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等到岁月逝去,回头观看自己的一生,才能无怨无悔。
苦不怕,穷不怕,关键的是有没有展望未来之心,有没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如果一个人整天沉浸在苦闷中,或为未来苦恼,或为自己的出路所忧,又或为感情所困,又或者结了婚还在纠结妻子的过去,过不去心中那道纯洁坎而忧心不已。
那么,此人的一生基本都是黑暗的,在黑暗中度过了花好年华,当回首展望时,只有捶胸顿足,只有无尽的悔恨。
只是。。。时光已逝,人生没有回头路,没有重头再来,失去了就是失去了,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这是多数人的悲哀。
林凡是一个懂得享受的人,他的人生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惬意,充满了幸福。
他是一个享乐主义的人,可人生也就匆匆几十年,有资本享乐时却不好好享受,那才是真正的蠢人。。。。。。。
林凡的生活是快乐的,可是生活总是没有那么的一帆风顺,他想要安安静静地过这惬意的生活时,总是有些人要来打扰他平静的生活。
林凡没有想到,遣唐使居然会找上门来,在林氏学府门口被薛鹰来一招狠招后,他们学乖了几天,这几天林氏学府门口不再看见他们的身影。
他们在四方馆躲了几天,居然会跑来拜访林凡,也许他们以为自己的殷勤还不够,没有把这位林氏学府的老大伺候好,所以才会履次碰壁。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遣唐使想到了给林凡献殷勤的办法,在拜访林凡时,他们也带来了三位姿色还算不错的女子,从她们衣着打扮看,应该是倭国本地女子。
他们认为林凡重色,所以这次他们前来拜访也是信誓旦旦,他们相信谈判能成功。
可是,他们又失望了,他们算不准林凡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之人,哪怕他们送来三位倭国美女,可连林凡的一面都未见到,这让他们感觉到心寒的同时,也有些抱怨林凡的架子摆得有些大了。
他们如今已大致知道这位长安侯的一些事迹,知道这个少年的不凡之处,可三番五次的不让进他的学府,架子是不是太大了些。
林凡不仅没有见这些遣唐使,还放出狠话,若他们再敢来侵扰他的生活,就不是打断一条腿的事了。
有了一次经历,遣唐使变乖了,这次没有再做过多耽搁,就纷纷离开林府,不过他们所献的礼物没有退回,他们相信以林凡怜香惜玉的性子,应该不会对美女下狠手。
三个倭国女子被留在林府门口,这就令林凡有些为难了,收进来显然不现实,他再怎么多女子感兴趣,也不会当着薛涛的面乱来。
不收难道一直让她们一直站在寒风中?这三人显然是很听话的,她们的正使命令她们伺候林凡,她们岂敢抗命。
“侯爷,您不要不如。。。给我们吧。”
二愣子到底是学坏了,在林凡愁眉不展时就把好处揽到自己身上。
林凡自然不会把她们交给二愣子等下人,可从二愣子的话中,他想到了合适的人选。
当天,他就让二愣子送三位倭国女子到薛鹰那里,还留下嘱咐,让他的兄弟们不要太猛烈了,别搞出人命。
薛鹰还有他的那些兄弟正年轻气盛,一身旺盛精力无处可泄,突然间有三个姿色还不错的女子送来,他们如一只只饿狼般,恃无忌惮地尽情享受这免费的春色。
林凡的劝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话就好像一道有至高权威的圣旨一样,没有谁敢违背,所以当他们发现有一个女子体力不支时,就停止了进攻。
三个女子中就一个个子稍微高些的女子体力还行,被薛鹰等人折磨最久,最终,三个女子都感觉体力透支时,才被放了回去。
遣唐使以为献了殷勤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进林氏学府学习了,可当他们第二天满载希望的再次来到林氏学府时,依然吃了闭门羹。
“你们老大已接受了我们的礼物,为何还不让进!”
正使很愤怒,隐忍了这么久他第一次动了怒,当他知道林凡并未真正享受自己所献的美女,而是被眼前的几个小年轻给糟蹋了时,他当场就气得捶胸顿足。
赔了夫人却什么都没有得到,正使感觉自己被林凡给坑了,白白被眼前之人占了这么大的一个便宜。
可他又无法做什么,曾向大唐天子反应过这种情况,可他只是说这学府乃林凡私设,皇家无权干预。
为了倭国日后的蓬勃发展,正使选择了忍气吞声,他带着一干遣唐使回到了四方馆。
之后的几天都比较安静,后来在一个深夜里,薛鹰抓住了想要翻墙进来的武师,遣唐使这几日安静的最终目的被揭晓,原来他们想偷偷地溜进去偷学。
被杀了一个武师,正使一点都不觉得可惜,只是如今连偷学这条路都无法走了,让他一时间不知所措。
又沉默几天的遣唐使最终学乖了,他们暂时放弃了去林氏学府求学的念头,他们准备去大唐各地游走,见见世面的同时,也参观佛教,了解各地的一些风俗,文化。
他们要去各地旅游,去佛教学习,林凡管不了,他们要买林家的衣服香水等生活用品,林凡也管不了,只要他们不跑进林家各种作坊偷学技术就成。
林家在长安的作坊有像薛鹰那样的打手看护,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其他地方的作坊的安保问题就没有那么好了,林凡担心倭国的武师假冒小混混进去捣乱偷学技术,以那些地方的小打手的身手,显然不是倭国武师的对手。
林凡计划是否派有一定身手的人去守护,正当他琢磨要不要把小竹派出去时,却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
四方馆发生惨案,倭国人全部被杀!
第九章安然离去
在长安的所有遣唐使居然都被杀了!
这让林凡颇感意外,当冷静下来想了想,他觉得这背后一定有人在搞鬼,或许有什么人想要挑起两国之间的战争。
不斩来使,这是自古以来的铁律,不论大国小国,只要和平相处下去,有使者前来,东道主就会奉酒肉相迎,热情接待,从未有谁做过这种斩杀使者的先例,哪怕这个帝王很强大,想要吃了这个小国,但也绝不会采取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他会选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去征讨,而不是像这样故意挑起两国之间的矛盾。
地位越高之人,越受人尊重之人,当他们心怀鬼胎时,绝不会让你知道,他们一定会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吃了你,而你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死的,心中依然对他敬爱有加。
李老大无疑就是这种人,所以他不可能做出这种有辱大唐风范,有污他高高在上人格的蠢事,林凡可以肯定,这件事绝不是李老大的手笔。
林凡本也想到是否会是薛仁贵等人因为听他所言而对倭国人存有蔑视,而下了毒手,但仔细想想也不可能。
他们是军人,一切以服从命令为准,没有上级的命令,他们不会擅自做出这种事,李老大都没有这个胆,更别说李靖了。
林凡不知道谁暗中做了此事,不过很容易就想到此人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挑起两国之间的战争。
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居然想到这件事会不会就是倭国人搞的鬼,会不会是这个人不满足于倭国现状,而假借大唐之手除去倭国朝廷。
这种想法只在脑海中闪现之后就消失了,不论是谁杀了这些遣唐使,不论其为何要挑起两国之间的矛盾,这些林凡都不想管,他只觉得,这件事做得太漂亮了!
不管以后两国间是否会挑起战争,但如今这些遣唐使死了,他们也就无法从大唐攫取知识,他们想要强大的脚步也就变缓了一些,这对大唐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倭国人的死,林凡只是微微震惊少许而已,然后就很淡然,他们的死并未勾起他的同情,也未令他觉得有多么的凄惨,他甚至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觉得他们应该是这种结果。
或许是后世带来的一些思想所感染,他对于四方馆的惨案表现得异常冷静。
冷静得李老大曾一度怀疑过林凡,这件事是否为他所为。
李老大的理由也比较合理,他觉得林凡烦于遣唐使对林氏学府的死缠烂打,所以一怒之下就痛下杀手。
这当然只是李老大的一番猜疑,在经过林凡的解释后,这个疑虑就烟消云散。
惨案发生了,李老大也没办法,只有下令快速找出凶手,但这件事一点头绪都没有,再精的师爷也找不到究竟是谁暗中做案。
不论最终惨案是否能得到很好的了结,但遣唐使的主要人员已死光,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人已死,但该交代的还需交代,倭国虽是小国,但人家遣使而来,是对你的尊重和敬仰,如今使者在你的地盘上归西了,多少总需要一点解释。
李老大直接告诉实情,事实就是如此,就是解释。
只是,这种事实带回登州,带给那些不是重要的遣唐使,让他们带回倭国,倭国。。。真的相信自己派出去的遣唐使真的是意外而亡吗?
显然不相信,林凡不相信这一点,李老大也不信,将心比心,如果是大唐使者在倭国死亡,倭国也给出这种解释,打死李老大都不会相信了。
李老大很无奈,抓不到真凶说再多都没用,哪怕他让送消息去登州的内使好生招待其他遣唐使,也将对此事于事无补,或许还会让对方觉得,你这是在忏悔,补偿。
大唐与倭国从此就结下梁子了,也许倭国如今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那只是因为他们还不够强大,还没有足够实力可以攻伐,所以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有朝一日他们崛起,第一个要对付的便是大唐!
使者死了对倭国朝廷来说不算什么,但这是面子问题,你杀了我的使者,就是在**裸的向我挑衅。
两国之间这个结恐怕得靠拳头说话了,李老大深知此结难了,所以他开始变得比之前更重视军事发展。
除了练兵,他还重视武器装备,督促武研院加强武器研究,船舶的改造完善等,他是在为日后做准备,未来一旦与倭国开战,牢固的船舶,先进的武器,精锐的士兵,都是他能否取胜的关键。
一个月过去了,四方馆惨案依然没有丝毫头绪,大理寺查不出什么,只查出遣唐使都是死在短刃手里,且手段残忍,几乎是一刀致命,伤口位置很相似,深度也没差别,看似是一人所为。。。但大理寺相信,这个世上还没有谁能够以一人之力在短时间内斩杀五十来人,尤其其中还有武师。
惨案最终怎么样,李老大已不关心,就算真找到真凶了,也无法与倭国解释清楚。
不过,他还让大理寺继续追查下去,不是为了向倭国证明自己是被冤枉的,他只是想要抓住此人,加以严惩,竟敢在天子脚下撒野,活得不耐烦了吧,当天子那么好欺负么,想怎么杀人就怎么杀人?
李老大很淡然,林凡更加淡漠,依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与世无争。
曾经,他想过,遣唐使的死是否与他的到来有关系,记得在史书上有关遣唐使的记载,并未说明遣唐使被杀一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讲述这次是倭国第一次派使者来大唐学习,他们在大唐周游一年多才返回。
按照史书所述,如今的现状与史书记载有异,这些遣唐使来到长安不足一个月就全都惨遭横祸,且史书并未记载后面抵御倭寇之战与此有关。
林凡很怀疑史书记载是否属实,难道为了掩盖这一丑闻而随便编了一个结果吗?
他有此怀疑是因为,他不觉得这件事是受他的到来而影响,他又没有将倭国千年后的罪行曝光,也没有煽动民间情绪,大唐的百姓没有经历过千年多后倭国的残忍暴行,自然没有林凡这样义愤填膺的情绪在作祟,就更不可能是谁为了发泄这种愤怒而痛下杀手。
林凡一直都觉得自己只改变了这个社会的一些文化,经济,军事,甚至即将要推行的锐改制度,至于人心,他从来就不奢望能有所改变,也无法改变,尤其是人的命运,他更无法改变,最多只能改变身边一小部分人的命运,陌生如倭国人,他们的命运不是林凡所能影响的。
林凡不是史学家,质疑归质疑,他不想探究过多,想多了都是泪。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再过十来天就是元日了,四方馆惨案已悄悄过去近两个月,它的影响也随时光在慢慢变淡。
大唐的百姓起初还会热烈讨论这件事,但时间久了就没什么感觉了,他们感不到什么忧伤,死的是他国人,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倭国几十条人命就像一缕春风拂过,掀不起什么大波澜,尤其在即将就要过元节,人们都在高兴地为新年做准备,谁又会去想起四方馆曾经发生的一切?
林府的节日准备从来都不需要林凡操心,他这几天天天往林氏学府跑,李纲比较虚弱了,他每天都会去看看老人家。
李纲决意要在学府度过最后的时光,他的两个儿子就没有再做过多坚持,他们暂时也搬到李纲的住所,陪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李纲虽已卧床不起,精神也有些萎靡,但心情并未就此而沮丧,倒劝他的两个摆着一副苦大仇深脸的儿子,莫要伤心。
林凡并没有多大的情绪波动,尽量迎合老人家的情绪,陪他笑,陪他聊。
正因为如此,李纲比较喜欢与林凡一起,他很看重林凡,对他寄予厚望,他们也有很多共同语言,聊起来远比他们父子们畅快得多。
只可惜这种畅聊的机会没有了,还没过祭灶节,李纲就撒手离去,他终究还是没能过完贞观五年。
他走得很安然,基本没有什么遗憾,这几天与林凡交流,他说得最多的是林氏学府的教育问题,他一再嘱咐林凡要将学府发扬光大,要让整个大唐的子民都能学到知识,尽可能地为大唐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林氏学府乃林凡所创,林凡还年轻,与学府一样年轻,李纲相信有林凡坐镇,大唐的教育事业将会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
他心安,所以走得安然。
前一天还在与林凡欢快地聊着,当夜还捧着林凡很早就给他的《庄子》默默研究,也不知他能否从这本前人著作中悟出什么。
第二天早上离去时还在梦中,也不知在他的梦里在与庄公闲谈,还是依然处在《庄子》中不可自拔,处在那里面的世界里徘徊。
不论是哪种梦,对李纲来说都已不错,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