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玉种田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和玉种田记-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去将近一千斤。自己留了两千斤做种子。其他的九千斤全卖个给泰和楼的李管事,共四百五十两银子,李管事亲自付了尾款四百两银子。

之前和玉送给族长,长老们,还有周婶的山芋秧。族长和长老们,在和玉的引荐下,都卖与李管事,也有十几两的收入;周婶家居然卖了三十两。对于富贵人家来说,这点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何家村,这些仅能温饱的村民来说,已经是很多了。几位长辈高兴地不得了,这可以给家里添置很多东西。

和玉手里现在有四百两积蓄,盘算着买头牛。人工翻地,不仅累,而且效率低。之前种山芋翻地,就把和玉何英两个累的不行。

和玉请李管事帮忙,买了一头正当年的黄牛,三两银子。人家看在李掌事的面上,便宜一千文。黄牛是耕地的主要牲畜,买卖耕牛,要到官府登记造册的。在李管事的引荐下,很快弄好了。

和玉买的黄牛很及时,把山芋田翻了一遍,从田里翻出来两筐的山芋,虽然有的地方翻坏了,切掉后,还可以吃。

族人村民们受了和玉的恩惠,在族长的带领下纷纷来帮忙。和玉教他们,只要把粟穗用到割下来,剩下的秆,收集在事先挖好沤肥的坑里。

“和玉,为什么要把这些庄稼秆弄在坑里啊?岂不可惜?”族长问道。

“族长伯伯,其实庄稼和我们人一样,需要养分的。这些干草,麦秆,还有动物粪便倒上少许的水,放在坑里发酵,沤肥,根据作物生长不同阶段,施肥,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好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一担呢。”。和玉回答

大家听了,感觉很有道理,纷纷效仿,导致村子里空前干净,一些动物的粪便,被人第一时间捡去了。

收完了粮食,十几亩田也被耕种好了,种了十亩小麦。幸亏地窖的温度低,土豆没有发芽。和玉准备种土豆,种了五亩。

天气越来越冷,树叶落了,和玉带着弟弟妹妹去搂树叶,用于沤肥烧火。和玉家用不起碳,何志英每天去山上砍柴,准备过冬用。

京都

自从京都的泰华楼推出了新菜色,山芋,很多达官贵人慕名过来,一饱口福。一跃成为京都最顶级酒楼之一。山芋,名噪一时。

京都李家小少爷李长卿,前段时间又开始挑食,不吃饭,因为山芋叶子没了。直到山芋收上来,李家佣人哄着小少爷,说秋天到了,山芋叶子没了,长出果实了,就是山芋,比叶子还好吃。李家留了一千斤自己家吃,李家老太太认为,再多钱都没有乖孙子重要。

山芋味甘,老少皆宜,李老太太也喜欢这个味道。特叫来李管事,道:“李管事,辛苦了,今年你为了李家立了大功,老身不会亏待你的。现升你为一等管事,月钱增加一倍。望你不要辜负李家对你的厚望。一定要搞好明年的山芋供货,价钱贵点,不要紧。”

李管事向李老太太拜谢,回答:“老夫人,山芋乃是外族植物,是清水镇何家村的何姑娘偶然得到的。只有她一人知道种植方法。何姑娘聪明伶俐,为人诚信,是个奇女子。”

“哦?李管事,很少夸人的,此女子定不是一般人。以后有机会,带来给老身看看。小丫头不容易,能帮的就帮衬点。”李太太饶有兴趣的说道。

“是,老夫人。老奴记下了。”李管事恭顺的回答。

备注:一千文等于一贯钱等于一两银子,十两银子等于一两金子

第七章买田

和玉手里现在将近二百两银子,就琢磨着把两个弟弟上私塾,妹妹何喜是女孩子,在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背景下,只能是和玉教何喜习点子,位于村西南方向的刘家村。有个老秀才,行刘,收了几个学生。和玉带了何志英,何志勇赶往刘家村,带了两条猪肉,六盒点心,两套笔墨纸砚。两兄弟给刘秀才行了拜师礼。兄弟两人担心姐姐一人回家有危险,就和老秀才告辞,明日再来学习。

回到家,之后和玉清理了家里的地窖,把里面的东西各个放好。明天何志英何志勇就去私塾私塾了,和玉决定带何喜去集市逛逛,并向李掌柜打听一下,买点田。

第二天一早,给何志英,何志勇两人准备点干粮,天刚亮,就赶往刘家村。

何喜人小,对集市上的什么都感兴趣,右手糖葫芦,左手小风车,在前面蹦蹦跳的。和玉买了两批布,快到冬天了,准备多做几件棉衣。但是问了好几家,都没有和玉所说的棉花。这个朝代,家境一般的,过冬的衣服,是麻布里面缝上毛皮,想兔皮,羊皮之类以此御寒。好在家里还有十几只兔子,就用兔子毛皮做冬衣。

幸亏自己有棉花籽,等以后自己有根基了,再慢慢种。这些都是新事物,包含很大的利益。正所谓树大招风,凡是还是低调点好。

和玉来到泰华搂,李管事把和玉姐弟带到里间,给何喜上了几道点心。和玉和李管事谈买田的事情。

“李管事,您见多识广,小女子承蒙您关照,收获颇丰,想买几亩田,还请李掌事帮忙,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和玉微笑对李掌柜说。

“何姑娘,说这话不是跟老朽见外了!老朽虽不才,但对清水镇还是有所了解,你的事老朽承下了,有消息,我让小二通知你。”李管事爽快的答应。

和玉对李行礼,再次感谢李掌柜帮助。李管事留和玉姐弟再此吃饭,回去的时候偶,李管事还给何喜带了几包点心。李掌事的孙女,年龄和何喜相仿,看到何喜就感觉特亲切。

一行四人赶着牛车,说说笑笑的赶回家。何喜到底是小孩子,走了大半天的路,累了,睡在牛车上,和玉给他们盖上毯子。赶着牛车,放慢速度,尽量让车平稳一点。

到家天已经黑了,两兄弟已经到家了。和玉简单的做了一锅山芋饭,叫醒何喜吃点粥。

第二天一早,和玉做了几个饼,带了几块兔肉,作为,何志英,何志勇中午的午饭。兄弟两人吃了热乎乎的早饭,背着和玉连夜赶制的书包,去刘家村的私塾。

“我也要去,我也要去······”何喜看着哥哥去读书,自己也想去,和玉好说歹说都不行。最后和玉决定下次去集市带着何喜,那丫头才消停。两兄弟每天回来,就教和喜写字,在那边显摆。

天逐渐冷了,和玉找找周婶帮忙,做几件冬衣。和玉在周婶家做衣服,何喜和周婶的孙子孙女在玩过家家。又周婶和周婶儿媳,女儿帮忙,不几天就做好了,还剩了两张兔皮,和玉送给周婶了,给周婶孙子孙女做一件冬衣。

这天和玉刚送完何志英何志勇去私塾,李掌柜的马车就到了。李掌柜面带微笑,拱手道:“恭喜,何姑娘了。我这边有一朋友,一家准备搬往京都,想卖掉清水县的田产。就在何家村的北面,唯一的不足,就是地有点贫瘠,所以三两一亩,总五十亩田,还送一座小山,山脚下有十亩的荒田。”

“李掌柜此话当真,李掌柜有空吗?我今天就想去看看,合适的话,今天就买了。”和玉急切的说道。

“那好,那现在我们要去看看。”李掌柜答道。

何喜要跟着和玉一起去,和玉见天冷了,小孩子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就把它送到周婶家。

和玉和李管事驾车赶到之前所说的田地,就在何家庄北面三里处。小山就在五十亩田的最北面。五十亩田没问题,和玉相信,经过自己的调理,会变成良田。那座小山,山脚下的十亩田是荒地,开采起来比较费劲,不过人家也没收钱,白送,和玉也不好说什么。山虽然不大,还算肥沃,得空了,整一下,种上果树也不错。

和玉看了,当即找到里正,在李掌柜的见证下,双方定了契约。和玉把银子交与卖家,小心翼翼的把地契收起来。

李管事送和玉回家,和玉想留李管事吃饭,但李掌柜推说,店里还有其他事情,不便叨扰,和玉再次感谢李管事的帮助,并保证以后能用得着自己的时候,尽管说,定当全力以赴。

和玉小心得把地契藏起来,心理乐呵呵的。自己也算是小有资产了,要好好的规划,让自己和弟弟妹妹过上好日子。和玉来到异世,从最初的无助茫然,到现在生活比较充实,安康,其中的辛苦和快乐,只有自己知道。

何志英,何志勇在私塾里表现良好,不要和玉担心,小妹何喜伶俐懂事。和玉不去田里的时候,就在家里教何喜识字;和玉外出的时候,就把何喜送到周婶家,和周婶的孙女周小雨玩耍。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一点,何喜的衣服比同龄人都漂亮,虽然是普通的麻布,但是还是经过和玉的巧妙加工,比一般小孩衣服好看,可爱。看到何喜的人,都会夸奖何喜漂亮,将来是要做少奶奶的,乐得何喜整天笑眯眯的,到处显摆。

第八章客串夫子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天气越来越冷。和玉穿着厚厚的衣服,起来准备早饭。听说何志英,何志勇的私塾老师最近身体不适,准备了几盒点心和一大块肉,让弟弟带过去,给老师补身体。尊重师长,传统美德。带着干粮,赶往刘家村,去上学。

和玉来到土豆田里,看到有的地方,土豆苗死掉了,或者干脆没出芽,就把有的有分株的土豆苗移过去,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种子苗。现在苗很小,不宜除草,等土豆苗长大了点才好除草。

虽然天气不热,但是在田里待了一天,和玉刚有点白皙的脸蛋,又被晒得红红的。看到太阳下山了,收拾工具,收工回家。看到何志英来找他。

“英弟,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啊?”和玉疑问道。

“刘夫子身体不适,再加上年事已高,不能再继续教导我们了,夫子儿子在外地做点小生意,现在接老师过去养老。”何英回答道。

何玉遗憾的说:“嗨,现在没夫子了,家里也不宽裕,没法送你们到镇上私塾,都是姐姐没用。”

何志英安慰姐姐:“大姐,不要多想了,我们好好努力,将来送弟弟去读书。刘夫子还夸了勇弟聪慧,将来一定能考个功名,我就认识点字就行了。”

姐弟两人聊着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有说有笑的回家。检查了何志英,何志勇的功课,两人对答如流,顺便问了前两天教何喜的几个字,小丫头居然没忘。

晚上回家,看着何志英,何志勇看着一本书的前半部分,反复的看这部分,因为刘夫子只教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还没教。估计只认识几百个字,和玉看着干着急。

和玉看着书,上面的字,和玉都认识,就是中国古时的繁体字。因为前世和玉除了喜欢种田,另一个爱好就是书法,尤爱瘦金体。写得还不错。每年春节,全村的对联,几乎都是和玉写的。

“之前,我在镇上杨家做丫鬟的时候,跟着小姐学习认识了几年字。不如我教你们吧,先认识些字。”和玉对着弟弟妹妹说:“白天,我们干活,下午学习怎么样?”

若是放在以前,两兄弟还会怀疑和玉的能力,经历了种植山芋,卖了好价钱,还买了田,现在对姐姐的话,坚信不移。

从那以后,他们上午去除草,下午学习,等到晚上,姐弟四人互相考校,都有进步。

何小雨看到他们在认字学习,吵着也要识字,周婶就拿了点好吃的,拜托和玉教小雨。和玉本着一只羊是放,一群羊还是赶的态度,就一起教了。

秋风呼呼的刮,当别人都躲在家里闲聊的时候,和玉,带着何英,去收集树叶,放到地中间的坑里沤肥,明天开春,土豆和小麦都要追肥。这边有没有化肥,只能人工沤肥。

一本书不知不觉被和玉给教完了,和玉发觉这些启蒙的书籍,很拗口。和玉虽然认识,但是让和玉背下来,那是不可能的。何志英,何志勇两人很勤奋,背得很是流利。

和玉以前练字的时候,曾背过三字经,唐诗宋词,因为教习书法的老师认为,临摹这些名篇,背下来,理解它的意思和感情,往往事半功倍。

就《三字经》了,这是很好的启蒙读物,还有小故事。和玉教他们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小孩子记性好,一会就背了好多。和玉就开始给他们讲解里面的典故和小故事,听得他们眼睛一闪一闪。已经很晚了,还要和玉继续讲。和玉好说歹说,明天再讲多一点,才回去睡觉。

何喜和小雨听了好多好听的故事,就讲给村子里的其他小孩子听。乡下农村,小孩忙的时候,要帮家里干活;农闲的时候,整天在村子里打狗撵鸡,大人们很是头疼。其实小孩子没事做,无聊,才这样。现在每天追着何喜,小雨,听故事,有什么好东西,都拿给何喜小雨先玩。

这帮小孩子经常跟着何喜回家玩,和玉教授三字经的时候,他们感觉好玩,也跟着背。和玉讲故事,他们听得更是津津有味。和玉教写字的时候,他们拿着小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学着写,都很认真。学习累了,和玉就带着他们做游戏。比较好动的小孩,就玩老鹰捉小鸡;比较文静的小孩,就玩和玉发明的五子棋。和玉闲时用木头做的五子棋,染上红色和绿色,在纸上画上格子。

一传十,结果村里的小孩,都到和玉家来玩。何家村就几十户人,看到和玉教孩子识字,还带着做游戏,心里过意不去,就让小孩子过来的时候带点家里的小东西或者野味,或者是在镇上买的点心,算作回报。

和玉本来就喜欢小孩,就在门口弄了个简易足球场。人数正好有两对,还有两个替补。

和玉从小身体就好,以前在学校,是学校足球校队的。和玉根据前世的足球规则,适当修改,增加了趣味性,男孩子特别喜欢。

族长来过几次,看到族里小孩在识字,比较高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不敢想象出一个官老爷,但是识字明理,在古人眼里,还是很让人尊敬的。族长对和玉再次勉励,有困难,尽管说。并从族里的账上支出一部分钱财,买了笔墨纸砚,还有一些书,送给和玉。

现在的纸张很贵,和玉先让小孩子先在沙堆里练字。练习得差不多了,在用毛笔写在纸张。每人每天一张纸。以何志英,何志勇写得最好,毕竟有基础。其他小孩子,有一个是族长家的长子何志明,很喜欢学习,字写的很好,乐的族长胡子一翘一翘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