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 第1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喝一声说道:“你,背叛主人,不忠不义,推出去,斩了!”火拔归仁傻眼了,闹了半天,居然是这样的封赏。原来,不忠不义不仅让忠诚之士唾弃,连安禄山这样的人都看不起。斩完火拔归仁,哥舒翰开始给李光弼等人写信,原本以为,以自己现身说法足以召唤李光弼等人投降,没想到,他收到的是一封封绝交信。绝交信不仅拒绝投降,而且言语犀利,对哥舒翰责备不已。哥舒翰连叹数声,早知如此,何必自取其辱呢。眼看哥舒翰连连碰壁,安禄山对哥舒翰失去了耐心,他知道眼前这个哥舒翰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司空、宰相的头衔对哥舒翰而言有些奢侈了。还是把他打回原形吧!押下去,关起来!从此,哥舒翰的人生不见天日。

一年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放弃长安,临走时,将监狱中的哥舒翰杀害,一代名将便落得如此结局,令人唏嘘。原本,他可以颐养天年;原本,他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原本,他可以从容走完自己的人生路。可惜,潼关之战,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轨迹。





第七章 马嵬坡


长安乱

潼关失守,连锁反应随之发生。河东、华阴、冯翊、上洛四郡防御使(警备司令)不约而同地选择弃城逃跑,他们一跑,士兵立刻作鸟兽散,在他们身后,留下四座空空荡荡的城池。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到长安,蔓延进李隆基的皇宫之中。李隆基依然不相信潼关已经陷落,他还在等消息,他相信会有将领把好消息带给他。然而,好消息一直没来。直到傍晚,到了该举平安烽火时间,潼关方向毫无反应,这时李隆基终于相信,潼关失守了。因为按照约定,如果潼关一切正常,那么傍晚时分就点起烽火向长安报平安,现在平安烽火没有如约点起,说明潼关已经沦陷于敌人之手。

前所未有的恐惧感从李隆基的心底升起,这是他七十年人生中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然而这一刻却真实发生了。更令他难堪的是,潼关失守,便意味着长安保不住了,开国一百三十八年的大唐王朝居然连自己的国都都保不住了。

这一夜,李隆基一夜未眠,他不知道他的王朝该往何处去。第二天(天宝十五载六月十日),李隆基召来宰相开会,想听一听宰相们的建议。这次会议对别人而言纯属意外,对杨国忠而言早在意料之中,他等这一天已经好久了。看别的宰相无言,杨国忠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请陛下前往剑南战区总部——蜀郡(四川成都)。李隆基思考片刻,便同意了,毕竟蜀郡易守难攻,看起来是个不错的容身之地。前往蜀郡的动议便这么定了下来,李隆基一脸惆怅,杨国忠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乐开了花:一切尽在掌握。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二日,恐慌的情绪在长安愈演愈烈,百姓手足无措,百官人心惶惶,这一天百官上朝的出勤率创下历史新低:不到20%。看着明显空了的朝堂,李隆基的心更凉了,人心散了。叹息之后,李隆基高调宣布,朕将御驾亲征,讨伐安禄山。在场官员面面相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虽没有言语,但眼神里都暗含着潜台词:陛下说梦话吧?官员们早把李隆基看透了,那个曾经英明果断的皇帝早就消失了,现在这个皇帝只不过是过去那个皇帝的肉身而已。李隆基继续自说自话,作出自己的部署: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善后处理总监);京兆少尹崔光远升任京兆尹、西京留守;宦官将军边令诚(诬杀高仙芝、封常清那位)掌管皇宫所有钥匙。

以上部署是公开的,接下来的部署都是秘密的,一般人不知道: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结禁卫六军,不分青红皂白赏赐一番,同时精选九百余匹战马,集结待命。到这时,绝大多数人依然被蒙在鼓里,知道内情的人寥寥无几。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注定将载入史册,这一天,开国一百三十八年的大唐王朝皇帝李隆基偷偷放弃国都,前往蜀郡。天刚蒙蒙亮,李隆基携杨贵妃姐妹、皇子、嫔妃、公主、皇孙、杨国忠以及亲近宦官、宫女出延秋门,一路向西开始逃难。李隆基所做这一切,保密等级甚高,皇宫中知道内情的人很少,而那些不在皇宫的嫔妃、公主、皇孙也被排除在外,一切都是为了高度保密。接近上朝时间,还有官员在宫门外等待上朝,宫中仪仗队也已经就位,用于计时的滴漏声依然清晰可闻,一切看上去、听上去都很正常。突然,宫门打开,宫女和宦官争先恐后往外冲,皇宫内外顿时乱作一团。皇帝已经跑路了!没有比这更恐怖的消息了。李隆基跑路的消息迅速传播,长安城的王公贵族纷纷四散逃命,那些昔日气派无比的豪宅顿时成了一座座空宅。能跑的人纷纷往城外跑,不能跑的人也想法设法往城外挪。不过,有一群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别人往城外跑,他们往城里跑。这是一群有贼心、有贼胆的人,他们的目标是皇宫和那些已经成为空宅的豪宅。他们冲进了豪宅,冲进了皇宫,目标很明确:抢一把,抢完之后,挥挥手,放把火。从表现来看,这是一群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混乱中,也有几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这几个人骑着毛驴进了李隆基的金銮殿,指指点点后,扬长而去。长安的混乱达到了顶点。这时,西京留守崔光远和宦官边令诚站了出来,他们组织人扑灭了大火,杀了十几个趁火打劫的人给猴看,长安的秩序这才安定了下来。然而,安定下来的长安已不再属于李隆基,它已经属于安禄山了。西京留守崔光远派自己的儿子前往洛阳会晤安禄山,与此同时,边令诚也把皇宫内所有钥匙献给了安禄山,这一刻,长安向安禄山敞开了大门。

天尽头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原本这句话与李隆基无缘,现在李隆基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离开长安仅仅二十里,李隆基就成了狗不理。逃难之前,李隆基派宦官王洛卿提前出发,到沿途经过的郡县通知官员作好接驾准备,李隆基满心以为这样就可以一路顺风,没想到,事与愿违。到了望贤宫,李隆基一看,别说接驾了,连条狗都没有。再一打听,李隆基呆住了,负责通知官员接驾的宦官王洛卿居然跟咸阳县令一起玩起了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既然这两人指望不上了,那就找别人吧。宦官奉李隆基之命再去召唤别的官员,结果,别的官员也藏起了猫猫,一个来接驾的也没有。狗不理的李隆基挨到了中午,以为情况会有好转,不想,没有更好,只有更糟。到了饭点,连饭也没有。无奈之下,杨国忠只好亲自出马,到街上给李隆基买了几个烧饼,本来还想多买几个,不巧,卖烧饼的没剩下几个,想多买,没了。还好,天无绝人之路,附近百姓得知了李隆基驾到的消息,便自发出来贡献食物,这下正合了嗷嗷待哺的皇孙们的意。皇孙们顾不上体面了,直接用手抓着粗米饭吃,一会儿工夫,全吃光了,再摸摸肚子,还没吃饱。含着金钥匙出生,何时有过这样的日子。看着皇孙们的狼狈不堪,李隆基悲从中来,不禁掩面而泣。这时,有一位老者走到李隆基的面前,说道:“安禄山包藏祸心已经不是一天了,以前有人到皇宫告发安禄山谋反,陛下往往诛杀了之,结果安禄山阴谋得逞,陛下流落在外。许久以来,朝中大臣不敢直言,只知阿谀奉承,所以皇宫以外的事情陛下都不知道,而我,草野小民,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可惜,皇宫森严,我等小民的心,注定无法上达陛下。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不发生这些事,小民哪有这样的机会与陛下面对面谈话呢?”

老者的话一句句刺到了李隆基的心里,李隆基叹息一声:“这都是因为我糊涂,悔之晚矣!”老者感叹数声后转身离去,留下李隆基在内心叹息不已。在望贤宫停留数小时后,李隆基一行继续赶路,子夜时分到了金城(陕西兴平市)。同望贤宫的遭遇一样,金城县令也消失了,李隆基还是狗不理。不幸中也有万幸,由于金城县令和金城的富户们走得急,连储备好的酒肉都没有拿,这下李隆基一行伙食有着落了,再也不用像中午那样要么饿着肚子硬挺,要么厚着脸皮到民间乞讨。金城一夜很快过去,第二天,李隆基一行来到了马嵬坡(陕西兴平市西马嵬镇)。如果杨国忠有一双看到未来的眼睛,他一定会想方设法绕开这个地方,可惜,他没有,于是他毫无知觉地踏进自己的葬身之地。此时,一场针对杨国忠的阴谋正在酝酿。酝酿阴谋的主角叫陈玄礼。陈玄礼是龙武大将军,李隆基此行带领的禁军由他主管,现在陈玄礼将矛头指向了杨国忠,他想除掉这个祸国殃民的家伙。陈玄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同伴。究竟谁是他的同伴,史家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太子李亨的宦官李辅国是他的同伴,也有人说高力士是他的同伴,总而言之,陈玄礼的背后有人指使,指使他的人要么是太子李亨,要么是高力士。无论李亨,还是高力士,他们对杨国忠都恨到了极点,正是这个瞎折腾的小人弄得皇帝连国都都丢了,此人不除,留之何用?杨国忠的命到头了。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日中午,杨国忠人生中最后一个中午。当时,一群吐蕃使者正围着杨国忠的马头诉苦,他们告诉杨国忠,他们找不到食物,请杨国忠帮忙解决一下。杨国忠还没回答,一群士兵便冲了上来:“杨国忠与胡人一起谋反!”这句话吹响了发难的号角,一名士兵张弓搭箭,一箭射在杨国忠的马鞍上。杨国忠眼见不好,拨马就跑,一直跑到了驿站的西门内。杨国忠以为就此躲过一劫,没想到,一回头,一群士兵挥刀冲了上来,此时再想跑已经来不及了。乱刀齐下!阴阳两隔。打了一辈子精明算盘的杨国忠就这样毫无先兆地死于乱刀之下,而且死后也不消停,他的头被割了下来,挂在驿站门外。与杨国忠一起被乱刀砍死的还有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以及杨贵妃的两个姐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他们都是给杨国忠陪读的。不一会儿,有一个人自动加入了陪读行列。

这个人叫魏方进,李隆基刚刚委任的御史大夫。魏方进千不该万不该在那么敏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他冲着发难的士兵喊道:“你们怎么敢谋害宰相!”一句话送了一条命。士兵们一拥而上,乱刀再次砍下。魏方进就这样成了杨国忠的陪读。这时,宰相韦见素听说了杨国忠被杀的消息,便出来查看,没想到一下成为众矢之的。士兵们拿着铁器往韦见素的头上抡,韦见素的头顿时鲜血直流,不出意外的话,一会儿他就会成为杨国忠的陪读。幸好,韦见素平常为人不错,千钧一发之际,还有人救他。只听有人喊道:“别伤害韦大人!”抡铁器的士兵终于停了手。经过紧急抢救,韦见素又活了过来,总算没成为杨国忠的陪读。放过了韦见素,发难的士兵并没有就此罢手,相反,他们的发难升级了,一下子把李隆基入住的马嵬坡驿站团团包围了。李隆基被外面的嘈杂声惊动了,他知道一定有事情发生。左右告诉李隆基,没什么事,只是杨国忠谋反,被士兵们诛杀了。李隆基的血一下涌到了头顶,怕什么,偏偏来什么,这不就是兵变吗?

太可怕了。经历过大场面的李隆基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冷静,既然杨国忠已然被诛杀,那就顺水推舟,先把士兵的怒气安抚下去再说。

李隆基拄着拐杖出了驿站门口,亲自向士兵们表示慰问,慰问之后,李隆基下令士兵收队回营,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士兵们居然对他命令置若罔闻!

前所未有的恐惧占据了李隆基的内心,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士兵居然对皇帝的命令置之不理,他们到底想干什么?李隆基命高力士前去询问士兵的要求。陈玄礼代表士兵对高力士说:“杨国忠谋反,杨贵妃不应该再陪伴在陛下身边,愿陛下割舍恩爱,维护法律尊严。”李隆基惊呆了,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居然要求朕赐死杨贵妃?

李隆基被惊愕包围了。李隆基缓缓说道:“我自有处置。”说完,李隆基坐到座位上,双手拄着拐杖,深深低下了头。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最难熬的时刻,他知道士兵们已经杀红了眼,但要让他赐死杨贵妃,他狠不下心。许久之后,韦见素的儿子、京兆司录韦谔跪到李隆基的面前说道:“如今众怒难犯,安危就在一瞬间,请陛下赶紧作出决定。”

李隆基回应说:“贵妃一直身处后宫之中,她哪里知道杨国忠要谋反啊?”李隆基如此说,是为杨贵妃开脱,他不知道这么说能不能救杨贵妃,但他必须试一下。

一旁的高力士叹了一口气说道:“贵妃确实没有罪,然而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如果贵妃还留在陛下身边,将士们怎么会安心呢?愿陛下好好考虑一下,只有将士们安心了,陛下才能平安。”

高力士的话已经很直白了,要么杨贵妃一个人死,要么你陪她一块死,李隆基,你选吧!李隆基别无选择,他只能让杨贵妃死。身为皇帝,国都丢了,心爱的贵妃也保不住了,李隆基的痛苦无以复加。李隆基决绝地一挥手,杨贵妃的人生戛然落幕。在马嵬驿的佛堂上,高力士缢死了风华绝代的杨贵妃,从此世上再无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贵妃,只有永不落幕的杨贵妃传奇。伴随着杨贵妃的香消玉殒,马嵬坡兵变宣告结束,这场以杨国忠为目标的兵变,历时数小时,一举覆灭了曾经红极一时的杨氏家族。原本,马嵬坡兵变,杨氏家族还有漏网之鱼,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幼子杨晞、虢国夫人以及虢国夫人的儿子裴徽都跑掉了。可惜,丧家之犬注定跑不远。不一会儿的工夫,四条漏网之鱼就被追上,一网打尽。屈指一算,从公元七四五年进长安,到七五六年马嵬坡兵变,杨国忠的人生在这十二年中跌宕起伏,他曾经如丧家之犬处处碰壁,也曾经红极一时位极人臣,然而最后却没有逃脱盛极而衰的结局,十二年,终究成了代价惨重的黄粱一梦。

如果让杨国忠重新选择,他会选择十二年如梦如幻的巅峰体验,还是会选择平平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