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富贵- 第3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着这个实物,再看这个计划就比较清楚了。

寇准依然在发呆:“宋公,我怎么不知道?”

“现在不是知道了吗。”

“但……”

“别但了,这个同样必须保密的,若是泄露出去,让敌国知道,等于我朝边境所有山川河流,堡砦边防,一起通知敌国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温仲舒喃喃道:“有了它,军务再不会发生失误。”

“没有那么夸张,不过有了它,会起一些帮助作用。”

开始看计划书,寇准忽然又说道:“我干嘛要回来啊。”

不回来不久就会立下巨大的军功,看看张齐贤,正是有代州之功,所以才名震朝野。小寇后悔了。

……

经过近两年时间,禁兵终于数量恢复过来,勉强接近三十四万人。

说它少,真不少,毕竟整个宋朝户数五百万户不足,除了禁兵,还有数量不少的厢兵与乡兵以及南方的一些土兵。说它多,真不多,想要打败辽国,这点禁兵实际少得可怜。

厢兵宋九一度想将它压缩,国家实施用工代赈措施,实际一度也有许多纠纷与矛盾,朝廷用心是好的,可下面官吏贪一点,拿一点,到灾民手就不多了。因此也引起了许多麻烦。不过这时候官场风气不算太差,无论赵大或赵二,都注意整顿官员作风,爱护百姓。勿要怀疑,真说起来,若说制度的落后,说关怀百姓,可能后世的某些总统的神马,未必及赵大赵二,特别是赵二。

所以陆续各地有的水利道路或者耕地,或者其他的工程,就借着用工代赈一一落实。除非大工程,那要多少州府协调,不敢用工代赈。可是宋九最后还是不敢缩减厢兵规模,无他,各州杂役仍有很多,如看管牢城,修建船舶,押运粮食,协助防匪防盗,等等。厢兵规模仍在三十万左右。

宋九无奈,禁兵苦,厢兵更苦,待遇差,有的押运工作中同样有危险,并且不稳定,就连基本屯田都不能正常耕种。所以宋九刻意挪出一些地方,让厢兵家属种棉植桑,补充一些收入。

总之,国家问题多多,这是兵,还有役呢,各种差役。衙前,盐的亭户,茶户,坊户,匠户。坊户……

其实就是实施免役法的岭南,同样还存在着大量问题。

这个没办法,只能一一调控,减少各种苛政。

然而想要好,实际还是禁兵,一旦燕云收回来。边防不用那么吃紧了,就不需要再养这么多的禁兵,战事渐渐减少,就可以将省下来的经济用于宽民了。

实际想法是美好的,真到了那一步,说不定大家手脚都松了。经济还会吃紧,还未必会进一步宽民。

西府神神秘秘的两天。

随后一系列军队调动开始。

赵匡胤立国之前那支军纪严明,可以说是最强百战之师,现在几乎都不在了,要么牺牲,要么退伍,还有。极少,多成了各营将校。但在赵匡胤那支军队还能称为劲旅,灭巴蜀,收荆湖湖南,伐南唐,收南汉,数征太原,以及与契丹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不过就是这支军旅现在所剩也不多。

特别岐沟关一役,几乎所有精锐军营都在东线。即便宋九那次表现勇敢,但大多数兵士还没有带回来。好在带回来一部分,并且虽逃犹荣,保留了血性。然而在君子馆一役中,又葬送了许多人。

因此现在三十几万禁军。几乎近半是新兵,特别是原来禁军中各大精锐军营兵士七成全部壮烈牺牲。

只有慢慢训练了。

越是精锐军队少,越不敢将新兵推到前线,宋九在西府为此伤透了脑筋。不能不练啊,一部分新兵推到前线,与老兵杂处,但比例少,不敢使前线战斗力削弱,一部分放在二线,让他们感受前线战场的气氛,就这样宋九仍然战战兢兢,省怕萧燕燕发神经病,又大度入侵,突破第一线,还好,这两年辽国也打残了,边境安静。

所以看上去,如今骑兵比例在增加,实际战斗力在削弱。

没办法,于是将西北训练的骑兵草草地除了蕃羌乡骑外,一起调到河东与河北布防,只留下少量兵士继续在原地戍屯。但不是让西北空了,现在还没到那地步。

然后将这些新兵陆续调到西北,继续磨砺,从中挑选出一些比较勇敢的兵士增加轻骑数量。

很正常的兵力调动。

不过两万五千名轻骑到了河东河北,辽国那边压力就增加了。

不仅如此,宋朝又如宋九以前与赵普所说的那样,开始在登州打造战舰。非是在沧州,顺着海边上到辽国平州,这是真正的海船,随时可以抵达辽国辽东半岛,甚至顺着辽河威胁辽国东京城。

王沔听说后,急了。

朝廷这次举动不小啊,难道又要北伐?

他离开西府时,参谋司还没有成立,更不要想从宋九嘴中知道崔彦进那个计划。即便知道了,此时崔彦进计划早就面目皆非,他也未必会想明白。

因此不知道,不知道就急。

这么大的事俺们怎能不知道呢。

于是问张齐贤:“师亮,西府调兵遣将想要干嘛?”

“南方有风。”

“南方有风?”王沔差一点要跌倒,不过这个字面似乎比较容易理解,道:“你是说朝廷要北伐?”

“不好意思,这个恕我不能告诉你。”

那能行呢,王沔又去找陈恕:“仲言,朝廷想要北伐,居然也不对东府说一声。”

陈恕不作声。

“你从三司来的,应当知道今年朝廷财政有多困难。”

“陛下下书旨了吗?”

“等到陛下下书旨,就来不及了。”

王沔在中书上蹦下跳,甚至一度找到王化基:“王中丞,朝廷意欲北伐,前两年国家灾害连连,百姓苦残,你身为言臣之首,难道因私而废公么?”

王化基也很苦逼,

拼比才干,他与吕蒙正寇准等人相比,是差了许多,可为人稳重低调,颇得赵匡义赏识,曾评价一句,颇有易安之风采。就是王化基作风与宋九很相似,不喜折腾,不恋权贵,不阿谄奉诚,不欺上凌下,忠直敢言。因此便让王化基荐士,王化基便在脑海里想,推荐了数十人,包括王嗣宗,薛映,耿望,这些人都还不错。但他又推荐了江政,张昌言,刘澄海等五人,这五人都是原来宋九那间破学舍走出来的弟子,三位知州,一位通判,一位京官,表现都很优异。因此王化基抱着举贤不避亲的态度,罗列出来。实际那间破学舍里走出的优秀官员绝不止这五人,然而多少有些避讳,就包括吕馀庆曾收下的弟子耿直清谦的吴大正,王化基都没有推荐。

然而就这份公正的名单,让王沔盯上。

幸好赵匡义主动袒护,否则王化基会被王沔闹得灰头灰脸。

事实这五名曾经的学舍学子如何,赵匡义提拨了江张刘三人,江政为度支副使,一人为三司河渠使,一人为荆湖转运副使,应当来说,这是学舍弟子当中除王化基外,走出的最尊贵官员。然而三人表现出色,在职兢兢业业,上下不得不交口称赞。

能说王化基推荐不合格吗?

但也不能说王沔找他的麻烦,那一批学子八成是来自河中河北的学子,如今不知出了多少官员,宋九又在那个不胜寒的位置上,朝廷一点忌讳没有是不可能的。

除非宋九退休。

那可能吗?

实际直到明年发生一件事,这个情况才稍稍改观。一个叫苏士衡的学子活活累死在任上,然而因为他仅是一个知县,薪酬不多,作风又清廉,结果死后家人连护送灵柩回来的钱都没有。当地百姓听说后,千人上书,几十名乡绅亲自雇船护送灵柩从湖南回京。据传灵柩离开时,全县百姓披麻戴孝,如丧考妣。

这下子终于引起轰动。

自此以后,朝廷终于对书院学子又放了一放。

实际横向比较,书院学子因教育方法不同,相对于进士,更有作为。但再纵向比较,最早那批学子比现在的书院学子,又更有作为。然而因宋九而起,也因宋九卡住了。

这时候苏士衡未去世,王化基无奈,只好上书朝廷,确实这时不是北伐的好时机,而且西府鬼鬼祟祟的,不符合朝廷制度。

赵匡义呵呵一乐,说了一句让王沔再次想倒的话:“王卿,这件事你就不用管了,只是刮一场风,不会妨碍民生。”

王沔郁闷地问:“陛下,刮的什么风?”

“南风!”

王沔要抓狂。

第四百五十章良机

宋朝开始的西北疆域禀程后周,包括灵州、庆州、环州与秦州中东部地区。后来在会州渭州等处,陆续驻兵,但在这里仅是羁縻,类似与西北上角的府州。

至于定难四州就象一个坑陷在宋朝西北境内,李继捧时才献了出来。有人夸大定难四州的富裕,这个真不能当真。但它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有这个坑存在,即便拓跋李家不叛乱,朝廷对西北始终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更不要说在它上方的南北河套地区。

朝廷几路大军平叛后,南河套差不多控制起来,还是没有向西进军或向北进军。西部是吐蕃人,包括秦州以西,兰州等地,甚至对渭州控制能力仍然很弱。

主要原因就是契丹人的牵制。

所以朝廷暂时对吐蕃人或者交趾都不感兴趣,无法分心!

因此自府州与丰州往北,包括北河套地区,连驻兵都没有。

然后再到契丹南方境内,准确地说,在后唐出卖幽云十六州之前,不仅是十六州属于中原势力,那怕是各个割据势力,甚至府州之北,辽国夹山之南,丰州以西,都属是中原管理或羁縻的地方。随着辽国壮大,古长城之外,也就是夹山各部投降辽国,包括丰州王家。然而两大势力对这一地区都不怎么看重。

尽管王家倒向宋朝,一度让辽国恼羞成怒。

宋人称定州以西的太行山为西山。辽人则称辽丰州以西的阴山为西山,但总体来说,辽国控制的地区只是在黑山(大青山)以东。但就象宋朝对北河套一样,是真正的羁縻。

无他顾,地形复杂。民族繁多,百姓凶悍,看一看宋朝得到定难四州的代价,尽管李继捧主动献地,若非宋九金手指,对仅有一些残部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李继迁出动了十几万大军。同时还邀请熟悉南河套的王家配合,宋朝都未必能得到定难四州!

再想一想史上宋朝是如何得到河湟的,那是被西夏打残的情况下,还用了很多年,很多将士的鲜血,最终才将河湟拿下。并且拿下不久,北宋就灭亡了。

羁縻可以,直接管理,代价太大!

不过雍熙北伐,王折两家带着诸多羌蕃军队入侵丰州,让辽国终于意识到这一地区的重要性,开始拉拢政策。如去年夹山干旱。一些部族缺少粮食,萧燕燕派人赈济。宋朝想要打通塞上夹山商路,辽国强行阻拦,只会让百姓反感,于是索性设关卡,学习宋人征税。折家与王家派出物资赈济,萧燕燕派人将毒药放在粮食中,以至毒死了几名百姓,一度让夹山各部十分反感折王两家。

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然而辽国对这两个党项豪门,内心深处却是极是愤恨。

……

宋朝为了治理广南与湖南西北,不得不设一支禁军驻扎。

特别是西北。

不过现在性质变了,西北不仅用以驻兵,还用来练兵。特别是多戈壁与沙漠的南河套。上有北河套顶着,东北有王家与丰家卡在正前面,宋九发起的训练骑兵计划,南河套几乎占了一半。

但这么多马得吃牧草,当然,两万来骑放在南河套上,实际真不算什么。

然而这个水土问题让黄河悲催了,宋九无法挽救,但不会有意让它再恶化下去。因此就着黄河,引来一些沟渠,又建了一些蓄水堰坝,比较粗糙的那种,也无妨,这仅是用来灌溉与改善水土的,不用来通航,又几乎九成是牧区,对水利要求不那么严格。

再就着这些灌溉沟渠与水堰,建了一些防沙林,种植了一些耐旱的牧草,马是圈养的,只是训练时才放出来,散于这广大的沙原之上。

然而迫于辽国威胁,这些轻骑稍稍能派上用场,几乎全部让宋九调到河北与河东,增加两大战区实力。

起初这些举措也让辽国风声鹤唳,接着斥候又禀报数则消息。

几万骑兵对于河东河北广大的边境,也不算什么负担,况且那么多地区成了闲田地带。但也得养活这些战马,不仅是马匹的选择,骑兵到了河北,几乎全部骑乘剿获的契丹战马,为了好养活它们。河套马虽好,在河北养活养好太难了。

只好于河北增种一些杂粮,以及广植芦苇,有的芦苇品种就是上佳青饲料,同时能增强边境防御强度。又运来水泥与火药,用火药炸开山石,再用水泥石头修彻更坚固的堡砦。这样修建,成本同样很高,因此修得不是很多,就是主要的二十几个堡砦与州军县城。

河北有水路,运费要便宜一点,河东却多是旱路,因此于并州设了一个水泥作坊,制作水泥。非是用来盈利的,主要就是军用。

依然以防御为主,并不象是进攻燕云的样子,否则这样干,成本太大。

有可能这样一来,辽军南下难度增加。

不过辽国那边同样在休生养息,加上两次大败,辽国心中没底儿,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堡砦在迅速增大加固。但从战略上来说,除了多山区的河东让人头痛外,宋朝就是加固了二十几个砦城,还是不能完全抵挡辽骑南下,广大的平川让空档太多。只能说兵力加强,堡砦加固,增加许多速度快的骑兵,尽管这种草草练出来的骑兵让辽国人轻视,但防御强度加大了。

而且它的缺陷很多,宋朝练骑兵,不象辽国,人家大多数就是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宋朝骑兵得经常骑在马上跑。射,相互配合,因此需要更多的空间。

这是眼下,河北河东有很多闲田,若放在澶渊之盟后。边境人口增加,可能局限性更大,即便如此,这也掣肘着宋朝骑兵数量的增加。

还有养马的费用,即便前线广植牧草与杂粮,以资马粮。但马的胃口必然比人胃口大多了,甚至还要喂少量鸡子以壮马匹,随着骑兵数量增加,前线粮草显然开始严重不足,必须从后方向前线调运,导致军费渐渐在增加中。

还有马的缺乏。因此这一批调到西北的新兵,有意训练成骑兵的比例数量减少了,不足两成,也训练骑术,那仅是为了达到会骑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