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富贵-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木质房冬暖夏凉,可是易遭虫蚀,干裂风化,必须要时常维修,又容易着火,象好一点的房屋多是砖瓦与木头混合使用。皇宫宫殿如此,宋家房屋如此。至于普通百姓,那就是泥巴墙茅草顶,顶多是瓦顶,墙壁还是泥巴墙。唐朝名相宋璟做地方官看到城中因为木头房易燃,改成砖瓦房,背后花了多少钱帛却没有铭载于史册。砖瓦成本太贵了,并且许多砖瓦质量也不过关。

技术出来,花了一笔不菲的钱,还动用了两百多名力役与近百名工匠,三司官吏一边痛惜钱帛,一边也记住了一个新名词,试验。但不代表着结束,高炉用砖与建房子用砖是两样的,必须用耐火砖,粘土砖、高铝砖、刚玉砖,后面两种不想了,想的是前种,得用高粘性粘土烧出粘土砖。不但高炉,焦炭炉更需要耐火砖。

这个用钱不多,接下来才是花钱的。

几个仓库,有许多人正在官吏带领下制造水泥,宋九要求是宁缺勿滥,水泥质量也许不差,但导致浪费更重,成本也更高。造好了,放入仓库。还不是花钱的地方,最花钱的地方是高炉。

高炉有了水泥还不行,不是那种高标号的水泥,想要坚固必须使用大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拉丝技术如此落后,那有钢筋,只好笨办法采用百炼钢的方法十炼九炼,将铁打成钢,再慢慢拉成各种粗细严重不匀的钢筋钢丝。但是暂时的,一旦正式这个钢厂上马后,就会得到大量钢制品。这一条是最花钱的所在,若非宋九弄出火药,又让大臣看到威力,估计朝廷根本不会同意。

还有准备一些河砂,以及用火药炸出来的坚硬石子。

这才是一个大工地。

宋九到处看了看,先是看了看各种材料是否合格,宋九也知道朝廷花了不少钱,但这是鱼与水的关系。没有朝廷支持这个人力与物力,私人根本就办不到。若朝廷不支持,朝廷也得不到这个好处。

迅速开始组织人手建高炉,天渐渐更冷了,早上起来外面都开始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但人多,足够多,先是挖深坑,打下牢固的地基,再用木排搭成脚手架,用泥袋充塞进去,搭成一个十六角形高台,一直向天空竖起。高台近二十丈,几乎超过了六十米。再将几百根特制的粗钢筋依着高台竖起,从下面开始往上面扎钢网,一共十六层。宋九害怕高空作业,人会出事,让官吏征来大量干草铺在高台周围,真派上用场,有一人不小心摔了下来,落在干草堆上,只受了一点儿轻伤。一轻伤一死那是不同的,与这件大事相比,人命不值钱,但有人死了,不吉利,也会让上面的工匠担心,这时候工匠还不习惯于高空施工,有一个胆小的工匠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居然吓哭了。

十六道立柱,十六道横柱,再拆掉脚手架,在外面重新搭上脚手架,开始铸浇混凝土。

另一边还有事务,第一是大风箱,大型高炉必须有强力的鼓风。宋九很早就在那个房屋里做了一些试验,在未动工之前,就在实物研发。一是将现在的风箱从长形改成圆筒形,压缩死角,风压足,不漏风。二是多孔鼓风。三就是利用汴水这段河流湍急特征,制作行式水轮鼓风机。这是宋九前世跑到欧洲驴,侥幸看到过的,他记忆力好,又好奇,当时问了原理并记下。前世学到的知识多,看到的知识也多,但有许多是决对派上不用场了。朝廷也有人,当时看到便说了一句,我朝也有。宋九奇怪,后来那个官员又说不一样。那肯定不一样,宋朝的水力鼓风机落后多了。现在要做的就是从试验室里将它实用化,大型化。

最后便是关健的,钢。

灌钢法是一个进步,但无论是熟铁往生铁里灌,或生铁往熟铁里灌,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当时宋九差一点惨叫就是这个原因。一是铁水不是很好的渗碳剂,二是地球重力,铁水熔化后会向下流,冷却后钢坯下部含碳量高,上部则含碳量低。要么反复灌,那么它的塑性会变得很差。因此往明朝去,又进一步改进,有泥封铁灌钢法,还有苏钢炒钢法。天竺还有印度坩埚炼钢法。

这三种方法宋九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弊病还是很多,其实知道了原理,也不是那么复杂。主要原理就是使铁含碳。有了高炉,便有了质量好的铸铁,没这个又不行。转炉炼钢在这时代是不切实际的,但有办法。有了质量好的铸铁,再建造一个大型渗碳窑,在窑内用熟铁棒与木炭交替叠装,一定要用木炭,不然中国的煤会含有大量的硫,碳渗透了,硫也渗透了,一旦含硫量超标,就是钢也是不合格的钢。然后起炉火保持四到七天高温反应渗透,出炉后锻打减厚,去除杂质,就是优秀的钢,至少比现在除真正百炼钢外任何钢都优秀。并且宋九最看重它的地方就是量产化,大型量产化。

随着工程进度加深,朝廷这时候也陷了下去,宋九要什么有什么,最多时几乎派来两千多力役参加。

其实宋九担心的硫,用了焦碳冶铁,比以前那种真正用煤冶铁炼钢含硫量最少减了一大半,除非用木炭,但木炭冶铁弊端更多,特别是温度根本跟不上去。

不断地出现问题,不断地浪费,也不断地修正。如果宋九不亲自坐镇,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麻烦。

天气越来越冷,因为这种水泥抗寒性差,凝固性慢,宋九让人在四周将石炭燃起,升起一堆篝火,强行将周围地区温度升高,最后随着高炉越来越高,又在周围砌了八个高台,高台上再度生起篝火,强行升高空气的温度。效果比较差,但提高五六度气温还是能实现的,对这种水泥有这五六度与没有又会是两样。

钱用得三司与内藏库官吏心惊胆战。

但高炉一天天成型,接着搭更密集的脚手架,砌砖头。一层层砌上去。因为水泥没有完全凝固,里面的木头泥土高台未拆,那将等高炉全部凝固了,慢慢地将它们弄出来。

人多力量大,一个月后,就在汴水起了一层融冰时,一个古怪的烟囱终于立在汴水河畔。

毛竹搭的脚手架还不敢拿,炉里面还要建造一些布置,四周的煤炭篝火同样也不敢停,但开始将里面的泥巴与木头往外吊运,高炉理论上是竣工了。

离京城不远,于是赵匡胤带着大臣过来观看。

不是宋九禀报的,实际要看最好还要过十几天,高炉出铁,然后再炼钢,冶出好铁,炼出好钢,再来看,不知道用了朝廷多少钱,但想来不会少,甚至他那个正店的钱也早用下去了,但看到成果,就会觉得这个钱用得值。

浩浩荡荡大队人马过来,宋九与诸官吏迎接。

大家抬头看着高炉,脑海里只有三字:高,好高!

第六十八章第一个上钩的鱼

实际宋朝有了一些高建筑,有几座高塔也达到了六十多米,传说中武则天在洛阳建明堂,高度达到三百尺。不知是真是假。但它不是塔,不是明堂,不是高楼,视觉上会让人感到更高。

有的官员看着它,心中百味杂陈,心想,真造出来了?

吕馀庆很担心地问:“宋九,它会不会安全?”

这个人站在下面都要抑着头才能看到顶部,又不是很大,吕馀庆十分担心它会随时倒下,但不能直接问,只能委婉地问出心中的疑问。

“吕相公,它绝对安全,最少能屹立百年之久,若有问题,我就是担心砖会开缝,那问题也不大,可以用石灰补上。牢固性不是在砖,其实没有砖,它也可以屹立不倒。用砖原因是封闭性。”

“没有砖也会没事?”

“吕相公,没有砖反而会更牢固,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就这么一个大炉子,三十二道钢筋混凝土,若没其他原因,屹立五百年也可以实现。”对这个大家显然不懂,宋九也不想多谈,又说道:“要么技术上以后会陆续的发现一些小毛病,但臣想来纵然有毛病,也不会太大,以后可以陆续地改进。”

这是事实。

能改动的也只是一些小地方,估计在三四百年内,再无他人敢对这种冶铁炼钢提出大的变动。除非是奇迹降临,再来一个学问更好的穿越者。但宋九说这话还是有用意的,有了这话,只要宋朝需要钢铁,他就会很安全。

赵普问道:“它一天能冶多少铁?”

宋九心中计算了一下,答道:“因为技术限制,大约能生产五六千斤吧,不会超过一万斤。它还有一个缺陷,一旦开炉,最好不能长时间熄炉。”

宋九说的还是实际话,精确计算那是不可能,只能大约计算,高炉也不算小,但这还是落后科技情况下的产物,做不到蒸汽机鼓风,做不到封闭式炉顶,做不到烧结原料添加熔剂,甚至本身技术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中国的铁矿多是贫铁矿,非是富铁矿,日产量大约会在三吨,顶多在四吨,再多怕是不行。

但说完后,他不由摇头笑了起来。

其他人一起苦笑。

宋九说的不错,这么大高炉,不知道朝廷花了多少钱帛下去,人力没有计成本了,若计更高。它的产量是可怜,后世高炉日产量几百吨上千吨的都有,这点产量算什么?

但是整个宋朝课铁量也不过两百万斤,若保持它不能熄炉,那么最少要将整个宋朝七成铁矿石运来冶炼。想到这里,宋九忍不住弯下腰,失态大笑起来。

这会让宋朝君臣很头痛的,第一个是如何运,第二个那些小炉子怎么办,真正的动发一牵千钧。

“为什么不能熄火?”赵普问。

“真熄火也没事,但因为每次开炉都要预热,会增加许多成本,而且经常性熄灭,冷热不均,对炉体也有伤害,想要安全,必须保持低温空烧,特别是那个焦炉,虽不及高炉高大,它一旦开工,更不能熄火,否则炉体会真正因为冷热不均产生开裂,从而炉体暴废。而且因为受热易膨胀,它需要护炉,寿命也只有二十年左右。高炉也是如此,不会倒塌,但使用久了,会因受热膨胀扭曲,最终不能使用。但有了大量钢材,技术以后会更成熟,相比于节约的成本,与大量优质钢铁,这个建造成本十分低廉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薛居正道:“宋九,为何你不早说。”

这个麻烦大了,得立即运来大量铁矿石,不然急运,那可能满足高炉的需要?

“薛相公,有火药,还怕得不到铁矿石。我教了他们许久,该大量制造火药了。宋朝钢铁飞跃会从此而起。”宋九说得正气凛然。

实际这三样事物出现,意义非同小可。只是重视的人不知道究竟,知道的宋九根本就不往那方面想,只想着一旦开工,自己以后可以得到许多勉强合格的钢材。

“小子,那你也要早说啊,”李崇矩大喝道,几个宰相还好一点,你小子不是坑我吗?

“李司使,你看我忙得,那有心思想那么多?”

真不能怪宋九,确实忙,这半年来都忙得团团转。君臣一行看了后匆匆回去。要做的事很多,先是大肆制造火药,不但调回去一些学习过的官吏工匠,还将宋九二十一学正在研究玻璃的学子调到火药作。

别弄玻璃了,国家的事要紧。

人手紧啊,不仅要制造火药,还要到各矿上做指导,就这四十几个人懂,其他的人都不懂,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然后将配额制度改进,大多数坑矿收回,主要就是铁矿与石炭矿,由官府经营,再调派罪犯做矿工。恢复到唐朝的制度,这肯定是不行的,第一个会不人道,第二个官员一插手,贪污受贿的事必然屡屡发生。制度还要改,但时间紧迫,不得不将换回这种落后的制度。

其次是立即将大批石炭与铁矿向新钢监调动。

从东府到三司,忙得鸡飞蛋打。

宋九也在忙碌,实际它的产量很可怜,年产不到千吨,尽管这几乎是宋朝八九成上的课铁产量。但数量确实小得可怜,一艘大江船就将一年产铁全部装走。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炼焦到冶铁再到炼钢,这是一条龙式的生产,必须有许多配套的设施,还是离不开宋九指导。

然而来观看的游客也增加了。

高啊,一起过来看稀奇,并且离京城也不远,若是起早一点,走过来看一看,回家天还未黑,正好是慢腾腾一天路程。于是许多人过来看热闹。有聪明人就想到一件事。

宋九那些房屋看起来很古怪,许多人认为它造不起来,难度大,还有就是玻璃。玻璃似乎正在研发,现在这个特大号烟囱造出来,那些房子还会成问题?

房屋不成问题,那个河洲就会有无限商机。而且赌约内容知道的人不多,知道的也不敢乱说,不知道背后还有一个四百万。这就让人会胡思乱想。

但第一条上钩的鱼出忽宋九意料之外,不是常与他厮混的那群二世祖,而是从未打过交道的三个衙内。

他们名气也许不大,可他们父亲名气却是很大,两个是石守信的儿子,石保正,还有他才十岁的二弟石保吉,跟着来玩的,另一个是赵匡胤妹夫高怀德的儿子高处恭。

宋九不是才来宋朝的雏哥,也常听一些衙内谈论军中将领的情况,因此知道他记忆中的演义高家将是不对的,高怀德后代很有可能默默无闻,倒是军中另一个将领高琼开始脱颖而出,一个是常山人,一个是蒙城人,不是一家人。以后鼎鼎大名的高家大约就是高琼这一脉。具体的宋九也不清楚。

据坊间传三年前,赵匡胤用赵普计,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大将召来,杯酒释了兵权,罢军职,遥领节度使之职。宋九隐隐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也没有那么简单。

但三年前确实释去了近十位大将的兵权。

赵匡胤对他们不错,大肆赏赐,也官封他们后代,例如这个石保正,十四岁就荫补供奉官,第二年迁尚食副使,是柴荣封的,与赵匡胤无关,赵匡胤释去石守信兵权,召功臣子弟询以时事,保正年最少,应对明白,奇之,拜如京使。实际是给石守信面子。

释去了兵权,赐其富贵,于是这些将领开始大肆敛财,石守信短短几年,积累了庞大财富,据符昭寿评价家资巨万,搞不清楚有多少钱了,于是在洛阳兴修了一个奢侈的崇德寺,但管家做得不好,利用主人威风,募民辇瓦木,驱迫直急,又不给工钱或克扣工钱,百姓不服气,于是闹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