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 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由校还真是不明白,一个小小的歌谣怎么就这么大的作用?这种谎言能让如此多的人相信。如果历史上没有吴三桂的转身,让李自成统一了天下,真的可以不纳粮吗?老百姓就真的不想想其真实性吗?但事实就是这样的奇怪,在民智未开之时,慌言千万,就成了真实。许多评价均是那李岩跟了李自成之后,凭着这几首小歌谣,把李自成推向了神位。

第二百七十五章 免税开始

朱由校发出了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日起由皇宫中金花银代天下百姓交纳各种捐税,直接给户部。除大型商团、矿山、作坊除外。从此之后,朕特准朕之子民不用交任何捐税,不许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收取任何税收,如有违抗,必受严办。

有官吏违反者,百姓可匿名或实名举报至锦衣卫、驿站,也可揪送至当地官府,锦衣卫与驿站应展开如实调查。如有收税官吏反抗、暴力收税或威胁百姓者,罪加一等。如有驿站、锦衣卫、当地官府隐瞒不报者,以同罪处理。

该类案件侦查权交由各地驿站和各地锦衣卫共同负责。

该类案件审判权交由当地官府,官府内当秉公执法,如有作弊、徇私枉法者以同罪论处。

处罚措施为开除官、吏职务,没收其与三族之内所有财产,并处五年劳役,一般景况,由涉案人清扫当地卫生五年,每月视其工作成效下发生活费,如有加倍情节,再行处罚。如有逃窜,凡收留者,处相同处罚。

本罪名不分主犯、从犯,所有参与者,均受此罚。

十八家纳入大明皇家银行管辖的钱庄对此享有监督权,发现有抗旨不遵仍非法收税者,有权通过大明皇家银行举报,直达天听。

钦此!”

朱由校此旨的考虑是:

驿站、钱庄、锦衣卫全部都是遍及全国的超级系统,这个网络是相当给力的。如果哪个地方官、吏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接着收税的话。估计没办法逃脱这三家的眼睛。这是对整个免税政策最有力的监督、管理、执行手段了。

而针对违法者,并不是明太祖那样的血腥,而是相对人性化的处罚。贪污基本是官吏的本性,此源自人类的贪婪,曾经有人说过,狼虽狠毒,但只要杀死了一只羊,达到了裹腹的目的。杀完一只也就够了。但人类则不同,不仅要管饱了肚子,还要存上一些以备后用,即便是所存的已经足够一生所消费的了,还是不够的,还要存几世、几十世所用的。这就是人类的贪婪之心,对于钱财的贪欲基本上是永无止境的。

人在穷的时候或许能明白“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有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的道理,然一旦高官得中骏马得骑,是人也膨胀、心也膨胀,被物欲所迷,再也弄不明白这若水三千,你管饱了喝。也就是一瓢而已。拿这么多做什么呢?

不管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贪官,起因当然是这个贪字,而促使其伸手的无非就是侥幸心理而已。太祖的革皮充草衙门立,故然起来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侥幸心理却是人的一种接近本能的心理。他们不断的想着能够侥幸的不被发现。

何因?因为‘发现者’不够多,都是暗箱操作。这就给了贪官们无限的遐想,而一次次遐想的成功,更给了他肆无忌惮的勇气。同时也给了周围的人勇气,所以越贪越想贪,最后不再是为了什么生活需要,当钱财已经超越了自身所需,仅仅是一种数字游戏之时,他还在贪,如同上瘾一般。

如果一切都是阳光之下了,那情况自然就不同了。现在上下公告,大家都知道了不用交税了,谁再过来收税,大家都会知道他是非法的。然后交给了三个遍布全国的非一般官僚体系的三机构,基本整个大明都能遍布。

且收税这东西也没法暗箱操作,只要老百姓知道了不该交税,官吏强行收税,这种现象就没法不被当地的这三个机构发觉。发现者多了,侥幸心理也就少了,冒险收税的也就不敢了。

而没收财产、劳动教养的处罚措施,其实就是为了教育和榜样。

在朱由校的前世,许多人都拼了命的贪污,基本上只要有机会,不管有没有可能被发现,都豁出去了义无反顾的去贪污、去受贿。有时候朱由校就不明白,在监督机构如此之多的情况下,社会监督媒体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是什么动力让他们如此的贪婪,怎么就那么大的胆呢?

只要让人发现了,或者被举报接受Part的双规;纪检的询问;检察机关的逮捕、公诉;法院的审判;监狱的刑期。这一系列的措施还不够有力吗?

但实践证明这些却远远的不够,其原因就是个追脏的问题,贪官们铤而走险的原因就是算透了帐,他们贪污了或者受贿了一千万,其实最终只能交回去一百万就差不多了。剩下的九百万,他们交给了别人,或者送孩子出国留学或者直接彻底的隐匿起来,或者变相投资了等等等等手段保住了这些财产。或者等自己出来后,好好的用,或者留给亲人。而自己蹲那么几年计算下来,是绝对值得的。更有甚者,侥幸逃过的人也都定居海外了,一张外籍户口,从此和以前的贪污、受贿行为彻底的道了声永别。

而现在则不同了,朱由校自己成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可以搞诛连,把其三族之内近亲的财产也全部剥夺了。这样,其就没有了可藏匿、转移的方向。一旦犯事,只能落得一个一贫如洗的下场。如果转给九族以外。(注:九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迁连实在太广了。所以只余三族,分别是自已一族、外祖父一家、岳父一家。这样亲近之人基本上都包括了。)如此制定因没有达到九族这样的级别,也没有杀人、流放,相对而言是处罚绝对是轻的,是完全可以通过的。

死相对是容易的,把牢底坐穿也是可以忍受的。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从高空中的云变成了地上的泥,这种心理落差是没法接受的。贪污犯并不是暴力犯罪,本身对社会的危害性不是太大,把他们关在监狱里做什么呢?反到不如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小公子、小千金、各房的姨太太,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在密集的人群中,天天和自己熟悉的父老乡亲见见面,打个招呼。让自己的亲朋故交,给自己一口热饭吃,然后感激涕零。

这样多好,从内心的深处体会一下,云和泥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看着一起受累受饿的妻儿老小,心里又有何感想。

而旁边的一些想去收税的官吏看到了自己的老上司老领导如此境地,又会怎么样想?是接着和他们走下去,然后天天的在街上扫完大街,坐而论道呢?还是珍爱生命,远离贪污呢?

所以朱由校的处罚不是杀头或者关进监狱里养活着。而是放出来,打扫卫生,既为社会的公益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光和热,又从身心深处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同时也提醒着周围的人——莫伸手,这就是下场。

第二件事情,就是秦良玉平定了贵州。依靠着一点点的蚕食,终于把贵阳城给解救了,配合着当地武装力量,一步步的把乱党消灭,而贾毓祥到了贵州之后,基本上也就只有零星的乱党了。按着皇上的旨意,首先让秦良玉扩充兵源征兵,要求就是山地、丛林适合的兵源。秦良玉最终还是选择回四川征兵,但皇上的这份信任却是让秦夫人感动不已,自己必定是个异族。一直以来,自己只是一个救火队,大明哪里有乱,就去哪里。

兵援只补充过一次,还是自己家人用众多的人命换回来的。现而今,皇上准自己征兵后进京面圣,不再是防备,而是一种绝对的信任,这让再一次平定了贵州战乱的,秦夫人稍稍的感到安慰。打算迅速的回石柱征兵后赴京。

而贾毓祥所带着的百名净军对云贵当地的镇守太监,也实施了抄家定罪的办法,结果果然没有一个低于一万两银子的,五个镇守太监一共三十几万两银子。

秦良玉如此快的北上,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朱由校这时也真的需要多一些力量,仅仅是远战力量,而没有近战力量,还是让人心里没底。

而下旨请辞的朱燮元,在知道了贾毓祥上任的消息后,就已经死心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子幕僚之类的,本打算着抱着朱燮元的大腿,认为皇上不敢临阵换将的。现在立刻想着改换门庭,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贾毓祥让他们该干吗干吗去了,自己要钱有钱,要官有官,为什么要娶二手的幕僚呢?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狗头军师的鼓捣,朱燮元能走这一步畏敌不前,然后接着再上旨请辞?可见这些个幕僚狗屁不通,当然的也婉拒了他们求职申请。

第三件事情,归化城的联军终于有消息了,佃作说他们汇集如此多的兵力,在归化城周围已经有开始为庞大的后勤供给所困扰了。已经小范围的因为分配供给不均而发生了冲突,虽然被制止了,但二十多万人的供给,仍然是归化城的一大负担。但却因逃回去的几万土默特兵马的宣传,弄的这些人,不知道是来攻,还是守在归化城。不过接连这些天,供应上明显有跟不上的迹象。

第二百七十六章 辽东事变

看了这则消息朱由校的嘴角不由的一笑,比耐性,蒙古人明显不如自己,二十多万人的后勤保障绝对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蒙古人没粮食吃,整个就是肉食动物,如此多的人,一天能吃掉一万只羊,这样损耗实在是太大了,就是归化城承担起来也肯定是力有不逮。

朱由校当然不想进攻,二三十万人,稍稍的在大草原上给他捉捉迷藏,就能把自己给玩死,自己这支部队现在就好象是个无腿先生,坐在轮椅之上,拿着把阻击步机,在五米之外千米之内射可以消灭任何敌人,但超出了这个范围,远了追不上,近身了打不过人家。如果能引的敌人来战,那当然是上上策了。选择近湖面草的地方做为阵地,打阵地战,加上自己的布置,在他们来的时候,一定会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的。

第四件事是孙承宗言,卢象升组建了天雄军,人数三千,亲兵八百,已经分配给他了相应的武器,也告诉他保护武器的秘密。令其独立剿匪作战,不受任何人的辖治。

这也是大明的一个特例了。因为以文制武,这是大明特有的一个制度,虽说从宋朝开始,接受了唐朝藩镇割据之苦的教训,更是对陈桥兵变的黄袍加身防备的很严,开始用文官节制武将,的确对武将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没有发生诸如唐朝的‘鞍驴山之变’。

但却没有大明如此变态,武将弄的都在文官面前抬不起头来。硬生生的降了三级还不能平等,绝对的文贵武贱。而卢象升这个特例就是因为他是个文官。但绝对比武将还武将,孙承宗都不知道该怎么节制他了。

组建了天雄军,想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的,就是不知道这种以战代练的方式到底会怎么样。三千多人,如果能用的如臂使车,当然可以发挥其战力,但如果没有整合好,那还是一盘散沙的话。有可能发挥不出其万一。

一旦出师不利,光是这种挫败感就能把年轻的卢象升给毁了。越想朱由校越担心,最后还是决定先把天雄军拉到这边来,训练一二再行放出去,反正平乱也不是一日之功,如果能赶上土默特部的进攻,那成长的速度应该是相当快的。

神弩也就是一个叫法而已。说大了天,就是一件射速比较多的冷兵器而已,操作他的还是人,任何武器均是如此,战术、纪律、意志、技能、经验等等才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否强。比如说净军这两次被围,就是蒙古人找对了方法。抓住了神弩穿透力差的缺点,从而围堵住了,几乎是落个兵败人亡的结局。卢象升新成立的天雄军,更是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军事训练,这点如何让朱由校放心。

而到了第五件事。辽东之事,此事有袁崇焕、孙承宗更有魏忠贤和田尔耕写的折子。袁崇焕所写倒是把宁远以东军堡诡异失守的事情述说明白了。目前的辽东已经相继不断的失守各军堡,宁远城里已经堵了几乎所有‘逃难而来的’辽兵辽将。字里行间更能看出袁崇焕的危机感。

看的朱由校暗暗的摇头,这帮人真是天胆啊!养贼自重到如此境界,把汉人的衣冠彻底玩尽,自己去光荣的参加汉八旗,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把整个大明、乃至整个中国的国运、衣冠都扔到了满猪手中。不仅该死,还是那种满门抄斩永绝子嗣的那种!朱由校从少动杀机,除了杀了坏他大事的客印月,和在上林苑杀了几个杀人偿命的宦官、无名白外,就没有对国人再动过杀念。在他的思想里还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什么贪污、受贿了、欺压百姓等等,那都是可以以其他的方式处罚的。可能有人认为自己优柔寡断,不够杀阀果断。朱由校也承认这一点,对于他现在的地位,杀个人不就和杀鸡是一样的吗?但杀顺手了,不就和历史上那个刻薄寡恩的朱由检一样了吗?他的刀永远的对着异族,而不是国人。

但历来对汉奸就充满着,发自骨子里的仇恨,没有他们的存在,就没有中国彻底的沦陷,他们打断了中国人的脊梁,使中国蒙羞,使中国人被他们屠杀,使中国沦亡三百年,使中国后世子孙错失良机、、、、、这些人不仅仅是该杀,灭其九族、绝其子嗣才是最好的方法!

而魏忠贤则侧重描述了朝中大臣们对此事的反应,他们认为辽东丢失军堡的起源,均来自辽饷的撤销。如果放任下去,不仅辽东将彻底的失去,更因保卫大明的辽东将士心生不满,有可能连山海关这最后一道防线都可能失守,国门不保,那大明江山也就危险了。魏忠贤认为兹事体大,特来请示。

孙承忠的,则是兵部所发来的,正常的告急文书。田尔耕的则重点放在了京城里面百姓的恐惧心理。

朱由校看着这些信件,不由的陷入了深思,如今赵率教应该到了山海关、蓟山两地,面对关外的建奴甚至是汉八旗预备役,也没什么问题,雄关的防守能力是相当强的,有明以来,任何异族都难越雷池半步。再有近万持弩锦衣卫和一千净军,对外防守没有任何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