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坑你没商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坑你没商量- 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在郑成功是个人物,他完全赞成李定国的主意,两个人基本想到一块去了。

既然你王烁不愿意,那我们俩先这么干着,哪天你想通了,咱仨就一块儿来。

郑成功同意他的办法,那就得考虑两个人的势力划分了。

在这方面,李定国是比较开明的,为了大局,他宁可吃亏。

因为郑成功海军强大,他把沿海的省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都给了郑成功,自己则管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江西、湖北南部和安徽南部。

看着他的地盘好像大一些,可是他管理的省份都穷啊,相比郑成功,他还是吃亏了。

郑成功也明白自己占便宜了,心下很是佩服李定国的胸襟,两人因此就越处越近。

这样,划分了势力,势力范围之内的官吏任免,制度制定,则都由两人自由决定。

当然大家没事还会互相交流,谁的办法好,就向谁学习,取长补短。

至于帝都所在的江苏,则由两家共同出御林军,一人两万,管理治安,防备敌军。

江苏所出课税银两,扣除皇帝用度,百官俸禄,基本也就没什么了,不够两人平摊,富余则积攒起来,以备荒年。

这有点君主立宪的意思,反正皇帝只是个名号了,一丝权力没有,百官也得听他们两个的。

但仔细想来,他们离君主立宪还差的远,制度也不健全,特别是军队属于二人私有,留下极大隐患。

可限于那个时代和两人的见识,能做到这一步就很不错了。

所以,在他们两人看来,王烁有点不懂事,搂着权力不撒手,非要自己说了算,这不行。

你打满清我们不拖你后腿,你一个人打不过我们还可以帮你打,但也不能让你太强大了。

万一你强大了,回过头来打我们怎么办?

他们觉得自己的办法是最好的,可在王烁看来,这完全还是换汤不换药的落后封建制度,没有代表国民的议会,顶多就是把永历的权力俩人分了,一个皇帝变俩皇帝,根本不靠谱,当然也就不会答应和他们掺合。

想联合,你们得先学我的制度,我这都是比你们先进好几百年的东西。

你们学会了,明白了,真有能力,你们来当大将军我都愿意。

因为在我的制度里,律法是老大,剩下的没有老大。

在战争期间,需要军政统一,不能完全民主。等战争结束,逐渐走向民选,三权分立,军队完全属于国家,你们就会知道,我的办法才是长久之计呀!

第481章 四百年思维差距 致共和立宪之争

王烁和李定国、郑成功思维模式差着四百年,当然不能凑合到一块去。

李定国听郑成功说了王烁军队、战舰的强大,也不由暗暗担忧。

西北军竟然如此厉害,王烁灭满清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关键是他灭掉满清之后会怎么样?还用问吗?肯定是渡江南下灭他们,然后称帝。

不成,就趁着满清还有部分实力,和满清南北夹击,先灭了王烁再说!

可为自己生存,不顾民族大义,这样的事情,李定国干不出来。

别说李定国,就是郑成功也不肯干,他和满清还有杀父之仇呢。

他爹已经让满清给拉到北京棋盘街闹市上杀了,他叔叔郑鸿逵逃回来,已经把这个情况告诉他了。

就算没有杀父之仇,不顾民族大义的事情,郑成功也不会干。弄些海盗、倭寇拉王烁后腿行,公然和满清联合,他还怕后世骂他是汉奸呢!

那怎么办?要不咱也加紧后方治理,研究先进武器,防备将来王烁进攻?

可王烁搞出来的那些东东,咱们恐怕真一时半会儿搞不出来呀!

要不,干脆让他当皇帝算逑,反正这人不错,和咱也没啥区别,都对百姓好。

李定国听了摇摇头。

后方治理当然不能放松,先进武器也必须研究制造,还得加紧研究制造。

让王烁当皇帝绝对不行!朱元璋当初也不错,可皇帝传到他子孙手里就完全变味了。

咱们将来也不能把权力传子孙,还得想辙把权力传给有能力的人,弄个办法把这个规矩固定下来。

一,不能让皇帝有权力,皇帝就是只管享受就行了。

二,权力绝对不许传子孙,要学黄帝的禅让办法,权力只能落到有能力的好人手上!

现在是咱们俩,将来加上王烁,咱们要一起盟誓,位置绝不传子孙,就是子孙有能力也不行,不能开这个先河!

尽管李定国对自己发明的这个治国办法还不满意,他自己觉得也需要改善,但他认为这是目前唯一最好的办法,里面的缺憾将来加上王烁以后,可以共同想办法解决。

王烁爱民如子,得百姓爱戴,这就说明他和自己一样,是个好人,只要他明白了自己的苦心,相信他一定会赞成自己的!

他最终还是决定,要见王烁,和他面对面谈,把自己的想法仔细向他说明,相信他一定会赞成自己。

郑成功听李定国要见王烁,觉得也只能如此,反正这么着,比打起来自相残杀好得多。

至于能不能谈成,到时候再说吧。

谈成了最好,咱们两家合一家。谈不成,咱们就老实准备将来开战吧。

王烁的剿灭海盗行动进入尾声,也接到了李定国、郑成功要和他面对面谈判的消息。

决策常委已经和江南多次书信来往,几经协商,把见面地点放在了扬州西南一个长江江心的小岛上。

这是一个长江淤积泥沙形成的江心沙洲,形状像个织布的梭子,江水被它一分为二,从两边流过。

小岛北边是扬州,南边镇江是江南属地。小岛无人居住,站在岛上,可以看到长江两岸极远的地方,两边谁也不用担心对方有猫腻,用来见面极为适合。

常委会把李定国要求见面的意图和动机,都详细报告了还在舟山的王烁。

王烁与李定国一直有书信来往,只是谁也无法说服谁。

因为大家都建立地盘的时间短,又面临接连不断的战争,消耗大量百姓生产出来的资材,辖地内百姓都不富余,目前到底谁的办法好,可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还都不具备充分说服力。

关键一点,李定国认定王烁是要大权独揽当皇帝。

他不想要中国再出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了,这一点上他丝毫不让步,无论王烁如何解释,他看不到实际结果,还是不相信王烁将来不会当皇帝。

王烁想说明自己将来一定不会当皇帝,也是缺乏事实依据。

现在是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他无法施行全面民主政策。从表面看,他的政府仍旧是军政合一。

王烁是大将军,常委会书记,军政都是一把手,要说他不是大权独揽,谁信呢?

既然权力都在你手里,你还是和皇帝一样,全都是你自己说了算。

你既然不想当皇帝,那咱们三个把权力分开,有事大家商量着来,岂不是更好?

王烁这个冤枉啊。我现在也没自己说了算,我这是常委会制度。

你们如果有能力,将来也可以进常委,可就凭你们现在的能力,你们当委员都困难,别说当常委了!

这两个人不比宋献策和李岩,宋献策和李岩一开始就是要保王烁,把他视作主公,没有要和他平起平坐的想法。

而且,他们都饱读诗书,见识非凡,又去高级军校系统学习了王烁的那些从现代偷来的玩艺儿,才从思想上有了质的转变。

李定国和郑成功就不同了,他们一开始就不想让王烁大权独揽,要的就是平起平坐。

李定国自小跟随张献忠,四处征战,没多少时间学文化,也就是粗通文字,见识、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学习过程,才能跟上王烁的思想。

话说回来,李定国如果可以理解王烁的这些想法,他就不会反对王烁了。

郑成功和李定国半斤八两。他爹就不学无术,他也好不到哪里去。

论打仗,他们都是天生将才,可论思想,他们连王烁地盘里一个县长的觉悟都达不到。

王烁也不能为了李定国就把现在这套常委决策制度给废了,再按着李定国的想法来,搞什么君主立宪,再说你军队不属于国家,没有议会制度,也不能叫君主立宪啊。

反正他不能再倒回去,遵永历为皇帝,那绝对办不到。不只他不同意,他的军队和政府也不会答应。

僵就僵在这里了。

将来消灭满清之后,如何处理江南问题?

在这点上,伟人是毫不犹豫打过长江去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没给他留下任何其他借鉴的办法。

可这时的情况又和解放战争时期有很大不同啊,从本质上说,李定国和郑成功不反动,也是一心为了国家好,只不过是他们处于这个时代的见识,不能理解王烁的思想罢了。

难道,在消灭满清之后,他真得和解放战争一样,打过长江,把李定国和郑成功给灭掉吗?

第482章 各执己见难统一 长江沙洲初相会

这段时间,王烁除了剿匪作战,闲暇时,也是在不断思考说服李定国的办法。只要李定国通了,郑成功就好办。

可按照常委会制度,军队只能属于国家。

在李定国没有具备新思想之前,他必须放弃军权去学习,他的军队也要整编,士卒要经过培训,最终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

放弃军权,李定国绝对不干。

与孙可望的斗争,已经让他十分清楚,没有军权你就没有说话的权力,万一王烁要当皇帝,他就无法阻止了。

这个讲不通,让他来西安的高级军校学习,恐怕更说不通。

他的地位在那里摆着,按他的那个封建脑瓜思考,他怎么可能去虚心听地位比他低的教师的教导?

再说,他来西安,万一王烁有阴谋要害他怎么办?三军主帅,绝对不能离开自己的地盘,去冒这么大风险。

事情已经明摆在这里,大家各持己见,谁也没有好的办法说服对方。

接到常委会的报告,王烁也犯愁。

谈肯定谈不拢,没准还会鸡同鸭讲的越说越激动,最后不欢而散,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见,不谈。

可不见面,不谈,就冷了李定国的心,让他更加认为他想的对,王烁就是要当皇帝,灭满清之后,一定会渡江消灭他。

他如果这样想,就一定会加强防范,甚至会在他消灭满清的时候,暗中算计他,至少要设法损耗他的实力,让他没有能力渡江作战。

划江而治,把好好一个中国分裂,这个王烁接受不了。

难道,非要逼的他跟伟人打解放战争一般,把李定国和郑成功消灭?

这两个人,是明末唯一可圈可点的,了不起的人物,和他们自相残杀,实在是下不去手啊!

伟人最终为了国家统一,还是渡江了。城市争夺战残酷激烈,无数立志报国的将士血洒疆场!那个孤悬于外的岛屿,至今仍旧是国人心中的痛!

伟人唯独在这一点上,没有给他留下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一回,他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了。

公元1650年秋,长江那个梭子形的沙丘上建起了一个露天大亭子,亭子里铺了厚厚的毡垫。

大亭子的中间,放了一个半人高的条案,条案两边,各自放着四把太师椅。

亭子外面,两支各一百人的队伍分两边站立。

北边是王烁的穿绿军装的火枪军,在一个上尉连长的带领下,排成一字横线,站的笔直,只是不再传铠甲。

南边,是李定国的穿亮银甲,戴红缨铁盔的卫队,也是笔直站立,背着火铳,腰挎短刀。

为避免对方猜疑,王烁将他的漳县号战舰留在了长江口,这次只乘坐一艘大帆船过江。

过江之后,他跨上他的白云踏雪兽,身后是李岩和辛思忠。

李定国也没坐战船过江,坐的同样是帆船。跟随他一同前来的,是郑成功、刘文秀和郑鸿逵。

两队人马都是五十人左右,分别自沙丘南北向中间的大亭子前进。

两队人马几乎同时到达那大亭子,双方纷纷下马,然后走向一起。

辛思忠依稀还记得李定国的模样,见他过来,老远叫道:“来的可是晋王?”

李定国料不到王烁的随从里有人会认识他,紧走几步,忽然大声道:“原来是左果毅辛将军!”便问道,“你如何在这里?”

辛思忠捻髯微笑道:“某早已投靠我家大将军,原来你却不知。”

当年辛思忠在革左五营跟随贺锦的时候,李定国才十来岁,还是个小娃娃,那时他们曾经和张献忠合作过,是以互相认得。

李定国知道辛思忠投靠了王烁,任陇中兵团司令,是以他一直以为他在陇中,却原来也在这里。

当下二人分别将己方来人给对方互相引荐认识。

王烁看李定国,身长九尺,银盔银甲,高鼻大眼,好一个少年英雄!

其实李定国和他同岁,早已过了三十,并不年轻了。

李定国也是上下打量王烁。王烁没有穿铠甲,而是改穿他发明的军装了,但仍不失英武之气,李定国也是看的暗暗佩服。

待辛思忠介绍到李岩,李定国抱拳拱手道:“早闻公子大名,今日得在此相遇,实三生有幸也!当初闯王若肯听公子之言,则这天下,恐怕早已安宁太平,无须我等操心了。”

李岩微微一笑,抱拳道:“岩一介武夫而已,晋王谬赞了。”

那郑成功生的面白微须,也是一表人才。大家互相见过,当真有互相敬慕,相见恨晚的意思了。

可惜的是,大家想法各异,随时有成为敌人的可能。想到这个,相信所有人心里,都会生出遗憾来。

大家互相寒暄几句,又谦让一番,终于都走到亭子里,在条案两边坐定。

王烁一行坐在北边,分别是王烁、李岩、辛思忠和一个书记官。

李定国他们坐南边,身边是郑成功、刘文秀和郑鸿逵。

李定国急于说服王烁归顺大明,和他一起合军灭清,首先开言,把自己这边的情况和他的想法说了。

主要还是军队各自统属,三家议政。另外,就是三家都不要再奉行父传子的继承制度,应该学黄帝禅让的办法。

这样,权力被分散开来,谁想一家独大,另外两家可以制约那一家,从而保证天下永远没有战争,百姓能够过上太平日子。

王烁当然还是不同意李定国的办法。

军队不属于国家,就永远存在战争的隐患。

三家中,如果两家取得意见一致,共同无故攻打另一家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