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玉种田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和玉种田记-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了和玉的话,王县令摸着胡子的手,不觉一抖,不下心揪掉几根胡子,疼的王县令“嘶嘶”吸冷气。

“一亩可多产一担,有此等事?”王县令和杨师爷,两眼炯炯有神的看着和玉。

“我们村得人已经试验过了,一亩可以多产半担到一担,增产的多少和肥料的多少,施肥的时间有直接关系。”和玉回答道。

王县令,杨师爷听了和玉的话,还没有反应过来,亩产多一担的话,可以让多少人吃饱饭呀。

和玉已经把如何沤肥,以及施肥的方法,写给王县令和杨师爷。

天色不早了,两人向和玉告辞。

王县令和杨师爷,相对无言的坐在马车里。过了好一会,王县令说道:“此女非常人也。还记我们第一次见她的时候,不卑不亢的谈吐,绝非一般农家女子能做到的。”

“老爷说的是。此女聪慧,胸怀丘壑,于民有利的事情不私藏,惠及百姓。若是男子,定为栋梁之才。”杨师爷接着说。

两人又陷入沉思。

“老爷,我看何家村的大力兴修水水利,和这个姑娘有关系吗?真的很少有人真的能做到,居安思危,尤其是对待自然灾害。除非提前知道。难道······”杨师爷前后联系下,推测说道。

王县令闭着眼睛,摸着胡子:“此时蹊跷,回去找个人,去何家村探探口风。为什么这么心甘情愿的大热天做着无用功?”

杨师爷也赞同王县令的想法。

两天后,王县令接到一个扮作卖货郎的探子报告,从去年开始,做的事情有时候没有道理,但事后证明都是正确的。尤其是那个姑娘,名叫和玉,从去年落水后,变得聪明伶俐,又是一大奇怪的疑点。

比如今年收小麦的时候,丽日当空的好天气,他会莫名其妙的让大家赶紧盖好粮食,有的人没有照着做,不一会就下起倾盆大雨,损失很严重。

又是倾盆大雨,这个何家村不简单啊。

“既然是连一个一介布衣百姓都能想的如此周到,居安思危。我这个县令做的不够称职。现在是农闲,我们组织全县的百姓疏通河道,整理田间沟渠水利,文博以为如何?”王县令征询杨师爷的意见。

“如此甚好,就算没有灾情,也利于农事。”杨师爷回答道。

王县令写了一篇请求兴修水利的折子,洋洋洒洒好几页,上报上一级知州孙大人。无非就是说,清水县水利年久失修,现在应加以清理,防患于未然······

孙大人接到王县令的文件,心想:答应这个王倔子兴修水利也好,省的到处“惹事”(王大人公事公办,得罪不少人),加了一些同意的话,呈到上一级的知府。

王县令的耿直,很多人对其又恨又嫉,但又不敢招惹他,同样的心理作用下,王县令的请求很快得到批复。

第二十章暴雨来临

王县令早就猜到自己的请求会被采纳,要是不采纳的话,王县令的倔脾气上来了,他会一直递交自己的请求,直到被采纳。之前这类的事情不胜枚举。以至于到后来,只要一接到王县令的请求,也不磨叽,第一时间批复。另一方面,王县令的确是个有能力的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真真正正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做事。就算不升他的官,但是接受他的请求,从某种程度上对王县令非常肯定。就算是王县令的政敌,心里也是很佩服他。

在等批复的这段时间,和杨师爷商量好一些方案,同时找了有经验的水利人员一起商讨各个方面的问题。

清水县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富足的县,加上朝廷拨的款项,兴修水利的款项有着落了。

王县令在清水县为官几年,勤政爱民,铲除恶霸,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在清水县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全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红红火火的开始兴修水利,看到百姓们,朴实的笑容,辛勤的劳作。

和玉看到这些,更坚定了以后要用自己的能力,多为这些朴实的百姓做事。和玉粗略的预计,这项工程大约还有十天可以完成,应该能在汛期来临之前完成,但愿大家能逃过此劫。

今年,和玉雇佣刘叔一家帮自己做田里的活,所以自己不要去田里了,毒辣辣的太阳下,真不好呆。

刘叔一家,细致的除了一遍草,施过肥后,山芋长势很旺盛,每天都有很多人过来买山芋叶。李管事比较和玉和其他家的叶子,感觉和玉家比较鲜嫩,一直从和玉家进货。山芋叶子供货到周围的各大城镇,来往于何家村的车辆增加不少。

新鲜的山芋叶子,有保鲜期的限制,有很多山芋叶子,没有及时卖出去,老掉了。和玉前世和奶奶学过用山芋叶腌制小菜。

刚开始腌了一点点,就着大饼,很好吃,受欢迎的不得了。何喜,那小丫头,经常偷吃和玉腌制的小菜,口渴,每天要喝好多水。每次都是铁牛这个高手给她打掩护,屡次被她得逞。因为小菜咸一点,才能保存的时间长。

和玉幻想着自己,到镇上买一些精致一点的陶罐,装小菜,来个“老坛小菜”,哇哈哈。但是和玉真的没有这么多精力,以上纯属自己瞎想。最后还是自己做的小菜,卖给李管事,进一步包装,分销出去。

这样赚的少点,但是省了很多麻烦。

和玉让刘叔帮忙召几个人专门腌制小菜。怕他们泄露腌制小菜的方法,和玉把作料做成粉末状的,虽然可以闻出里面几种配料,但这是由十几种作料,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和玉不说,无人可以配出来。紧紧抓住最关键的一环,不再担心泄密。

和玉家本来就在村子边上,盖了几件简易的作坊。买了了十几个大水缸,几个手巧的妇人坐在板凳上捡菜,几个男子清洗这些山芋野菜,分工明确。

这些都是临时雇佣的村民,家里的田少,通过平时做点小工维持生活,和玉给的工钱,比较可观,他们很乐意做。

这几天和玉再次交代养鸡场的排水系统一定要再次疏通,和玉在田里转了一圈,田间沟槽已经挖好了,河里的淤泥清理的接近尾声,河堤加高。由于何家村是最早开始动工的,所以竣工的也是最早。

和玉不安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暴雨来临前的宁静,风中一丝风都没有,安静的诡异。

这天和玉正在山芋田里清理多余的叉子,只见天空越来越暗,刚才还是无风的,现在很诡异的吹起大风。

和玉赶紧招呼所有人,赶紧回家,并告诉所有人不要出来。

很奇怪,风吹了一个下午,晚上的时候停下了,天上的星星露出来,一滴雨没下。人们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半夜里,一道道闪电,划过黑幕一样的天空。

“轰隆隆······”雷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仿佛在屋顶上炸开似的。

只要不是睡的像死猪一样的,都会被惊醒。但是没人敢出去,只能睁着眼睛想象着外面的情景。

不一会儿,“哗啦啦······”外面下起了雨,雨声越来越大,“啪啪······”打在地上。很多人长呼一口气,幸亏及时兴修了水利。

王县令披了一件衣服,站在床边,听着外面的雨声。神秘的何家村,最早开始兴修水利,难道真的有几个月前就可以预知天气情况的人?会是谁呢?难道是那个和玉?

同样的疑问,也在困扰着何师爷。

天亮了,但是外面的雨仍没有停的趋势,外面灰蒙蒙的,仿佛要把前段时间没下的雨,全下下来。

雨下了一天一夜,还在下,王县令坐不下去了。不知道田里和河里的水能不能顺利的排出去。披着蓑笠,带着几个仆人,去田里看看。

马车根本不能在泥泞的路上行驶,王县令步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有不少农人,披着蓑衣,走在田埂上,不时的用手里的工具通一下被堵住的水沟。

情况在控制范围之内,虽然下了一天一夜的水,由于排水沟修的比较到位,很快的就从小沟里流到水渠里,汇聚到大河,滚滚流向下游。

靠近何家村的地方,王县令遇到了杨师爷。

“老爷”

“文博”

两人同时开口,相视一笑,原来不止一人惦记着何家村呀。经过何家村的田地,感觉何家村修的水渠最好。

两人带着仆人来到村口,敲响和玉家的门。敲了半天才有人开门,雨下的太大,没人听见。

开门的是铁牛,铁牛憨憨的问道:“你们找谁?有何事?”

一个仆人回答道:“我家老爷路过此地,现在天黑了,无法赶路,能否借宿一宿?”

铁牛掰着手指头,念叨:“一,二,三,四,五,五个人啊,家里没这么多房间,等一下,我问和玉姐。”说完关上门。

铁牛这家伙实际年龄比和玉大,不过智力水平和何喜差不多,听何喜叫和玉姐姐,也跟着何喜叫姐姐。刚开始,和玉听了还有脸红。这货死活不改,时间长了听顺耳了,不和他计较。

“和玉姐,娘,外面有······有五个人想在我们家借宿。”铁牛看着五个手指说道。

和玉要过去看看是什么人,被韩姨拦住了。

韩姨撑着伞,和铁牛一起走到大门口。

王县令,杨师爷打量这个韩姨,气度不凡,不像是小门小户人家。

韩姨也在打量着他们:这两位应该是读书人,后面三人应该是仆人,其中有一个会点武功。

“这位夫人,打扰了。免贵姓王路经此地,天黑路滑,能否借住一宿?”王县令拱手问道。

韩姨感觉他们应该没什么危害,就算是坏人,也不怕,铁牛一人就可以对付得了。

韩姨回答道:“王老爷,家里只有两间房,不介意的随我来。”韩姨请他们进来,带到房间。

王县令和杨师爷一间房,两个仆人一间,另一个会点武功的,被王县令吩咐回家禀告妇人,有事夜宿外面,明天回去。

房间虽然简陋,好在整洁。

韩姨给他们烧了姜水驱寒,不一会儿,铁牛叫他们吃饭。今天下雨没事,屋里光线不足,没法做针线活,闲着没事,就弄了点山芋叶子,打了几个鸡蛋,包饺子。

看着饺子整齐的放在桌上,形状很奇怪,之前没见过这种吃食。王县令问道:“和玉姑娘,这是何种吃食?”

和玉刚想回答,何喜那小鬼,蹦蹦跳跳的说:“喜儿来讲,喜儿来讲。”那小模样看得人就想捏捏他的笑脸。

王县令看到这么可爱的小姑娘,蹲下身来,抱起何喜,微笑着说道:“那就麻烦小喜儿给爷爷讲讲。”

何喜就把过年时听得饺子的由来,重讲了一遍。记忆力不错,很完整的。

“爷爷,放我下来吧,铁牛要生气了。”何喜说道。

大家看向铁牛,这件铁牛的眼睛里不再是憨憨的目光,而是很生气,恨不得打人一顿的气愤。

王县令放下何喜,掏出一块玉佩,送给何喜。

“王老爷,使不得。这玉佩太贵重了。”和玉推辞道。

“小小薄礼,谢谢和玉姑娘。不仅是今天和玉姑娘的收留,更是为全县百姓。”王县令缓缓说道。

听到王县令的话,和玉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惶乱。这细小的变化,被王县令和杨师爷扑捉到了。

“那和玉就收下了。”和玉看着两人,既然他们猜到了,和玉也不再推辞,和玉感觉他们没有恶意。

第二十一章暴雨过后

雨下到第五天的时候,河里面的水还有半米就要漫过河堤了。这两天族长何文清立即组织人员,加高河堤。白天黑夜,两班人轮班看护河堤。

这段时间王县令和杨师爷,四处探查汛情,一刻不敢松懈。经常在田间,河边能看到他们的疲惫而挺直的身影。不像后世的领导前往抗灾现场时,后面跟着个摄像机,作秀的成分比较多。

眼看着河水要漫过河堤,雨变小了,一会的功夫,雨终于停了,太阳出来了。随着河里的水位逐渐下降,田里面积的雨水从排水沟里流向大河。

和玉知道,尽快的排出田间的水,是减少损失的最重要的举措。虽然排水沟会排出大部分的水,但有些低洼的地方,可能排不出来。虽不能造成颗粒无收,但是会影响产量。和玉带着村民,一起到田里,挨着排净水;用细一点,长一点的树枝,轻打着粟,和山芋叶,尽量多的打掉叶子上的水珠,是庄稼能够尽快的呼吸,进行光合作用。

有个人看到和玉这样做,加快步伐,朝镇上的方向走去。

这人就是王县令放在何家村的眼线,观察和玉的一举一动,有情况,及时汇报。他在这边蹲点已经两天了。

“老爷,和玉姑娘,现在正用小树枝,打掉庄稼上的雨水。小人不知何故?”那个人向王县令汇报。

“常福,这两天辛苦了,早点回家休息。”王县令说道。

王县令吩咐常福回去之后,立即叫来杨师爷,组织其他的百姓照做。

暴雨过后,王县令开始后怕,如果没有提前安排的话,得有多少人颗粒无收,流离失所。这场大雨,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和玉这个小姑娘不简单呀。

不管怎样,和玉提前预知,救了这么多人,证明这个小姑娘是善良的。想起和玉的明亮而纯洁的眸子,王县令心里一软,夫人和女儿已故去好多年了,不自觉的流下两行清泪。

王县令,不相信鬼神,但也不希望别人利用这一点去加害这个善良的姑娘。

朝廷得知清水县以及周围的几个县发大水,特派观察使周成玉,巡视各地灾情。一路走来,田里到处是水,有的地方居然漫过了庄稼,注定今年颗粒无收。看到百姓脸上那麻木的表情,周成志心酸不已。连夜写了折子,上奏朝廷,请求尽快准备钱粮,以备百姓无粮时用以赈灾。

但是经过清水县的时候,看到这里的田里根本有没有积水,庄稼还是好好的长在田里。刘成志知道前段时间,清水县王县令请求兴修水利。当时大家都是为了不想理会王县令,敷衍似的答应兴修水利的请求,只拨了少许的银两。谁知这个王倔子居然把水利搞的这么好。心里暗暗佩服王倔子的远见。

百姓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没有因为之前的大雨收到影响。观察使周成玉,又是连夜上报朝廷,请求嘉奖王县令的远见卓识。

下了那么大的暴雨,居然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这就是响当当的政绩,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皇帝亲自下旨,嘉奖王县令的防患于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