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的一周开始了,愿各位衣食父母,合家欢乐、福寿天齐,也期望各位在本周仍然喜欢本人的作品,最后请诸位没有收藏的收藏了吧。能推荐的就推荐了吧。

第六十章 青州攻略

以他的人品来说朱由校当然不会曲解他的意思,伸手拍了拍宋应星的肩膀说:“爱卿,就是你不想帮朕,朕也不会放过你的,这不需要你帮的时候到了。不谈不相干的了,朕给你直说。”说着朱由校自己拉了把椅子靠到了宋应星旁边,把宋唬的要站起来,但被按坐下去。

宋应星不明白皇上是什么意思,但看这推心置腹的架势,重用是肯定的了,心情着实激动,这时朱由校接着说:“现在大明的军队在数量相等或者是敌人数量一倍甚至一倍以上的情况下,仍然打不过建奴,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朕想搞骑射那一套根本行不通,而依托城墙被动抵抗,那种乌龟战术只会越陷越深,最终的结果还是要被建奴吃掉。而利用自己的长处对付敌人那才是王道。那我们的长处是什么?当然是文明,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无论在文化、经济、农业、思想、科技、建筑、冶金、采矿、手工业、礼仪等等方面均大大的优与建奴,这些优势有一些是与战争无关的,有一些有淡淡的关系,而更有一些则息息相关,比如经济、农业、冶金、科技、手工业,就可以拿来与之抗衡。所以朕就认定能从这些优势里面找出对付建奴的方法来。因为战争讲究的是攻击输出和防御能力,而攻击输出靠的是武器,肉搏既然不是建奴的对手,那就选中程或者远程武器,而远程大明有火炮,这是大明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却因大炮发射的射速太慢而无法扩大结果。那就想想中程,很明显射箭的技术我们比不过建奴,但中程武器却是战争胜负关键,朕经过反复的思考,最终朕锁定到了诸葛弩,朕看中的是它的射速,而射程和杀伤力这个问题就提到了日程上来,所以朕又设计了改进的方案和一些零件工具,你来看看朕的设计。”说完这长长篇大论,朱由校从龙书案上拿出了图纸,指着图纸一点点的解释给宋应星听。

“皇上,高明啊,如果这样还算资质平庸的话,那微臣可真的要羞愧死了。”宋应星听完了朱由校的讲解彻底惊呆了,这工具的运用简直精妙绝伦到了极点。

这话一说倒把朱由校搞的脸红了,这哪里是他的创意啊,后世哪怕是个初中生在网上都看过弩箭的广告,虽然哪些大都是骗钱的,但介绍的可能真事一样。忙扯开话题说:“现在诸葛弩的改进就差了这临门一脚了,难点就是合理的组装,把滑轮应用上了”。

情况一搞明白,宋应星自己就上赶着要去帮忙,这样的机会哪里会放弃掉了,造好了这些东西可是大明的一大功臣,而且皇上说的那些什么螺丝、弹簧等的工具零件真的让宋应星好奇到了极点。

朱由校顺势把他给了兵仗局的李德全,估计改进版的诸葛弩马上就能出现了。这也是没办法啊,人才奇缺,宋应星这样的大才搞这东西真有点屈才了。

天也黑了,这时老魏也回来了,正好留下宋应星一起用了晚膳,把个宋应星激动的不行。吃饭的时候朱由校问老魏现在青州府是谁是青州知府,老魏想了想回答是汪乔年,不明白皇上突然问这个什么意思,抬着脸疑惑的看着皇上。

“为官如何?”

“吏部给的是治行卓异的评价,奴才也不知道具体情况,倒是前几天听说他的父亲刑部司郎中汪时和前一段时间病了,看样子可能挺不过去了,刚刚上折乞终养归。”

“哦,汪时和,朕曾经下诏嘉勉清吏的那个汪时和?”

“回皇上,正是。”

“着太医院派人去看看,需要什么药尽管从宫里出,另外准了汪乔年的拆子,想办法把宋爱卿的哥哥宋应升弄过去任知府,他可是举人的第一名,这个能做到吗?”朱由校本来不好安排一下宋应升,主要是不知道怎么用,诸葛弩有了眉目了,那个汽油弹还没有影呢,这不宋应升来了,正好把他派出去搞汽油去,东营那个地方他太熟悉了,胜利油田在哪里他大概也知道,只要从四川那边把搞盐井的技术人员挖过来几个,石油开采不成问题,而炼油倒是得费一番手脚,蒸馏、裂解、裂化、催化、重整,这些人程序下来还真不是一般的麻烦,好在工艺流程基本都是物理过程,搞个塔慢慢实验着摸索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把人弄过去先把地盘占下了。

“奴才遵旨,”一个知府的位置,对于老魏来说虽然有点困难人,但难度不是太大,只要肯交换些利益,极个别的文臣那边还是比较好搞定的。看着宋应星如此的得皇上的恩宠,他也应该示示好,郊游一下感情,多个朋友多条路,无论什么时代喜欢的都是花花轿子众人抬,特别是现在宋应星才刚刚得到圣眷,还不算入仕,此时交给最是时候。而且刚刚也听说了人家的祖上也干过大官,家世清白,那些文臣的阻力也不会多大。

“好,宋爱卿,如果令兄到了那里任知府,那朕的另一件事就能实施了,”

“不知圣上所说何事。”宋应星一听就这样三言二语的就把他哥哥安排成了知府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皇上对他们兄弟这么好,但也不好问,不过高兴是再所难免的,虽然他和哥哥同时被皇上召见,但宋应星感觉皇上其实是针对他的,从上林苑出发开始朱由校基本上就没对哥哥说过什么话,只是很礼貌的对待。反而对他总是拉住了聊个没完,有那么一种很亲近的感觉,让宋应星莫名的感觉到皇上对他相当的尊重。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直觉告诉他皇上相当的信任他。

“宋爱卿一定听过石油这么东西吧,也可以说是猛火油,”朱由校示意老魏清场然后说。

“微臣听过,在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而在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宋应星考个进士考不上也是正常的,他的学问太杂了,都用在别的上这了,考试成绩不好也情有可原。

“爱卿真是博古通今学识渊博,不错,朕说的就是这种东西,就是青州府里大量的存在着,所以让令兄去了之后,就要帮朕把这个石油大量的搞出来,然后炼制成一种比猛火油厉害数十倍的油出来,用在敌人的身上,那时朕的军队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想汽油弹的威力朱由校就兴奋不已,跟磕药一样。

“比猛火油厉害数十倍?请圣上教臣。”宋应星当然知道猛火油,不过基本上都是城防的战争储备,那种东西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怎么皇上把它夸大了那么多,是不是有什么自己没想到的。宋应星现在很佩服这个皇上,经过了上林苑、皇庄和卫生纸作坊,宋应星已经把朱由校想象成了海一样的人物,他懂的实在太多了,而且那奇思妙想不得不让人佩服,自己不知道说明自己懂得少。

“爱卿啊,提起这话朕就郁闷,你说古人早已经发现了猛火油这种东西,怎么就不知道沉下心来研究研究呢?只知道把它当成守城的废物使用,不仅是猛火油,还有司南,既然知道它总是指着北方,为什么就没有人想着去一探究竟呢?更有火药,既然发明了火药,为什么不好好的研究一下,怎么样才能使它的威力变的更大更强呢?还有种种事情均是如此,只识其表不解其里,这可不是祖宗留下的美德啊!”想着这个问题就让人憋屈,四大发明都是中国人很早就有的成果,国人却坐在上边入宝山空手而归,却偏偏的让外国人给发扬光大了,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中国,这亏吃的也太大了。

“圣上此言何意?”宋应星立刻注意了起来,虽然什么事他都爱研究,但这种摆在面前的事却一直没有注意过,听皇上这样一说,难倒还有什么隐藏任务不成?如果是别人说这话,他可能就一笑而过了,但这个皇上的思想太奇怪了,根本不是正常人的思维,往往能把简单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创造奇迹,所以他特别的注意。

而旁边的老魏同志也放下了筷子,这可是个新鲜事,皇上对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发起了攻击,当然主要对象还是文人,老百姓哪里有能力研究这些?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指的是顶点、极致、最高的境界。先贤告诉我们,做为君子,要尽一切努力,对万事万物都要进行研究分析,了解他的一切特性,直到把事物研究透彻了,并善加利用,然后再去研究去改进,达到至善至致的最高境界。这句话已经告诉我们生活的态度,是要不断的研究探索,但没有人这样做,所以中华民族在这几千年的文明之中,除了有限的文艺之外,基本上都是原地踏步,没有任何的起色。

第六十一章 大明求极

反而因为适应了这种男耕女织的文明生活,而失去好勇斗狠的血性,失去了身体冲撞的战斗力,所以无论什么朝代,我们大汉民族都或多或少的遭受异族的侵害。说实话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说到这里朱由校差点哭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啊,多少事情只是一层窗户纸,只要有人一捅,就破了,但就是没人去捅,让科技停滞不前,依然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中国象一个抱着金砖挨饿的人一样,饱受灾难,最后被后来居上的外国人给敲醒了。

“圣上的意思微臣懂了,但请恕臣愚顽,能不能具体说一下?”宋应星真的感到相当的震撼,好象抓住了什么,但却什么都不知道。皇上的见识真不是自己能比的,听他的意思,国人应该不断的探索司南的指向到底是什么地方,怎么样才能提高火药的威力,而从猛火油里可以得到更加有用的东西,然后就是其它了,这些都让宋应星吃惊不已,他的求知欲是相当强的。

老魏也蒙了,皇上说的到底什么意思?那句话不是他一真奉行的真理吗?原来自己奉为真理的话还是出自在‘诗’里面。虽然别人也在用,但没有他用的好,比如说对待王安的事上,他就无所不用其极,把王安赶下台,然后杀死以绝后患。但皇上说的好象这话还有别的意思,有点复杂了。

“比如说猛火油吧,其实只要把猛火油用蒸馏的方法进行不断的提纯,按着油的重量不断的提炼出来,就会得到一种状态非常不稳定的油。这种油的作用相当大,就象朕那天给爱卿说的可以让机器转动的电一样,用好了,它基本上无所不能,可以让车子自己跑、让机器自己动等等,但朕看中的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就是猛火油最原始的用法,遇火就爆炸,而且四处飞溅,水都浇不灭它,瞬间的高温能把敌人烧死。卿可以想想它的威力了。”朱由校清了一下场,让侍候的宦官宫女都离开了,才开始说,说完了端起酒杯,把杯中酒一饮而尽。

“火攻?如果皇上说的方法真的能实施的话,那这个战法的确很妙。”宋应星明白皇上的意思了,但他真的不明白皇上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并且这可是从来没有人说过这种猛火油提炼过的东西,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实施是一定能的,但比较麻烦而已,这就是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意思了,再麻烦也要去做,直到把这个事研究透了。另外别的东西也要研究,比如枪、炮和许多的东西都没有真正的沉下心来去研究,这是对大明的不负责。掌握知识的人整天的只知道子曰这子曰那的,其实对这个‘子’又懂的什么?他注重的是思想领域,并不是物质,而大明需要的不仅仅是思想,更需要的是物质、是技术。爱卿这次来考那个进士,朕看不考也罢,华而不实的东西考来做什么,好好的跟着朕,我们君臣一起研究这个极字,比什么都强。”朱由校想想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本来是让人研究事物的极限,好好的一句话变成了手段的特定的含意。极限,不正是象石油一样的东西吗?认知只局限在表面,不能深层次的探究,这样的态度只能流于表面,一直这样下去哪里会知道普通的猛火油会爆炸呢?

“回圣上,其实微臣已经考过三次进士会考了,但因为才疏学浅屡考不中,”提起这事来宋应星就相当的郁闷,自己的智商也不低,但就是考不上这个进士,如果一二次名落孙山还可以说没发挥好之类的理由,但已经事不过三了,这次其实也没有多少信心。

“你不是那块料,”这句话刚一说,宋应星的脸就红了,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当面抵毁的人也太伤人了,旁边的老魏也一愣,这皇上喝高了吧,怎么如此说话,好在朱由校接着说,“那种东西太变态了,不是一般的人能掌握的,朕一上朝听的都头晕。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不错,但不能单纯的依靠这些用来治国,国家的治理仅仅靠这种变态的学问那是要亡国的,更何况这些只是当官的敲门砖,大家说说可以,但真正做起来的,谁能真的做到。比如说贪污漂没,兼并土地,难道这些经传里没有制止吗?不谈别的,大明一直标榜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话就挂在每个衙门里,官吏们还不是照样鱼肉百姓?孟子说民为重君为轻,朝廷里或者地方上的官员谁又真正的把百姓放在首位?德治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国家的治理当须法治,以德治辅之,才是正确之道。而国家的发展富强要靠实业,制造大量的机器,提高生产力,制造出大量的商品造富百姓,而百姓购买这些商品促进流通,使国家富强,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治国之道。而那些子曰诗云谁都无可否认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精髓,说明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指导国人的精神,提高国人的素质,但不能整天抱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国人在评价一个社会时期的好坏之时,最喜欢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但那只能说明百姓的纯朴善良,德治出了成果,将百姓的心灵深处都进行了很好的教化,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物质上的富足。精神的状态再好,也不能弥补物质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