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在西晋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求生在西晋末- 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此同时,邵玉娘奉镇北将军府令,开始着手整编原并州军。三万余并州军经过缩编,最终大约会保留下不到四厢,大批青壮将释放地方回归农田。

将军政各方面细节交代下去之后,卫朔便带着封奕、张彪、段文鸯前往晋阳视察,晋阳原本是太原郡治所,曾是并州最大的城市。

“这便是晋阳?”封奕满脸惊愕,有些不敢置信地望着眼前城池。

“嗯,没错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晋阳,只可惜匈奴人多次兵临晋阳,永嘉六年,在叛逆令狐泥带领下,刘聪攻破了晋阳,并杀害了刘公父母。”

说实话尽管卫朔早有心理准备,可真当他看到晋阳城破败城门、残缺城墙时,依然掩饰不住内心失望。

“唉,大好河山本该让万民共享太平盛世,只可惜世道混沌悲戚重生,朔心中如焚,恨不能立即扫荡寰宇,收复河山。”

“主公切莫发急,而今首要做的是稳定民心,牢固河东三郡之地,等明年开春之后,便可挥师南下,收复并州南部各郡。”

“我辽东虽实力强横,但仍有襄国石勒相与抗衡掣肘。不可有丝毫大意,只有对内施恩义,对外树兵威,方有希望消灭胡虏,重整河山。”

“子专之言深得我心。”

……

刚刚从青州前线返回襄国的石勒,得知辽东成功吞并刘琨,不禁心急如焚。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件事的危害性,卫朔可不是刘琨,占据了太行西侧,一定会窥伺一山之隔的河北大地。

“诸位都说说,平阳还有必要去救吗?”

“主公,为了襄国发展放弃平阳不是坏事。以目前辽东态势,来年开春其必定南下平阳,而襄国必须抢在辽东拿下平阳前结束青州战事,不然辽东一旦回师冀州,必将破坏襄国夺取青州计划。”

夔安说得十分有道理,可石勒依然不甘心,脸色便阴沉几分,面罩寒霜,环顾众僚臣问:“难道我等只能眼睁睁看着辽东全取并州吗?”

张宾作为石勒头号智囊,自然不希望石勒因个人喜好而误了大事。在他看来舍弃平阳固然会让襄国失去一盟友,从而让辽东全取太行山以西,对襄国威胁大大增加。然形势逼迫下,襄国不得不吞下苦果。

眼见石勒脸色都变了,张宾忙起身劝道:“主公,河东虽然重要,却不能因此赔上襄国霸业。若一直跟辽东缠于河东,陷入长期消耗战,最终不但有可能平阳保不住,青州也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张宾话一说完,夔安、郭殷、徐光等人相继松了一口气。若说还有一人可让石勒改变主意,非张孟孙莫属。

果然,听了张宾劝说,石勒便不再关心平阳。

……

要说辽东入主阳曲、定襄,平阳匈奴人受到的冲击最大。经过大半月调理,刘聪虽然可开口说话,却也病入膏肓,只能将政务尽付靳准、刘景、刘骥、呼延攸、刘顗、朱纪、范隆诸人。

元老陈元达、中山王刘曜在此关键时刻却不受刘聪信任,陈元达年纪大了不太看重权势,而刘曜则不一样。面对汉国岌岌可危之局势,刘曜自认只有自己方可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偏偏刘聪将希望寄托在侄儿刘骥身上。

刘曜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便于靳准勾结到一起,打算在近期发动叛乱夺取平阳大权。其实在平阳内有不少重臣暗中支持刘曜上位,比如呼延攸、刘景、朱纪等。众人之所以支持刘曜,除了原本就与刘曜交好外,均认为刘曜是目前汉国最合适的继任者。

第313章 蠢蠢欲动

其实暗中觊觎汉赵大权的不止刘曜、靳准,连之前已成透明人的皇太弟刘乂同样蠢蠢欲动。刘聪身体健康、刘粲活着的时候,刘乂绝没有胆子染指皇位,可到了今天这一步,在心腹的鼓动下他也不禁心动起来。

太傅崔玮、太保许遐对刘乂劝道:“当年汉皇以您为皇太弟,并不是出于真心,只是因为他谋逆上位,让你当皇太弟,可以安抚众心,又能拉拢氐人。可是陛下从未有让你继承皇位的打算,不然当初陛下也不会册封刘粲为晋王,领丞相之职辅弼朝政。”

“自魏武帝以来,只要是当丞相的,后来必为皇帝,只要是被封为晋王的未来一定登基。若不出意外,将来刘粲一定会登上皇位。而殿下我看您不仅当不成皇帝,恐怕还会有杀身之祸。”

“幸好上天待您不薄,眼下陛下已病入膏肓、晋王刘粲意外阵亡,而殿下的机会来了!您要是真想当皇帝,属下给您出个保险的主意。保您一定能当上皇帝,您听不听?”

刘乂一听挺高兴,“什么主意?”

“现在平阳城内只有精兵五千,趁着刘聪病倒之际,殿下不妨暗中将氐族精锐调至城外,等夜晚乘人不备,悄悄打开城门,氐族骑兵立即杀入城内,攻破宫门,到时候只要杀掉刘聪,然后再软禁百官,皇位不就是唾手可得?”

……

当晋室册封拓跋六修为五原郡王的消息传到草原上后,拓跋普根便再也无法坐视下去。他本来以为辽东的战略重心在中原,应该不会插手拓跋内部纷争。

然而卫朔替拓跋六修请封郡王一事,已明确表明了辽东插手拓跋内部事务的决心和野心,让拓跋普根对辽东抱有深深戒备之意。

“母亲,孩儿决定来年出兵征讨盛乐!只是拓跋六修向晋室称臣,孩儿担心出兵攻打盛乐,引来辽东军报复。母亲一向足智多谋,不知可有计策教我?”

拓跋普根的母亲惟氏是一名四十不到的妇人,与江南小家碧玉不同。她容貌秀美中又带有勃勃英姿,面容冷厉,不怒自威,是拓跋部落仅次于拓跋普根的关键人物。

而且有时候连拓跋普根也不得不正视惟氏。历史上这个厉害又强势的女人,为了让自己儿子登上代王之位,不惜发动政变杀掉了拓跋郁律。

惟氏和拓跋普根一样有统一整个部落的野心,对于儿子袭击盛乐之议,她自是十分赞同。唯一可虑者便是辽东反应。

“建兴三年以来,我拓跋部落突遭内乱,不但丢失了富饶的陉北、代两地,连南都新平城也落入辽东军手中。而今拓跋部四分五裂,各部大人不听号令,气势日衰。”

这话一出拓跋普根脸色顿变,自感面上无光。自拓跋力微之后,拓跋部落只在拓跋猗卢在位时复兴了一段时间,结果不过两三年功夫,拓跋部落便将拓跋猗卢时代赢得荣耀丢失殆尽。

这时惟氏面色稍稍缓和了一下接着道:“反倒是晋军历经昌黎、上郡两场大战。一路势如破竹连破慕容廆、刘曜,渐有复兴之兆。不过,辽东军连番大战之后,兵疲民乏已不堪大战,而这恰恰是你目前唯一机会。”

“能否抓住机会带领拓跋部落重新崛起,可就看接下来你的表现了!”

……

建兴三年,关陇发生了一件大事,便是震惊天下的上郡之战,此战之后匈奴势力彻底被赶回了黄河以东,长安再次稳如泰山。

当上郡之战的捷报传到建邺时。司马睿心情十分复杂,说实话内心更多是失望。他已经做好了接替司马邺登基的准备,没想到却卫朔搅和了。一想到唾手可得的皇位不翼而飞,司马睿就恨不得骂卫朔十八辈祖宗。

其实失望的不止司马睿一人。镇东将军王敦同样对关中形势发展失望不已。得知刘曜大败溃逃的消息后,王敦脑子里一片空白,着实愣了好大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以前晋军遇到胡骑总是吃败仗,不想辽东军却总能战而胜之。

一想到愈发强横的辽东,王敦不禁有些丧气。

“世仪,老夫愈发觉得当初得罪卫朔很可能是这辈子做得最愚蠢的一件事。”

“主公何出此言?”钱凤很少看到王敦为某件事后悔。更别说还是让其恨得牙痒痒的人。

“此次卫朔千里远赴国难,救天子于危难之际,一举稳定了危如累卵的长安朝廷,消息传出后,其被天下人尊称为国之柱石。”

“如今卫朔仰仗上郡大捷名扬天下,连琅琊王在他面前也有所不如,日后怕是没有人能限制其发展了。”

“主公无须沮丧,我有一计可助主公除此心腹之患。”

“哦?不知是何妙计?”

“别看卫朔威风凛凛,其实暗中有不少人看他不顺眼恨不得啖其肉喝其血!在下听说,南阳王司马保、太尉索綝、骠骑将军麴允等关中本土势力对强势入关的辽东深怀戒惧,只需稍加挑拨,属下认为他们定不会眼睁睁看着手中权力被卫朔夺走。”

“嗯,这事就拜托给世仪了,一定要找机会除去卫朔,不然老夫真怕将来王家会死无葬身之地!”

“请主公放心,此事包在属下身上!”

很快便有使者从江左出发,怀揣秘密使命,纷纷前往各地。

……

张寔从父亲张轨手中接任凉州刺史一职已有一年多,在宋配、汜瑗、阴澹、阴充四人辅佐下,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渐渐掌握了一州之权柄,成为凉州名副其实的霸主。

刘曜进逼长安时,张寔曾派将军王该率五千精骑救援长安,只因姑臧距长安千里迢迢,在王该尚未抵达长安时,便得知了上郡大捷的消息。随后王该便带着骑兵返回了姑臧,同时也带回了辽东强势介入关陇的消息。

“诸位都说说吧,辽东强势介入关陇,对凉州到底是福是祸?”

“福祸难料!”

首席谋士宋配眉头紧皱,显然意识到辽东介入关中对凉州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作为河西土著大族出身,宋配前后辅佐张轨、张寔两代刺史,不但是张寔最倚重的谋臣,宋氏是凉州最顶尖的豪门士族。

“辽东强势介入关中,必然使得关陇势力重新洗牌,主公欲割据凉州一事恐怕是要出现波澜。”

闻言张寔脸色便阴沉下来,割据凉州自保,是从他父亲张轨时代便确立的战略计划,张家两代均一直朝着该方向努力。若是因辽东而导致此计划夭折,张寔自是不甘心。

“不过,主公也不必过于担心,自先西平公以来,凉州待朝廷恭敬而有礼,在各地诸侯断绝朝贡的情况下,只有凉州不忘时时接济长安。这么多年下来,外界又有谁不知道凉州对晋室的忠心?”

“辽东毕竟是晋室势力,若无必要属下料定他们定然不敢轻易冒犯我凉州!当然了为了加强凉州实力,主公应该加快征讨河西鲜卑、诸羌步伐,最好是能打下整个西域,如此一来就算日后辽东要图我凉州,也会踌躇再三。”

“嗯,仲业言之有理,俗话说打铁还的自身硬,凉州若想在乱世中保全,最重要的还是自身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打消野心家们的觊觎。”

随着建兴三年即将过去,天下各地局势不但没有缓和,反而因辽东强势而愈发蠢蠢欲动。无论胡族又或者晋室势力,均不甘心被辽东比下去,无不想法设法扩充自己实力。

第314章 欲行科举

等卫朔将并州、雍州两地政事安排妥当之后,时间已到了建兴三年十二月上旬,距离过年只剩下半月时间,按照以往习惯,他还是要返回蓟城陪同家人一起过年。

十二月初十,镇北将军卫朔自雁门关启程踏上东归路途。

此次辽东军入关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目的,不仅成功阻止匈奴人图谋关陇野心,又趁机收复雍州北部以为立足之地。

陈安是首次从遥远的陇西来到幽燕大地,看着沿途一片祥和景象,突然之间他明白了为何辽东军总是战无不胜。是安宁富足的生活给了辽东军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信念。

十二月底,卫朔一行终于回到蓟城。

“臣等恭迎主公得胜归来!”高瞻、刘翰、皇甫岌、宋姡А⒈惫俊⑽佬鄣攘羰卦谟难嗟牧啥谖奈涑龀鞘锵嘤

“诸位先生坐镇幽燕,殚精竭虑筹措粮草,才让雍州赈灾顺利继续下去,可以说此次辽东能顺利立足关中,诸位功莫大焉。”

“主公过誉了,这是臣等本分职责所在,当不得主公如此盛赞。”

“哈哈哈……”

镇北将军出征关中胜利班师蓟城,再加上临近春节,整个蓟城突然爆发极大的热情,全城百姓、官员全都陷入了狂欢之中。

本以为回到蓟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却没想到刚一回来,只休息了一日,高瞻、刘翰、皇甫岌三人联袂来访,让卫朔不得不再次忙起政务来。

“诸位先生联袂而来想必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主公慧眼如炬,明察万里,我等的确是遇到了难题。自永嘉七年起州学招收第一批学子以来。到了明年六月份第一批州学学子将从学堂毕业,关于他们的去留至今牧府上下尚未拿出一个可行方案来。”

“哦?说说看,大家的分歧都在什么地方?”一听这事卫朔突然来了兴趣。

“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有的建议按照九品中正制考核后直接授予官职,纳入官府体系;有的则认为九品中正制与辽东推行的学堂制不符,建议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有的干脆提出让学堂代替官府考察学子的做官能力。毕竟学院出自学堂,没有人比学堂博士更了解学子能力大小。”

“九品中正制是肯定不行的,我辽东简拔人才一向以才能为标准,从不以门第高低来定职位。让学堂代替官府同样不妥,日后难保不会出现官学权勾结在一起私相授受情况。”

“嗯,景前言之有理,是时候推出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了!”

“主公是不是早有打算?”

见卫朔一副言之凿凿的样子,高瞻、刘翰、皇甫岌三人顿时意识到怕是自家主公对今日之事早有预料,而且心中已有了解决办法。

“也可以这么说。其实早还在崂山上当流民时,我就曾与子文就九品中正制讨论过人才选拔制度,当初还承诺将此事交给子文去办,可如今看来子文坐镇崂山,管着崂山商社,职责重要,怕是没机会插手此事了。”

“朔打算在幽燕推行科举制,以代替目前流行的九品选官制。”

“科举制?主公。何为科举制?”众人均不解其意摸不着头脑。

“科举又称科考,简而言之便是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考什么、怎么考均由官府来定。学子通过考试相当于获得了进入官场的许可,经过一番历练便可授予正式官职。没有通过考试的人,不好意思将永远也不可能进入官场。”

“而且官府举行的科考将不再以学子的出身作为考核标准,只以学子在考场上所得的成绩而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