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 第3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现任的朱由校则对在穿越之前核桃不离手,没钱买好的。那个世道是逮什么炒什么,一对极品核桃能炒到几十万去,而一般的也是一千左右。便宜的当然相当便宜了,基本上到了一块钱两的程度。朱由校玩的就是一对一千五。揉核桃时间长了。核桃自然会有光泽,产生玉质;碰撞之声如骨如牙,音色如金石一般,价值陡增。揉的时间越长,核桃就越显珍贵,更显古朴之风!

这时候看到了好的,哪里能不蹲下来瞧瞧的道理,先找了一个狮子,然后再找着配。摆摊的老汉一看就是刚刚来到,还没来得及配对。老汉客气的请朱由校自便,自己在那时开始一个一个的配对,摆好。

宋应星一看皇上的兴致来了,也不便打扰,只能在一旁看着朱由校在那里挑核桃。

这时又来了一位文仕打扮的人,刚刚的从美食街走了出来,也蹲下来看核桃。“这位公子您上眼,瞧瞧这对如何?”说着老头从中挑了一个虎头一个狮子头出来。这一对长宽高肚都挺大。

“老板,这怎么一只狮子一只虎呢?”那行文仕不屑的说。

“公子,此对为狮虎兽,盘在手里并不比一对狮子头差到哪里去,若公子喜欢盘一样的,这里也有不少。”老汉急着争辩道。

朱由校笑了笑,没想到在明朝这种叫法都有了,自己一直都感觉,两个不一样的核桃盘在手里,那是没有方法的事,什么狮虎兽,还不是没找到好配的?人家做生意,肯定是不能去搅局的,正好从老汉配好的一对里拆了一个,两个底座一对,比量了一下长宽高肚,还别说,差异很小。说极品那是离的太远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不过比自己玩的还是大了一些的。

“老汉多少钱?”

“公子挑好了,三百文,”

三百文?来到大明,钱是赚了不少,但还一文钱没花过。但想想亲军的工资才一个月一两银子,就值一贯铜钱,也就是一千文,那就够一家老小生活的了,一对核桃要个二百文,这价格一比较可不算低了不低了。如果套套前世平均三四千元的工资比,基本上就是一千多块钱了。朱由校习惯的盘算了一下,直接砍价。

“便宜点我收了,”说完这话,朱由校差点抽自己,还学以前的小家子器呢?自己现在是皇上,不是小白领,一年上千两银子挣着,是大明的首富。为了三百文讨价还价,幸亏没有狗仔队跟踪,否则的话还真成了大明第一大新闻了。

宋应星在一旁真的一惊,不明白皇上这什么路数。皇上爱玩个刀功,雕个东西之类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士大夫都在玩,凭什么皇上就不能玩呢?这点宋应星倒不会迂腐。但却没想到皇上能如此的市刽,还能砍价,不由的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一下皇上。

“戏言戏言”没等老汉说话,就立刻的掏腰包,但很遗憾,没有。刚才米线钱还是宋应星给的呢。宋应星会意,立刻拿了半两的碎银子,递给了老汉。

“楚公子,这对核桃一般啊,我的家里倒是有一对,祖爷爷盘着玩的,个头挺大,要不、、、、、、、”走在路上,宋应星不由的问道。

“君子不夺他人所爱,就是随手而为罢了。朕喜欢的东西多了,什么玩鹰、虫的都喜欢,但现在却不是时候。买这一对聊胜于无了,”朱由校无奈的说着,为了树立一个明君的形象,朱由校可是相当的自律了,真可谓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了。现在这成果还是不错的,最起码没有了死亡的威胁了。

“楚公子说的极是,眼看着已经近了腊月了,这忙忙碌碌的一年就要过去了,二月的礼闱就要到了,不知朝廷此次如何安排。”礼闱就是会试,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宋应星哥俩来京,就是为了这个进士的。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第五百一十四章 官员实习

没有来到大明之前,朱由校对这个科举制度,所知甚少,通过了前任的一些记忆以及学习,方知科举制度,是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一直到了大明。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整个科举的最终目的,说白了就是让读书人中的优秀者来当官。

所谓的分科就是“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隋炀帝草创这项制度的时候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形式并没形成制度,隋炀帝很快就挂了,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之后到了唐玄宗却更发扬光大了。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也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盛行之时。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在朱由校看来,八股文就是一个固定的格式,这个格式限制的相当死而已。八股文写出来的文章的确是相当的华美,大气,相当的严谨。题目只准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出。有四付对子,要求平仄对仗,但又不同于作诗。词语典故都要在经书中、正史中提到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字字都要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这些就把游戏难度加大了。就象是眼前的宋应星,杂学很多。但一旦玩八股,就不一定能玩得过,只能是一次次的败北。

所以才有了黄尊素的儿子大呼:“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其实万事都有一个度,八股文的确是华美异常,让人看得是赏心悦目交口称赞。但那只是一个种类的文学修养,把这种规则应用在为国家选拔官员这样的事上,的确是有些过了,限制了大批的人。比如说李白的文采好不好?他能当官吗?能当一个好官吗?宋氏兄弟都是举人,终生与进士无缘,但他们却可以当个好官。

而从考试的内容上看,就是四书五经。仅仅有这些,就能做官了?显然是不够的。

朱由校现在锐意改革。但能动的东西他去动,不能动的东西,他一般就不去动了。科举事关整个文人阶层的利益,是他们的命根子,而且目前来看,也是最公平的一种制度,朱由校肯定是不会动的。最起码说不会大动。但随着学校的增加,文人数量也必然会增加,倒是可以在‘科’字上下手。

在朱由校看来科举就象高考一样,只是把语文、历史、政治三门当成了全部而已。而其中语文成绩又占了这次考试成绩的百分之八十的成绩。虽然语文是最重要的,但那只能显示出了文采、文学修养而已。摆得太高了,占分太多了。下一步就需要把历史政治的分提一提,把诸如经济、生物、物理、数学等成绩给加上一些进去,那人才的知识就会丰富了一些。而宋应星所问的这次的科举,朱由校却是另有一番说辞。

“宋兄,全民教育普及在际,许多的事情需要规划、草建、实施。而随着读书人的增加,科举制度虽不会改变,因为此制度对于选拔官员相当的重要,对于莘莘学子来说,更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但内容上肯定是会有所增加的,不会仅仅的限于八股文。此次因为事前没有通知,所以这次的科举,朕不会干涉什么。但选拔出的官员,均要再行学习一番。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所以在下认为,这三甲之人,都不能单纯的走以前官员的老路。”

“那楚公子认为他们应当如何?”对于皇上的这个说法,宋应星倒是挺赞同的。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为一个文人,虽然几次没有中了进士,但宋应星是相当的不服气的。如果真做皇上所说增加科目来考一些实用的东西的话,他自认不会输于他人。但偏偏要考那个他头疼的八股文,偏偏自己对那东西就是掌握的不好。如同一位会写诗的诗人,你非给他个词牌让他写一样的难。现在看来,皇上是打算在下一步改革科举内容了。而这一步则是任由科举选拔,但三甲里的人才,他却要先揽过去再说了。

“很简单,实习。”朱由校很轻松的说了一句,信心百倍,实习两个字他可是太熟悉了,因为在他的前世,几乎没什么工种是不需要实习的。

“实习?”这个词还没在大明流行起来,所以宋应星一时没弄明白。“请问楚公子何解?”

第五百一十五章 京城规划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大明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

让一个常年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文人,直接的去担任这些职务,基本来说是一种失败。虽然许多的进士他们的年龄并不年轻,甚至也跟着自己的家里,接触过一些政务。但他们的阅历、知识是朱由校大大看不上眼的,无论他们的心气多高、品性多纯,这都不能弥补他们能力、知识上的不足。现在朱由校没有时间在这三年一大考的情况之下,来个急刹车。那样对这些学子们太残忍了,就差二三个月的时间,就大考了,许多的人都已经陆续的到了京城、或者已经启程来京,比如宋氏兄弟这样的,更是提前了半年就到了。结果就在这样的时刻,皇上来了一个考试大纲变了,这让谁都接受不了。朱由校也考过学,更考过资格考试,已所不欲的事情当然不会强加到他人的身上。实习是补全这些进士的最好办法了。

宋应星听了之后,对这个‘实习’,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了,这等于要皇上皇庄的农田经验、青州的商业经营等,通过皇上新招的这批官员,先学习,学精了之后再向全国推广。而不是再象以前的官员一样当个青天大老爷就是最好的官了,而是要拿政绩,这里的政绩结合着目前皇上的政策,最主要的那就是百姓的生活。这可是实实在在的。

现在自己的哥哥在青州可是开了一个好头,在皇上的各项政策之下,大步的发展着当地的经济。打井那里的条件是最好的,探到石油没成功,但对于挖个井弄上个压水井来,这样的活计交到了四川专业打井队的手里,那可是手到擒来的。所以基本上青州的百姓在这几个月里。都不愁天旱没法浇灌田地了。宋应升可是把皇庄里学到的知识,‘嫁接’到了青州,让几户几十户的百姓接合在一起,合伙搞规模经营,成效显著。

工业方面一是青州搞自己的作坊,二是皇上派去。建立的作坊,因为是第一个‘分区’,所以北京有的民用作坊,青州都有,这极大的带动了青州的经济发展。

而在经济方面,因为有着五十万两银子打底,有了启动资金的青州。更是把商路开拓出来。道路青州搞的是最早的,又因为当地有水泥作坊,所以别的地方是没有这些优势的。港口是皇上强调又强调的,所以是第一要务,当然建成了目前大明最大的规模。商路通了、物品足了,所以青州现在是商者云集,一片繁荣的景象。百姓们当然也跟着富裕起来,只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