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暴力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城邦暴力团-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市面上流行一首烂歌叫《从民国六十六年起》,大意是说,从这一年起,一切都会更美丽。我敢和任何人打赌,在那个年代,很多人是以一种感动得不能自已的心情在唱着那首歌的。大约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遇到元旦、“双十”和随便什么鸟节日,都会有一大票人趁天还没大亮的时刻从四面八方簇拥到介寿路上,昂起头等着看两名宪兵在楼塔尖上升旗。电视台派出来的摄影记者还会把那些仰望升旗、淌下眼泪的老百姓如何感动着的模样拍下来,在你刚吃过晚饭,正打着饱嗝儿的时候播放出来。

一切会不会变得更美丽是个愚蠢的问题,我只知道一切会变得完全颠倒错乱。如此而已。比方说,孙小六失踪那天,我所认识的所有的人都在讨论一贯道的事。那是某个礼拜二或礼拜三,一个一贯道的“前人”王寿被刑警抓起来了,和王寿一起落网的家伙叫萧江水,他的职称是“宰相”。两人被捕的罪名是他们宣称自己乃佛祖投胎转世,于是称王称帝,发展组织不说,还以“渡大仙”的名义向信徒募敛钱财,混了个上几千万的资产。治安机关随即宣布:要彻底消灭邪教势力,让我们的社会风气更清新、更干净。可惜这话说早了——王寿和萧江水给抓起来之后,治安机关才发现,一贯道信徒的总数比全部的陆海空三军加起来还多了好几万。一切并没有因为称王称帝的神棍被捕而更美丽——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孙小六从五楼窗口一跃而出,窜入竹林市的那天下午,有三组准备出马竞选领导人的政治人物分别在一个半小时之内拜访一贯道的总坛,呼吁全国不吃鱼、肉可是不忌吃鸭蛋的教友投他们一票。

我还可以举一个一切不会变得更美丽的例子。孙小六在那一年六月十三号那天遇见万得福,地点是在台北西门町峨嵋街一家叫“金元宝”的小歌厅门口。万得福在骑楼下拦住孙小六,要他到对街立体停车场“避一避”。话才说完,“金元宝”门里冲出来三个人,前面两个大个子人手一把枪,后面的小个子则神色惊惶,滴溜溜转着双大眼珠子四下张望。孙小六给万得福扯着臂膀,冲过街心的时候听见一声刺耳的紧急煞车——

关于那两个大个子如何朝煞车却未及开门的一票人连开多少枪,以及他们如何护送那贼眼贼眉的小个子劫车离去的细节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不在场,没有立场说话,只是孙小六瞥了那小个子一眼,因之而印象深刻。他认识那小个子。他是个颇有点儿小名气的台语歌手,出道十多年,渐成电视红星。就在给孙小六撞见的前一天,这个叫叶启田的歌手还在台南元宝歌厅驻唱,因为受不了台南地痞的勒索而找了几个少年郎替他围事,动起手来把地痞打了个一死二伤,自己只身窜到台北来,投靠元宝歌厅老板的哥哥——此人是金元宝的大股东,人微角轻不必细表。总之孙小六见过的这小个子后来居然当上了“立法委员”,插身“教育文化委员会”问政。这是我说世界不可能变得更美丽,只会变得颠倒错乱的另一实证。

如果要把“从‘民国六十六年’起,一切都会更美丽”的反证一一罗列而出,恐怕要说到“民国九十九年”也说不完。不过,跟孙小六有关的另外一个事实是非说不可的。这件事发生在搜捕一贯道首恶分子之后、通缉贼眼小个子歌星之前,正确的时间是三月三十号上午。孙小六所谓的“面具爷爷”扔石头没留神,打下了一架直升机——事情要用类似孙小六那种慢条斯理、不忌繁琐的方式说,才说得明白。

农历年前的二月八号,只有十二岁的孙小六在双和市场里遇见这“面具爷爷”——这人脸上罩着个长了双弯犄角、凸眼珠,还有副翘下巴和一张血盆大口的塑胶制妖魔面具。他凑近孙小六,低声道:“有空没有?”孙小六听那声音便知道:完蛋了!又来了!正待拔腿要跑,“面具爷爷”早已按住他的琵琶骨,道:“前回‘纱布爷爷’没告诉你么?”

孙小六胡乱点了点头。

“‘纱布爷爷’说什么来?”

“说我要是不跟他走,就把我爸我妈我哥我姊切成一块儿一块儿的。”孙小六说着,已经流下泪来。

“然后呢?”

“然后绞成泥、和韭菜——”孙小六这时开始抽搐起来,然而琵琶骨上的手指抠得更紧了些——他不觉得疼,但是浑身上下却有如叫人用麻绳给扎了个结实、直叫透不过气来,自胸腔以下则几乎完全麻木了。这时他的悲伤倒不是由于疼惜自己身体的缘故,而是想到他爸他妈他哥他姊可能遭遇的下场。

“绞成泥又和上韭菜之后呢?”“面具爷爷”温声问下去。

“做成——饺子,煮,一,锅。”孙小六终于把这一套恐怖的流程说完,连鼻涕也呛出来了。

“既然都记得,咱们就上路了罢?”“面具爷爷”似乎是在面具后头笑了笑,道,“你小子如果当真是那星主投胎降世,包你不出一年半载,就能打我这儿出师。”

“可是——”孙小六一眼朝市场口瞥去,忽然给激出个主意来,当下抬袖口抹了把脸,扯了个谎,“今天下午我要去师父家练拳。”

“想搬出你师父那两套臭把式来吓唬爷爷我?”“面具爷爷”的面具凑得更近了些,从那张血口之中喷出一股又腥又呛的怪味儿。孙小六打从这一刻起迷糊了,只知道自己歪歪倒倒踅出市场口,扶墙摸到武术馆,站在大门口跟彭师母道了个别,说过了年也不一定会来,之后便什么也不知道地走了。

这一次,孙小六居停所在却不见之前的那个新生戏院了。“面具爷爷”带他住进一幢乡间的别墅。这别墅前后皆有庭园,园中修竹短草,参差有致。侧院筑有白石小径一条,顺着这小径往里走,过了二进房宅还另有天井一方,中有鱼池一座,池中养了几十尾或赤或白的锦鲤。对幽囚在此的孙小六来说:每天能到那池畔以观鱼作耍,称得上是唯一的乐事。

除了鱼池,那独门独院的大别墅中最令孙小六印象深刻的是某小室墙上的十字架,以及小室对面卧房床下的一双大皮鞋。之所以印象深刻,乃是因为“面具爷爷”每见那十字架都要施以“哼哼”两声喷鼻冷笑,却从不说明缘故。至于那双大皮鞋则更有不得不令孙小六难以忘怀之处——他每天晚上都要在那双皮鞋旁边的地板之上打坐入眠。陈年老皮子加上钻石鞋油的刺鼻气味,着实难以消受。然而“面具爷爷”曾经三令五申:暂住于此实非得已,为了不节外生枝,徒增惊扰,是以在此居停之际绝对不能破坏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室内陈设原本如何放置,便一任它如何放置,连几上茶杯、厕中巾绢和床下皮鞋亦复如此。孙小六初入此屋的几日感觉万分不自在,只道这房子的主人一定是个不吃不喝、不拉不撒的神仙,才能把居室住得这样纤尘不染。未料三数日后,“面具爷爷”才告诉他:此屋原主已在两年前仙逝,人死了,房子也带不走,如今只有三两个“底下的人”每周前来洒扫整顿,务使其情状一如原主生前旧观。

“咱们既然只是来此借住,便不该移动原先物事一分二毫,这——”“面具爷爷”用鼻孔哼了两声,叹了口气道,“也算是对死者的一点敬意罢!再者,你若随手移动了些许物事,教那来洒扫整顿之人窥看出什么端倪,咱们可也就住不下去了。”

是以每日清晨,“面具爷爷”都会手持一枚放大镜,将屋前屋后、里里外外巡看一遍,直要见到每样小物件皆归置原处,未见丝毫偏移,才算放了心。这样巡看一回,差不多已过八九点钟光景,“面具爷爷”便带着孙小六从后园的一堵矮墙纵跃而出,去做这一天的功课。直到夜色四合,再由原路跃墙而入,蹑步潜踪,各自回房睡觉。有那么一遭孙小六心血来潮,在“面具爷爷”巡看之时劈头问了两句:“这主人既然死了,怎么还要人来替他打扫房子呢?难道他要变个鬼回来住吗?”

“面具爷爷”闻言之下悄然说道:“人世间哪里有鬼神可以立足之地?自凡说神道鬼,皆是因为怕人失去了敬畏之心,才借这鬼神的说法来畏之、戒之的。人一旦有了敬畏之心,也就不至于胡作非为、无法无天了。”

“他既然变不成个鬼回来,又为什么要替他打扫房子,还擦皮鞋呢?”

“面具爷爷”想了片刻,一副不该说、又不得不说的神情,几度启齿,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最后终于迸出这么几句来:“人虽然不在了,可是祭之、祀之就仿佛他还在的一般。这里头有个极深的意思,叫‘祭如在’。说的是我们活着的人眼中不能只看见现在的人、现在的事。”

“那么这死了的人以前是个好人?”孙小六问道。

“面具爷爷”这回不答他,扭头进了那间小室,关上门,大约是又抬眼瞥见了墙上挂着的木十字架,随即发出两声哼哼。孙小六没得说,只好扑身盘腿,在那双大皮鞋旁边趺坐定神,一夜如常,无话无梦。

至于每天所行的功课,便与“大牙爷爷”和“纱布爷爷”所授者完全不同了。这“面具爷爷”总是手持一枚放大镜,出门逢着什么事物,似乎但凭兴之所至,便凑近前,仔细端详一阵,再回神思索半天,仿佛直要将所见之物想了通透无碍,才肯向孙小六讲述。所讲述的内容,初步未必同先前那事物有什么关联,听来不过是一个套一个、一则接一则的故事,但是环环相衔,只字片语皆令孙小六铭印在心,挥之不去。下面是为数不下千百计的故事之中的一套。

那一天“面具爷爷”和孙小六跃墙而出,朝后山坡下行了数百步。走着走着,“面具爷爷”忽然“咦”了一声,停下步子,朝身旁草丛中寻拨一番,一面掏出放大镜来,冲一株碗口粗细的树上打量了许久,又循例思忖了约莫有半个钟头。猛地开口:“你该认识这树——这叫桑树。且此株能生长得如此结棍,乃是经历过好些年月的艰难打熬,它居然能活下来,倒真是不容易了。

“从前孟老夫子说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说的是什么呢?一般人说这几句,不外是有个五亩地的宅院,在空地上种些棵桑树,再养养蚕,就可以让五十岁的老人家穿绸衣服了。这是不明白孟老夫子的道理说法儿。孟老夫子说五十岁的老人可以穿绸,而不说二十、三十岁的壮年之人,或者七老八十的暮年之人,乃是说这种桑育蚕的事业,非有个几十年的时间是无法成就一分产业的规模的。所以十几二十几上种了树,到五十岁才穿得上绸料。底下才会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这一大堆的话,说的都是谋生教养的艰难,非穷耗无数岁月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这些话,你要记下了。

“再者,方才我说此株存活尤为不易,也是有道理的。这株桑树原先不知什么缘故,是发在我们所住的那宅院之中。那主人嫌桑丧同音,兆头太坏,便叫整理庭园的工人给锄了、扔了。不意它落在这杂草坡下,滚了如此遥远的路途,居然还抓地生根。如今眼见都两丈多高了,倒是忌讳它的那主人,而今安在哉?而今安在哉?——这,你也要记下了。

“你再看这桑树内层根皮——所谓桑白皮者——这是极有用处的中药,有清肺去热、下气定喘的功效,可以固元补虚、泻浊止嗽的。还有这桑耳,它又叫桑臣、桑、桑黄,也叫桑寄生,是一种专门附生在桑树上的菌,是可以吃的,也可以入药。你,且记下了。

“桑树身上还有这么一样特别的藓类植物,长的模样儿像地钱,名叫桑花,却不是桑树自有之花,也是可以吃的。宋诗曰‘柳菌粘枝住/桑花共叶开’,所指的便是此物。你便将这桑花也一同记下罢。

“另外同这桑树有关的事还很多,其中有些是你一辈子用不上、也学不来的知识,有些是你学得了却未必正用的知识。倒是有这么一样,你非得牢牢记住不可:日后倘若有一赤脸丑老汉拿着一把桑木制成的弓、一支蓬草做的箭,前来寻你,你便不问情由,同他前去。那赤脸丑老汉会传你一套有用的艺业。知道吗?”

孙小六实出无奈地点了点头。也差不多就是在那一刻,他猜想自己这一辈子都逃脱不了各式各样的老头子们的追捕和牢笼了。

然而,此时他所经历的还只能算是极小的一部分——即使单就桑树的知识而言,前面所说的这些也还只是“面具爷爷”所授之学的九牛一毛而已。

“面具爷爷”看似随兴闲说的内容乍听之下彼此并无干涉,可是时日稍久,自然相互呼应起来。而且不只是“面具爷爷”自己所传授的内容得以桴鼓相应,更多的时候,孙小六可以在他的话语之中听到一些当年从“纱布爷爷”那里听过的道理。比方说一九七七年三月三十号那天上午所发生的一桩怪事。这桩怪事又必须从日后整理而得知的相关背景资料说起。

一九七六年七月间,一场据说是由台湾省林务局雇请消防专家施放的无名大火烧毁了阿里山小火车站前的一整排木造房屋。传闻中主使此事的林务局其实也是在有关单位授意之下才干出了这等勾当。至于是哪一个有关单位,一直未有定论。有说是“安全局”、有说是“警备总部”,也有说是“国防部”情报局的,总之是这么一个情治单位。由于查察线报,该单位得知:在各族山地同胞间有一跨部落的“走路人”行当存在。这种“走路人”师徒相传,每传一代弟子皆是自各族中拣选体格壮硕、耐力逾常者,是为周游于全岛部落之间的信差或专使角色。这种“走路人”终身不娶,其所司之事便是自基隆附近的小丘陵入山,沿棱线遍行全岛,传递部落间大小信息。由于身份不俗,使命特殊,“走路人”每至一处,便会受到极其丰盛的酒食款待,且有美女服侍,务使惬洽。此外,“走路人”决不介入各族之间的争战,其所行走的棱线路径亦属绝对机密,非师徒相授者,外人无一知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