆基入蜀途中火线提拔),携带传国玉玺以及册封李亨为皇帝的诏书前往灵武传位。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李亨的“先上车后买票”接近成功,他的父亲李隆基不再纠缠于皇帝头衔,而是大度地将传国玉玺拱手相让,这是李亨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一个月后,韦见素等人将传国玉玺以及传位诏书奉到了李亨面前,李亨却连连摆手拒绝。

李亨说:“现在只因中原大地还不平静,我暂且管理百官,怎敢趁着危乱,要求继承皇位呢!”

群臣一再请求李亨接受传国玉玺和诏书,李亨却没有答应,他把传国玉玺和传位诏书放置到另外一间大殿,然后每天早晚前去致敬,就像以前向李隆基早晚问安一样。

中国人,活得真累!

左膀右臂

虽然李亨没有接受李隆基的传国玉玺和传位诏书,但这两样东西已经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反正已经到手,何必急于一时?

李亨不去想传国玉玺和诏书,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自己的龙兴大业,而在成就龙兴大业的过程中,他需要给自己物色一些人选,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郭子仪、李光弼首先进入了李亨的视野,他们将是李亨将来最为倚重的力量。

李亨登基不久,郭子仪便率领五万大军从河北返回了灵武,这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