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田仁医傻包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肥田仁医傻包子-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也真是,一个大男人,才上了几个菜。这就不行了”刘银杏低声嘀咕。她果然说得没错,她个大少爷,空长那么大的个儿,做起事来一点都不在行。吃喝玩乐乱花钱有他的份儿,真本事那是一点儿都没有的。

以前刘银杏才懒得管他这些事儿。他就算是个酒囊饭袋她也懒得多嘴,只是女人一旦对自己的丈夫有了期许,那问题就另当别论了。

“银杏,你也别说姑爷了,他不是没干过这些事麽,他一个赵家大少爷。没干过这些事也正常。”其实,他能有那个心思,愿意帮点儿忙。马氏就已经很高兴了。

“娘,你别帮他说话,他就是娇生惯养骄纵坏了,一个大男人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他还能做什么事?我最看不惯他事事让人伺候,恨不得喝口茶都要别人送到他嘴边上,该自己伸手的事也懒得伸手,一身的懒病,也不晓得是跟谁学的。”还别说,这银杏说起男人的不是来还真是有模有样的,马氏听了不但没阻止。反而还笑了。

这样才像俩口子嘛,以前不冷不淡的,见面就跟个陌生人似的,多不好。还是这样,有个夫妻样子。

“你也别说姑爷了,就是你,以前不还是个懒鬼。又好玩又好动,常常为了跑出去玩,什么事都不做,现在倒会说起姑爷来了”

“我那是……这不一样,娘……”刘银杏无话可说,赵晨宗正好收完盘子回来,在门边的时候正好听见银杏和马氏说这个事儿,脸上僵了僵,心里别提是怎么个滋味了。

大概是在和她赌气,接下来的时间这赵晨宗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上菜比谁都积极,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别人说要接手,他硬是不干,没说过一句苦,叫一声累。这大少爷平时出去也都是乘轿,今日一天跑的路恐怕比他一个月都要多。双手酸得要死,硬是一声不吭。

马氏眼瞧着这姑爷不对劲,便让银杏去问问,他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不顺意的。刘银杏才懒得去,估摸着又是他大少爷的毛病发作了,在那摆架子呢。他就是这个样子,自己不开心,也要连带着别人不开心,就好像旁边一切的人都得看他的意思、顺着他的意。

不过赵晨宗还是注意着点分寸,上菜的时候,别人跟他说话,态度倒也还不错,没拉着他的那张脸。别看这大少爷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拉起脸来还真有几分唬人。

刘银杏越是看他这样子,心里也就越不高兴了。不就是帮上点菜麽,多大一点的事儿,又没人让他干,是他自己要干的,这会儿拉着一张脸是给谁看?不高兴做就别做啊,上菜的人有的是,没必要非他不可。

马氏眼瞅着这俩口子不对劲,咋弄的,刚还是好好的,怎么这会儿工夫又是苦大仇深的样子?她老人家年纪大了,可经不住这般忧心。

马氏这些人,等别人吃完在厨房重新开了一桌,赵晨宗之前不想在桌上吃,就和他们一起在厨房的桌子上吃。饭桌上,马氏不停的为赵晨宗夹菜,直说他辛苦了,今天那么多的菜可都是他一个人帮端的呢。

正月初一那天,就是李半夏上菜的。这玩意儿,一开始还挺好玩的,到后来可就吃累了。到最后,还得麻烦刘当归帮忙。赵晨宗一个平时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少爷,要他跑那么久,也是难为他了。

只是他和小姑之间,又是怎么回事儿?看两人这么呛着,也不是那回事儿。他们不急,这些人着急啊。看他们这些人的情形,还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马氏可不愿意这俩口子就这么堵着气回去,他们在场还好点儿,碍于他们的面子两人还得顾忌着点儿,等到只有两人的时候,那恐怕就说不定了。

马氏一边和儿媳妇儿劝着银杏,让她别和姑爷呛着,一边又让儿子过去打听打听。姑爷是怎么回事儿。这两个人,不会无端端的就闹成这样。

赵晨宗是不肯说的,只是这几个男人到了一块儿,又被劝着喝了两盅酒,这说话也就随意了些。到最后,总算是把白天的事说了。

刘东山这下子是明白了,原来姑爷是在意这个事儿。不过也是。任何一个男人被女人说成没用,都是一件十分沮丧的事情。赵晨宗以前并不介意别人怎么说他,现如今却很在意刘银杏的看法,甚至为了赌气硬是把上菜的事挺了下来。依他看,这赵大少爷对银杏也是越来越上心了。

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这事情也就好办了。刘银杏这才知道是她说话没注意,伤了他的面子,这事说起来她也有不是。她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再说他今日表现的确比起平时要好了不少,也没摆他大少爷的谱,算起来自己反而有点说不过去了。他就算干不了这些事儿。她也不该这样说他。

想到这儿,刘银杏思量着,这事得自己先服个软。但是又不能过于软了。这样他到时候不领情,就会很没面子。而且老实说,刘银杏对赵晨宗,心里仍然有许多隔阂。要她做什么事来哄他高兴,那还真是困难。

下午的时候,赵晨宗几个在房里坐着,这古代没什么玩的,尤其还是这冷天,除了玩玩纸牌,就一群大老爷们在那儿胡侃。

因为家里还有亲戚。刘西山兄弟们都不能离开,要在家里陪客。不然的话,倒是可以带赵晨宗到附近山上去转转,总比老是呆在屋里的强。

家里前些日子炒了不少的板栗,马氏收着,就是等着姑娘和姑爷回来的时候给他们吃。几人在屋里坐着也没事儿,马氏拿着板栗出来,让他们边吃边聊。

这板栗炒的时间不长,还是软软的,吃起来又香又甜。就是剥壳的时候费点劲,不过却别有一番味道。

赵晨宗平时哪里吃过这个,原先还觉得费劲,好不容易剥了两个,不是滚到了地上就是吃不到嘴里,倒显得有些笨手笨脚的。终于剥了两个,送到嘴里,觉着味道真是不错,倒是让他很意外。

他本来看不上这村里自个儿弄的那些土货的,他听马氏说,这些板栗都是他们自个儿到山上去打板栗蓬,自个儿剥了板栗刺,然后放在外面晾上两天,才将其炒出来的。这样炒出来的板栗,是又香又甜,新鲜的板栗,炒出来味道才没有这么好。

赵晨宗也没吃过这些,剥了壳熬了汤的可能吃过,他也不记得,反正没吃过要自己剥壳的。且不知,这样吃板栗,才有吃板栗的滋味。

村里许多孩子,想让爹娘炒次板栗吃,通常都要求许久的,可不是什么人什么时候都吃得上的。有的时候实在想吃,就偷偷从打回来的板栗中小心翼翼地拿出几个板栗蓬,一边怕板栗刺,一边又想吃,那焦急又怕刺到的样子别提多有趣了。拿到屋外,用脚飞快地揉着,取出里面的板栗,生着吃下去。这板栗一般自家人都还舍不得吃,等着人到家的时候做人情,给别人吃。

马氏也是看在女儿和女婿的份上,一次性才舍得拿出这么多。刘灵芝直呼有口福了,每次趁着别人不注意,就偷偷地抓出一把板栗,塞到自己的兜里。别人都知道他的举动,只是这小鬼也怪有趣的,就当作没看见,由着他了。他那俩小口袋,撑死了也装不了多少。

气温低,坐着还有些冷,马氏也铲了两炉火,便让刘银杏给姑爷送去。老人家就瞅着这个机会呢,就想着多给两人创造一点机会,希望他们俩人赶快和好。

刘银杏别扭了一会儿,耐不过马氏一再催促,也只好拎着火炉进去了。也没有把火炉递到他手上,就放在他旁边,离得那么近,都知道是给赵晨宗的了。给完了火炉,就坐到一边去了,坐在她大哥和大嫂旁边,还是这儿坐着自在些。

刘东山和李半夏,还有刘西山几个,都瞅明白这是咋一回事,呼吸都放轻了些,观察着赵晨宗的反应。

他要是肯接下这个火炉,他们之间应该就没事了。

赵晨宗愣了愣,瞥了那个火炉一眼,手上没有动作。继续在与他的那些板栗搏斗,这东西好吃是好吃,他也很想吃快一点,但是这个壳真的很不好剥。想吃板栗,就得牙齿和手并用,这样剥起来才快。但赵晨宗人虽然纨绔了点儿,要他这个大少爷用牙齿剥壳,总感觉有点违和感,他也做不来这个。

李半夏看着直摇头,看他吃板栗,还真是可怜。现在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增进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不过以小姑的性子,她是不会做的。这方面的事儿,她也不好说,别到时候没增进感情,反而还起了反作用。

现在这俩人的关系,真可以称得上是如履薄冰了,他们自己倒不觉得,他们这些旁观者可就是这么认为的。

李半夏不敢叫,不代表马氏不愿意。

马氏一进屋,就看见银杏给赵晨宗的火炉还放在旁边,眼看着银杏为了这事有点儿不太高兴,马氏手快。

“姑爷,这天冷,把火烘着,小心别着凉了”马氏把火炉直接塞到了赵晨宗的手里,赵晨宗只得接过,这样他心里倒也是舒坦了不少。他正愁找不到什么借口,拿过这个火炉呢,就把它晾在一边,他也不自在,还好马氏把它硬塞给他了,倒是免了他的烦恼。

“银杏,你还傻坐着干什么,还不快把姑爷剥板栗,没看见他不会剥麽。”马氏说着,转过头又对赵晨宗道:“姑爷,你还不晓得,银杏从小对吃的一块就特别在行,尤其是剥板栗,速度可快了。别人吃一个,她就能吃两三个,她两个哥哥可都吃不过她。”

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女孩子贪吃,说出去会让人笑话。

赵晨宗听了马氏的话,看了一眼刘银杏。他倒是看不出来,她还是这么喜欢吃的人,在赵家的时候,对吃的可一点都不讲究。反倒是有身子后,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倒是烦恼了一批人。

这一点,赵晨宗还真是不清楚了。他平时见到的那位沉默寡言、老是绷着一张脸,就跟别人欠她几百两银子的女人,并不是刘银杏的真面目。

刘银杏是个出了名爱玩的人,玩起来可是比男孩子家还要疯狂。小的时候,为了好吃的,上山摘过桃,偷过别人家的甘蔗,半夜爬起来和一群伙伴去摘人家树上的柿子,丢石头砸人家树上的板栗,还偷偷扒过人家的番薯。有的时候被主人家追,单是跑就跑过了几道山冈。这丫头,一个吃的,一个玩的,疯起来还真不是什么人都能管得住的。

马氏来了兴致,不断地对赵晨宗说着刘银杏以前的“光辉史”,刘银杏可是示意好几回了,马氏不但没停,反而说得越发的起劲了。

赵晨宗听得是啧啧称奇,一下回头不可思议地看一眼刘银杏,一下又颇有感概的啧啧两声。要不是马氏说起,他还真不敢相信,自己的妻子居然是这样的一个人。

从马氏的话中,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开朗与现在的性情截然相反的刘银杏。这样的刘银杏,虽然干了不少出格的事,许多时候也很糗,但他却是从内心里对这样的刘银杏生出了一抹渴望与向往——

是什么让她改变了?

答案不言而喻,这一切都是他。

赵晨宗低下了头,神色有些复杂。想起自己为了白天那点事就和她生了那么长的气,与之前自己对她做的种种比起来,那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说来也奇怪,过去他不管做了多么混账的事,也不会有什么歉意,更谈不上什么后悔。他赵大少爷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谁也管不着,也无需后悔。然而现在,他发现许多事情的确需要改变了。而且,无形中已经在慢慢改变了―

 378 求诊~

刘银杏和赵晨宗是傍晚的时候回去的,这时候亲戚都走得差不多了。看这俩小祖宗没事了,马氏可是长长舒了一口气。

对刘银杏今后在赵家的生活,也是放心了不少。这之后的正月生活,便顺遂多了。除了拜年就是走亲戚串门,倒是忙得不亦乐乎。正月是闲月,整个村子里的人几乎都没什么事,是一年里头最放松的一个月了。

过了正月初七,李半夏便回到药庐坐堂了。

在这之前,许多生了病的人有直接上门找李半夏的,也有直接上门找赵郎中的,病了的人也不是特别的多。

李半夏本来可以在家中多呆两天的,只是药庐突然有了一件急事,赵郎中这才急急忙忙地把李半夏给唤回去了。

江州知州金大人突发怪病,请遍了名医依然治不好他的怪病,就在这个时候,听人说起大杨村里的小李大夫。本来,一个小山沟里面的坐堂大夫,是不会引起这些大人们重视的,只是一个也是病急乱投医,第二个李半夏这小神医的名声还真的不小,她有着许多诊治疑难杂症的事例,用药也是一绝。许多来大杨村求医的病人,病好回去后对她的医术交口称赞,渐渐的,李半夏的名声倒也是非同小可、不能小觑了。

至少,远比她想象的要大得多。

再加上,这李半夏还是神医张荆南的徒弟,单这个头衔。就能说明许多的问题了。虽然李半夏从来不乱用她师父的头衔,但不代表别人不注意这个身份。尤其还是在这个注重出身和门第的时代,家族和师学渊源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不知道李半夏的医术深浅之前,人家更看重的可能正是李半夏那个神医弟子的头衔。

而这次,他们找上李半夏。也正是这多种因素的结合。

大杨村归江州府管辖,患病的又是一府知州,赵郎中又哪里敢怠慢?江州府的衙役由村长领着。先找到了赵郎中的药庐,然后没就到人,直接就上了刘家。

李半夏还正在给刘灵芝穿衣裳呢,这小鬼,早该到了自己穿衣裳的年纪了,结果人家嫌手冷,硬是让她给他穿。李半夏可不会随便惯着他。最后就给他穿了一件有点紧绷的夹袄。其他的都是小鬼自己穿的。

这一大一小相处。有一种最简单的模式,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养成的。那便是讨价还价,换言之,打折扣的模式。

马氏眼看家里来了这么多人,还有人穿着衙差的衣裳,吓得不轻。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家里犯了什么事呢。古代的许多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和这些官府打交道了,看到这些穿制服的,心里面都有些打哆嗦。

刘家人听到这边的动静,也都出了屋。李半夏牵着这小鬼去上茅房了,还没回来。

马氏有些战战兢兢地给几位倒了水,到官差这边格外的小心。马氏也是经历过不少风浪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