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姚崇回答说:“我曾经长时间侍奉皇帝,今天看到她这样,心里也很难过。前些日子追随你们诛杀奸贼是做臣子的大义,今天告别昔日君主也是臣子大义,即便被认为犯罪,我也不后悔。”

尽管姚崇表示不后悔,可是他很快为此付出了代价。

当天,他被贬出洛阳,出任亳州刺史。

让你不后悔!

然而人生的祸福其实并没有定数,这次被贬出洛阳反而成就了姚崇,让他躲过了武三思的清算,日后当张柬之等人遭到武三思的整肃时,姚崇安然无恙,并一直挺到了李隆基的开元年间,成为名垂青史的名相。

福兮祸兮,福祸其实总是相依。

在兵变的第五天,皇帝李显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上阳宫,为武则天奉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这便是武则天的由来。

“则天”是什么意思呢?

则天,效法于天地法则之意,其实是指武则天顺应天意民意将皇位传给李显。

真是则天吗?

如果比照现代惯用的“被增长”、“被自杀”、“被代表”,武则天其实也是“被则天”。

与“则天大圣皇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个,便是李渊的尊号。

唐高宗李治曾经给爷爷李渊奉上尊号:神尧皇帝。“尧”,意思是说,李渊有尧一样的美德,主动禅让了皇位,其实李渊跟武则天一样,都是被动的,武则天是“被则天”,李渊是“被尧”。

无论是主动“则天”也好,被动“则天”也罢,武则天的时代都已经结束了,在她被逼宫到最后去世的十个月中,发生了很多事情。

在这十个月中,太子李显继位,然后每隔十天前往上阳宫探视;

在这十个月中,李显恢复了李唐王朝,武则天一手开创的大周王朝便在无声无息中覆灭;

在这十个月中,李显将郊外祭祀、祖庙祭祀、官员名称全部改回公元683年时的旧称,同时将首都从洛阳迁回长安。

武则天的痕迹正在渐渐消除,她也在渐渐被人遗忘。

回望来时的路,武则天的路称得上波澜壮阔:从公元637年到公元705年,她用68年的时间在李唐王朝的上空画了一个圈,公元637年她还只是13岁的少女,而公元705年,她已经是风烛残年的81岁老人了。

过去的一幕幕不断在她的脑海中闪回,有公元637年的进宫,有公元650年的二进宫,有与王皇后、萧淑妃后宫争宠的一幕幕,也有与李治同治天下的日日夜夜,更让她刻骨铭心的是公元690年九月九日的登基称帝,她做到了前无古人的事情,至于是否后无来者,已经不是她关心的事情了。

凯撒说“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或许武则天会说,我早做到了。

该如何评价武则天的一生呢?

或许一串数字可以略见一斑:

在武则天逝世这一年,全国总户数达到615万户,人口3714万,无论是比太宗的“贞观之治”还是高宗李治统治的末年,这个数字都有大幅提高;

或许一些开天辟地的事情可以略作说明:

科考在武则天时代开始真正兴旺;

考试糊名防止作弊从武则天开始;

殿试考生由武则天开始;

这些还只是武则天所有事迹的冰山一角。

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武则天在上阳宫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她在遗诏里对后事做如下安排: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姡资艚陨庵

同时,武则天诏令在自己的身后要立一块碑无字碑。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狂妄,她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无法用文字书写;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纠结,她不知道自己的一生究竟该如何总结;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心计,她故意留下无字碑,让千古风流任后人评说;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并非本意,是中宗李显发泄对母亲的怨恨,故意立碑却不写已经拟好的碑文;

有人说,这是一个开天辟地名垂青史的女皇;

有人说,这是一个蛇蝎心肠手中沾满他人鲜血的恶毒女人。

千人千面,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武则天。

如今,洛阳的龙门石窟有一尊卢舍那佛,相传是武则天捐资建造,相传建造大佛时工匠在心中把武则天当成了模特。

如果这一切属实,有机会可以去一趟龙门石窟,看一看卢舍那佛,看一看,你能看到武则天的那张脸。





第九十二章 有赏有罚


兵变成功,参与的人得到了封赏。

张柬之升任夏宫尚书(国防部部长),崔玄暐升任内史(最高立法长),袁恕己参预政事,敬晖、桓彦范出任纳言(最高监督长),以上五人全部晋封郡公。

李多祚被封为辽阳郡王,王同皎升任右千牛将军,李湛升任右羽林大将军,封赵国公,其余参与官员全部论功行赏。

有赏的自然便有罚的,殿中监(宫廷总管)田归道便是其中的一个。

说起来,田归道其实挺冤,他的冤在于对政变并不知情。

当时田归道率领千骑卫士营驻防在玄武门,事前没有参与预谋,他不知道兵变即将发生,也不知道兵变到底是支持谁,因此当参与政变的敬晖向他索要千骑卫士营时,他拒绝了。

这次拒绝,让田归道惹上了麻烦,兵变之后,敬晖要处死他。

田归道心里不服,也很委屈,便据理力争,然而争执到最后,还是被免除官职,打发回家。

就在田归道心灰意冷准备安心当一个老百姓时,意外出现了,李显居然又将他召回,委任为司仆少卿(畜牧部副部长),理由是他不畏强权,关键时刻能够据理力争。

从这个任命来看,李显的脑袋有些糊涂,仅仅据理力争就是看重田归道的理由?

其实依我看,应该褒奖田归道的拒绝,这次拒绝其实是一个不知情臣子的本分,这是在忠于职守,而忠于职守是应该嘉奖的。

仅仅从这次嘉奖来看,李显是个没有领导能力的人,一个滥好人而已。

不过,即使李显是个滥好人,有些人他还是不想放过的。

在李显继位后不久,凤阁侍郎韦承庆被贬为从九品的高要县尉,正谏大夫房融被开除官籍,流放高州,司礼卿崔神庆被流放钦州,这些人都是当年依附张昌宗和张易之的人,现在他们的树倒了,猢狲也该散了。

公元705年二月十四日,李显向自己的妻子韦氏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他终于咸鱼翻身,而他的妻子也将与他共享富贵,同时不受拘牵。

这一天,李显封韦氏为皇后,追赠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洛王,韦氏的母亲为洛王妃。

追赠诏书一出,舆论哗然,此前曾经有武则天追赠武士彟为太原王的先例,现在当朝皇帝居然又追认岳父为洛王,这本身就不符合规矩,因为历代王朝很少封外姓为王,更何况是对王朝没有任何功劳的韦玄贞。

对此,有人上疏建议韦皇后应该主动辞让,以增加自己谦虚的美德,然而奏疏上去了,如泥牛入海,李显不做回应,韦皇后更是心安理得。

以追赠洛王为起点,心比天高的韦皇后开始了以婆婆武则天为原型的模仿秀,她不想再做平淡的女人,她也想做武则天那样的女人。

榜样的力量。

从李显登基之后,韦皇后便开始复制武则天的道路,而且起点比武则天高,她跳过了代为批改奏章的环节,直接到了“垂帘听政”的环节。

每次上朝,李显在前,韦皇后在后,中间设置帷帐,两人共坐于金銮大殿。李显对此习以为常,韦皇后同样心安理得,于是两圣临朝在李治和武则天之后再次出现。

纳言桓彦范不干了,他首先表示反对,他给李显上了一道奏疏:这是“牝鸡司晨”,以阴御阳,违反天意,以女欺男,则违反人意,希望韦皇后退回后宫。

李显照样不理,又一头泥牛入了海。

要说韦皇后的模仿秀也很怪,她几乎模仿了武则天的各个环节:武则天有一位交往密切的薛怀义和尚,她同样有一个交往密切的和尚,这个和尚叫慧范。

原本慧范投靠的是张昌宗和张易之,不过同时与韦皇后也保持着联系,算是脚踏两只船。后来张昌宗那条船没了,慧范就认定了韦皇后这条船,韦皇后也投桃报李,对外宣称慧范在诛杀张昌宗的过程中有功,并因功擢升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封上庸县公。(天知道慧范立过什么功)

桓彦范又忍不住了,他再次上疏,请求诛杀旁门左道的慧范,然而又遭到了李显的冷处理,海里又多了一头泥牛。

到此时,桓彦范才发现,要想让这个皇帝听进去点建议,还真难。





第九十三章 最大的隐患


论功行赏,普天同庆,众人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之中,然而在喜悦的背后,其实还有隐患,最大的隐患便是武三思。

众所周知武三思是武氏势力的代表,虽然武则天已经交出了皇位,但是武三思还在,只要这个人在,必定国无宁日。

最先看透潜在危险的是洛州长史薛季昶,早在逼宫武则天时,薛季昶就想到了武三思,在他看来,武则天和武三思就是射进李唐王朝的一支箭,逼宫武则天只是将这支箭的箭杆剪断,而武三思这个箭头依然留在王朝的体内,如果不除,迟早是祸患。

诛杀完张昌宗和张易之,薛季昶马上找到张柬之和敬晖说:“二凶虽除,吕产、吕禄犹在,去草不去根,终当复生。”

薛季昶指的吕产、吕禄就是武三思等人,他的意思是索性一鼓作气把武三思收拾掉。

然而他的建议没有被张柬之和敬晖采纳,张柬之他们以为大事已定,武三思不过是砧板上的肉,还能做什么呢?再说杀的人已经够多了,多杀没有好处。

眼看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薛季昶叹息说:“我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了!”

在薛季昶之后,还有一个人看出了隐患,这个人是朝邑县尉刘幽求,在后来的岁月里,刘幽求曾经跟随李隆基参加了两次政变,都获得了成功,这说明刘幽求这个人眼光很独到,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刘幽求对桓彦范和敬晖说:“武三思还在,你们这些人就注定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不早点动手,后悔就来不及了。”

桓彦范和敬晖依然不为所动,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武三思这个落水狗还能折腾出什么呢?

有些事情一错过,便是永远,对于桓彦范和敬晖而言,这次错过,就把自己的一辈子就搭进去了。

在张柬之和桓彦范这些人的眼里,武三思就是一条落水狗,失去姑姑武则天的庇护,他连条狗都不如。

然而令张柬之和桓彦范始料未及的是,武三思很快活了过来,然后快速地游上了岸,因为他找到了新靠山。

他的新靠山便是炙手可热的韦皇后。

武三思搭上韦皇后这条线,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在唐朝历史上也很有名上官婉儿。

当年武则天诬陷上官仪谋反,上官仪和儿子上官庭芝一起被杀,而上官庭芝的女儿上官婉儿就被罚没入宫,充当起宫女。

由于出身世家,上官婉儿的素质明显在众多宫女之上,后来便得到了武则天的垂青,成为武则天面前的红人。公元698年以后,武则天的很多诏书都是由上官婉儿起草的。

等到李显继位之后,他继续留用了上官婉儿,而且更进一步,把她正式纳入后宫,成为自己的一名婕妤,如此一来,上官婉儿又成了李显面前的红人。

其实,李显不知道的是,上官婉儿的心里早有人了,这个人就是武三思,这两个人一直保持着通奸关系,因此上官婉儿也是武三思的人。

正是通过上官婉儿的铺路,武三思与韦皇后接上了头,可能是武三思很有魅力,韦皇后不久便与武三思对上了眼,两人关系发展迅速,已经超越一般的关系,最后发展到武三思、韦皇后、李显三人和平相处的地步。

有时武三思和韦皇后一起玩“双陆”(赌博游戏),李显就在一边给他们算筹码,明白人知道他是皇帝,不明白的还以为他是两人的家奴。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张柬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这么发展下去,吃亏的一定是自己。

张柬之开始给李显上疏,要求李显诛杀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势力,然而遭到了李显的拒绝。

张柬之往后退了一步,要求李显降低武三思等人的爵位,继续遭到拒绝,张柬之就此束手无策。

本来在兵变时可以顺手把武三思杀掉,然而张柬之担心有越俎代庖之嫌,毕竟在兵变中李显是真正的领导者,而他只是一个执行者,如果断然杀掉武三思,李显会对自己怎么看呢?

原本是避嫌,留待李显自己处理,没想到,最终却是养虎为患。

想到此处,张柬之经常抚摸座位,不停叹息,有时在愤慨之余居然把自己的手指挖出了血,对于李显,他们有些失望了,而对于自己的未来,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在这之后,不断有坏消息传来,李显居然多次前往武三思的家中以示恩宠,曾经被视为落水狗的武三思彻底活了过来。

几个月后,一件令张柬之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了。

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等人被认定为复辟功臣,赏赐铁券,有此铁券在手,可以免除十次死刑,也就是说,在李显的手下,张柬之他们每人多了十条命。

令张柬之哭笑不得的是,跟他们一样多出十条命的还有一些人,其中便有武三思和武攸暨,他们同样被认定为复辟功臣。

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如同召开表彰见义勇为的大会,见义勇为的人被公开表彰,而与他一起被表彰的居然还有行凶的歹徒。





第九十四章 交锋


本来是痛打落水狗,没想到落水狗已经爬上了岸,于是正面交锋随之展开。

公元705年五月十五日,纳言敬晖率先发难,他率领文武百官上疏李显,要求贬低武三思等武氏势力的官爵,以维护国家利益,这个奏疏再次遭到了李显的拒绝。

奏疏被拒绝,敬晖并不慌乱,他知道不能把宝都押在李显身上,关键时刻还是需要自救。

想来想去,敬晖想到了培养间谍,他希望有一个经常接近武三思的人能成为自己的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