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小亨-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哥,这就是内地吗?好多人啊,也非常热闹!”少淮显得非常的兴奋。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祖国,虽然现在还不如香港。但是,却是充满了发展劲头!”张少杰同样好奇张望,答复道。

张少杰也没来过内地,不过却阅读过未来三十年内地经济变迁的信息资料,知道这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土地。虽然现在人们还在为物资贫乏而不满,但是过几十年后,人们会抱怨,生产力过剩!

极度匮乏,到极度过剩!

这就是解放了生产力之后,东方巨龙的可怕潜力!

张少杰一想到内地的未来,就想到了咆哮的工厂,海啸山呼一般的机器,车站中一眼望不到边的外地工人。。。。。。。

——————

ps:感谢“龙绍ll1”、“小刀锋利”慷慨打赏。

第二十七章 从深圳到江淮

当张少杰兄弟两人,首次踏上深圳河对岸,中国的土地上,激动心情难以抑制。与此同时,24岁的诗人顾城的诗歌《一代人》,开始红遍祖国大江南北。

街上买了一份报纸,上面就刊登了顾城的诗歌。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少淮还是中学生,读了这一段诗歌,尤其有感觉,仅仅一首诗就让他觉得特别崇拜内地的诗人。也觉得,顾城这个诗人几乎和自己哥哥张少杰一般的有才华!

张少杰对于诗歌,很没有感觉。

事实上,他虽然听过“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一段,不过却不知这一段诗是出自北京诗人顾城1980年春节前发表的《一代人》中截取的。

张少杰觉得,自己还是俗了点。诗歌这东西,他最多是口头上佩服一下诗人,实质上,对于现代诗,他的内心总觉得不以为然。

尤其是,80年代,内地掀起一波诗歌创作热潮。稍微认识几个字的人,都踊跃写诗,全国数千万的诗人,让诗歌这东西,迅速变得不值钱。

这个年代,深圳是一块热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整个全国找不到比深圳更有激情的土地!

这一座崭新的城市,从一开始,就陷入对经济建设的崇拜中!因为这里是特区,是一座实验室,所以各种在国内其他地方难以实现理想的人们纷纷奔赴深圳。

事实上,在深圳正式被批准为特区之前,深圳的蛇口工业区已经被批准为特区。因为蛇口工业区引进了大量的香港资本。李嘉诚、霍英东,等等香港商人,都在蛇口建立之初,就参与过基础建设投资。

蛇口的工厂,也多是香港商人投资、从海外进口原料、再通过香港出口到海外,仅仅有雇佣的工人是来自于内地。这样“三来一补”的模式,在几十年后看来,是极其落后,极其不具备竞争力的血汗工厂。但是在这个年代,却给中国赚取大量的外汇,工人出卖劳动力也获得了较高的薪酬待遇。

张少杰来到蛇口工业区的“中国银行”营业厅,这个年代,中国银行还是中国国内指定的外汇兑换银行。

港币在内地是花不出去的。此次来到内地探亲,所携带的1万元港币的现金,按照人民币和港币之间的固定汇率,换取了人民币三千多元。

这时代,人民币的购买力的非常坚挺的。一包中华烟,两元人民币。一瓶五粮液,五元人民币。一斤米0。14元。一本新华字典,不过0。5元。

当然,因为这个年代便宜的仅仅是中国国内能够生产的物资,这些物资被卖的极其廉价。但是,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是关键器件依赖国外进口的商品,则显得非常昂贵,黑白电视机需要400多元,彩电价格则超过千元。电风扇需要100多元,进口的劳力士手表需要560元,计算机则需要上万元。。。。。。

这个年代,内地老百姓,对于看电视的渴望,显然是后来人难以想象的。简陋的娱乐环境下,电视节目,是能够提供老百姓,最欢快的娱乐。

小姑和大伯家,直到后来90年代,才买得起电视机。大过年的,总不能空手去探望亲友。尤其是,第一次去老家探望大伯和小姑。张少杰和少淮商量片刻,决定还是在深圳买一台电视机带过去吧。。。。。。

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用了320元,这还是再深圳沿海城市的价格。如果在内地城市,估计400元都挡不住。

除了电视机之外,张少杰还购买了一箱五粮液——这仅仅要30元,还有各类的营养品。林林总总的不断掏钱。但是,等到支付的时候,才发现仅仅用掉了不到100元。这时候,张少杰才直观感受到此时的人民币很值钱!

购买了从深圳驶往安徽的火车票。

兄弟两人坐上火车,呜呜的鸣叫声,火车开始启动。。。。。。。。

——————

车上一觉睡的很甜。等到乘务员提醒下车,张少杰兄弟两人才醒过来。

电视机,还有酒等等礼品,被搬下火车。

兄弟两人,站在喧闹的火车站,显得有点不适应。

江淮之间的空气,显得比香港和深圳寒冷的多!

在香港,张少杰兄弟两人从没有感受过,下雪天的温度。

来到祖国的中部地区,他们感受到了!

凛冽的风,吹的两人哆嗦不已。

“哥,这温度实在太冷了!”少淮有点抱怨。

张少杰哈哈笑道:“所以,我们来对了!没有经过寒风的吹拂,怎么能够算得上完整的人生?连下雪天是什么样的概念都没有,怎么能算一名男子汉?”

一切的豪言壮语,为陌生的环境中,都显得失效。

这里人讲的安徽话,张少杰兄弟听不懂。

张少杰兄弟两人的广东话,这里人也听不懂。

这种因为沟通不便的焦急,是旁观者很难体会到了!

人生地不熟,哪怕有大姑姑记下的详细地址,张少杰兄弟两人也未必能够在穷山僻壤之处,找到大伯、小姑他们所在的村庄。

不过,谁叫张少杰兄弟两人是“香港同胞”,在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年“香港同胞”显然是很吃香的。

国内现在的政策,是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不过内地有虽然简陋,但是却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有大量的劳动力。不过却是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

香港的同胞们,有资金、有市场经济的意识,所以香港商人成为了内地招商引资的首选。

dp崇拜,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等因素,使得内地的官员,对于香港同胞显得热情过度。

张少杰兄弟因为人生地不熟,胡乱的找到车站的负责人。原本是想要咨询一下,那些有关部门可以对张少杰兄弟两人的走亲访友提供帮助。

没有想到,车站的领导,豪气万丈的表示——远来是客,有困难直接找他就行!

为了方便张少杰兄弟两人的探亲,车站的领导居然派出一名二十出头的女青年,免费的给两人当导游。

“小方同志是本地人,有文化,是高中毕业。她还懂广东话,我让她给你们当几天导游吧。。。。。。。”车站的领导笑的很朴素。

“谢谢侯站长!”

张少杰兄弟两人,看到拖着两条长辫子,穿着铁道部门制服,脸上笑起来有可爱小酒窝的小方同志,感觉有点亲切。

——————

ps:感谢“纯洁的妖刀”、“flkdsfld”慷慨打赏。

第二十八章 小方同志

江淮之间,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中国历史上,每逢南北对峙类型的战乱,江淮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历史上,这里也是南方政权抵御北方强敌的天然屏障。北方逃难的难民,能够逃至江淮,多是精壮男丁。所以,江淮也是古代有名的盛产骄兵悍将之地。

隋朝末年,杜伏威的“江淮军”,就曾经战功赫赫,名扬天下。除去隋末的那些门阀势力之外,仅仅各路农民起义军中,江淮军声势可排第三位!

《大唐双龙传》里面,杜伏威被写成了一名五十多岁的江湖枭雄,不过历史上的杜伏威却是少年英雄,十多岁就率领义军纵横江淮,大有楚霸王一般的英勇。后来杜伏威投靠李唐,江淮军出击河北刘黑闼、徐元朗,每战必胜、夺取十多城,端是震惊天下。后来杜伏威为取信朝廷,甚至自请入朝,避免被朝廷猜忌。不过,部将辅公祏有心自立,起兵反唐。连累杜伏威在长安被赐酒,毒杀!

江淮自古不但盛产彪悍军人,手持《论语》经商的徽商也以其独有风范闻名全国。近代以来太平天国战争,最残酷的拉锯战多发生在江淮。清兵来了会屠杀心向天国的军民,太平军来了,会屠杀支持清廷的百姓。杀来杀去,等到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这里几乎十室九空。

民国时期、建国以来,不少外地人口补充进来,稍微使得这里恢复人气。因为太平天国战争,以及后来的百年动荡,江淮大地,经济文化底蕴被消耗一空,迅速从古代著名的鱼米之乡,富饶之地,变成了经济极度贫穷的地区。

张少淮的爷爷,曾经当过北洋兵、军阀的部队、国。民。党兵,后来总算在抗战时候立过战功,升迁为上校团长。

不料解放战争时期,天下大势瞬息万变,前几年还是党。国百万大军大举进攻中。共解放区,转瞬就变成解放军席卷大江南北。

那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速度快的令人难以想象。军阀割据,动荡百年的中国,居然在短短几年就获得真正的统一。

这一点,北洋**没做到,国。民。党。**也没有做到,也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做到了。这不得不说,是天下分久必合,民心盼望统一的大势使然。

以前爷爷留下的老家地名有点语焉不详,仅有庐江县青龙山小屯村字样。

青龙山,这一地名在全国各地数之不清。同样,小屯也是中国一个常见的村名,如果不是对一个地区的很熟悉,很难根据这样一个地名找到地头。

小方同志联系到县里面的运输公司,包了一辆面包车。中部城市的运输公司,非常不景气,除了一些能跑长途的司机之外。县内的公路运输,显得懒懒散散,有时候,司机几天都可以不上班。

因为小方同志强调是香港同胞回老家走访亲友,加上张少杰出了每天20元的包车费用,所以,县运输公司显得很重视。

似乎想要给香港同胞留下好印象,所以县城的运输公司派来一位有过二十年安全驾驶记录的中年司机,负责张少杰此次下乡的交通。

“现在的青龙山一带,已经是柯坦人民公社了,小屯村那里的村长姓何,是一位老党员老干部,以前我去过那个村玩过几天。”小方同志笑着介绍道。

“柯坦人民公社?”张少杰疑惑。

“就是柯坦乡啦,在民国时候,那里是乡镇,现在仅仅是换了一个制度和名称。地理范畴还是和以前差不多的!”小方同志解释。

解放后,中国的乡村,开始形成人民公社制度。张少杰兄弟两人是不太了解“公社”这种中国解放后才产生特有的地名。

事实上,这种人民公社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开始逐渐解体。等到二十一世纪,基本上已经很少有地方还保留人民公社这种编制。

有了小方同志,这个本地通,张少杰兄弟两人很安心。

因为他们再也不会担心出了县城之后,会在连绵的山地、乡村中迷路了。

——————

一辆面包车,缓缓的在崎岖山路行驶。

虽然,这里的山,海拔仅仅有几百米,在中国都是不起眼的山。但是,对于香港那个小岛来说,这个中部县城不出名的小山坡,已经算是崇山峻岭。

车上的旅客,仅仅两名半大的男孩,一名女青年。开车的是一名中年司机,车开得很稳,虽然路很颠簸,但是却让人有种很安全的感觉。

小方同志是一名很活泼健谈的姑娘,一路上不断的给张少杰兄弟两人讲解这里的地理、人文、历史。

让张少杰感觉到,自己几乎用难以想象的廉价,享受到一场充实的文化之旅!

事实上,不但张少杰听的很有感触。在她婉转动听的讲述中,连少淮也被引人入胜的内容吸引住了。

文化沙漠一般的香港,那里能够有中国内地这般处处有历史,处处有文化底蕴啊!

“这里就是我们父亲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我们祖祖辈辈的根源之地。冶炼神兵利器的欧冶子是我们祖先的邻居,三国的周瑜埋在本地,历史上多少**人物,都曾经是从这里出生成长!”张少杰指着窗外的青山,显得非常高兴。这些历史人文知识,都是小方告诉他的,要不然,张少杰看不知道老家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历史底蕴呢。

“哥,你说我们的老家会是什么样子的,和大伯、小姑他们见面后,会是怎样一副情形?”少淮也显得有点近乡情怯,当然,这样的颠簸的路况,比香港恶劣的多,使得他脸色苍白,显得有点晕车。

“不知道,但是我想,他们会很热情的招待我们。”张少杰笑了笑道。

几十分钟的山路。

小方同志笑道:“到了青龙山了,山顶就是小屯村。”

顺着她指点,张少杰兄弟两人看到,漫山遍野种植了一些松树。松树丛中,一条五六米宽的泥巴路,通往远处。

山间,湖泊、农田,显得非常的有层次,显然这里的农民并不懒,将这里的田地料理的很好。

虽然说是山顶,但是其实这条路并不崎岖,也不倾斜,可以笔直的驶往山顶。

司机点头,确认道:“开车的话,几分钟就能到山顶。”

“山顶那里有村委会,还有红星小学。到了山顶,有很多老乡可以问路的。”

“哦哦!这就是老家了?”少淮精神忽然高昂起来。

晕车之后,少淮开始沉默了很久。显然,除了因为快到目的地而高兴之外,他更高兴的是,很快就可以下车了。。。。。。

张少杰深吸一口冷空气,恬静的望着景色,不时间,悄悄看着俊俏美丽的小方姑娘。她真是一个美丽的女孩,更有着香港姑娘所没有的独特气质。短短相处了一个上午,就让他对于这个姑娘很有好感。。。。。。

小方同志似乎看到香港小伙盯着自己猛看,脸上一红,笑起来好娇羞。

———————

ps:感谢“峩荇峩縤︶ㄣ”、“龙绍ll1”、“霞飞双颊”慷慨打赏。

第二十九章 在老家的日子

青龙山,密布大小湖泊。到处都是水田。

到了山顶后,车停在村中晒谷子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