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杀城外的那十万人,借以保全你和全族几十万人的性命,还是想你们乌桓人从此在这个世界上绝种!”

难楼见贾诩要走,急忙说道:“贾大人,我考虑清楚了,我愿意听从你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愿意前去诱杀城外的十万乌桓人!”

贾诩又询问了一次,见难楼态度坚决的回答,便道:“很好,这才有当乌桓大单于的气魄。”

于是,贾诩便将具体的计划告诉给了难楼,难楼都一一记在了心里,然后连连点头。

等到难楼都清楚了全盘计划后,便向贾诩告辞,说要回去诱杀那十万乌桓人。

贾诩点了点头,便让士兵放了难楼,并且送难楼出了蓟城。

难楼骑着一匹快马,快速的返回到了十里外的乌桓大营,一进入大营,难楼便立刻将全军大大小小的头目都给聚集了起来,然后在大帐内公然告诉了这些头目蹋顿、苏仆延已经被捕,汉人说话不算话,并且想全歼这十万人。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难楼在贾诩面前的种种表现,都是装出来的,他虽然怕死,但他毕竟是乌桓人,乌桓人从来不做出卖自己民族的事情,在最为紧要的关头,难楼坚守住了自己的做人的原则,他也谋划好了打算。

既然贾诩让他来诱杀乌桓人,他也清楚贾诩的全盘计划,那何不带着这十万乌桓人,来个将计就计,一举歼灭汉军呢。

难楼就是这么想的,在民族存亡的关头,他的智慧得到了提高,就连他自己也不得不佩服他突然拥有的这样的智慧。

于是,十万乌桓人,开始躁动了起来,纷纷要求前去蓟城攻打汉军,救出被关押的蹋顿、苏仆延二人。

但是,难楼却说出了自己的计策,并且让这些乌桓人全部听从他的调遣,准备全歼汉军。

经过一番仔细的谋划,难楼将贾诩的计划和盘托出,乌桓人听后,都是又气又恼,但对难楼的选择却很是感激。

于是,难楼精心策划了一场更大的阴谋,准备对汉军反戈一击,并且在他看来,这次的行动是胜券在握,因为他已经洞悉了汉军的一切行动。

当天下午,难楼按照贾诩的安排,带着五千骑兵到了蓟城北边十里处的乌落亭,但另外九万五千人,却秘密的跟在难楼的后面。

贾诩带着寥寥几个随从,正站在乌落亭里,难楼见后,登时欢喜无限。

乌落亭的四周都是郁郁葱葱且茂密的树林,微风吹拂着树叶沙沙的响,而树林里更有许多灌木丛,是一个绝佳的埋伏地点。

难楼环视了一圈的环境,这才知道贾诩为什么要把这里选作埋伏的地点了。

按照计划,贾诩应该已经事先在周围的树林里埋伏下了重兵,等到难楼带着五千乌桓人抵达乌落亭时,便立刻发动攻击,将这五千人全部射杀。

但是,此时此刻,计划改变了,难楼见到贾诩后,脸上的笑容登时变得狰狞了起来,然后暴喝一声,立刻大声喊道:“就是现在,快动手!”

难楼的话音一落,乌桓的五千骑兵便立刻分作两拨,一拨向左边的树林里杀了过去,另外一拨则向右边的树林里杀了过去。

与此同时,难楼后续抵达的九万五千多士兵,纷纷冲了过来,难楼本人更是挥舞着马刀,朝着贾诩所在的乌落亭冲了过去。

贾诩见状,做出惊慌之状,立刻从乌落亭里跳上马背,策马扬鞭,快速的驶离了乌落亭。

难楼追之不及,向地上啐了一口唾沫,骂道:“这次先放过你,等我全歼了汉军,再去杀你。”

乌桓骑兵越来越多的向乌落亭附近靠拢,而原先冲过去的乌桓人,也没有发现有人埋伏,当乌桓人向难楼禀告这一切的消息后,难楼也很是纳闷,因为这是他和贾诩商量好的计划,应该没有问题才对。

十万乌桓骑兵陆续抵达乌落亭,偌大的乌落亭附近是人山人海,可是大家期待的战争却没有来临。

难楼想不通哪里出错了,难道是贾诩没有按照计划行事?

正在难楼疑惑之际,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如果滚滚天雷,直接传入了众人的耳朵里,并且这声巨响惊起了乌落亭四周密林里的百鸟冲天而起。

难楼有一丝不详的预感,好像要发生什么大事一样。

突然,一股股浓烟冲天而起,紧接着,乌落亭官道的南北两个出口都显出了数以千计的汉军,这些汉军都抱着一块块大石头,将这些石头全部丢弃到道路中央,越丢越多,渐渐的用石头竟然将道路给封死了。

“嗖嗖嗖……”

与此同时,无数带火的箭矢从乌落亭的前后两个出口射了过来……

第0章365东击乌桓

带火的箭矢并不是射向乌桓人的,而是射向了道路两旁的密林,火箭一落入到灌木丛里,立刻便燃起了大火,只片刻时间,火势便逐渐蔓延开来,变得越来越大,火苗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沿着灌木丛向前方烧去,更有许多火苗从地面上向对面烧了过去。

乌桓人顿时是一片大惊,难楼也是一阵迷茫,自己定好的将计就计的策略,本来是来包围汉军的,怎么反被汉军给包围了起来,还放火烧他们。

地面上的火势乱窜,直到此时,乌桓人才注意到,地面上纵横交错了许多细小的暗沟,在这些暗沟里,都充满了黑色的液体,那些液体一遇到火苗,便迅速燃烧了起来,逐渐形成了冲天大火,一些乌桓骑兵连人带马都被烧着,战马嘶鸣,人声鼎沸,以乌落亭为中心,方圆数里之内都是一片火光冲天,乌桓人正在饱受着烈火焚烧的痛楚。

一时间,乌桓人人仰马翻,战马胡乱冲撞,让本来就乱作一团的乌桓人变得更加混乱了。

而此时,数以万计的箭矢更是从天而降,朝着密集的乌桓人无情的射了过去,许多乌桓人不是被烈火烧死,就是被箭矢射死,虽有十万大军,却终究是冲突不出!

原来,这一切,都是贾诩的计策。

可以说,贾诩从始至终,就没有相信过难楼,而难楼也自恃聪明,却不想聪明反被,被贾诩利用。不知不觉中。将十万大军引入到乌落亭附近。才有现在的一幕。

而乌落亭,也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地形,他就像是一个硕大的葫芦,出口小,中间面积宽广,加上周围树林茂密,正好符合了贾诩的需要。只是,可惜了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了。

由于贾诩让人事先在地上以及树林里洒上了猛火油。所以火势蔓延的特别快,火势也变得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条条肆虐的火龙,张开那血盆大口,伸出腥红的火舌,将位于乌落亭一带的乌桓人和战马全部烧着。

惨叫声不绝于耳,烈火迅速吞噬了乌落亭里的一切,两边的树林也早已经变成了火场的一部分,汉军堵在了乌落亭的两个出口处,但凡见到有人冲出来。就予以射杀。

凶猛的火势焚烧着里面的一切,起初高亢的惨叫声也渐渐变得少了。半个时辰后,汉军除了能够听到火烧的噼里啪啦的声音外,再也听不到其他的声音,十万大军,就这样被烈火完全烧死在了乌落亭一带。

乌落亭,乌落亭,似乎冥冥之中早有注定,当年乌桓入侵幽州,被公孙瓒率领的白马义从打的大败,其首领就是在这个地方被公孙瓒一箭射下马来。所以,当地人为了纪念公孙瓒的功劳,在这个乌桓人落马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亭子,并且取名乌落亭!

现在,难楼与十万乌桓人,又在这个地方被大火烧光烧尽,倒是有种天意的感觉。

虽然十万乌桓人都已经没有叫喊,但是熊熊的大火却并未就此熄灭,这场大火一直燃烧了几个时辰,这才渐渐熄灭。

而此时,贾诩早已经将十万乌桓人被烧死的消息告诉给了张彦。张彦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立刻下令将蹋顿、苏仆延斩首示众,然后调兵遣将,派遣赵云、张郃、高览等将,连同阎柔、田豫、田畴等幽州军将领,一起去攻击乌桓人,趁着这个时候彻底的将乌桓人击败,让乌桓人知道大汉天威所在,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以兵犯界。

另外,张彦又派斥候给辽东侯公孙度送去了一封书信,让公孙度从辽东派兵,配合汉军攻击乌桓人。

这一次,张彦亲自率军出征,他先带领赵云、张郃、高览、田豫、田畴等骑兵先行,以对幽州地形了如指掌的田畴为向导,一路向西,直扑乌桓人在辽西、昌黎一带的单于庭,那里是乌桓人聚集的腹心之地,大约聚集了二三十万人。

不过,乌桓人虽然有二三十万之众,但却都是老弱妇孺,真正的青壮年在这一次行动中全部被烧死了乌落亭。

乌桓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还没有那么快传到乌桓人的部族当中,所以,乌桓人根本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灭顶之灾。

张彦率领大军一路疾奔,抵达右北平时,竟然和呼厨泉、去卑等匈奴骑兵不期而遇。

原来,呼厨泉、去卑等人出塞追击鲜卑人,这些鲜卑人早已经闻风而逃,远遁漠北,由于呼厨泉、去卑等人不熟悉漠北的环境和地理,无奈之下,只好退兵。他们回到云中后,听说张彦要率领大军去对付乌桓人,呼厨泉、去卑便主动率领匈奴骑兵前去帮忙。

鲜卑和乌桓同属东胡之后,都曾经是匈奴人的附属,匈奴分裂之后,势力渐弱,但鲜卑、乌桓这两支民族却越加活跃,呼厨泉、去卑很想光复先祖在草原上的威风,所以这才主动前往幽州,表面上是帮助张彦对付乌桓人,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害怕错过这个时机,以后再对付乌桓人,就要匈奴人自己承担战争的全部了。

反正不管匈奴人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总之就目前来看,张彦的军中有这数万匈奴骑兵的加入,会大大增加他的军事力量,对于打击乌桓人,解除幽州边患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于是,张彦便让呼厨泉、去卑率军跟在他的身边,两军合兵一处,联合行动,而指挥行动的,则继续由摄政王张彦担任。

由于此时山海关还没有修建,大汉对路政也没有起到很好的重视,对于前往边远地带的官道基本上都没有修建,所以,要从右北平到辽西的这段路并不好走。

据田畴这个地理通向介绍,要去乌桓人的驻地,只有两条道路能走,一条是走“滨海道”,另外一条就是卢龙塞。

卢龙塞就是今天的喜峰口,位于右北平境内,徐无山麓的最东面,坐落于两山之间。左侧是梅山,右侧是云山。

所谓的“滨海道”,位于狭长的滨海平原,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辽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而山海关一带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这些情况大多发生在唐宋之后,而在东汉时期,这条路虽然也是通往辽西的主要通道,但其交通条件比起后世就差太远了。

这条路在没有坏天气的情况下,塞外游骑就直插右北平和渔阳的内地郡县,而一旦遇到夏秋季节的大雨,这条路又成了不可行之路,只能说秦汉时期中国的东北地区交通条件相当恶劣。这个时候还没有山海关,东汉末年的山海关一带叫做“碣石”,在今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海滨,西距山海关约三十里。所以,曹操曾经写下《观沧海》的诗篇,就是在碣石这个地方。

现在正好是夏季多雨的季节,但是今年天气反常,高温,却不下雨,天干地旱的,本来是最适合走滨海道的,但是张彦担心下雨,一旦下一场雨,滨海道就会变成一片泽国,想走都走不了。

为了保险起见,张彦选择了走卢龙塞。

于是,张彦率领数万骑兵,前往卢龙塞,骑兵机动力高,上午出发,下午便可抵达。

卢龙塞是依山修筑的城池,有三道城墙构成一个“日”字形的防御体系。外围主城墙高五丈,宽三丈,长一百丈,由石块从里到外整体码堆而成,中心竖有一两丈高城楼,叫望日楼。

在主城墙两端,依着山势修建了辅墙,城墙上也各有一楼。矗立在梅山上的叫梅楼,修建在云山上的叫云楼。由两边辅墙开始,向更远的山上延伸。

大汉专门为卢龙塞修建了一道大约两百多里的城墙,用以防止胡族入侵。由主城墙向后一百步,在两山之间,再筑了一座高大城楼,城墙高宽皆与主城墙一样,长五十丈,上有一楼名卢龙。

两边以石墙与主城墙相连,两侧是两列士兵营房,再往后,相距一百步,就是面对官道的新月楼。这道城墙高四丈,宽两丈,长八十步,上有一楼叫新月楼。这里两侧都是堆积粮草的库房,马棚和治疗伤兵的木屋。

卢龙塞建造的十分精妙,易守难攻,而且军队在这里面也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的效果。

张彦率领大军在卢龙塞稍作休息之后,于第二天一早备齐干粮和水,正式踏上了远征乌桓的路程。

因为,一旦出了卢龙塞,方圆数百里内都杳无人烟,而且如果不熟悉这里的地形,也很有可能会被困在这方圆数百里内走不出来。

这数百里的无人区,是大汉专门用来防御胡人的,并且由能工巧匠,按照伏羲八卦的原理布置的石雕阵形,若不通宵此理,绝对不会走出卢龙塞。所以,一般胡人入侵大汉,绝对不会走卢龙塞,而是选择滨海道,直插大汉的腹心之地。

这样一来,卢龙塞就失去了防守的意义,但作为一个军事防御体系,卢龙塞依然是幽州的代表性建筑。

田畴曾经在卢龙塞当过军官,对这里的地形十分熟悉,所以,这次由田畴当向导,张彦不愁走不出卢龙塞。

第二天一早,数万大军在张彦的率领下,由田畴带路,正式出塞,而乌桓人,也即将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第0章366异姓为王

一路上由田畴作为向导,张彦等人很快便驶出了卢龙塞外的数百里无人区,但饶是如此,却也耗费了两天的时间。

毕竟道路较远,人和战马都需要充分的休息。

距离乌桓的驻地越来越近了,张彦等人也越来越兴奋了,每个人都摩拳擦掌,暗中憋着一股子劲,准备对乌桓人实施毁灭性的打击。

田畴一路将张彦等人带到了辽西郡的阳乐城附近,这里是乌桓单于蹋顿所在地方,张彦指挥骑兵分兵数路进攻,基本上呈现出了合围之势,突然对阳乐城附近的乌桓人发动了攻击。

乌桓人突遭变故,顿时乱成了一片,数万骑兵不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