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遂人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遂人意- 第4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理偌大朝堂的圣人不是对此没有认识,可在朝堂上从来没有下过明旨而已,这个旨意不能下。

读过圣贤书的朝臣,对这些忠孝节烈自然看的重,到了乡间,都是为了温饱奔波的,哪里讲究的这么多,别说寡妇再嫁,就是三嫁四嫁那也是没人管的,何至于就非得弄得官民统一,

拿到朝堂上来说,别说为难他这个圣人,就是老尚书那里有能落得什么好,怕是所有的圣人子弟,自此都要鄙视老尚书的。

圣人苦笑:“老尚书这又何苦。”

说着把手里的东西递给老丞相。杜老丞相那也是人精中的人精,怎么会不明白这里面的得失呢,看着老尚书眼中都是纠结,对于权利,怕是老伙计比他以为的还要放的开:“难得老尚书由此爱国,爱民之心。还望圣人成全。老臣愿同老尚书共同起草此议。”

圣人一时间感动:“我大梁有两位爱卿这等不计个人得失的良臣,何愁千秋万代。”

杜老丞相感叹,可不就是千秋万代的事情吗,发展人口,大梁才能繁荣昌盛,永久不衰,永远都是民生大计。

圣人:‘老尚书忧国忧民,身在草野,心在我朝堂,朕,朕还请老尚书在为我大梁操劳些年’

华老尚书:‘草民不敢当圣人如此赞誉,草民没有圣人说的那么无私,有失有得,虽然难免被人非议,可圣人是明白草民的,能得圣人理解,支持,又有谁敢说草民没有得呢。’

圣人感动老臣的忠君爱国:‘好,好,咱们君臣同心,就看我大梁繁荣昌盛之日。’

然后摆正脸色:“朕来拟旨,就按着老尚书的原话,相信我大量的良臣志士,定然能够明白咱们君臣的苦心。。”

杜老丞相感叹,华府果然又要更上一层楼了,几日不见这老家伙讨好圣人的本事竟然更高深了不显山不漏水的,看看把圣人哄的都要掏心掏肺了。

当然了人家华老尚书整日里面对芳姐那样的人,怎么能不学些真本事呢。别看面上不显,对于芳姐不着痕迹的讨好,老尚书受用着呢,

同时也检讨自己这么多年白白在圣人眼前晃悠那么久,竟然不知道讨好拍马的精髓。以至于君臣相得几十年没能换来圣人一句爱卿呢。

华家大老爷今日在衙门做事都不能塌心,也不知道老爹今日去宫里同圣人相处如何。到底为了什么呢。

华二老爷没心没肺的,在他看来老头致仕以来就有有点抽风,做出来点什么出格的事情也是很好理解的,不然当初怎么会不让他家闺女回娘家呢。

华三老爷忙着府里的俗事,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一直到第二天圣人在朝堂上册封老尚书为太傅一品的官衔,虚弦,不用上朝不过依然领取太傅的俸禄,何其荣宠,竟然用皇子们的老师的虚弦,把老尚书给容养起来了。

当然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出乎意料了,别说朝臣们乱了,就是华家大老爷都慌了。

这还能在朝堂,在京城混下去吗。才有他们府上的出嫁的姑奶奶得罪了满朝大臣,就有他爹,出来得罪全大梁的清流大儒呢。

这个得罪面要不要太广,想到老爹上朝之前,是同四娘在书房里面一整天的,不其然的瞪像华二老爷,老二这个闺女,就亲近不得,那是一个流动祸原。

看看自家老爹怎么就跟被人洗脑了一样,这种事情都开始撑头了呢。早知道就该把那丫头同华府的人隔离开来才是。

华家大老爷如今那是真的明白他爹当初的忧虑了,可为何他才明白,他老爹就失陷了呢。

华二老爷也懵了,老爹疯了,同以往的风格不相合呀。

对着老大责怪的,埋怨,幽怨的眼神,摆摆手,不管我的事情,我真的一句都没说过什么,苦于在朝堂之上,没法同老大辩解。

老臣:“圣人,这实在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呀。有违圣人之道,让那些节烈女子又何以自处。”

这个是个问题。老尚书如今是不用在上朝的,所以好感度老尚书在圣人面前刷了,可跟重臣掰扯这个事情,却要老丞相来做。

老丞相那个心呀,凉的不要不要的。这么多年两人相交,相杀过来,就这次输的最惨,光为老伙计做嫁衣了。

杜老丞相站出来:“老尚书倡议寡妇在嫁,那是为了我大梁的人口长期发展,试问若是乡间民众如同诸位大臣一样追崇节烈,贞操,我大梁的人口又从何而来。何况老尚书又没有阻止那些非得要节烈的女子,改其志向。人各有志嘛,只不过是提议对那些要再嫁的女子,给予奖励而已。”

又有人站出来了:“奖励又从何而出,朝堂为何要奖励这些,生育子女的女子,可不都是寡妇。”好吧这就是为了挑事而专门挑事的。

老尚书站在朝堂上为了身后的圣人,还有大梁舌战群儒,惹恼了一众的名流大儒。忍不住叹气,圣人的看重,都让老伙计得了,剩下他老人家费力不讨好,还得罪人,真是没法在好好当丞相了。

只希望圣人记得他老人家这份心思,他日能够看在他们君臣同心,不计得失的份上,对他能有老伙计一半的优容就不妄他今日之功。(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六章 百家之争

试问一个讲究礼仪,给节妇颁发过贞洁牌坊的朝堂,又怎么会倡议寡妇在嫁呢。让那些被表彰过节烈的女子又要如何自处呢。

可以说圣人能够让老尚书的奏本,在朝堂上曝光,被众臣所闻,那就相当于再把皇家,把国法,把一直推崇的礼教,放到了风口浪尖上,接受世人的舆论攻击,和各种诋毁。

可就像老尚书折子上写的,人口乃是国之根本,那是大梁发展的基石。没有人口,国家拿什么昌盛。国家拿什么发展。

这可不是人口爆发的年代,这是一个地广人稀,各种天灾*,兵祸从来没有停止过的年代。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多岁的时代呀。人在这种大环境下,那是相当的脆弱的。

老尚书能够挺身而出,不畏艰难,敢于面对这些清流大儒的指责,敢于把华府放在挑战礼教的前沿上,那就是已经把个人荣辱放下了,把家族的得失放在大梁的后面。

作为一个君王,圣人为了他大梁有这样不计荣辱的臣子而骄傲。

掰扯开了说,大梁那是皇家的大梁,臣子如此呕心沥血为的也是他这个圣人,怎么不让这位九五之尊感动呢。

老尚书用实际行动,感动了这位同样要作为的圣人。

这件事情被拿到朝堂上来说,那些大臣那些有名望的大儒心里也是明白,圣人对此也是很倡议的,不然这种事情怎么会有机会被如此的大力宣传呢。

可就此事不闻不问,实在有失文人的风骨。于圣人教导背道而驰。

文人有文人的立场,要知道他们拜师的时候,不管是哪朝哪代,圣人像都要拜的。也就是说君王可以换,可这个文人的精神领袖一直没变过。相当于一种信仰。

可这篇奏折分析的的确让人没有反驳之力。

为了大梁的千秋万代,为了中原能够长盛不衰,人口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杜老丞相一人承担了来自朝堂上所有的阻力。

老友一篇奏折,在圣人这里刷足了存在感,刷足了好感。可怜他老人家受苦受累不说,还要被大儒们各种批判,当真是苦也。

接下来的几日朝堂都是震荡的,好几日的早朝都像菜市场一样,乱哄哄的,还有趴在朝堂上哭诉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不知道的以为这些大臣府上有了白事呢。

对此圣人也一筹莫展,多少人家府上的老封君,都因为节烈被皇家推崇过呀。可如今这项提议出来,真的是自打嘴巴。

别说那些朝臣哭,就是人家要个说法,你也得给呀。圣人捂着脑袋发愁。

用老尚书的话来说,既然看到了制度的弊端,就不能为了困难而裹足不前,铲除弊端,那就是在我大梁的基础建设上添砖加瓦。让我大梁发展的更加稳健和谐。我们要迎难而上。

当然了老尚书的这番话,完全是从他家孙女的口中听来的,用用还是很有道理的。

圣人同样为了大梁的基础建设而努力。在忍者头疼。

而如今只有杜老丞相在迎难而上。再次的舌战群儒。武侯当年也不过是站了一场,他老人家可是都连着半个月了。杜老丞相都为了自己的好口才而自满。从时间上来说,武侯都被比下去了。

老丞相总有一种被老尚书坑了的感觉。

朝堂上如此,华府门口亦是如此。老尚书府都要被京城的大儒给围了。

总而言之,老尚书你提出来这种有违礼教,有辱斯文的奏折,有没有想过你华府的子弟怎么以圣人子弟自居。

老尚书闭着眼睛,把一切的非议都给挡下了,把儿孙都给挡在了身后。

就像芳姐说的,他老人家说这个问题,比儿孙们说合适多了,至少没人泼她老人人家脏水,看上了那个府上的寡妇。

老尚书面对着一群的酸儒,整个人都透着一股子大义凌然舍我其谁的气势。

心中早就把倒霉孙女给骂了几百遍了,看吧就知道那丫头惹出来的乱子,从来就没小事。多坑人呀,他老人家一世英名全毁了,怕是走在大街上,都会有书生们出来扔臭鸡蛋的,

而且把他华府的子孙都给带累进去了。

好在老尚书站在朝堂的立场,作为大梁子民的立场,还能据理力争,把一群不懂事的小学子给教训的一愣一愣的,就是大儒们也都被老尚书给羞出了门外。

京城从来都是文豪聚集,学子成堆的地方,大儒们还能登门拜访,可那些学子,都是中二才过的愣头青,一时间热血冲头,把华府都给围了。

芳姐咋舌,闹事闹到他们门口来了。可不能让事态恶化下去。

老尚书心火缭绕,都是什么狗屁事呀,尽管料到事情不会顺利,可没想到能带来如此的恶果不是,狠狠地瞪了芳姐一眼,就要出去同这群倒霉孩子硬抗,就不信一帮的小娃娃,还敢在他老人家面前扎刺。老尚书准备出去耍大胳膊。

在老尚书的书房里面,芳姐泼墨挥毫,字真的不怎么好看就是了。

献媚的给递给老尚书:“您用这个,”跟一群中二才过的叛逆期孩子耍大胳膊,想也知道行不通呀,老祖父脑袋打结了呀。

老尚书:“老夫还用得着你个女娃子代笔不成。”

然后低头看了一眼芳姐写的东西,这也太有煽动性了。再看了一遍,还不错,记住了。难怪老二最近在朝堂上扇唬的圣人都晕头转向的,感情背后有转笔的。

转头挺着脊背就去粉墨登场了,佝偻的身板都挺起来了,对着一群的学子,老尚书说的语重心长:‘而等今日到此,可有想过我大梁的疆域有多宽广,我大梁的人口又如何状况,二等可否想过,那些守卫在我大梁边防线上的兵丁们,每个人要防卫多长的边境线。你们可知道我大梁的土地上遍植农作物,该当是何种盛况,我大梁的民众该当如何的富足,你们可知道这些需要都是人口。你们要把眼光放的更宽广一些,你们读书是为了明理,是为了兴国,不是为了推崇某一家的学说,你们可曾为了我大梁的发展,为了我大梁的百姓而思索过。老夫作为大梁的老臣,恳请你们,不要局限住了你们头脑,闭塞了你们的视听,为了我大梁,为了我大梁的百姓,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出去看看走走,把你们的学识都用在富足我大梁百姓的康庄大道上。而不是为了坚持什么学说,坚持某一家的理念,你们读书为了什么,为了大梁,是为了百姓。’

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说,别说把一群的小学子给震惊了。

就是把华家大老爷都给震惊了,他爹绝对被什么东西给附体了,要不然这话就不是他爹能说出来的,要知道整个华府,甚至于整个京城,他爹对礼教的推崇绝对是一等一的。少有能与他比肩的,不然他华府子弟因何才能如此的出彩,那不就是府上老头管的严,礼教两个字时刻都不敢忘记吗。

华家大老爷已经在想着去哪个寺庙找师傅来府里辟邪了。

那些不被老尚书忽悠的大儒大有人在,之所以不站出来说话反对老尚书,那都是心里明白,圣人发展大梁,发展人口的决心,

都是人精,对于整治有着不同寻常的敏感,不然为何都当大儒,只有这些人在京城,在圣人的眼皮子底下混的风生水起,那就是人家看的透事情的本质。

有些老古板站出来:“难道老尚书的意思,就是为了大梁的发展,可以无视礼教,可以不顾廉耻吗。”

华老尚书黑脸,还有真有这么固执的:‘自然不是的,圣人倡导我们懂得礼义廉耻,忠君爱国,那是因为我们都向往着文明。可这些文明也是要在百姓吃饱穿暖,不受天灾*的大好环境下才能追求的。如今圣人就是要带着我们一起把大梁建设成为让大家吃饱穿暖,不受战乱天灾*的美丽国度,让我们有更好的环境追求圣人口中文明的国度,难道有错吗。’

饶了一个圈,回去了。

老尚书就觉得有芳姐那么一个门客挺不错的,看看准备的多充分呀。各种问题都不用过脑子,随便拿出来两句话就把别人给绕进去了。

大儒学子们被老尚书的一张犀利口舌给打败了。

而在圣人那里,老尚书又刷了一次存在感。

书生眼里只有圣人,只有那些礼教,礼义廉耻那么看重,怎么就不知道,礼义廉耻后面还有忠君爱国呢,到底是华爱卿的爹爹,他大梁的老尚书呀,时刻把大梁记在心里,把他这个圣人放在心里。果然是朕的老爱卿。

估计老尚书知道圣人称呼他老人家爱卿,能感动哭了,当初儿子被圣人称呼爱卿,老尚书可没少发酸。就不成想,老了老了,致仕了才得到圣人的认可。

圣人的得意那不是心理明白就好的,傍晚的时候,华府就被圣人赐下了各种御用之物。以示对老爱卿的恩宠。

这是为了对华府的安抚,也是对世人的一个态度。圣人就是让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知道,他对这次礼教风波的态度。

华老尚书的一番话,已经把寡妇在嫁,失德,不成体统的问题,升高到了,诸子百家之争。

这些大家们倡导的礼义廉耻到底为了什么,受益的又是什么人,为何要推重这些大家们。如今的学子们嘴巴里面研究的都是这个,争论的也是这个。

这个绝对是老尚书想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