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在西晋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求生在西晋末-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来如此!”司马羕脸上露出一丝了然之色喃喃自语,这是他第二次听到卫朔的名字,前次还是因崂山青盐之故,才得知青州有一擅长墨家奇技的异人。

崂山炒茶在江东掀起的风暴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正在受到世人追捧的炒茶。在王府内,刚刚升任扬州刺史的王敦正脸色阴沉的盯着眼前的茶叶,目光中不时闪烁着贪婪、愤恨之色。

在王敦看来,如果不是卫朔不识时务,不管是青盐还是炒茶恐怕早就成了王家的囊中之物,如今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崂山人仰仗此物大肆敛财。

王敦不是没想过使用其他手段迫使崂山商贾屈服,只是如今的崂山早就今非昔比。在江东外有祖逖、苏峻两位手握重兵的外藩大将为其外援,在内还有刘隗这样的琅琊王心腹重臣为其摇旗呐喊。王家根本不敢轻易对其下手,否则很有可能引火烧身。

“卫朔,卫朔,又是卫朔!不将你碎尸万段,实难消了老夫心头之恨!”王敦咬牙切齿暗自发誓道。

其实不光王敦一人对卫朔念念不忘,就在琅琊王府内,司马睿也正与刘隗讨论他。只见司马睿一脸遗憾道:“唉,当初悔不听卿之言,否则也不至于让卫卿家这样的人才不能为寡人所用!”

“大王不必自责,此事怪不得大王!当初是王刺史极力反对,才迫使大王改变了主意。”刘隗虽然有些遗憾卫朔不能为琅琊王所用,但他最恼火的还是日渐跋扈的王敦。

一说起王敦,琅琊王司马睿脸上神色一黯,本来他以为有了江东世家的牵制,王敦多少会收敛一二,岂料其行为却愈发跋扈起来。

见自己勾起了琅琊王的伤心事,刘隗忙安慰道:“大王也不必太难过,如今江东士子纷纷出仕王府,有了江东世家的支持,大王只需慢慢经营,相信用不了多久大王就能兵不血刃解决掉王刺史。”

“嗯,刘卿言之有理,只是一想起卫兵曹,寡人就觉得可惜啊!早知卫大人身怀墨家奇技,当初寡人就是拼着与王敦撕破脸皮也得将其招致麾下!”

司马睿一想起白花花一样的青盐就一阵肉疼,琅琊王也缺钱啊!别看琅琊王是名义上的江东之主,实际江东各地颇有些不稳的苗头。

一些利益受损的世家大族正蠢蠢欲动谋划着叛乱,一旦江东出现战乱,琅琊王势必要出兵平叛,打仗不就是打得是钱粮嘛!

就在江东各地风波诡谲之际,一艘自辽东出发的海船正行驶在前往江东的途中。船上赫然坐着卫朔的新任谋主裴嶷以及东夷校尉封释的长子封抽,只见两人正坐在船舱内密谈着什么。

“长史,此去江东可有把握?”

这一次封抽二人受卫朔之托,前往江东谋取东夷校尉一职,封抽本人对此信心不是很足。反而是裴嶷却表现得十分轻松,听得封抽相问,他微微一笑道:“封参军莫担心,我自有谋划,定会让主公得偿所愿。”

“唉,封某还是担心不已,听说王敦与主公不睦,如今我们远道而来,怕是对方不会轻易让我们得逞的。”

“呵呵,封参军多虑了,王敦虽然权倾江东,可他也不可能一手遮天。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琅琊王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裴嶷毕竟出身级世家,又曾在朝廷中担任过要职,对高层斗争并不陌生。在他看来,此次卫朔谋取东夷校尉一职,虽不敢说十拿九稳,但也有七八成的把握。

第132章 裴家的争论

自迁居江东之后,裴盾感觉自己像被抛弃了一般,原本的徐州刺史之职被迫让给了祖逖,却担任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琅琊王府参军一职。

裴盾认为自己之所以会沦落到今天这一步,全都拜卫朔所赐。当初若不是卫朔在众目睽睽之下揭露出司马奥的真面目,让他在徐州文武面前丢尽了脸面,他也不至于一不小心提拔了卫朔这样一个心怀叵测之辈!

自卫朔担任徐州兵曹从事以来,裴盾在官场上、士林中的声望是逐渐下降。最终还因卫朔、祖逖二人而被朝廷罢职丢官,就算卫朔救过裴盾的性命,也扑灭不了他心头的怒火。

每每想起卫朔,裴盾总是忍不住咬牙切齿,恨不能啖其肉、喝其血!

慢慢地卫朔竟然成了裴盾心头的一根刺,是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碰触的禁忌!

可让裴盾没想到的是,卫朔总是有意无意出现在他的视线中,撩拨一下他的忍耐度。前日,他刚刚因炒茶一事与夫人、女儿大闹了一番,心中的怒火尚未消退。不料,他的堂兄弟裴嶷却打着卫朔的名头再次入住了裴府。

“兄长,别来无恙乎!弟,这厢有礼了!”

裴嶷笑眯眯看着端坐在主位上的裴盾深施一礼,当裴嶷坐船抵达建邺之后,他没有忙着去拜访琅琊王,反而先来拜见了堂兄裴盾。在裴嶷看来,裴盾虽然不待见卫朔,但他怎么说也是卫朔的前任上官。

再者,裴嶷既已决定投效卫朔,自然也希望能化解卫朔与裴盾二人之间的恩怨,甚至他还希望将整个裴家都拉到卫朔这一边。

最后,尽管裴盾对琅琊王面前影响力很低,可不管怎么说他也是河东裴家出身,在整个世家大族中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如果裴盾愿意在卫朔执掌东夷校尉一事上鼓掌助威,说不定裴嶷此行会简单许多。

裴盾上下打量着站在下面的堂弟裴嶷,一脸满脸疑虑道:“原来是文冀贤弟,贤弟不是在辽东担任太守之职么?怎么跑到江东来了?”

“呵呵,兄长有所不知→→点→小→说,。≥。♂o,家兄武自去年十一月份去世后,小弟本打算护着嫂嫂、侄儿返回闻喜老家。没想到却因幽州刺史王浚的阻拦而未能成行,无奈之下小弟只好暂时屈身在东夷校尉府。”

“蒙封释老大人的看重,小弟暂时驻留在襄平,本想等着局势好转之后再作打算。却不想今年开春之后,辽东、带方、乐浪三郡先后遭到高句丽入侵,若不是有幸遇到前来辽东行商的卫朔卫大人,恐怕此时辽东三郡早就成了高句丽人的国土。”

“嗯?!怎么又是卫朔?”

本来裴盾听了裴嶷的讲述,对他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可却最后又听到了那个让他一想起就怒火万丈的名字。只见裴盾脸上怒气一闪而过,若非看在裴嶷乃同宗兄弟的面上,他早就让人将其赶了出去。

裴盾强忍着不耐,嘴中哼哼道:“哼!不知文冀此次前来有何贵干?”

裴嶷仿佛没有看见裴盾脸上的不耐烦,自顾自地说道:“兄长有所不知,自去年入冬之后,封老大人的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到了今年开春之后,老大人已缠绵床榻一月之久。眼看着封老大人渐渐不能理事,可东夷校尉府又管理着辽东各地数十万胡族,片刻也耽搁不得。我等怕耽误大事,故想请琅琊王上奏朝廷任命卫大人为新任东夷校尉。”

“哼!那卫朔不过是一介寒门竖子,怎能担任朝廷四品重职?没想到那姓卫的离开彭城之后,野心竟然膨胀到如此地步,妄想觊觎秩两千石的护东夷校尉?他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当裴盾得知裴嶷此行是为了替卫朔争取东夷校尉一职后,裴盾全然不顾同宗兄弟裴嶷的脸面,对卫朔进行了冷嘲热讽。听着裴盾阴一句、阳一句不断讽刺着卫朔,很快就惹恼了一直默不作声的封抽。

只见封抽冷哼一声道:“哼!没想到堂堂的裴氏子弟,竟然是个忘恩负义之辈!当初若不是我家主公冒死相救,也不知此时裴大人是否还有闲心在背后编排我家主公!想我封抽在辽东也算是见多识广,可真没见过像裴大人这么无耻之辈,在下耻于与阁下相识!”

“你……”听了封抽的指责,裴盾一口气堵在嗓子眼上,却怎么也出不来,只气得浑身哆嗦个不停。

裴嶷一看忙上前扶着裴盾,轻声劝道:“兄长切莫生气,封参军乃边鄙之地出身,性格多受辽地胡族影响,说话有时直来直去,望兄长莫怪!”

裴盾瞪着双眼看了裴嶷一眼,又看了看正一脸鄙视看着自己的封抽,突然间感到一阵烦闷。如今卫朔在裴盾眼中俨然成了丧门星,只要一提起他准没好事。也不知过了多久,经过裴嶷的一番劝解,裴盾总算是平静了下来。

“兄长,在下也不知您与我家主公有何过节,只是以兄弟看来,我家主公卫兵曹实乃汉家不世出的人才。方今天下大乱,正是需英雄拯救社稷之际,望兄长勿要因私废公,误了朝廷大事啊!”

“哼!就凭姓卫的那小子也敢称自己是英雄?他不怕风大闪了自家舌头!”

“我家主公如何称不得英雄?”见裴盾如此看低卫朔,封抽又忍不住站出来反驳道:“就在一个月前,我家主公亲率数千虎贲在西安平大败高句丽国数万大军,解救带方、乐浪两地数万百姓于危难之中!”

“数遍天下豪杰,又有哪位像我家主公这般厉害?据说当初在徐州之时,也是靠了我家主公的鼎力相助,祖士稚才能大败入侵徐州的匈奴骑兵。如此看来,就是与名闻天下的刘越石、祖士稚相比,我家主公也不遑多让!”

面对伶牙俐齿的封抽,再加上对方说得都是事实,裴盾再次被对方说落得哑口无言。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不打算就此向卫朔低头。

裴嶷看着沉默不语的堂兄,一挥手阻止了封抽进一步刺激对方。只见他来到裴盾身边朗声道:“兄长,说句不好听的话,如今天下大乱,就算再聪慧之人也无法看清数年之后的事情。都说世事无常,兄长又如何断定我家主公不能成事?”

“若我裴家只一意恶了我家主公,万一将来我家主公得天之幸,成就了齐桓晋文之霸业,难道兄长就不怕我裴家遭到报复吗?”

听了裴嶷的话,裴盾下意识的就要反驳,可当他看到裴嶷坚定的眼神时,不知怎地突然底气不足起来。

“目前,我裴家东西中三眷有数十名亲族子弟,分别效力于华夏各个势力中,家族如此做不就是担心日后家族的发展。兄长,小弟也不奢望你能抛弃成见转投我家主公,但也希望兄长不要因一己之见而坏了我家主公的大事,为自己惹下天大的麻烦。”

经过裴嶷的再三劝说,裴盾总算答应放下对卫朔的成见,并保证不会阻挠卫朔争取东夷校尉一职。

“文冀,你不要以为没了兄长我从中作梗,那卫朔就能高枕无忧。其实我最多影响一些世家名士,反在琅琊王眼中算不了什么,对琅琊王产生不了任何影响。真正能影响到琅琊王做出决定的人只有王氏兄弟、刘隗、刁协等寥寥数人。”

“尤其是新任扬州刺史王敦在琅琊王府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琅琊王有着不可不低估的影响力,有时候就是琅琊王也不得不屈从王刺史。我可是听说你们那位主公与王家的关系可不怎么好,哼!只要王敦在琅琊王面前说上几句坏话,你家主公就别想得到东夷校尉之职。”

第133章 觐见琅琊王

裴嶷当然清楚自家堂兄无法左右琅琊王的决断,他也没将说服琅琊王的希望寄托在裴盾身上。在安抚住了以裴盾为首的部分世家势力之后,裴嶷就将目光对准了琅琊王府的从事中郎——刘隗。

西晋末年,八王争权,问鼎于中原。在这种形势下,刘隗也在极力谋求在政治上有所依托,以求晋身。

经过慎重考虑,刘隗认为东海王越系统的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琅邪王司马睿所辖的两淮及江南地区比较稳定,既可安身立命,又有施展才华的余地,遂决定投靠当时名声不显的琅琊王。

又因彭城恰好就在司马睿的辖区之内,刘隗与司马睿是上下级关系,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运,他很快就被琅琊王任为从事中郎。

可是很快刘隗就发现,他所依附的却是弱主。琅邪王司马睿势单力薄,完全有赖于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北方世族的扶植、拥戴才得以立足江东。

王导内控朝政,王敦外居州郡重镇,兄弟二人齐心协力掌控了琅琊王府内所有大权,司马睿不过是门阀世族控制的傀儡而已。

故,时有谚云:“王与马,共天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当时主弱臣强的政治状况。

对此,不仅司马睿十分不满,而且家族势力不强的刘隗也感到自身政治地位的巩固受到直接威胁。所以,司马睿不甘寂寞,从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市)开始,就有意重用以刘隗为代表的下品士族子弟,引其为自己的亲信;刘隗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也尽心悉力,志在扶植皇权,以期蒙被显贵。

刘隗善于探求司马睿的旨意,并凭借他兼通文史、习于政务的长处,往往能够在司马睿尚未发话时就能明白琅琊王的心意,故司马睿将刘隗视为十分称心得力的心腹。

而刘隗为人耿直,不畏权势,又对司马睿忠心无贰,故司马睿以刘隗为心腹,委以刑宪重任。

刘隗秉承琅琊王的旨意,忠实地执行既定方针,坚持排抑豪强,不避权贵的原则,对违反封建礼教、◎⊙◎⊙点◎⊙小◎⊙说,。≮。o⊥不遵法度和上侵皇权的行为坚决地予以举劾。

别看王氏兄弟在琅琊王府内风头正盛,但真正数得上是琅琊王心腹的却还是刘隗。

裴嶷一想到自家主公早在彭城任职时就与刘隗搭上了关系,就对卫朔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这些年来,卫朔从未断过与刘隗的联系,每到逢年过节之时,卫朔总是托人给刘隗送来礼物,以示尊崇。

而刘隗也将卫朔视为后辈俊彦多有照顾,每次听到卫朔取得了一些成绩,他总是感到与有荣焉,觉得自己慧眼识英才,而卫朔也终不负自己所期。

故刘隗一听说卫朔千里迢迢从辽东派人回来求见琅琊王,二话不说拉起裴嶷、封抽二人就入了琅琊王府。有了刘隗引荐,裴嶷二人顺利见到了琅琊王。

琅琊王司马睿仔细地将封释的书信的看完,心中忽的一沉,他怎么也没想到辽东的局势竟然糜烂到如此地步。

他沉吟了片刻道:“没想到小小的高句丽人竟然敢窥视我带方、乐浪二郡,此次多亏了卫大人相助,不然辽东必然大乱。”

“大王所言甚是,如今辽东各地胡乱四起,辽民苦不堪言,东夷校尉封释老大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不得已才向朝廷呈上辞表,同时举荐卫大人代替他镇守辽东。”刘隗接着话茬儿道。

“爱卿所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