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斗鸾-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翰之倒不认为这是个难题:“不妨事,镇上有专门招待女香客住宿的庵堂,上回你与你母亲陪我过来时,不就曾在那里住过一晚上么?虽说今儿只有你一人,但我这里的房东太太为人极和善的,请她陪你去住一晚上,倒也便宜。”

明鸾还有犹豫:“你明天带着人自行过来就是了。我没跟家里人说,他们会担心。”

朱翰之又犹豫了一下,才道:“我需要跟身边人商量一下。还有李家沉船之事,我虽听你说了,到底比不得你在马贵那里听的详细,若是有需要询问的地方,你就在镇上,我们找你也方便。好表妹,你就勉为其难一次好了。”

明鸾皱眉道:“能说的我都说了,要不我用纸笔给你记下?”

朱翰之叹了口气,决定再透露一点口风:“三表妹,你可知道,金山在什么地方?”

明鸾怔了怔:“说是在京城附近,是个军港?有卫所吧?”

“金山卫建于洪武十九年,本就是为了防御海上倭寇侵扰而建的,也因为倭寇的缘故,那一带的海港并不多,过往船只为了躲避倭寇,一般都会沿着海岸行驶,尽可能避免远离岸边,这样一旦遇到险情,便可立刻靠岸避险。最保险的方法就是驶向金山卫,卫所的将士会立刻出击。而李家在海商行当里做了许多年,一向最是稳当的,他家船队的管,每每经过金山一带,就必会驶进内海,若遇上倭寇,就立刻靠岸,若是遇上风雨,至不济也能在附近的岛屿停靠避风。你可能不知道,那一带岛屿极多,大大小小的也不缺小码头,停上三艘船自不在话下。他家船上还有能知天文、测风雨的老人,每每能在暴风雨来临前找到安全的避风处,因此他家船队虽说每年都要遇上几次风雨,却只是偶有损失,从没出过大事。”明鸾想了想:“话虽如此,但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之风云,这种事哪有说得准的?”

朱翰之只是苦笑着摇摇头,压低了声音:“金山卫现任指挥使……是冯兆东一手提拔的亲信,还是冯家的同乡。”

明鸾一震,猛地转头看他:“你是说……李家的船队全数沉没,有可能……是人祸?!”

朱翰之平静地道:“我没有这么说过,我只知道,一向行船最是稳妥的李家船队管事,带领着载有李家近年最大一笔财货的船队,在距离金山卫如此近的海面上……因大风而沉没了。”

明鸾抿着嘴没说话,这种猜测太惊人了。如果说冯家有意弄沉李家的船队,那是为什么呢?难不成……“他们知道太孙在船上?!是哪里走漏了消息吗?!”明鸾顿时惊慌了。

朱翰之摇摇头:“若他们知道,早就将人拿住了,也不会用这种手段,总要验明正身,再顺藤摸瓜,找出几年来都是谁在庇护他。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连生死都不能确认,他们怎能安心?”

不是消息走漏就好。明鸾暗暗松了口气,又问:“那会是什么缘故呢?”

朱翰之微笑道:“眼下仅凭只字片语,哪里能猜得出来?所以我打算叫身边的人来商议,等有了答案,我才好去告诉姨祖父。三表妹,你且安心在庵里住一晚,若有事我会来寻你,明儿我们就一起回九市去。”

明鸾还想问得清楚些,却挡不住他好说歹说,硬是请房东太太将她送去了招待女香客住宿的庵堂,赁了一间干净的屋子住下。明鸾暗暗跺了跺脚,但回想他那惊人的猜测,也决定要静下心来好好理一理思路。

就在明鸾绞尽脑汁之际,朱翰之招来了两名随从:“吕先生那边近日可有信传回来?确认平安无事么?”

两名随从方才并不在屋外,没有听见明鸾的话,闻言对视一眼,齐齐点头答道:“是,今日刚接到的传信,太孙殿下已于七月初二平安抵达海津(注:今天津)港,眼下想必早已在王府安顿下来了。”

朱翰之松了口气,便将明鸾带来的消息详细告诉了他们,又道:“目前知道的就是这些,是否还有遗漏,要找章家三姑娘细问,或是遣人往广州、往金山细细打听,但是李家的船沉得未免太古怪了。”

随从甲皱眉道:“如此一来,主上军费就有些不足了……李家遭此大难,没有几年功夫,也很难恢复元气。”

随从乙却道:“京城附近今年并无大风暴雨,送信过来的人就是走的海路,他大约在六月底经过金山一带,听说那里今年的气候比去年好了许多。公子,金山去年也不过是寻常风雨罢了,一些百姓家的屋子被掀了屋顶,几个港口城镇街道被淹,再有海上沉了几艘渔船,这种程度的风雨又怎能掀翻李家的大船?这事儿果然透着古怪!”

朱翰之沉声道:“方才听章三姑娘说起时,我就这么想了。一个月前发生的事,十来天就传到了广州,还街知巷闻,而且传闻的细节也未免太详尽了些,什么通水性的人打捞到珠宝发了财,什么船身残骸散落在海面上之类的。既是沉船,又怎会有残骸浮上海面?还有李家所购的洋货,一向是……”

随从乙迅速接上:“李家素来做的除了各色衣料,就是胡椒、苏木之类的买卖,珠宝……那是冯家名下商行包了的。李家若能从洋商手里拿到一颗宝石,冯家的管事就敢带人打上门去!”

朱翰之冷哼一声:“这种话只好去哄哄不知情的外人罢了,虽是最后一笔买卖,船上又没有兄长,但关系到燕王叔的军费,李家断不敢冒险。你们觉得……他家暗助燕王叔之事,是不是叫朝廷知道了?”

两名随从听得俱是一惊:“若果真如此,这船就沉得有问题了。既是风雨天气,想必外头也没什么闲人看见。金山卫是冯家的人掌着,想要做些手脚……”

朱翰之当机立断:“立刻将信传去北平与京城,务必要注意朝廷是否派了人去监视李家。轻易不要与李家人接触,以免暴露自身。”

两名随从齐声应了,那随从乙又问:“公子,太孙已经安然抵达,那……您是不是也该动身返回北平了?”

朱翰之看了他一眼,沉默良久才道:“确实是该回去了,你们吩咐下去,早做准备吧。”

两人应声退了出去。朱翰之站在窗前,看着外头的天色转为阴沉,乌云密布,似乎要下雨了,心情也变得有些低落起来。

第五章河灯

明鸾在女香客留宿的庵堂后院住下,心一直静不下来。朱翰之说过也许会找她去介绍详情,因此她哪儿都不敢去,一直乖乖待在房间里等着,结果几个时辰过去,也没见有人来找。

晚饭时间到了,朱翰之的房东大婶帮着拿了庵里备的斋饭过来,陪她一道吃。明鸾哪里有胃口?不过是随意吃点。正吃着,外头传来阵阵锣鼓声,不一会儿又响起了丝竹声,更有人声鼎沸,渐渐地竟吵嚷起来。庵堂里也开始骚动了,不停地有人从旁边的院子里三两结伴往外走,欢声笑语,引得房东大婶也蠢蠢欲动。

明鸾见状便问:“外头这是怎么了?”

房东大婶忙道:“今日中元节,庙里有水陆法会,我们镇上特地请了外地的戏班子来唱大戏,晚些时候,还要放河灯祈福呢!因此镇上的人与外地来的香客都会出门看戏放灯去的。小姑娘,你要不要一道去看看?”

明鸾这才想起今天是七月十五,照往年习俗,无论佛道都有法会的,从前她总会拉上家人朋友去看看热闹,消遣片刻,但现在哪里有那个心情?她苦笑着摇摇头:“我不去了,白天热得要死,我想好好歇一歇。”见房东大婶露出失望之色,眼睛不停地往外瞄,便道:“大婶要是闲着,就自己去逛吧,只是小心些,注意安全,晚上早些回来。”

房东大婶大喜。她今日是收了朱翰之的银子才过来陪明鸾的,本不该丢下明鸾离开,但一年一次的中元节,难得的热闹,她又想去逛,闻言怎会不开心?忙道:“这怎么使得?就怕沈家小哥儿知道了恼我。”

明真微微一笑:“不妨事,我不会告诉他。您早些回来就行了。”

房东大婶顿时高兴起来,千谢万谢,匆匆吃完了饭,将碗筷送回给庵中的比丘尼们,就赶回房间里换了身干净的衣服,系上一条新做的蜡染布裙子,又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甚至还戴上了一对银鎏金的耳坠,方才心满意足地离开妆台。她挎起一只篮子正要出门,忽然见到明鸾坐在窗边发呆,想了想,便走过去笑道:“姑娘若是嫌闷,为何不出去逛逛呢?听说镇上请的戏班子是府城来的,唱的也是新戏呢!”

明鸾摇摇头:“我听不懂,也不爱看戏,在这里还清静些。”

“庵里住的人多半是要逛去的,若你一人留在这里,不是很冷清么?”房东大婶从篮中掏出几个东西来,放在明鸾面前的桌面上,“这是白日里我在镇上买的莲花灯,一会儿你若是闲了,可以到附近的河边去放了,也给家里人祈个福。”

明鸾见那是几盏纸扎的莲花灯,用的是极普通的水红色纸张,表层不知涂了什么东西,看起来滑滑的,有些反光,底座是极薄的木板,花芯当中有根短短的蜡烛,因烛身略带些黄色,映着粉红色的“花瓣”,还真有几分象莲花,只是做工略嫌粗糙了些。有的“花瓣”内层处,还写了些歪歪扭扭的字,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也有“合家安康”或是“长命百岁”、“百子千孙”之类的。

明鸾忍不住笑了笑,起身道谢:“多谢您了,晚上玩得开心些。”

房东大婶乐呵呵地去了。明鸾拿着那几盏灯翻来覆去地把玩,觉得有些意思,又在屋里寻了半天,最后问一个过路的尼姑借了笔墨来,本想也写上几句吉利话的,只是庵堂外热闹盈天,院中却是冷清一片,想起这几年过的日子,她忍不住鼻子发酸,轻轻落笔,在一盏莲花灯内侧用小字写上“祝爸爸妈妈和哥哥在现代平安幸福”,字刚写完,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了。

这辈子大概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吧?在现代所经历的二十多年人生,如今看来就象是在做梦似的。明鸾更希望自己现在是在梦里,只要一醒来,什么流放,什么苦难,就都过去了,她还是那个家庭幸福、前途似锦的张晓鸣。

只可惜,这种想法只是做梦而已。虽然白天已经过去了,但夜幕刚刚降临,离做梦还早呢。

擦了一把泪,明鸾提笔再次在花灯内侧写上“张晓鸣一生平安”、“张晓鸣苦尽甘来”、“张晓鸣加油”,写完了,又忍不住捂脸苦笑。这种话只能在私下拿来鼓励自己了,就算被人看到,又有谁知道这“张晓鸣”是谁?现在的她……是章明鸾。

她又拿过两盏灯,在内侧写了些为现在的家人祈福的话,然后将笔墨还了,借了个篮子,将莲花灯全数装下,一个人拎着出了庵堂。

这处庵堂本建在山边,门前一条大道,足有十来丈长,大道的另一端便是悦城镇上最热闹的大街。明鸾远远看着街上灯火通明,锣鼓丝竹之声不绝,也不去凑那热闹,却转身往另一个方向走,沿着斜坡慢慢前行,不一会儿,便到了江边。

这一片江岸比别处都要冷清些,在此向西边远眺,可以看见百米之外一片流光溢彩,人声鼎沸,各色彩灯与火把将整条江都映得如同白昼般。明鸾观察了一会儿,就知道那里一定是正在准备放灯的仪式,一会儿时辰到了,便会有无数盏河灯从那里顺流而下,流经自己面前这片江岸,然后顺着江水流向远方。

明鸾在江边寻了块石头坐下,把篮子放在身边静等。今日是十五,但天气却不算很好,下午才下过雨,天上飘浮着乌云,隐隐能瞧见云后又大又圆的月亮。

也不知过了多久,微风吹来,稍稍吹薄了天上的云层,月色洒在江上,波光粼粼。上游处传来阵阵欢呼声,渐渐的有彩灯顺流而下,明鸾看着那一盏盏莲花灯飘过自己面前的江面,起身将带来的莲花灯也点亮了,放到江面上,让它们顺着水流飘下。望着远去的河灯,她默默祝祷着,只是心却有些乱。她既祈求现代的父母兄长平安康泰,也祈求现在的家人苦尽甘来,更祈求那不知下落的太孙还活着,燕王起事能顺利……祈求着,祈求着,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太贪心了,不知老天爷会不会因此跟她赌气,不肯答应她的请求。“你怎么在这里?”

身后传来朱翰之的声音,她惊醒过来,回头望去,只见他提着一盏莲花灯站在身后的江岸上,面露讶色:“你哭了吗?”

明鸾伸手轻触脸颊果然不知几时流下了眼泪,她连忙抬袖一把擦了,冲他笑了笑,“没什么。你不是在家里吗?怎么会过来?”

朱翰之若有所思地看着她,沉默了一会儿,低头走到江水边上,将带来的莲花灯放进水中:“我来找你的,远远地瞧见江边有人,就猜想会不会是你,果然。”

明鸾看着他那盏灯很快与其他灯一起飘走了不由得有些好奇:“你也会参与这种活动呀?”

朱翰之没有回答,反而问:“我兄长出事了……你那么伤心么?是担心家里?”

明鸾扁了扁嘴:“这是当然的。早就计划好的事,忽然出了这种岔子怎会不担心?”她深吸一口气,“可是,无论我有多担心,该做的事还是要做。总不能就呆坐着,什么都不干,傻傻等别人来救吧?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四年前我们家刚到德庆时过的是什么日子?现在又过的是什么日子?可见事在人为!我是不会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的!”

朱翰之看着她轻笑道:“你知道么?你这性子最让我惊讶,也最让我佩服。还在九市的时候,我就看见你整天忙活,哪怕是受了姨祖父之命来陪我呢,也总忘不了念叨要干什么,菜地的事,粮田的事,果园的事,还有瑶民的事,几乎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我要在山上逛,你不是砍柴就是采药,哪怕是用草编了小花篮,也要拿到镇上去讨好那些土财主家的小姐,得两个赏钱。我本来心里还有些不屑,但看着你拿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去给姨祖父买补药,给三表婶买衣服料子,给二表妹买彩线,给虎哥儿买糖糕,又觉得你实在是个好姑娘。”明鸾冷笑一声:“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家里人也没少说我。什么丢脸啦,没骨气啦,不象是个大家闺秀啦,野丫头啦,村姑啦,我自己心里也清楚。如果当年南乡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