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五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德五十年- 第2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缺口。连子宁当了六县镇守之后,便把这一块儿生意给接了过来,六县之地每年有超过十万匹差不多五十多万丈的粗布流入连氏财阀,然后又通过连氏财阀流入市场。

这样算起来说,粗布面的利润,其实比绸缎庄还要大一些。

而物流方面,则是大车店,这个时代的物流,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方式了。

其实真正算起来的话,大车店的生意,才是连氏财阀这个已经有了雏形的商业帝国的命脉。城瑜在大车店的生意投入极多,这一年的时间,实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连记的大车店,线路达到了三十多条,四通八达。向北能到达辽东和奴儿干总督区的边界,向南直达湖湘,向西能到西安府,西南能到川滇边界,东边能到天津卫沿着海岸一直到的南直隶!

三十多条线路,千辆能载三十多人的大车,不但能够载客赚钱,而且能得到各地的商业信息。去的时候,回来的时候,都能捎大宗的货物,连记其它的店铺的货源,基本都是直接从大车店里进的。连记之所以能够发达,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连子宁官居高位,少了许多的打点琐碎,无论各种手续,办起来都很是顺利,也无人骚扰,有一个很好的经商环境。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了大车店的存在之后,成本下降,价格自然就低,国朝百姓对价格是最敏感的,最是重视蝇头小利。

这样一来,自然就有了竞争力。

而在金融模块,现在连氏财阀是刚刚涉足,陆续的开了两家钱庄和三家当铺,实际这个年代,最为暴利的生意之一,就是钱庄和当铺。这就像是后世的银行一样,银行自然是暴利中的暴利行业。更何况,这个年代的钱庄,你若是往里面存钱,钱庄不但不会给你利息,反而要收你的钱。存钱也赚钱,放贷更赚钱,利润之大,可想而知。

餐饮方面,现在京城中归属于连记的酒店达到了五家,利润不算太大,但是有个好处,酒楼之地都是消息灵通的所在。财阀中常年都在里面派了人,收集各种消息,其中获利匪浅。

而酒店业,在这个年代,称为客栈更加准确一些。

是专精还是广泛涉猎,这个话题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也没争论个清楚,但是在连子宁看来,在大明朝这个时代,跟后世相比,消息相对闭塞,流动也不发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能把面包做大,做的综合起来,利润是非常惊人的。连氏财阀自然是走的这个路子,至少现在看来,各个板块结合的相当好。

连子宁也终于知道了现在自己手头能动用的资金有多少。

这些时日,那些得自扶桑的珠宝,又是卖出去了两成,这一方面现在已经是囤积了一百一十万两白银。

就这个,那批珠宝还剩下了很不少。

他现在的收入分为以下几块儿:官道刘镇的钞关收入,官道刘镇商会的收入,连氏财阀的收入,浮波商会的收入,以及在日本那边儿石见银山的分成。

官道刘镇占了钞关的便宜,现在已经成了京城南部的一个很繁华的商业重镇,在稳步的发展之中,不过市场基本也是到达了一个饱和的程度,想要短时间内有较大的增长还是比较困难的。

现在商会那边,每个月都能有六万两左右的进账,而钞关的入账,则是稳定在五万两下,偶有波动,却不会大。

连氏财阀的生意分为国内国外两部分,国内部分生意规模扩充了不少,收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每个月都是在二十万两下。一年下来,就是二百余万两,这个数去很是庞大,实际并不算什么,大明朝不少经营海外事业的大商贾,声名不显,实际收入远超于此。

而国外部分,则就是扶桑的那些产业,前一段时间,扶桑那边已经着人捎来了消息,至八月为止,扶桑的生意,扣除成本和一切中间费用,已经净赚了六十九万两。不过这些银子,还在路,准备下一次商队再去的时候随商队一起回来。一次城瑜随连子宁去往扶桑候,在扶桑卖出去的那些货物,不但把所有的本钱都赚回来了,还有十万两的净赚。

而浮波商会这方面,一次连子宁从中获利十万两,而就在半个月之前,由刘良臣牵头,又是组织了商会所属的商人,乘坐着连记的大船,在威海卫战舰的护送下,去了扶桑。这一次的商人更多,规模更大,估计收入也能更多一些。

另外就是扶桑石见银山的收入,不出意外的话,一年几十万两是可以保证的,不过现在暂时还是没有消息。

一次在五岛山城缴获的那四十万两白银的纯收入,还没有动用,现在还躺在库房里睡大觉呢!

这样算下去,连子宁常规收入,一个月在三十一万两,不过这些收入,每个月有三万两是要送到戴章浦府的,还有应付兵部的收入,一个月算下来,能省下二十七万两。这些钱,自从连子宁走之后的几个月都没有动用,三个月下来,算算就万两左右。

再加珠宝收入一百一十万两,五岛氏那边收入四十万两,扶桑生意和浮波商会二十万两,连子宁赫然发现,自己现在手头可以动用的总资金就达到了二百五十万两!

这是一个相当骇人的数字,相当于大明朝一年财政收入白银部分的两成还多了。

而可以预期但是有没有在手中的收入,差不多是一百万两下。

连子宁不由得诸多感慨,看来自己的妹子,还真是经商的天才啊!一般人,就算是给他这般那般的条件,短短两年,又怎能锻造出一个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

不过支出也有不少,扩张店铺,购置房产,购买各种工具,加起来大约花费了得有二十万两下。

而最大的一笔支出,则是在一个月前,和寿宁侯府的一笔生意。

城瑜花费五十万两白银,从寿宁侯爷手下买了两艘浮山大舰,这一次去往扶桑,就是用的这两艘大舰,便把所有数以千万斤的货物都给装进去了。对于这个决策,连子宁是很赞成的,乍一看这一下子花出去的钱不少,实际海外升级利润极为丰厚,所缺的就是能抗海浪,能载货物的远洋大舰,多跑两趟扶桑,这钱就出来了。

除此之外,还要再给商会留下五十万两的本金,连子宁能动用的钱就在一百七十万两。

对于规模日渐庞大的武毅军来说,这些钱,并不算多,因为接下来,就要有大批大批的支出。

第三日,也就是十月初一,正德帝召见连子宁的旨意来到了连府。

不是经过内阁的圣旨,而是类似于口信的中旨,招连子宁在乾清宫东暖阁见驾。

因着名字里面带了这么一个清朝的清字,又带了一个乾隆的乾字,许多人便以为乾清宫乃是清朝时候改名的,实则不然。“乾”乃是“天”的意思,“清”乃是“透彻”的意思,一是象征透彻的天空,不浑不浊,象征国家安定;二是象征皇帝的所作所为象清澈的天空一样坦荡,没有干任何见不得人的事。

自从永乐十八年建成以来,这座大殿一直是皇处理政务的所在,而在明朝,这里也是所有皇帝的寝宫。而后来这里也成为了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

第四卷烽火山东三七一谷王

(嘿嘿,今天第二章,又是八千字更新,请兄弟们多多支持实际上,不要以为明朝皇帝荒yín无道,少在这里居住,明朝皇帝应该说是中国历朝皇帝中少有的一群痴情种子—洪武帝和马皇后,永乐帝和徐皇后,仁宗和张皇后等等等等,基本上明朝所有皇帝都是对一人很是钟情,更别说宪宗朱见深情mí万贵妃,弘治帝后宫中只有张皇后一人,而神宗朱翊钧和郑贵妃纠葛数十年,更是被引以为痴情典范。

这一次是连子宁第一次单独面圣,自然要很是慎重,早早的就起来穿衣打扮,等接到了口信儿之后,便是随着前来传旨的小太监出了府门。

这一次来传旨的,还是林元,两人已经很是熟稔了,一路走着便小声的言语。

从侧门进了紫禁城,过了三大殿广场,进了那一个贯通内廷外廷的月洞门,便是来到了大明朝最为核心之地的内廷。

乾清宫乃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林元引着连子宁来到了乾清宫御台下面,在御道边儿上候着了。

林元颇有些歉意道:“伯爷,却要委屈您在这儿等候片刻了,今儿个有大朝会,皇上指不定什么时候才能下朝,可能得那时候才能召见您!”

连子宁笑道:“林公公且请自便,本官从小打熬的好身体,站这一会儿,不碍事的。”

心里却是明白,只怕不是一会儿的事儿了,大明朝的大朝会向来以拖沓和不准时著称,一场大朝会从早开到晚的也不罕见。

林元告了个罪,便是离开了,当初去往辽东传旨的差事,大伙儿都以为战火蔓延如斯,去这一趟凶多吉少,内廷这些太监们尤其怕死一个个推三阻四的谁愿意去?后来林元主动接了这趟差事,正德帝便记住了他,回来之后便有拔赏,现在已经是从六品的司礼监长随虽然听上去不大,但是能够在司礼监里学习行走,那就是极大的恩宠荣耀。要知道,哪个司礼监大太监不是从给人端茶倒水爬上去的?

这就像是文官中的那些翰林一般,官儿不大,也没多少权力,但是想当内阁首辅若没这一层资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

现下大朝会开了,内廷的大太监们也要上班儿处理政务了,林元还得赶紧过去伺候人呢!

连子宁立在御道边儿上,便是无聊的东张西望。

内廷之中,明显shì卫少了很多,内监宫女却是穿梭不停,人来人往只是脚下都是飞快,也不知道匆忙什么。

乾清宫门前站岗的府军前卫带刀官目不斜视。

等了足足有一个时辰,也没见正德皇帝的依仗出现在视线之中。

没等来正德皇帝却是等来了另外几个不速之客。

从乾清宫的东边走过来一行人,为首的是一个大约三十岁的华服青年,长的很是英俊,面sè是健康的古铜sè,两条眉毛隐隐向后飞起,嘴角微微翘起,神sè间颇有些桀骜。他身高tuǐ长,步幅很大,速度很快,迈步之间很是有力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显然是一个充满自信之人。在他身后,跟着几个小太监,都是哈着腰,满脸巴结的陪着笑说话。

这青年戴着黑sè的翼善冠,也就是常见的乌纱帽只不过折角是向上的,他穿着一身大红sè的常服,交领大袖,纹样分布同曳撒,绣着过肩柿蒂云龙纹,有膝和通袖,腰间是金犀玉带,脚下踩着黑sè的软皮靴。

当连子宁看到他常服上前后级两肩绣着的那金sè的盘龙之后,便是赶紧低下头,让到了一边。

按照大明朝永乐三年的规定,皇上的常服,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即翼善冠。袍:黄sè,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

而明朝皇太子和诸王,所传的服装和皇帝的样式差不多,不过皇帝是黄sè的,他们是赤sè的。

正德十七年,皇后李氏产下皇子,因嫡长子故,尽管皇上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儿子,还是立刻就宣布将其立为皇太子。但是正德三十五年,太子触怒皇帝,被废黜,正德三十七年,复立。正德四十年,又是被废黜,这一次直接被皇上囚禁于中都凤阳宫中。

现在大明没有太子,而根据连子宁所知,这些年正德皇帝勤恳播种,虽说收成不太好,但是由于基数太大了,也有了数十个皇子帝姬。除了那些夭折的之外,现在一共是三十七个皇子,二十五个帝姬。其中成年的皇子有二十七个,成年的帝姬有十六个。

这个数据,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毕竟明朝的皇帝子嗣都是不太繁茂,正德帝在这一方面已经是可以笑傲他的父祖。

连子宁起于寒微,并不是那种世袭的世家子,自然和皇子这种高居云端的动物没打过什么交道。对面过来的这个皇子他自然也是不认识的,并不知道是哪一位,心里暗暗嘀咕着:“这位皇子龙行虎步,气质异于常人,带着一股霸道之气,显然是很有实力的皇子,也不知道是这些皇子之中的哪一位,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七皇子,八皇子,九皇子,十三皇子,十四皇子?还是哪位?尼玛,太多了,谁分得清楚…···”

连子宁就记住了几个声名格外显赫,权势胜重的皇子,其它的,也就都记不得了。

不过无论来的是哪位主儿,都不是自己找惹得起的,还是老老实实站到一边的好。

却没想到,他不想找麻烦,麻烦却找他。

连子宁老老实实的低着头站在一边,那脚步声逐渐接近,忽然却是在他面前停住了,连子宁便看到几个影子停在自己面前,接着一个声音便是传来:“你就是连子宁?”

连子宁苦笑一声,抬起头来,便看到那个年轻人正笑吟吟的看着自己,看上去很是欢喜的样子。

他赶紧弯弯腰,行了个礼恭敬道:“下官正是连子宁,下官常年奔bō在外,未曾见过众位殿下,不知是哪位皇子当面?还请殿下赎罪。”臁连伯爷这位是······”

“哈哈,无妨,无妨!”旁边的小太监刚张嘴说了一句,这青年便摆摆手制止了他,笑道:“我是老十三!”

“原来是谷王殿下,下官有礼了。”连子宁恭声道。

原来这个青年,是当今圣上十三子谷王朱载。

(能吐槽一下么?老朱家起名字真是讲究的,中间那个辈分儿字儿早就规定好了,第一批王爷一人都是赐了二十个字,让子孙后代都照这个起名字,想的还真长远。而且又得讲究金木水火土的排序,正德这一辈儿名字里第三个字儿都带着火部的偏旁,到了他儿子这一辈儿,就得是土部的偏旁了尼玛……差点儿不小心起错了名字,看在俺这么专业的份儿上,给点奖励呗)

谷王本来是明太祖洪武帝的十九子朱的封号,其封地在在现在长城九镇之一的重镇宣府,因此地隶属于秦汉时期的上谷郡,所以称之为谷王。后来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举兵靖难,数年之后,兵锋直逼南京。谷王朱应建文帝诏,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丨,建文四年,朱棣带燕兵渡江计伐至金川门外。朱见大势已去开门南城,迎王纳降。燕王继位后,念朱献城有功,封朱驻长沙。赐乐土奏,卫士三千,加赠岁两千石。

朱驻跸长沙后自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